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记忆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有淋巴样细胞,细胞分化,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景秀丽,谷斌,王美祥,庄倩楠,赵斌[1](2018)在《过敏性哮喘中肺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免疫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2,ILC2s)对促进初次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在慢性过敏性肺部炎症中的作用和功能尚不清楚。我们研究发现,体外用IL-33和IL-2细胞因子刺激过敏原致敏过的ILC2s和naive ILC2s,与对照(naive ILC2s)相比,过敏原刺激过的ILC2s能分泌更高水平的IL-5和IL-13细胞因子。此外,用过敏原进行再次滴鼻免疫时发现,过敏原刺激过的ILC2s与对照组相比反应更迅速,分泌更高水平Th2型细胞因子。这些结果提示抗原刺激过的ILC2s在过敏性哮喘中具有与T细胞记忆相似的"免疫记忆"的功能。为了进一步研究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ILC2s形成机制,我们在IL-33滴鼻免疫C57BL/6小鼠后几个不同的时间点(day0、day4、day6、day14、day30、day60)动态分析肺组织中ILC2s活化相关的表面分子(例如:KLRG1、CD62L、CD69、ST2、ICOS、NKG2D、CD44、CD25、CD122)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最初肺ILC2s扩增阶段,IL-33能迅速诱导CD25-ILC2s显着增殖,且在IL-33在滴鼻免疫后的第6天达到增殖高峰。然而,随后肺中CD25-ILC2s细胞群体开始收缩,在滴鼻免疫后的第14天,细胞数目迅速下降,但此时,肺CD25+ILC2s细胞达到增殖高峰。在滴鼻免疫后的第30天,CD25+ILC2s和CD25-ILC2s细胞数目都显着性下降,但CD25+ILC2s细胞数目显着高于CD25-ILC2s细胞数目。因此,这些结果表明抗原刺激过的ILC2s可以分化成两种具有不同"免疫记忆"潜能的ILC2亚群,即CD25-ILC2s—短期存活的效应细胞和CD25+ILC2s—具有长期存活能力的记忆性ILC2细胞的前体。(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壁报交流集》期刊2018-11-07)
李莹莹[2](2017)在《白介素-7促进狂犬病病毒免疫记忆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狂犬病(Rabies)作为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我国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居世界第二位及全国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前五位,其中95%以上的病例是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或带毒的动物引发的。目前,狂犬病发病后的临床治疗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致死率高达100%,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数据显示,70%以上犬的免疫覆盖率可以有效控制人间狂犬病,因此,动物的免疫预防成为遏制人类狂犬病最为有效的措施。当前用于动物狂犬病免疫的疫苗主要为安全的灭活疫苗,但价格昂贵,并需多次免疫才能获得良好的长期保护,阻碍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应用。因此,发展低毒、单剂量及长期有效的狂犬病疫苗对控制狂犬病具有重要意义。近来研究表明,过表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刺激因子的重组狂犬病病毒可在淋巴结及外周血中招募并成熟DCs及B淋巴细胞,进而迅速产生显着高水平的抗病毒中和抗体(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ies,VNA),但其有效持续时间短。当前,尚未有研究通过应用免疫记忆的作用机制来延长狂犬病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本研究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在弱毒疫苗株r LBNSE的基础上过表达对免疫细胞的生长、存活及分化方面具有广泛效应的白介素-7(Interleukin-7,IL-7),并拯救获得重组狂犬病病毒(r LBNSE-IL7)。在确定r LBNSE-IL7的体外生长特性不因外源基因IL-7的插入而受到影响之后,通过ELISA检测重组病毒感染细胞上清中IL-7的表达,发现只有rLBNSE-IL7以剂量依赖形式表达IL-7,并对细胞无明显副作用。将r LBNSE-IL7在BSR细胞中连续传代10次,各代次均保持IL-7的稳定遗传。为鉴定IL-7的表达对狂犬病病毒致病性的影响,将rLBNSE、rLBNSE-IL7以及阴性对照重组病毒rLBNSE-IL7(-)脑内途径感染免疫功能完全和不完全的小鼠。我们发现脑内高表达的IL-7能够限制病毒在脑内的转录和复制,进一步减弱狂犬病病毒的致病力,而非IL-7的插入造成病毒基因组长度的增加所导致。为进一步分析IL-7对狂犬病病毒免疫原性的作用,将重组病毒后肢肌肉途径免疫小鼠,进行依赖T细胞的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相关免疫机制研究。与亲本病毒r LBNSE相比,重组病毒表达的IL-7可以显着增加淋巴结中滤泡性T辅助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 cells)、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cells,GC B cells)、长寿命记忆性B细胞(Memory B cells,Bmem)的数量和骨髓中长寿命浆细胞(Plasma cells,PCs)的比例。由单剂量免疫rLBNSE-IL7所增殖的长寿命PCs可产生更加强大的免疫效力,维持显着高水平的VNA和相关抗体亚类长达360天,且能够长期有效保护绝大多数小鼠抵抗强毒株攻击。此外,IL-7所增加的长寿命Bmem能够于再次共同免疫r LBNSE后,分化成抗体分泌细胞,迅速产生更高水平的VNA及相应抗体亚类。上述结果表明IL-7促进了Tfh细胞的增殖,并在其协助下增强了GCs反应,进一步生成与维持免疫记忆相关的长寿命Bmem和PCs,从而增强了机体针对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初次免疫反应和再次免疫应答。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IL-7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 LBNSE-IL7,鉴定了外源基因IL-7在病毒基因组中的表达不影响病毒的体外生长特性;且脑内高表达的IL-7可以降低狂犬病病毒的致病力;并通过促进GCs中的Tfh细胞与B细胞的相关免疫反应从而增殖长寿命Bmem和PCs以增强狂犬病病毒的免疫记忆,改善初次免疫保护性反应和再次免疫应答。此研究结果表明rLBNSE-IL7具有成为低毒、高效的动物狂犬病疫苗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徐雪松[3](2013)在《基于免疫记忆共享机制的工业数据约简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确定性工业数据多元、异类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免疫记忆机制的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将粗糙集属性核参数作为疫苗对抗体进行编码。在免疫克隆选择过程中引入小生境免疫记忆与共享机制进行协同优化,克服进化策略中交叉和变异算子操作的盲目性,提高抗体群分布的多样性及稳定性,促进原始抗体群及记忆库中优良个体的保存。将属性的分类近似标准作为适应度目标进行优化,增强优秀个体获得克隆扩增、实现亲和力成熟的机会。实验仿真及工业故障诊断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工业数据属性决策约简快速且有效。(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3年11期)
免疫记忆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狂犬病(Rabies)作为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我国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居世界第二位及全国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前五位,其中95%以上的病例是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或带毒的动物引发的。目前,狂犬病发病后的临床治疗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致死率高达100%,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数据显示,70%以上犬的免疫覆盖率可以有效控制人间狂犬病,因此,动物的免疫预防成为遏制人类狂犬病最为有效的措施。当前用于动物狂犬病免疫的疫苗主要为安全的灭活疫苗,但价格昂贵,并需多次免疫才能获得良好的长期保护,阻碍了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应用。因此,发展低毒、单剂量及长期有效的狂犬病疫苗对控制狂犬病具有重要意义。近来研究表明,过表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刺激因子的重组狂犬病病毒可在淋巴结及外周血中招募并成熟DCs及B淋巴细胞,进而迅速产生显着高水平的抗病毒中和抗体(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ies,VNA),但其有效持续时间短。当前,尚未有研究通过应用免疫记忆的作用机制来延长狂犬病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本研究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在弱毒疫苗株r LBNSE的基础上过表达对免疫细胞的生长、存活及分化方面具有广泛效应的白介素-7(Interleukin-7,IL-7),并拯救获得重组狂犬病病毒(r LBNSE-IL7)。在确定r LBNSE-IL7的体外生长特性不因外源基因IL-7的插入而受到影响之后,通过ELISA检测重组病毒感染细胞上清中IL-7的表达,发现只有rLBNSE-IL7以剂量依赖形式表达IL-7,并对细胞无明显副作用。将r LBNSE-IL7在BSR细胞中连续传代10次,各代次均保持IL-7的稳定遗传。为鉴定IL-7的表达对狂犬病病毒致病性的影响,将rLBNSE、rLBNSE-IL7以及阴性对照重组病毒rLBNSE-IL7(-)脑内途径感染免疫功能完全和不完全的小鼠。我们发现脑内高表达的IL-7能够限制病毒在脑内的转录和复制,进一步减弱狂犬病病毒的致病力,而非IL-7的插入造成病毒基因组长度的增加所导致。为进一步分析IL-7对狂犬病病毒免疫原性的作用,将重组病毒后肢肌肉途径免疫小鼠,进行依赖T细胞的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相关免疫机制研究。与亲本病毒r LBNSE相比,重组病毒表达的IL-7可以显着增加淋巴结中滤泡性T辅助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 cells)、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cells,GC B cells)、长寿命记忆性B细胞(Memory B cells,Bmem)的数量和骨髓中长寿命浆细胞(Plasma cells,PCs)的比例。由单剂量免疫rLBNSE-IL7所增殖的长寿命PCs可产生更加强大的免疫效力,维持显着高水平的VNA和相关抗体亚类长达360天,且能够长期有效保护绝大多数小鼠抵抗强毒株攻击。此外,IL-7所增加的长寿命Bmem能够于再次共同免疫r LBNSE后,分化成抗体分泌细胞,迅速产生更高水平的VNA及相应抗体亚类。上述结果表明IL-7促进了Tfh细胞的增殖,并在其协助下增强了GCs反应,进一步生成与维持免疫记忆相关的长寿命Bmem和PCs,从而增强了机体针对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初次免疫反应和再次免疫应答。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IL-7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 LBNSE-IL7,鉴定了外源基因IL-7在病毒基因组中的表达不影响病毒的体外生长特性;且脑内高表达的IL-7可以降低狂犬病病毒的致病力;并通过促进GCs中的Tfh细胞与B细胞的相关免疫反应从而增殖长寿命Bmem和PCs以增强狂犬病病毒的免疫记忆,改善初次免疫保护性反应和再次免疫应答。此研究结果表明rLBNSE-IL7具有成为低毒、高效的动物狂犬病疫苗的潜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记忆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景秀丽,谷斌,王美祥,庄倩楠,赵斌.过敏性哮喘中肺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免疫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壁报交流集.2018
[2].李莹莹.白介素-7促进狂犬病病毒免疫记忆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3].徐雪松.基于免疫记忆共享机制的工业数据约简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