野外生境论文-薛长松,沈鹏,张立秋,石瑞,李琪

野外生境论文-薛长松,沈鹏,张立秋,石瑞,李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外生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北牛防风,资源调查,生境调查

野外生境论文文献综述

薛长松,沈鹏,张立秋,石瑞,李琪[1](2018)在《基于长白山区野外调查的东北牛防风生境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长白山区的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综述东北牛防风生境影响因子对其生长发育和内在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寻找长白山区最佳东北牛防风原生境适生条件、进行人工栽培驯化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海燕[2](2017)在《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家域和秋冬季生境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域(Home Range)的大小与变化是衡量动物生境质量及承载量、估测保护有生存力的最小种群所需生境面积的重要参数。生境选择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反映了动物对异质环境的响应。2016年3月3日,来自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6只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于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野外放归。开展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家域和秋冬季生境选择的研究,将促进野外放归麋鹿种群的就地保护和生境监测,有利于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长期自我维持,且对其它重引入濒危动物如何在目前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大背景条件下成功回归自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次研究对象为国内首次在异地人工实施野放的麋鹿种群,而异地野放麋鹿的家域和生境选择研究尚未见报道。2016年3月3日一2017年2月28日,借助GPS卫星跟踪技术,结合地面直接跟踪观测法,对野外放归麋鹿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跟踪监测。通过收集11头麋鹿(1雄10雌)携带的GPS卫星跟踪项圈所反馈的坐标信息,获取活动位点数据,并利用MCP法计算其家域。采用样方法,分别于秋季(2016年10-11月)与冬季(2016年12月-2017年1月)进行了 33个生境利用样方和33个对照样方的调查。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野外放归初期家域特征(1)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的家域迁移活动范围大致可分为四类,11头携带GPS卫星跟踪项圈的野放麋鹿的MCP家域面积在25.45-228.67 km2之间。野放麋鹿不同个体间的家域面积存在极显着差异(t=3.767,P<0.01)。(2)野放麋鹿家域和野放雌性麋鹿家域在季节间的变化均符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规律,且家域在不同季节间的差异极显着(df=3,P<0.01)。野放麋鹿季节间的家域变化与生境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推测主要影响因素为食物资源丰富程度及其可获得性的季节性变化、洞庭湖水位变化和人为干扰等。(3)野放麋鹿家域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着差异(df=11,P<0.01),其中11月的家域最大,而10月最小;野放雌性麋鹿家域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着差异(df=11,P<0.01),其中11月的家域最大,而6月最小。(4)野放麋鹿家域在繁殖季与非繁殖季之间差异显着(t=-3.589;df=4;P<0.05)。非繁殖季家域(104.69±25.64km2)明显大于繁殖季家域(10.05±0.85 km2),其主要原因为繁殖季麋鹿将更多能量用于发情,体力消耗较大,活动力减弱,故家域面积减小。(5)野放麋鹿家域在丰水期与枯水期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枯水期家域(93.46±23.30km2)明显大于丰水期家域(27.69±0.97km2),从而间接证明了家域与洞庭湖水位存在相关性,洪水影响着野放麋鹿的迁移扩散活动。2.秋冬季生境选择特征(1)野放麋鹿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在秋季与冬季间存在极显着差异(χ2=55.123,df=5,P<0.01)。秋季野放麋鹿对植被类型不具有选择性(χ2=6.616,df=5,P>0.05),在各种植被类型间随机利用;而在冬季则对植被类型具有显着的选择性(χ2=10.071,df=2,P<0.01),表现为偏好选择水塘,对草本沼泽随机利用,避免利用灌草丛。(2)野放麋鹿秋季与冬季的生境选择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7项因子上差异极显着(P<0.01);仅在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着(P>0.05)。有一个包含“距居民点距离”生态因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用来有效区分野放麋鹿秋季与冬季的生境选择。秋季野放麋鹿倾向于选择隐蔽级较低、食物丰富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距隐蔽物距离较近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异在隐蔽级上极显着(P<0.01);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隐蔽物距离上差异显着(P<0.05);在距水源距离、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上差异不显着(P>0.05)。由乔木盖度和隐蔽级2项生态因子构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有效区分秋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冬季野放麋鹿倾向于选择距水源较近、食物丰富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异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上极显着(P<0.01);在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上不显着(P>0.05)。由草本盖度和距水源距离2项生态因子构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有效区分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吴晓宇[3](2017)在《野外放归丹顶鹤生境选择与食物选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饲养繁殖丹顶鹤种群数量已经足够支撑丹顶鹤野外放归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开始了人工繁育丹顶鹤野化放归与追踪项目,于2013年11~12月和2015年1月、3月,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林甸保护站共野化放飞16只丹顶鹤。本研究以放归的16只丹顶鹤为研究对象,研究放归后丹顶鹤的生境选择机制、食物选择偏好以及活动范围的变化,了解放归鹤对野外环境的适应对策。本实验采用样方法、粪便显微分析法以及胃内容物法、最小凸多边形法,辅以卫星位点定位以及野外直接观察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放归鹤1年内存活率可达53.33%,失联率20%,死亡率26.67%。放归鹤对野外环境有一定的适应对策,表现为以食物因素优先,警戒隐蔽为辅的取食策略;选择以水源与隐蔽为第一因素,并且兼顾警戒因素与食物因素的夜栖环境选择策略。放归鹤具有摆脱人工投食辅助并独自觅食的能力,植物性食物的选择有一定偏好,喜食程度依次为禾本科、藜科、莎草科、眼子菜科。极端气候前后,野化丹顶鹤的活动范围与移动距离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P>0.5),并且经历多次极端恶劣天气过后野外放归丹顶鹤依然存活,证明放归的丹顶鹤有能力度过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通过林甸保护站放归鹤胃内容物分析结果表明:该丹顶鹤对人工投喂食物还有依赖的情况。并对人类活动无警戒的行为,也说明在该地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因此放归时应该全面考虑放归个体与放归地的客观条件。在江苏盐城放归鹤于2017年4月28日发现有自然繁殖,但没有迁徙行为;放归鹤与野生鹤警戒距离大致相同,并且对人类活动的应激反应也在正常范围内。这些放归鹤在盐城保护区继续生存并繁殖后代对丹顶鹤野外种群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以上情况下野外放归丹顶鹤具备一定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金慧,赵莹,代玉红,尹航,秦立武[4](2016)在《不同激素处理对牛皮杜鹃原生境野外压条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压条技术在原生境条件下对牛皮杜鹃进行无性繁殖试验,比较对照与生长素处理对压条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素作用下,不同质量浓度的IBA处理对压条生根影响差异极显着,以质量浓度为100 mg·L-1时的处理效果为好,生根率为70%;以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75%。(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吕连宽,周明[5](2016)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貂熊野外救护和生境维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貂熊是中国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物种。由于生境恶化、食物短缺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文以多年貂熊保护管理工作实践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貂熊研究成果,分析貂熊致危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野外救护和生境维护措施。结果表明:在貂熊集中分布区要保护好其猎物的丰富度,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和区域适度补饲,以减少食物短缺造成的危害;对受伤染病个体及时进行救治;对受困和非法收容个体及时进行救助;保护好貂熊分布区内的倒木,保持林分适当的郁闭度;为貂熊建造足够数量的适宜人工洞穴。同时倡导开展人工繁育研究,建立人工种群,适度野化训练放归自然,达到拯救野外种群的目的 。(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胡梦红,吴芳丽,李琼珍,甘晖,龚竹林[6](2013)在《应用可视嵌入性荧光标记技术研究中国鲎幼体野外放流后的生境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4月于中国鲎天然栖息地西背岭潮间带的总长度3 km放流区域设定30个放流点,每个放流点投放500只用可视嵌入性荧光标记的中国鲎二龄稚鲎。55 d后于放流潮间带开展稚鲎放流效果评估工作。在标记稚鲎分布密度高(>2个/100 m2)、密度低(1~2个/100 m2)、无分布(0个/100 m2)区域各定3个站位,共9个站位。对每个站位环境因子(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进行测定,并开展底质粒径分析。初步结果显示,盐度、水温、溶解氧和酸碱度等因子对标记稚鲎分布没有呈现决定性影响。而标记稚鲎的扩散能力以及放流区域的底质颗粒大小是决定人工放流稚鲎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张晓东,武晓东,付和平,袁帅,查木哈[7](2013)在《荒漠破碎化生境中长爪沙鼠集合种群野外验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导致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生境的破碎化,出现了长爪沙鼠在不同斑块间的不连续分布,每一斑块内可能存在一个局域种群,而集合种群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局域种群斑块状分布在离散的栖息地环境中。2002~2012年每年的4~10月,在阿拉善荒漠区禁牧、轮牧、过牧和开垦4种人为不同利用方式形成的生境斑块中,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种群进行定点监测。通过分析长爪沙鼠种群动态,计算各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群动态的空间同步性,同时以种群周转率对长爪沙鼠扩散能力进行评估,以检验阿拉善荒漠区长爪沙鼠种群空间结构是否具有经典集合种群的功能。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斑块可被长爪沙鼠局域种群占据,11年间捕获长爪沙鼠2~7次不等;(2)长爪沙鼠所有局域种群均具有灭绝风险,在轮牧区和禁牧区灭绝率高达1.000 0,开垦区灭绝率最低,也达到0.333 4,而本研究期间最大局域种群(2008年过牧区,26只/hm2),在2010年发生了局域灭绝;(3)不同生境斑块间没有明显的空间隔离而阻碍局域种群的重新建立,长爪沙鼠扩散能力较强,绝大部分月份的种群周转率在50.0%以上,特别是周转率达到100.0%的月份较多;(4)不同生境斑块间仅轮牧区和禁牧区中长爪沙鼠种群密度显着正相关(P<0.05),而其他生境斑块间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长爪沙鼠局域种群整体显示出明显的非同步空间动态。阿拉善荒漠区长爪沙鼠种群满足作为经典集合种群物种区域续存的4个条件,具有作为研究小哺乳动物集合种群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段兆忠[8](2012)在《山西省较耐干旱野生树木野外生境与园林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的野生树木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植物区系成分过渡性较明显,南北植物区系成分差异性较大的特点。通过调查山西野生植物资源,总结一些耐干旱植物,对其在园林中的应用调查得出其发展优势和引种优势。(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王广豪,周莉,赵尊珍,付振强,韩继伦[9](2006)在《黄河叁角洲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野外调查及其生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脸琵鹭是世界濒危鸟类,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黄河叁角洲连续多年进行野外调查,掌握黑脸琵鹭在此区域的数量、分布、迁徙规律及其生境分析、保护,对丰富黑脸琵鹭迁徙路线研究,物种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06年01期)

单凯,许家磊,路峰,宋守旺,辛洪泉[10](2005)在《黄河叁角洲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野外调查及其生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脸琵鹭是世界涉危鸟类,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黄河叁角洲连续多年进行野外调查,掌握了黑脸琵鹭在此区域的数量、分布、迁徙规律及其生境分析、保护,为丰富黑脸琵鹭迁徙路线研究、物种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5年04期)

野外生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域(Home Range)的大小与变化是衡量动物生境质量及承载量、估测保护有生存力的最小种群所需生境面积的重要参数。生境选择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反映了动物对异质环境的响应。2016年3月3日,来自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6只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于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野外放归。开展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家域和秋冬季生境选择的研究,将促进野外放归麋鹿种群的就地保护和生境监测,有利于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长期自我维持,且对其它重引入濒危动物如何在目前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大背景条件下成功回归自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次研究对象为国内首次在异地人工实施野放的麋鹿种群,而异地野放麋鹿的家域和生境选择研究尚未见报道。2016年3月3日一2017年2月28日,借助GPS卫星跟踪技术,结合地面直接跟踪观测法,对野外放归麋鹿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跟踪监测。通过收集11头麋鹿(1雄10雌)携带的GPS卫星跟踪项圈所反馈的坐标信息,获取活动位点数据,并利用MCP法计算其家域。采用样方法,分别于秋季(2016年10-11月)与冬季(2016年12月-2017年1月)进行了 33个生境利用样方和33个对照样方的调查。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野外放归初期家域特征(1)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的家域迁移活动范围大致可分为四类,11头携带GPS卫星跟踪项圈的野放麋鹿的MCP家域面积在25.45-228.67 km2之间。野放麋鹿不同个体间的家域面积存在极显着差异(t=3.767,P<0.01)。(2)野放麋鹿家域和野放雌性麋鹿家域在季节间的变化均符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规律,且家域在不同季节间的差异极显着(df=3,P<0.01)。野放麋鹿季节间的家域变化与生境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推测主要影响因素为食物资源丰富程度及其可获得性的季节性变化、洞庭湖水位变化和人为干扰等。(3)野放麋鹿家域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着差异(df=11,P<0.01),其中11月的家域最大,而10月最小;野放雌性麋鹿家域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着差异(df=11,P<0.01),其中11月的家域最大,而6月最小。(4)野放麋鹿家域在繁殖季与非繁殖季之间差异显着(t=-3.589;df=4;P<0.05)。非繁殖季家域(104.69±25.64km2)明显大于繁殖季家域(10.05±0.85 km2),其主要原因为繁殖季麋鹿将更多能量用于发情,体力消耗较大,活动力减弱,故家域面积减小。(5)野放麋鹿家域在丰水期与枯水期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枯水期家域(93.46±23.30km2)明显大于丰水期家域(27.69±0.97km2),从而间接证明了家域与洞庭湖水位存在相关性,洪水影响着野放麋鹿的迁移扩散活动。2.秋冬季生境选择特征(1)野放麋鹿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在秋季与冬季间存在极显着差异(χ2=55.123,df=5,P<0.01)。秋季野放麋鹿对植被类型不具有选择性(χ2=6.616,df=5,P>0.05),在各种植被类型间随机利用;而在冬季则对植被类型具有显着的选择性(χ2=10.071,df=2,P<0.01),表现为偏好选择水塘,对草本沼泽随机利用,避免利用灌草丛。(2)野放麋鹿秋季与冬季的生境选择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7项因子上差异极显着(P<0.01);仅在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着(P>0.05)。有一个包含“距居民点距离”生态因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用来有效区分野放麋鹿秋季与冬季的生境选择。秋季野放麋鹿倾向于选择隐蔽级较低、食物丰富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距隐蔽物距离较近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异在隐蔽级上极显着(P<0.01);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隐蔽物距离上差异显着(P<0.05);在距水源距离、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上差异不显着(P>0.05)。由乔木盖度和隐蔽级2项生态因子构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有效区分秋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冬季野放麋鹿倾向于选择距水源较近、食物丰富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异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上极显着(P<0.01);在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上不显着(P>0.05)。由草本盖度和距水源距离2项生态因子构成的典型判别式函数可有效区分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外生境论文参考文献

[1].薛长松,沈鹏,张立秋,石瑞,李琪.基于长白山区野外调查的东北牛防风生境影响因子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

[2].王海燕.洞庭湖区麋鹿野外放归初期家域和秋冬季生境选择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3].吴晓宇.野外放归丹顶鹤生境选择与食物选择的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4].金慧,赵莹,代玉红,尹航,秦立武.不同激素处理对牛皮杜鹃原生境野外压条繁殖的影响[J].吉林林业科技.2016

[5].吕连宽,周明.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貂熊野外救护和生境维护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6

[6].胡梦红,吴芳丽,李琼珍,甘晖,龚竹林.应用可视嵌入性荧光标记技术研究中国鲎幼体野外放流后的生境选择[J].海洋环境科学.2013

[7].张晓东,武晓东,付和平,袁帅,查木哈.荒漠破碎化生境中长爪沙鼠集合种群野外验证研究[J].动物学杂志.2013

[8].段兆忠.山西省较耐干旱野生树木野外生境与园林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9].王广豪,周莉,赵尊珍,付振强,韩继伦.黄河叁角洲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野外调查及其生境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6

[10].单凯,许家磊,路峰,宋守旺,辛洪泉.黄河叁角洲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野外调查及其生境分析[J].四川动物.2005

标签:;  ;  ;  

野外生境论文-薛长松,沈鹏,张立秋,石瑞,李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