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技新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词,定名,认知视点
科技新词论文文献综述
陈香美[1](2019)在《基于实证研究的科技新词的认知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实验的方式意在揭示汉语为母语的被试对科技新事物的认知和定名的方式,进而探讨翻译活动该如何顺从汉语读者的认知行为来确定译文。实验发现人们在认知同一事物的时候存在视点的差异从而导致命名差异,译者不可"照词译文"。文章还结合认知语言学关于认知视角和注意力论述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述,提出译者可以适当转移认知视点来重新认知事物并以新的认知视点进行文字转换,达到顺"认知之道"而行,进而优化译文。(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赵伟[2](2018)在《基于文献计量的中文科技新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中国知网的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词频统计,结合时间参数,对中文科技新词做了探讨。文章认为,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包含了专业领域的重要中文科技名词。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高被引论文为基金论文。由于基金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比例较低,因此,不需要考虑全部新论文,只要对其中基金论文的关键词做词频统计,就有助于发现大部分重要中文科技新词。这样,既减少了工作量,也减少了盲目性。此项工作对科研工作者和术语工作者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术语》期刊2018年06期)
陈翔灵[3](2018)在《清末科技新词的汉译探析——以翻译小说《海底旅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涌现大量科技新词,科幻小说的翻译功不可没。科幻翻译小说《海底旅行》1902年开始在《新小说》连载,向读者推介科学知识。通过运用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的规范理论,主要探讨两个问题:清末读者的科学知识水平对《海底旅行》作者翻译科技新词的影响;当时科技词语的写作和翻译规范对这篇翻译小说中科技新词翻译的影响。《海底旅行》中科技新词的翻译,遵循了当时的写作和翻译规范,充分照顾了清末读者的科学知识水平。(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期刊2018年04期)
本刊编辑部[4](2018)在《科技新词中的“奥秘”》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术语也以日新月异的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中,科技新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科技新词命名工作,能够厘清概念,及时推出规范名,避免科技概念缺少中文名、随意翻译、一物多名和公众无所适从的问题。全国科技名词委对科技名词的定名有着十分严谨的规范和程序,以充分保证其规范性和权威性。科技新词的内涵有可能不够明确,概念还不够稳定,学界对其认识也有个过程,这些因素使得科技新词定名工作难度更大,需要根据科技新词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较为灵活的审定与公布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术语》期刊2018年05期)
王彦侠[5](2018)在《论科技英语新词的隐喻理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大量科技英语新词的产生,在此过程中隐喻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隐喻在科技英语新词各种构词类型中的表现,进而对科技英语新词的隐喻理据进行了认知阐释,以便我们在科技英语词汇的新陈代谢中更好地理解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以及词义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8年01期)
柴晶晶[6](2017)在《概念隐喻视角下科技新词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科技概念、新名词术语不断涌现,新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以避免因名词术语混乱给科研和教学,以及经济、文化和民生带来不利影响。新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研究新词对人们认识世界非常有意义。长久以来,国内外对科技新词的构成及其特点,科技新词的翻译,语义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有学者对其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但依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鉴于此,本文力图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采用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为详尽地对其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进行分析,挖掘科技新词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在所选的204个科技新词语中共有十二大概念隐喻,所占比例为37.5%。它们分别是团体隐喻,实体和物质隐喻,容器隐喻,人隐喻,动物隐喻,电路隐喻,云隐喻,桥梁隐喻,颜色隐喻等。这十二大概念隐喻包括29个具体的概念隐喻,比如:绿色是健康的、电网是团体、联系是桥梁、人造产品是自然物质、电路是人、植物是人、无生命客体是动物、植物是机器、电路是旅行、交易是旅行、直接传输信息是传递球等。通过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分析,发现科技新词更趋向于用具体的概念去表达抽象的概念。比如,用桥梁表达联系,用云表达服务器,用机器表达分子等。科技新词趋向于用一件熟悉的事情或经验去表达和经历另一件陌生的、新的事情或经验。比如,用旅行表达电路,用团体表达网络,用材料表达植物,用容器表达空间等。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科技新词,对科技新词的词形构成和意义建构进行了挖掘。希望本研究结果对科技概念的命名或表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为科技领域工作者对科技新词的理解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刘彦利,李方超[7](2016)在《2016年全国两会之“科技新词”翻译例话》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不仅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要体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不但阐述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任,还出现了许多科技新名词,占了两会新词的一半。本文以这些新词语英译为研究对象,经过多方查证,追根溯源,明确了新词翻译的依据,为翻译爱好者及其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25期)
王彦侠[8](2016)在《科技英语新词的语义理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就科技英语新词的来源进行研究,将语义理据引入到科技英语新词词义变化分析中,以便在科技英语词汇的新陈代谢中更好地理解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以及词义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6年12期)
郝丽运[9](2016)在《科技英语复合新词的构成及其汉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科技英语新词的大量涌现。科技英语新词的创造与应用,对于促进国际交流、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英语新词一直是语言学和翻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似乎少有研究讨论科技英语复合新词的汉译问题。作为英语中最能产的构词法之一,复合构词法以灵活的特性赋予新词以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其汉译问题是科技英语新词研究不可忽视的难点。本文分析英汉复合词的异同,探讨农业科技英语复合新词的构成与汉译,以期产出准确地道、简洁得体的汉语译文。所涉及的复合新词案例选自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近五年公开发表的原创研究论文。本研究总结科技英语复合新词9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名词+名词、名词+“动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现在分词、动词过去分词+名词、形容词+动词现在分词、副词+动词现在分词、数词+名词、形容词+名词。这些英语复合新词与汉语复合词在句法上都可释义为主谓、动宾、状中、定中、并列等句法关系。笔者根据这些句法关系、结构形式以及词序等叁个方面归纳出英语复合新词20种组合,同时将汉语复合词归纳出15种组合。接着,将科技英语复合新词与汉语复合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科技英语复合新词20种组合形式中有10种与汉语复合词在结构形式、句法关系和词序上形成完全对应。另外10种则与汉语复合词存在部分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英语复合词存在倒序,而汉语只有自然语序;英语复合词以缩略语见长,汉语复合词中缩略语则相对少见。科技英语复合新词的汉译应根据这些对应关系进行合理转换。完全对应的复合词采取字对字直译,部分对应的则根据对应成分的细微差异,采用倒序翻译、部分翻译和零翻译等方法。这些方法与刘兹庆的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无对应的翻译方法基本吻合。本研究结果对英汉语复合词的对比研究以及科技翻译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意义。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继续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吴晶晶[10](2016)在《204条“科技新词”向社会发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云计算”“物联网”“分子诊断”“叁维打印”……近年来,新的科技概念不断产生,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一些新兴的科技词汇也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从近日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获悉,该委已面向社会发布首批204(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期刊2016-01-04)
科技新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中国知网的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词频统计,结合时间参数,对中文科技新词做了探讨。文章认为,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包含了专业领域的重要中文科技名词。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高被引论文为基金论文。由于基金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比例较低,因此,不需要考虑全部新论文,只要对其中基金论文的关键词做词频统计,就有助于发现大部分重要中文科技新词。这样,既减少了工作量,也减少了盲目性。此项工作对科研工作者和术语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技新词论文参考文献
[1].陈香美.基于实证研究的科技新词的认知与翻译[J].外国语文.2019
[2].赵伟.基于文献计量的中文科技新词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8
[3].陈翔灵.清末科技新词的汉译探析——以翻译小说《海底旅行》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
[4].本刊编辑部.科技新词中的“奥秘”[J].中国科技术语.2018
[5].王彦侠.论科技英语新词的隐喻理据[J].科技资讯.2018
[6].柴晶晶.概念隐喻视角下科技新词的认知研究[D].郑州大学.2017
[7].刘彦利,李方超.2016年全国两会之“科技新词”翻译例话[J].校园英语.2016
[8].王彦侠.科技英语新词的语义理据研究[J].海外英语.2016
[9].郝丽运.科技英语复合新词的构成及其汉译[D].南京农业大学.2016
[10].吴晶晶.204条“科技新词”向社会发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