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特征论文-孙晶,赵寒涛

温度特征论文-孙晶,赵寒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度调制模式,特征提取,主成分分析(PCA),概率神经网络(PNN)

温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孙晶,赵寒涛[1](2019)在《基于小波特征提取的气体传感器温度调制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提取传感器对被测气体的响应特征,通过对单个微热板式气体传感器在不同温度调制模式下,对3种可燃性气体的动态响应信号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概率神经网络(PNN)进行分析和测试,利用小波变换对温度调制下传感器的动态响应信号进行小波特征提取。结果表明:提取的小波特征系数能较好地反映被测气体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12期)

周哲,白宗良,史径丞,熊晓菲[2](2019)在《基于温度插值技术的潜艇热尾流浮升规律及海面热特征仿真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尾流的浮升规律及海面热特征是潜艇红外探测的基础。本文针对海水恒温,且潜深和航速影响较大情况下,排水法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海面热尾迹问题,提出基于温度插值技术的潜艇热尾流浮升规律及海面热特征仿真方法。利用FLUENT仿真软件的k-ε流动传热模型和数据插值模块,对比分析了不同航速、排水温度及排水量工况下,排水法和温度插值法得到的海面热特征分布及热尾迹最大温差。结果表明:温度插值法适应性强,可捕捉不同阶段热尾流的瞬时变化,仿真精度基本不受计算域范围的制约,相对误差稳定在19%~29%之间。该方法可为潜艇热尾流的高精度数值预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为红外探测与反演定位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王占良,段燕楠,杨健[3](2019)在《昆明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特征与空气质量的Logistic判别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空大气逆温及地面风速是影响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气象条件,特别是逆温的频率、强度制约着大气污染物聚积和扩散。定义了1km以下低空大气的温度层结强度。利用昆明L波段探空雷达加密数据,统计了2014—2018年08 h探空数据温度层结特征,分析了逆温的频率、强度和地面风速等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建立基于Logistic判别方法的昆明空气质量指数和PM_(2.5)浓度的拟合模型。结果显示:基于定义的温度层结强度的统计,昆明1km以下低空大气整层的逆温发生频率10.7%,年平均强度0.13℃·(100m)~(-1),逆温的频率和强度月变化曲线与轻度污染及PM_(2.5)浓度的变化联系密切;温度层结强度和地面风速通过了α=0.05的相关系数显着性检验,与空气质量指数和PM_(2.5)浓度相关性好,最佳的气象要素因子的相关系数可达到0.3660;Logistic判别模型对轻度污染的拟合准确率在66.3%以上,优良空气的拟合准确率在72.5%以上;对PM_(2.5)浓度超标的拟合准确率在59.9%以上,PM_(2.5)一级浓度的拟合准确率在68.8%以上。(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9年06期)

高操,邢丽珠,赵晓涵,李成[4](2019)在《1961—2014年我国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61—2014我国地区535个站点的逐日温度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K检验对我国地表平均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61—2014年,我国的地表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在年和季尺度上均表现为显着上升(P<0.01)趋势;温度变化率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其中最低温度变化率较高,最高温度变化率较低。温度突变年份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显着增温年份在20世纪末左右;空间分布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增加,与温度变化率变化趋势一致,均是从西北到东南地区递减;极端高温天数整体呈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徐兆全,苏成,范学明[5](2019)在《大型混凝土底板温度与收缩裂缝分布特征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地下结构物的渗漏问题一直以来都较难解决,作为主要构件的混凝土底板其裂缝宽度和数量直接决定整个地下结构的渗漏严重程度,目前关于底板开裂后的裂缝分布特征研究还较少。作者以解析方法得出不断增大的温度及收缩效应下混凝土底板的裂缝出现位置、宽度及间距表达式,实现对裂缝分布特征的描述。假定滑脱钢筋表面受均匀摩擦力(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滑脱临界处混凝土为极限拉应变(约100×10–6)的情况下,求解出钢筋拉力、滑脱长度、钢筋变形量等参数之间关系式。把滑脱钢筋作为边界条件,带入通解,计算第一条裂缝的宽度及新底板块体内位移和应力分布。在已发生裂缝位置和滑脱钢筋刚度恒定的情况下,从坐标原点和端部的块体向某裂缝处迭加计算,得出该处底板块体的新组合刚度和自由位移值,进而求解应力重分布后的裂缝宽度。持续增加温度与收缩应变,计算新裂缝出现后的底板块体组合刚度、最大拉应力值,存储已有裂缝位置和滑脱钢筋刚度,用于下步计算。循环计算过程,直至应变的上限值,得出整块底板的多条裂缝宽度和间距,建立大型混凝土底板温度与收缩裂缝分布特征的计算方法。最后以尺寸80 m×20 m×0.4 m的混凝土底板为例,持续施加0~350×10–6的温度或收缩应变,实现裂缝5次出现时分布特征的计算。(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曾祥耀[6](2019)在《兰州机场1996-2010年夏季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利用中川机场1996-2010年夏季6、7、8月份的日最高温度资料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川机场近15年夏季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相差1.2度,且存在4-6年的周期振荡变化特征;夏季日平均最高温度峰值主要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9期)

陈亮,张超,常斌,吕鹏[7](2019)在《通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农田干旱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一时段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干、湿边不稳定的问题,提出利用通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改进TVDI指数进行农田干旱遥感监测的方法。利用2006—2015年各年单一时段特征空间干、湿边构建通用特征空间,拟合得到旬通用特征空间干、湿边。采用通用特征空间计算TVDI,结合实测数据进行旬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率定和结果验证,并在河南省小麦种植区进行干旱监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一时段特征空间相比,基于通用特征空间的TVDI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更高,指数稳定性更强,土壤含水量估算绝对误差小于10%,均方根误差小于11%,能够有效监测农田旱情。(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吴冰,朱鸿鹄,曹鼎峰,王家琛,魏广庆[8](2019)在《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法的冻土相变温度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冻土温度场分析对于冻土特性研究及冻土地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冰水相变所产生的相变潜热大大增加了冻土温度场分析的复杂性。针对该问题,基于线热源模型和冻土传热基本理论,在考虑未冻水和相变潜热的情况下计算了冻土导热系数、体积热容和相变热容,分析其与测量初始温度的关系;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冻土含冰量的光纤测量技术进行了理论修正。基于主动加热光纤(AHFO)法,开展了一系列室内验证试验:在恒定的加热功率和时间下,采用自主研发的光纤光栅(FBG)刚玉管传感器,对同一初始含水量的冻土试样进行温度监测。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条件下,FBG刚玉管传感器的影响半径小于5 cm,可以忽略边界效应;传感器所测温度增量与时间对数线性关系良好,主动加热对于冻土导热系数影响较小,线源模型适用于冻土导热系数测量;冻土导热系数与试验初始温度呈线性增长关系;在初始温度低于-6℃时,相变热容趋于稳定;在-6~0℃时,相变热容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且变化趋势愈渐强烈;当初始温度高于-5℃时,相变热容甚至大于冻土自身的体积热容。相关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冻土含冰量测试技术的精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丽澎,王辉,朱晋斌,谭帅,胡传旺[9](2019)在《温度对南方红壤和水稻土水分特征曲线影响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采用高速离心机法测定南方红壤和水稻土在4,12,20,28,36℃温度条件下土体脱湿过程的水分特征曲线,并运用VG模型进行参数提取,探讨了温度对土壤当量孔径分布、非饱和导水率及水分扩散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水势条件下红壤和水稻土的含水率随温度增加而显着减少(P<0.05),表现出4℃>12℃>20℃>28℃>36℃的关系,且同一温度下的红壤持水性能显着高于水稻土(P<0.05);不同温度处理下红壤和水稻土的非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分扩散度均表现出20℃最高、36℃最小的显着差异性(P<0.05),这表明土壤在20℃时的导水能力和入渗能力相对最佳,且同一温度下红壤的非饱和导水率和水分扩散度均低于水稻土;红壤和水稻土的饱和含水率θ_s、进气值相关参数α、形状系数n均随温度增加而缓慢减小,拟合参数随温度变化而差异显着(P<0.05),这说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对温度有一定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温度对南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分运移机制研究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晓芬,吴萌,江春玉,刘明,李忠佩[10](2019)在《不同培养温度下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布置不同温度下(15、25和35℃)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及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并分析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形态碳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前期(0~7 d),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快速下降,之后逐渐降低并最终趋于稳定。温度升高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磷肥和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1.31~1.75,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与有机碳、全量和速效氮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胡敏酸碳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种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与pH呈显着负相关,与有机碳和全氮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25℃和35℃培养时,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温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尾流的浮升规律及海面热特征是潜艇红外探测的基础。本文针对海水恒温,且潜深和航速影响较大情况下,排水法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海面热尾迹问题,提出基于温度插值技术的潜艇热尾流浮升规律及海面热特征仿真方法。利用FLUENT仿真软件的k-ε流动传热模型和数据插值模块,对比分析了不同航速、排水温度及排水量工况下,排水法和温度插值法得到的海面热特征分布及热尾迹最大温差。结果表明:温度插值法适应性强,可捕捉不同阶段热尾流的瞬时变化,仿真精度基本不受计算域范围的制约,相对误差稳定在19%~29%之间。该方法可为潜艇热尾流的高精度数值预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为红外探测与反演定位提供参考与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晶,赵寒涛.基于小波特征提取的气体传感器温度调制模式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2].周哲,白宗良,史径丞,熊晓菲.基于温度插值技术的潜艇热尾流浮升规律及海面热特征仿真方法研究[J].红外技术.2019

[3].王占良,段燕楠,杨健.昆明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特征与空气质量的Logistic判别模型[J].环境科学导刊.2019

[4].高操,邢丽珠,赵晓涵,李成.1961—2014年我国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徐兆全,苏成,范学明.大型混凝土底板温度与收缩裂缝分布特征计算[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6].曾祥耀.兰州机场1996-2010年夏季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科技风.2019

[7].陈亮,张超,常斌,吕鹏.通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农田干旱遥感监测[J].遥感信息.2019

[8].吴冰,朱鸿鹄,曹鼎峰,王家琛,魏广庆.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法的冻土相变温度场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9

[9].罗丽澎,王辉,朱晋斌,谭帅,胡传旺.温度对南方红壤和水稻土水分特征曲线影响差异性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9

[10].陈晓芬,吴萌,江春玉,刘明,李忠佩.不同培养温度下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J].土壤.2019

标签:;  ;  ;  ;  

温度特征论文-孙晶,赵寒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