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卞桥二中273305
摘要:本文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点滴做法和体会,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课标初中地理教学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我国中小学生人数约2个亿,他们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后备力量,只有从现在起为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他们才能很好地建设明天的新中国。因此,培养素质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面对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的要求,中小学从课程到教材均需进行改革。本文谈谈在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学科知识的点滴体会。
一、语文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七年级上册在讲“地球”有关知识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作小结;在讲述“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来说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和递减从而产生垂直地带性的差异;在八年级上册中讲“中国地形”时,引用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知道南岭的连绵蜿蜓,乌蒙山雄伟峭拨;学习了昆仑山,引入毛泽东的“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从中体会昆仑山又高又大又寒又多冰川的特点。在学习“长江”时,引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让学生体会长江上游山高、河深、水急、地势险要;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容三峡险峻、落差大、水流急,行舟疾飞而过的情形。在讲述跨世纪的三峡工程时,引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来说明三峡水库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及几代中国领导人建设三峡工程的夙愿和现在建设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在讲述“中国气候”时,让学生齐声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我国北方冬季气候的学习;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时,引入“春风不度玉门关”,从而了解我国季风和非季风区的分界。
二、数学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七年级上册有关“海拔、相对高度”的计算及“时区”的计算,均要用到简单的数学知识。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个“同则减、异则加”的规律,即如所求两地均在海平面上或均在海平面下,则为“同”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拿数字大的减去数学小的;如一地在海平面上,另一地在海平面下则把两者的数学相加,即为两地相对高度。
“时区”计算也一样,若两地均在中时区以东或以西,拿时区数字大的减去小的;若两地在中时区分侧,就把两地的时区数学相加,即两地相差的时区,也即相差的时间。
三、生物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万物生长靠太阳”,喜光植物必须有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良好,它们一般生长较快,叶小节间短;喜阴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并非不要阳光,只不过它们喜欢蔽荫环境,叶大而薄,一般生长缓慢,寿命较长。纵使长年生长在阴暗山洞里的植物,为了获得必要的太阳光都拼命往上长,形成高而直的“体型”。因此,在热带雨林中,树木异常茂密而高大,许多藤本植物只能靠缠着高大的树木“出人头地”才能得到必要的阳光。教师结合生物知识讲述地理现象,这样地理课堂也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四、音乐欣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长江之歌》在学习“长江”时播放,既能加深学生对长江的了解,又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陕北民歌《黄土高坡》有这样一句歌词“无论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在我国季风气候学习中引入效果非凡,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把歌词改成“无论是东北风,还是西南风…”;在学习“西北地区”内蒙古草原牧区时,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能引导学生进入美丽的大草原;在学习中国陆地面积时恰时引入歌词“我的心无边,九百六十万;我的爱无边,九百六十万…”学习“中国民族”时播放《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亚洲雄风》中“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亚洲地形”时播放既是突出亚洲的地形特征“中间高、四周低,”也增添了我们作为亚洲人的骄傲、自豪之情。
五、漫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讲完新课,做完练习后,留几分钟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绘制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文地理的漫画。如讲“森林资源”时,学生创作的一幅令人欣喜的漫画:在大片被砍伐后的林地上,有一棵树桩上萌发了一枝枝嫩嫩的新芽,一位小朋友拿着喷壶,正用心地为它浇水,小鸟在空中为它欢唱。这幅漫画多令人欣慰呀!大家通过动脑、动手,在学习完各章节内容后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生动有趣、哲理深刻的漫画。如“渴望”、“确诊”、“救救大自然”、“伤心的地球”等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个学科知识渗透,不仅是现代科学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