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文算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传播,知识的“地方性”再建构,李之藻,《浑盖通宪图说》
同文算指论文文献综述
杨爱东,宋芝业[1](2015)在《跨文化科学传播中知识的“地方性”再建构——以《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编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不仅指知识产生、形成以及辩护的"地方性",还应包括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渗透的诸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地方性"。李之藻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所持的文化立场以及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都影响到其对《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选构与编译。因此,科学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知识在"地方性"因素参与下的再建构过程。这一再建构过程说明"中心—边缘"式科学传播模式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还反映出儒家文化在学习与接受异质文化中呈现出的某些特性。(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才静滢,纪志刚[2](2014)在《大航海时代下的中西数学交流——《同文算指》编译的历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末期,中国的经济与民间商业算术获得了重大发展。民间算学的兴盛,反衬出"国家数学"的衰落。与此同时,西方数学通过耶稣会士传入中国。李之藻等开明士人利用西方实用算术整合中算内容,《同文算指》的编译为中国传统数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后世学者对《同文算指》统合中西算法的评价反映出《同文算指》对中西数学交流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才静滢[3](2014)在《大航海时代的中西算学交流-《同文算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是传统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成为当前科学史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徐光启、李之藻等柱石人物参与译介的数学着作尤为受人瞩目。《同文算指》即是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同文算指》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利玛窦等欧洲耶稣会士带来的西算,另一方面得益于明末知识分子对传统数学知识的关注。如稍早时期常州学派唐顺之的人生轨迹,与李之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复兴古算乃是晚明儒者们的共同意志,而学术志趣的转变为欧洲天算知识的引进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文算指》的编撰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欧洲的大航海活动组织起全球性的商业网络,海外贸易的繁荣导致算术教育需求的增加,如《算法统宗》等来源于实践的算术着作应运而生。此类作品综合运用歌诀、图画等方式,更加贴近民生,因而在海内外得以广泛传播。而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传统算学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官方算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文算指》的产生即是针对这些情况,为知识分子提供一种符合士人身份的算术手段,用以实现对国家事务的有效运作。《同文算指》在流传过程中多有变化,因而现存各个版本区别较大。如《四库全书》文渊阁与文津阁两种版本的《同文算指》在一些细节部分存在不同之处。台湾收藏的多部《天学初函》中的《同文算指》之间也有许多差异。本文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对《同文算指》诸版本做一总结。艾儒略所作《西学凡》是《天学初函》中的开篇,它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欧洲学术的分类构成。通过其中对学科分类的描述,可以发现,《同文算指》是《天学初函》中仅有的一部算术书,《同文算指》的引进保持了《天学初函》学术结构的完整性。引进欧洲笔算是《同文算指》最具影响的一项成果。笔算经由梅文鼎等算家改进,逐渐成为中国算术的主要运算方式。但是明代中国算书中的笔算并非始于欧洲传教士。在《九章算术比类大全》等中国算书中已经出现与阿拉伯土盘算法形式相近的写算。从整体来看,笔算在中国经过阿拉伯写算形式-欧洲笔算形式-中国本土化形式,而最终得到确立。《同文算指》中的盈不足术等中算内容,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本文比照《实用算术概要》(Epitome Arithmaticae Practicae,1583,拉丁文底本),发掘出《测圆海镜分类释术》等前人尚未涉及的算题来源,理清《同文算指》与中外算书相似算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书中术语的翻译、等比、等差数列以及盈不足术等问题。发现西算虽然比中算有所进步,但李之藻引进欧洲算书的原因不仅在于西算在数学方面的优势,还在于他对西学逻辑性的推崇。《同文算指》并非当时引进欧洲算术的唯一中文书籍,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也曾经撰写过《太西算要》。并在等差、等比数列等许多问题中都加入自己独立的思考,虽然他的观点存在错误,但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算术的特殊影响。《同文算指·别编》是一部“传说”中的图书,直到李俨发现巴黎国家图书馆抄本之后,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它首次引入欧洲叁角函数知识,其中的叁角函数表残片很可能来自克拉维乌斯的着作。通过对比与《西洋新法算书》中相关内容的异同,反映出西算引入编译过程中,从中国士人主导向西人主导的转变。总之,《同文算指》是中国算术从传统的筹算向西方笔算转化过程的一环,也是明末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作者李之藻秉承着经国济世的儒家精神,在编撰过程中,主动综合中西算术,在接受算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西方学术体系的整体引进。为明清之际,中国算学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才静滢,纪志刚[4](2014)在《《同文算指·迭借互征》内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拉维乌斯的《实用数学概论》是16世纪欧洲实用数学知识的集合,在创作之初即有为世俗阶层提供帮助的目的;而《算法统宗》也是对当时中国数学的汇编整理,尤以珠算等内容而广为流传。这两部东西方实用数学代表作恰好被李之藻所编译的《同文算指》"骈附"其中。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对16世纪末东西方数学的原始样本,同时也使我们有机会窥见时人对数学传播的贡献与观念。本文尝试通过考察《同文算指》"迭借互征"章中所载算题,探讨这一时期东西方数学的优劣长短,推测译者的心态。(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4年02期)
潘亦宁[5](2012)在《《同文算指》中的方程解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文算指》中包括二项二次和叁次方程、二次和叁次一般方程、高次方程等,李之藻采用传统数学的表述方式描述西方数学的方程解法,综合中西数学说明求解方程时根的位数、次商的求法,并给出没有整数根的方程解法.从方程解法的分析发现《同文算指》是中国学者力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部数学着作.(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2年12期)
潘亦宁[6](2008)在《利玛窦、李之藻与《同文算指》的编纂》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万历年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出于传教的目的,向中国士人介绍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等知识。同时李之藻等一批中国士人也积极向他们学习,并试图会通中西数学。《同文算指》便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文算指》的编纂过程及其资料来源,指出《同文算指》来自多种中西数学着作,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次尝试。(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08年04期)
潘亦宁[7](2008)在《《同文算指》中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来源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同文算指》主要是一部翻译作品,大部分内容来自丁先生的《实用算术概论》,同时也参考了一些传统的数学着作。事实上,《同文算指》有更广泛的资料来源,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部着作。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同文算指》中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来自德国数学大师斯蒂弗尔的《整数算术》。这种方法与传统算学中的立成释锁法类似,李之藻认为比传统的方法更先进而收录。明清时期的算学家根据《同文算指》的记录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推广,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李之藻会通中西数学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潘亦宁[8](2006)在《中西数学会通的尝试——以《同文算指》(1614年)的编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万历年间,西方数学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同时,徐光启等士人也向传教士学习,并提出了“会通以求超胜”的思想,试图融合中西数学;《同文算指》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文算指》的编纂过程及其资料来源,指出《同文算指》不仅翻译了丁先生《实用算术概论》的部分内容,同时还参考了明代算学家周述学的《神道大编历宗算会》和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部着作。这对认识明清之际中西数学会通的历程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邹振环[9](1990)在《《同文算指》的译述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着名学者梁启超曾在《中国近叁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指出:“明末有一场大公案,为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书特书者,曰欧州历算学之输入”。而在算学输入方面,《同文算指》是一部影响甚大的译着。(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翻译》期刊1990年02期)
同文算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代末期,中国的经济与民间商业算术获得了重大发展。民间算学的兴盛,反衬出"国家数学"的衰落。与此同时,西方数学通过耶稣会士传入中国。李之藻等开明士人利用西方实用算术整合中算内容,《同文算指》的编译为中国传统数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后世学者对《同文算指》统合中西算法的评价反映出《同文算指》对中西数学交流的历史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文算指论文参考文献
[1].杨爱东,宋芝业.跨文化科学传播中知识的“地方性”再建构——以《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编译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才静滢,纪志刚.大航海时代下的中西数学交流——《同文算指》编译的历史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3].才静滢.大航海时代的中西算学交流-《同文算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才静滢,纪志刚.《同文算指·迭借互征》内容探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
[5].潘亦宁.《同文算指》中的方程解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
[6].潘亦宁.利玛窦、李之藻与《同文算指》的编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
[7].潘亦宁.《同文算指》中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来源及其影响[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
[8].潘亦宁.中西数学会通的尝试——以《同文算指》(1614年)的编纂为例[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
[9].邹振环.《同文算指》的译述及其意义[J].上海科技翻译.1990
标签:科学传播; 知识的“地方性”再建构; 李之藻; 《浑盖通宪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