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采血论文-李贤见,朱兴春,王长本,黄裕林

微量采血论文-李贤见,朱兴春,王长本,黄裕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量采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采血部位,作用时间,微量元素检测

微量采血论文文献综述

李贤见,朱兴春,王长本,黄裕林[1](2018)在《不同采血部位和作用时间的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指血和静脉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的差异程度和静脉血样本与试剂作用不同时间对微量元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同时采集儿保中心100例体检患儿的手指末梢血和静脉全血。100例手指末梢血加入专用试剂混匀后放置30min为A组,100例静脉血加入专用试剂混匀后分别放置30min、60min、120min、180min、240min为B、C、D、E、F组;使用TC-3010D全自动微量元素分析仪对各组样本进行铅、铜、镉、锌、铁、钙、镁、锰8种元素的含量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镉元素的检测结果分为<0.06μmol/L和>0.06μmol/L,无具体检测数值,因此本实验未对此元素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指血和静脉血(A组和B组)的铜、锌、铁、钙、镁、锰元素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铅元素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与试剂不同作用时间的铅、铜、铁、锌、钙、镁、锰元素检测结果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铁元素在作用60min和120min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几个作用时间点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作用时间与铁元素检测结果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622,P<0.01);采血部位与铅元素检测结果存在弱正相关关系(r=0.166,P<0.05)。结论:最好采集静脉血进行微量元素检测,若使用手指血检测出现铅元素结果偏高时,必须抽取静脉血复检;建议血样在加入到专用试剂后,在1~2h内完成检测。(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期刊2018年06期)

曹思硕,郑成恩,王福强,金晓莺,Sue,Mcpherson[2](2018)在《大鼠微量采血技术与传统交替采血方式在毒理学试验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毒理学试验中,啮齿类动物的连续采血通常是评估毒代动力学与临床病理学的方式。由于采血量的限制,连续采血经常无法在单只大鼠上执行。因而为了取得有效的试验数据,标准的交替采血设计需要使用大量的实验动物。应用微量采血技术可减少采血量,进而具有减少实验动物数量的优势。本试验目的是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供试品,每天1次连续7天大鼠经口灌胃,以评估微量采血和标准设计在临床病理学和毒代动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试验包含叁组SD大鼠。对照组和微量采血组每组每性别4只动物,标准设计组每组每性别8只动物。毒代动力学采血时间为0、30分钟、1、2、4、6、8、24小时,在试验第1天和7天按照上述时间点进行采血。微量采血组各时间点采集0.15 ml全血,标准设计组实验动物各时间点交替采血,每个时间点采集0.3 ml全血。临床病理学评估在试验第8天执行。结果:仅管实验动物总采血量均低于动物保护和利用委员会建议上限,但是轻微的贫血包括红细胞总数(10.03-13.95%↓)、血红蛋白(6.4-12.3%↓)、红细胞比容(5.3-11.3%↓)的降低,以及生理性的红细胞分布宽度(7.1-12.1%↑)和网织红细胞(17.1-60.9%↑)的升高都在微量采血组和标准设计组发现。微量采血组和标准设计组在毒代动力学参数上相似。由于标准设计组各采血时间点的动物与下个时间点不同,因此分析上仅能产生一条毒代动力学曲线,但微量采血组单只动物提供了所有时间点的样本,每只动物均可求得单独的毒代动力学曲线。因此微量采血组在毒代动力学参数上提供了更多信息以评估动物个体差异。结论:本试验采用了微量采血技术以减少采血量,但动物的连续采血在血液学方面造成了生理上的改变,系统毒性的评估受到部分干扰。微量采血技术具有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降低试验成本的优点并能提供相较于标准设计更多的毒代动力学参数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8-10-19)

何婧,刘蓓蓓,罗敏,罗利琼,黄海蓉[3](2018)在《袋鼠式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早产儿微量血糖采血疼痛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配合非营养吸允(Non Nutritive Sucking,NNS)对缓解早产儿微量血糖采集所至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新生科住院的接受微量血糖监测的早产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早产儿在袋鼠式护理开始30min后,给予持续NNS同时行微量血糖采血,采血后继续NNS 2min,袋鼠护理共持续2h;对照组早产儿按常规流程,在暖箱内接受微量血糖采血;两组早产儿统一在足后跟采血。以早产儿疼痛评分量表(PIPP)评分,评估早产儿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早产儿采血时PIPP评分、啼哭率;采血前、中、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结果 (1)接受微量血糖采血时,观察组早产儿采血开始30s心率为(148.46±5.12)次/min、血氧饱和度为(84.85±5.64)%,采血60s时心率为(158.596±4.48)次/min、血氧饱和度为(79.87±6.23)%,PIPP评分为(5.56±1.6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采血开始30s心率(163.78±5.27)次/min、血氧饱和度(76.86±8.98)%,采血60s时心率(172.09±5.19)次/min、血氧饱和度(74.48±10.95)%,PIPP评分(10.03±1.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接受微量血糖采血时,观察组啼哭发生率为50%,显着低于对照组(75%),χ~2=6.6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袋鼠护理配合NNS,能有效缓解采集微量血糖操作导致的早产儿疼痛刺激。(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8年04期)

吴筱琴,钟声,孙锴,黄孙峰,张怡[4](2018)在《微量采血法较常规采血法的技术与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中,为了减少动物的使用量(3R-Reduction)以及减轻动物的痛苦(3R-Refinement),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小鼠后肢隐静脉进行微量采血的方法,利用较以往灵敏5~10倍的生物分析技术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给予雄性CD-1小鼠静脉注射或者口服灌胃模型化合物A、B、C、D,通过隐静脉微量采血法(所需动物数量少、采血量少、动物承受痛苦轻微)以及常规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法(所需动物数量多、采血量较多、动物承受痛苦较严重)两种采血方法,分别在给药后的相同时间点进行采血,测定各组的小鼠血浆药物浓度,并对计算所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所有模型化合物,隐静脉微量采血与眼眶后静脉丛常规采血法所获得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一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小鼠药代动力学实验中隐静脉微量采血法完全可以替代现有的常规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法,从而显着地减少了动物使用量、减轻了动物所承受的痛苦,采血量减少了80%,动物使用量减少了65%,更加符合动物福利3R原则。(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雪梅,焦梅红,尹丽娜[5](2012)在《微量采血法检测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微量采血法检测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狂犬病毒IgG抗体,其结果与常规采血法相同,表明微量采血法在狂犬病抗体的检测是可行的。此方法不但简便、易被暴露者所接受,也适合基层卫生防病单位进行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用。(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2年10期)

索晓东[6](2011)在《微量脂血测定用光电比浊仪在街头采血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人数的增加,脂肪血的报废率也随之增加,有血站的脂肪血报废率高达8.33%[1]。目前,血站主要是通过加强献血前咨询来控制脂肪血的采集,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因脂肪血导致的血液报废。2005年本中心自行研发了脂血测定用光电比浊仪,并于2006年开始将其用于(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1年09期)

罗谦英[7](2011)在《应用血气微量采血器的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气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状况和各种抢救治疗措施是否有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意义[1],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鉴别诊断、观察疗效和估计预后。一般选择桡动脉为采集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1年08期)

罗芳,吴志贤,陶晓琴,黄丽婷,曾莉[8](2009)在《微量泵配合双向采血针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标本采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用静脉微量泵(简称微量泵)持续静脉推注生理盐水,配合一次性静脉双向采血针(简称双向采血针)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标本采集的效果。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需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患者分成3组各16例。3组分别实施双向采血针分次穿刺采血、静脉留置针肝素钠封管采血和微量泵联合双向采血针采血。另对微量泵联合双向采血针采血组选3名志愿者行对侧肢体同时相、同步按双向采血针分次穿刺组方法采集血标本共21份,研究两种方法所采集的血标本血糖值结果有无差异。结果分次穿刺采集组患者所需穿刺次数显着多于另两组,静脉留置针肝素钠封管采血组血标本合格率与按时采集率最低,微量泵双向采血针采血组实际穿刺次数最少、血标本合格率及按时采集率最高。双向采血针分次穿刺采血组与微量泵联合双向采血针采血组血糖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标本采集时,应用微量泵联合双向采血针采血安全可行、穿刺次数少、血标本合格率及按时采集率高,且不影响血糖结果。(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09年17期)

诸海珍,姜燕[9](2009)在《触压式一次性末梢采血器在微量血糖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快速血糖仪的广泛应用,其方便、快捷、省时、痛苦小等优点被糖尿病患者所接受,也是临床上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因病情需要频繁监测血糖,而病房集体监测血糖采血过程中,难以做到“一人一针一笔”,每个患者仅更换采血针,遗留在采血笔笔(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9年23期)

刘红霞[10](2007)在《新生儿叁种微量采血方式及其疼痛刺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比较3种常用的侵入性采血方式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生理指标影响程度及疼痛反应程度,探索适合于新生儿的对生理指标影响小、疼痛反应轻的微量采血方式。研究方法本研究属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及重复测量设计。随机抽取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科2006年4月~2006年12月NICU内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180例,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即足跟采血组、无名指采血组、头皮静脉采血组);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前、中、后测量生理指标(心率、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同时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s pain scales,NIPS)评估新生儿对采血的疼痛反应。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统计分析:生理指标~重复测量数据的两因素(干预因素,即3种采血方式)多水平(测量时间,即操作前、中、后3个时间点)设计的单变量方差分析;NIPS评分-完全随机设计的多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若差异有显着性,采用Nemenyi检验进行多样本间均数两两比较。研究结果1.3种微量采血方式对新生儿心率(heart rate,HR)的影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001),有统计学意义。足跟采血组操作中HR上升幅度最大(上升值为28.36±1.96b.m.p),操作后HR恢复至操作前水平所需时间最长,操作后HR仍明显高于操作前水平;而头皮静脉采血对新生儿HR影响最小,操作中HR上升幅度最小(上升值为12.7±0.61b.m.p.),而操作后HR已基本恢复至操作前水平。无名指采血对新生儿HR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2.3种微量采血方式对新生儿经皮血氧饱和度(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_2)的影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001),有统计学意义。操作中3组研究对象的SpO_2均明显下降。足跟采血对新生儿的SpO_2影响最大,与操作前相比,足跟采血组SpO_2下降幅度最大(7.83±0.408)%,操作后水平仍明显低于操作前水平;头皮静脉采血对新生儿的SpO_2影响最小,SpO_2下降幅度最小(3.10±0.859)%,操作后已基本恢复至操作前水平;而无名指采血组SpO_2下降幅度介于两者之间(5.15±0.168)%,操作后SpO_2水平介于两者之间。3.3种微量采血方式对新生儿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的影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001),有统计学意义。操作前3组新生儿的RR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操作中3组新生儿的RR均明显升高;与操作前相比,足跟采血组RR升高幅度最大(11.15±0.295次/分),而头皮静脉采血组RR升高幅度最小(6.78±0.592次/分),而无名指采血组RR升高幅度介于两者之间(8.08±0.118次/分)。操作后足跟采血组RR水平仍明显高于操作前水平,而头皮静脉采血组RR水平己基本恢复至操作前水平,无名指采血组介于两组之间。由此可见,足跟采血对新生儿的RR影响最大,头皮静脉采血对新生儿的RR影响最小,无名指采血对新生儿RR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4.3种微量采血方式NIPS疼痛评分比较:3组新生儿NIPS评分总体均数不同;采用Nemenyi检验两两比较显示:足跟采血组NIP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头皮静脉采血组;足跟采血组NIP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无名指采血组:无名指采血组NIPS疼痛评分高于头皮静脉采血组。可认为:新生儿3种微量采血方式NIPS疼痛评分由高至低为:足跟采血组>无名指采血组>头皮静脉采血组。结论新生儿3种微量采血方式比较结论:头皮静脉采血是适合于新生儿的对生理指标影响小、疼痛反应轻的微量采血方式。足跟采血对新生儿的生理指标影响最大,疼痛反应最重。而无名指采血介于两者之间。(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7-04-20)

微量采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毒理学试验中,啮齿类动物的连续采血通常是评估毒代动力学与临床病理学的方式。由于采血量的限制,连续采血经常无法在单只大鼠上执行。因而为了取得有效的试验数据,标准的交替采血设计需要使用大量的实验动物。应用微量采血技术可减少采血量,进而具有减少实验动物数量的优势。本试验目的是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供试品,每天1次连续7天大鼠经口灌胃,以评估微量采血和标准设计在临床病理学和毒代动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试验包含叁组SD大鼠。对照组和微量采血组每组每性别4只动物,标准设计组每组每性别8只动物。毒代动力学采血时间为0、30分钟、1、2、4、6、8、24小时,在试验第1天和7天按照上述时间点进行采血。微量采血组各时间点采集0.15 ml全血,标准设计组实验动物各时间点交替采血,每个时间点采集0.3 ml全血。临床病理学评估在试验第8天执行。结果:仅管实验动物总采血量均低于动物保护和利用委员会建议上限,但是轻微的贫血包括红细胞总数(10.03-13.95%↓)、血红蛋白(6.4-12.3%↓)、红细胞比容(5.3-11.3%↓)的降低,以及生理性的红细胞分布宽度(7.1-12.1%↑)和网织红细胞(17.1-60.9%↑)的升高都在微量采血组和标准设计组发现。微量采血组和标准设计组在毒代动力学参数上相似。由于标准设计组各采血时间点的动物与下个时间点不同,因此分析上仅能产生一条毒代动力学曲线,但微量采血组单只动物提供了所有时间点的样本,每只动物均可求得单独的毒代动力学曲线。因此微量采血组在毒代动力学参数上提供了更多信息以评估动物个体差异。结论:本试验采用了微量采血技术以减少采血量,但动物的连续采血在血液学方面造成了生理上的改变,系统毒性的评估受到部分干扰。微量采血技术具有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降低试验成本的优点并能提供相较于标准设计更多的毒代动力学参数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量采血论文参考文献

[1].李贤见,朱兴春,王长本,黄裕林.不同采血部位和作用时间的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差异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8

[2].曹思硕,郑成恩,王福强,金晓莺,Sue,Mcpherson.大鼠微量采血技术与传统交替采血方式在毒理学试验中的应用比较[C].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2018

[3].何婧,刘蓓蓓,罗敏,罗利琼,黄海蓉.袋鼠式护理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早产儿微量血糖采血疼痛的作用[J].四川医学.2018

[4].吴筱琴,钟声,孙锴,黄孙峰,张怡.微量采血法较常规采血法的技术与优势[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

[5].刘雪梅,焦梅红,尹丽娜.微量采血法检测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2

[6].索晓东.微量脂血测定用光电比浊仪在街头采血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1

[7].罗谦英.应用血气微量采血器的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1

[8].罗芳,吴志贤,陶晓琴,黄丽婷,曾莉.微量泵配合双向采血针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9

[9].诸海珍,姜燕.触压式一次性末梢采血器在微量血糖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10].刘红霞.新生儿叁种微量采血方式及其疼痛刺激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

标签:;  ;  ;  

微量采血论文-李贤见,朱兴春,王长本,黄裕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