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61100
一、工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现状分析
1.教师对“双师型”认识不够。多数学校并没有从政治上、待遇上制定得力的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这一方面使得专业教师不太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公共课教师不注重双师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校企结合又缺少政策性的支持和外部条件作保障,缺乏提高实践素质的机会和环境。
2.校企产学研结合不够。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调研、锻炼。一些企业虽然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内挂职锻炼,但是大都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之上,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也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地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使得产教结合不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少实践和先进技术的支撑。
3.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起步上,根本观念上还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未能形成真正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在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受传统学科本位的影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
4.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普通高校进入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都远远不够。
5.教师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尽管各高职院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培训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依然存在。
6.教师职称评定不合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目前仍沿用普通大学本科的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重点恰恰不是科研,而是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1.专业教师职业培训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高职院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建设一线,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一些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良好机会,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增强专业技能。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
(3)专业教师进修培训。对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职业培训、出国访问,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或者定期组织一些在职教师到这些师资培训基地去,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既能提高实践能力,又能取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4)实施“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办好实习工厂,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实验、实训,参与新实验、新项目的开发,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性实践课题,为教师逐步实现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搭建平台,使教师的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2.兼职教师引进。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因此,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具有工程硕士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
3.制定有效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1)高职院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2)高职院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3)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国家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支持性干预、宏观调节及政策导向,可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都予以明确。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系统的规章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4)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也便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出台独立的职称评审标准,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调整学术标准,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