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质沉积论文-李爱英,张文秀,舒福昌,李论,李蒙

沥青质沉积论文-李爱英,张文秀,舒福昌,李论,李蒙

导读:本文包含了沥青质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油,沥青质,碳氢化合物,沉积

沥青质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李爱英,张文秀,舒福昌,李论,李蒙[1](2019)在《BA原油沥青质性质及沉积抑制剂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开发中出现沥青质沉积问题,会导致油井及集输管线堵塞,从而影响原油正常生产和油田的高效开发。本文通过对BA原油中沥青质进行元素、XPS和FTIR分析,可知该沥青质表面官能团以碳氢化合物(C—C,C—H)为主,还含有硫酚和硫醇等脂肪类硫以及羧基等酸性官能团,可为沥青质沉积抑制剂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抑制剂是通过破坏沥青质缔合体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抑制聚沉的作用,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原油加正庚烷(沉淀剂)后沥青质颗粒的粒度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油样中加入含有胺基碱性基团的抑制剂FAE183,能抑制沥青质的絮凝与沉淀,使沥青质颗粒的粒径显着减小。由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分析可知,FAE183抑制剂与沥青质的主要作用机理为酸碱作用,并辅以氢键作用和偶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S1期)

杨鹏,潘雪徵,朱彦杰,羊新州,罗睿乔[2](2019)在《沥青质管流动态沉积模型对比与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原油的管输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沥青质从原油中析出,聚集成颗粒状,最后部分沉积在管壁上,导致产量降低,同时增大生产压差,最终可能堵塞管道。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多相混输过程中的沥青质沉积问题越发受到关注。本文从沥青质在管流中的动态沉积机理(扩散、惯性、碰撞)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几类典型的沥青质颗粒沉积模型,编制了动态模型的求解程序,并参考Jamialahmadi实验数据对比评价其计算结果。其中,Beal和E-M模型的计算结果与Jamialahmadi实验十分吻合,Beal模型在不同流量下的沉积量对比Jamialahmadi实验数据平均误差为9.6%,E-M模型的平均误差为11.8%,此两类模型可用来预测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沥青质沉积量。同时研究发现,增大流速,管壁处的剪切力增大,能降低沥青质颗粒的沉积速率;降低管壁温度,减小沥青质颗粒的管壁黏附能,能抑制颗粒在管壁的沉积。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指导现场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9年10期)

曹松,杜政学,吴仲岿,殷俊,汪绍金[3](2018)在《伊拉克H油田原油沥青质沉积趋势预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伊拉克H油田沥青质的沉积趋势,对伊拉克H油田叁种不同油藏原油进行四组分分离,利用胶体体系稳定性定量计算方法预测了沥青质的沉积趋势;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1H-NMR)等分析手段对其沥青质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探索了沥青质分子结构与沉积趋势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伊拉克H油田原油沥青质有沉积的趋势,且样品A胶体不稳定指数较大,其沥青质较容易沉积。叁种沥青质的结构参数存在差异,相对分子质量、芳香度和芳香缩合度从样品A沥青质、样品B沥青质、样品C沥青质依次减少,而氢碳比(H/C比)依次增大。沥青质聚集体的稳定性与沥青质分子结构特征密切相关,H/C比值较低以及相对分子质量、芳香度、芳香缩合度较高的样品A沥青质具有更大的稳定能,其沥青质沉淀的可能性也较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33期)

姚明坤[4](2018)在《X油田沥青质沉积的防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X油田位于中东地区,单井产量高,但是沥青质沉积引起的井筒和油嘴堵塞问题严重。为此,开展了沥青质析出敏感性试验,井筒中抑制沥青质析出的化学药剂筛选试验和沥青质沉积的防治方法研究。室内PVT实验研究表明沥青质沉积对压力变化较敏感,通过控制生产压力可以减少沥青质析出;优选出的沥青质分散剂能有效抑制沥青质的析出和沉积;通过井口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监测井筒和油嘴堵塞情况,并及时清洗油嘴和应用连续油管作业清除井筒堵塞,可以降低产量损失。现场应用表明预防、监测和治理的综合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沥青质沉积对油井的干扰。(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8期)

李兆敏,李爱新,乔辰雨[5](2018)在《沥青质沉积模型的验证和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井筒中沥青质沉积是石油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井筒沉积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掌握井筒沥青质沉积机理以及准确预测井筒中沉积层的位置和厚度非常有必要。在本模型中,重点研究了生产参数对沥青质沉积速率的影响。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沥青质颗粒向井壁运移的动力来源综合考虑了分子扩散力和惯性力。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文献调研的实验数据与模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使用验证后的模型研究了粒径大小、流体速度以及原油粘度对沥青质沉积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分子扩散力是主要作用力时,沉积速率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当惯性力是主要作用力时,粒径越大,沉积速率越大;沥青质颗粒的沉积速率随流体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当流体速度较小时(<1 m/s),粘度越小的原油越容易出现沉积问题。(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张文秀,舒福昌,尹玉川,姚普勇[6](2018)在《透光率法评价沥青质沉积抑制剂的抑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开发、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沥青质的沉积会导致许多问题,例如导致储层物性损害,堵塞井管、孔喉、分离器等,常采用抑制剂来防止原油中沥青质沉积发生。针对用于油田现场快速测定的沉淀法对抑制效果测定不具备普适性问题,采用透光率法测定原油的初始絮凝点,建立了抑制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而评价了IDS1抑制剂(烷基萘类)和IDS2抑制剂(有机胺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IDS1和IDS2均能使原油的初始絮凝点增大,且原油的初始絮凝点会随着抑制剂加量的增大而增大,表明抑制剂可以提高原油体系的稳定性;相比较IDS2的抑制效果比IDS1更好。因此,透光率法不同于沉淀法,可适合于具有一定极性的抑制剂。(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8年07期)

王宇飞,陈华兴,刘义刚,白健华,方舟[7](2018)在《沥青质沉积风险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质的沉积会发生在油气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油藏内的沥青质沉积会增大油气开采难度,影响产量,在井筒内的沉积会导致井筒堵塞,增加修井难度。目前,沥青质沉积的预测采用的是实验的方法,往往耗时长、效率低、成本高。本文针对目前沥青质沉积预测的研究不足,在大量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模拟井筒的温度压力场以及沥青质沉积相图,建立了一套沥青质沉积预测模拟及风险等级评定方法。针对渤海油田的一口单井,进行了实例计算。此方法快速方便,准确性高且无需实验研究,节省投入,可作为沥青质沉积的一种快速预测手段,为油田投产前及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沥青质伤害预防、伤害判断及伤害解除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王琛,李天太,高辉,高媛,赵金省[8](2018)在《CO_2驱沥青质沉积量对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CO_2驱过程中沥青质沉积量对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机理,选取3种不同沥青质含量的原油样品及相同渗透率的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模拟实际地层的温度、压力进行室内驱替实验,并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沥青质沉积对不同尺度孔喉中原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沥青质含量越大,驱替过程中其沉积量越大;同时,岩心样品中的沥青质沉积量也随着CO_2注入量的增加而增加;驱替实验的最终采收率受沥青质沉积量的影响,沉积量越大,采收率越低。核磁共振技术测试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对较大孔喉(2.0~200.0 ms)的采收率无明显影响。但是,对于较小孔喉(0.1~2.0 ms),沥青质沉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堵塞效应,导致剩余油难以采出,最终影响整体的采收率。(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8年03期)

王琛,李天太,赵金省,高辉,高媛[9](2018)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沥青质沉积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CO_2驱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低渗储层基质孔喉的伤害机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岩心样品进行了CO_2驱替前后的T2谱测试.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量与驱替压力呈正相关,在CO_2-原油体系达到混相前后,沉积速率最大;渗透率伤害程度则随沥青质沉积量的增加而增大.在驱替初始,较小孔喉(0.1~10 ms)几乎无堵塞,较大孔喉(10~200 ms)出现少量堵塞;注入压力达到最小混相压力,CO_2与原油混相产生大量沥青质沉积,较小孔喉出现45.61%堵塞,较大孔喉堵塞21.31%;在驱替压力继续增大时,较小孔喉堵塞程度严重,最高可达55.22%.对于低渗砂岩储层,基质孔喉尺度越小,沥青质对其的伤害程度就越高.(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崔传智,刘力军,武改红,李荣涛,高丽[10](2017)在《考虑沥青质沉积的储层压力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藏开发过程中,随着储层压力的下降和轻质组分的采出,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质成分逐渐析出并沉积在岩石孔隙表面,造成渗流通道的堵塞,导致开发效果变差。本文根据相平衡理论和修正的Flory-Huggins溶解理论,建立了沥青质组分的最大溶解度模型,结合毛管束模型,推导了沥青质沉积对孔喉半径的影响公式,建立了单井渗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与常规模型相比,该模型考虑了沥青质沉积造成的绝对渗透率损伤,压力场的波动导致沥青质的析出,而沥青质的析出又会反作用于压力场,影响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储层压力降低,沥青质的溶解度先减小后增大,在饱和压力处取得最低值,为减少沥青质析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应尽量使地层压力保持在饱和压力附近;沥青质沉积主要发生在生产井附近,随着到生产井距离的增大,沥青质沉积量逐渐减小,对储层渗透率、孔隙度的影响也逐渐变弱;压力场求解结果表明,当考虑沥青质沉积时,生产井附近渗流阻力增大,地层压力衰减加快。(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35期)

沥青质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原油的管输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沥青质从原油中析出,聚集成颗粒状,最后部分沉积在管壁上,导致产量降低,同时增大生产压差,最终可能堵塞管道。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多相混输过程中的沥青质沉积问题越发受到关注。本文从沥青质在管流中的动态沉积机理(扩散、惯性、碰撞)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几类典型的沥青质颗粒沉积模型,编制了动态模型的求解程序,并参考Jamialahmadi实验数据对比评价其计算结果。其中,Beal和E-M模型的计算结果与Jamialahmadi实验十分吻合,Beal模型在不同流量下的沉积量对比Jamialahmadi实验数据平均误差为9.6%,E-M模型的平均误差为11.8%,此两类模型可用来预测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沥青质沉积量。同时研究发现,增大流速,管壁处的剪切力增大,能降低沥青质颗粒的沉积速率;降低管壁温度,减小沥青质颗粒的管壁黏附能,能抑制颗粒在管壁的沉积。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指导现场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沥青质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爱英,张文秀,舒福昌,李论,李蒙.BA原油沥青质性质及沉积抑制剂作用机理[J].化工进展.2019

[2].杨鹏,潘雪徵,朱彦杰,羊新州,罗睿乔.沥青质管流动态沉积模型对比与评价研究[J].中外能源.2019

[3].曹松,杜政学,吴仲岿,殷俊,汪绍金.伊拉克H油田原油沥青质沉积趋势预测及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4].姚明坤.X油田沥青质沉积的防治措施研究[J].化工管理.2018

[5].李兆敏,李爱新,乔辰雨.沥青质沉积模型的验证和参数分析[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6].张文秀,舒福昌,尹玉川,姚普勇.透光率法评价沥青质沉积抑制剂的抑制效果[J].石油化工应用.2018

[7].王宇飞,陈华兴,刘义刚,白健华,方舟.沥青质沉积风险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J].油田化学.2018

[8].王琛,李天太,高辉,高媛,赵金省.CO_2驱沥青质沉积量对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机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8

[9].王琛,李天太,赵金省,高辉,高媛.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沥青质沉积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8

[10].崔传智,刘力军,武改红,李荣涛,高丽.考虑沥青质沉积的储层压力场数值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标签:;  ;  ;  ;  

沥青质沉积论文-李爱英,张文秀,舒福昌,李论,李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