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引诱剂论文-薛宛绳

植物引诱剂论文-薛宛绳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引诱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寄主植物引诱剂,红脂大小蠹防治,诱捕器,蛀干害虫

植物引诱剂论文文献综述

薛宛绳[1](2006)在《用寄主植物引诱剂防治红脂大小蠹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脂大小蠹是危害油松的树干基和根部的一种害虫,近几年在山西省发生虫害面积较大,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次试验是在成虫飞扬盛期,用寄主植物引诱剂引诱捕杀成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控制第二年的虫口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期刊2006年15期)

王鸿斌[2](2005)在《红脂大小蠹寄主植物引诱剂研究和适生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原产于北美洲,1998年以来在我国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相继暴发成灾,寄主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大量死亡,造成当地林业和生态环境严重损失。本研究从其寄主植物油松挥发物分析入手,分析探索其对红脂大小蠹寄主选择行为中的起关键作用的信息化学物质,并根据对历史气候资料和其他相关潜在寄主挥发物的分析和分布作出该虫适生区的推断,为该虫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以动态顶空采样法对油松叶部和树干基部分别进行活体采样,并采用热脱附(TCT)、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探讨近自然状态下的挥发物组分和含量变化以及红脂大小蠹危害对其的影响。通过对生长季5—9月山西省沁源县赤石桥乡红脂大小蠹的寄主植物油松的挥发物的采集分析,明确了挥发物质的基本成分有25种。而对于经常构成蠹类害虫树体引诱剂组分的萜烯类成分在其中占居较高的比重,主要为3种成分(S)-(+)-3-蒈烯,(R)-(+)-α-蒎烯和(S)-(-)-β-蒎烯,占萜烯类总量96%以上。另外还含有少量的(+)柠檬烯、香叶烯、莰烯和萜品油烯等成份。油松萜烯类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在叶和干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采样的其干部和叶部的萜烯类挥发成分的比例基本保持一致;不同径级的树干和不同的季节成分和结构有所差异,而林木受害后其挥发性成分有所差别。 触角电位反应(EAG)实验,雄性和雌性红脂大小蠹对化合物的反应不同,但双方都对(S)-(+)-3-蒈烯反应最强烈,雄性其次为(R)-(+)-α-蒎烯、(-)柠檬烯、(+)柠檬烯,而雌性却为(-)柠檬烯、(+)柠檬烯和(R)-(+)-α-蒎烯。 在嗅觉仪实验单物质测验引诱效果排序(S)-(-)-β-蒎烯,(S)-(+)-3-蒈烯,(R)-(+)-α-蒎烯。与叁物质不同比例配方比较,(S)-(-)-β-蒎烯引诱效果依然最高,而另外2者基本无差别。验证虫粪和雌雄成虫活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引诱能力,但比树体挥发物要差很多。 野外实验证明,(S)-(+)-3-蒈烯为单一组分的诱芯在林间获得最佳的引诱效果。红脂大小蠹日间活动的高峰期为下午温度适宜条件时,而每年5月下旬为其成虫的扬飞盛期,标记回捕实验表明风向是决定诱集范围的决定因素,实验用诱芯顺风方向有效距离大于50米。 根据历史气候记录研究发现1997年的干旱气候是造成1998年红脂大小蠹害虫的突然暴发的原因,以此为依据又提出该害虫气候适生区并非目前发生区,随气候转常会逐渐下降直至气候条件适宜再度暴发,而最危险的区域应该是以此气候数据为预测范围的其他更加干旱地区,如果有适宜寄主并传入害虫将会严重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刘满光,温秀军,赵玉芬,刘志群,李淑丽[3](2004)在《红脂大小蠹植物引诱剂及林间应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2004年,在河北省内邱县邢家峪油松林内开展了人工合成红脂大小蠹植物引诱剂及林间诱捕技术研究。研究表明。自行配置的引诱剂诱虫效果明显好于加拿大引诱剂,且其成本比加拿大引诱剂低70%以上。应用引诱剂进行防治时,诱捕器设置时间应在4月中旬以前,日最高气温未达到22℃,20cm深地温低于10.5℃时,此时毛掌叶锦鸡、黄刺梅开花,直到9月下旬,红脂大小蠹成虫扬飞结束;诱捕器应设在林外10~30m处,每个诱捕器间距在100~140m,在选择诱捕器位置时,应选择温暖干爽的地方,以利于引诱剂的挥发,诱捕更多的小蠹虫。(本文来源于《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苗振旺,赵明梅,芦学林[4](2002)在《大小蠹植物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诱引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0年至 2 0 0 1年 ,在山西省榆次区庆城林场应用加拿大生产的大小蠹类植物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成虫发生期进行了监测 ,并开展了大量诱杀试验。结果表明 ,该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 ,6 0个诱捕器在成虫扬飞期共诱到大小蠹成虫 7119头。应用诱捕器后 ,林地红脂大小蠹被害率下降 5 4 .5 %,平均侵入孔数下降 5 8.7%。可用于红脂大小蠹的监测和防治。(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02年01期)

植物引诱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原产于北美洲,1998年以来在我国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相继暴发成灾,寄主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大量死亡,造成当地林业和生态环境严重损失。本研究从其寄主植物油松挥发物分析入手,分析探索其对红脂大小蠹寄主选择行为中的起关键作用的信息化学物质,并根据对历史气候资料和其他相关潜在寄主挥发物的分析和分布作出该虫适生区的推断,为该虫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以动态顶空采样法对油松叶部和树干基部分别进行活体采样,并采用热脱附(TCT)、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探讨近自然状态下的挥发物组分和含量变化以及红脂大小蠹危害对其的影响。通过对生长季5—9月山西省沁源县赤石桥乡红脂大小蠹的寄主植物油松的挥发物的采集分析,明确了挥发物质的基本成分有25种。而对于经常构成蠹类害虫树体引诱剂组分的萜烯类成分在其中占居较高的比重,主要为3种成分(S)-(+)-3-蒈烯,(R)-(+)-α-蒎烯和(S)-(-)-β-蒎烯,占萜烯类总量96%以上。另外还含有少量的(+)柠檬烯、香叶烯、莰烯和萜品油烯等成份。油松萜烯类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在叶和干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采样的其干部和叶部的萜烯类挥发成分的比例基本保持一致;不同径级的树干和不同的季节成分和结构有所差异,而林木受害后其挥发性成分有所差别。 触角电位反应(EAG)实验,雄性和雌性红脂大小蠹对化合物的反应不同,但双方都对(S)-(+)-3-蒈烯反应最强烈,雄性其次为(R)-(+)-α-蒎烯、(-)柠檬烯、(+)柠檬烯,而雌性却为(-)柠檬烯、(+)柠檬烯和(R)-(+)-α-蒎烯。 在嗅觉仪实验单物质测验引诱效果排序(S)-(-)-β-蒎烯,(S)-(+)-3-蒈烯,(R)-(+)-α-蒎烯。与叁物质不同比例配方比较,(S)-(-)-β-蒎烯引诱效果依然最高,而另外2者基本无差别。验证虫粪和雌雄成虫活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引诱能力,但比树体挥发物要差很多。 野外实验证明,(S)-(+)-3-蒈烯为单一组分的诱芯在林间获得最佳的引诱效果。红脂大小蠹日间活动的高峰期为下午温度适宜条件时,而每年5月下旬为其成虫的扬飞盛期,标记回捕实验表明风向是决定诱集范围的决定因素,实验用诱芯顺风方向有效距离大于50米。 根据历史气候记录研究发现1997年的干旱气候是造成1998年红脂大小蠹害虫的突然暴发的原因,以此为依据又提出该害虫气候适生区并非目前发生区,随气候转常会逐渐下降直至气候条件适宜再度暴发,而最危险的区域应该是以此气候数据为预测范围的其他更加干旱地区,如果有适宜寄主并传入害虫将会严重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引诱剂论文参考文献

[1].薛宛绳.用寄主植物引诱剂防治红脂大小蠹的试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2].王鸿斌.红脂大小蠹寄主植物引诱剂研究和适生区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刘满光,温秀军,赵玉芬,刘志群,李淑丽.红脂大小蠹植物引诱剂及林间应用技术[C].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4].苗振旺,赵明梅,芦学林.大小蠹植物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诱引效果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2002

标签:;  ;  ;  ;  

植物引诱剂论文-薛宛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