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放线菌分离论文-刘占文,张利莉

拮抗放线菌分离论文-刘占文,张利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拮抗放线菌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treptomyces,luteus,TRM70003,放线菌素D,星形孢菌素

拮抗放线菌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刘占文,张利莉[1](2019)在《生存胁迫法分离那拉提土壤拮抗放线菌及活性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生存胁迫法"分离拮抗活性放线菌,为提供潜在抗菌活性菌株奠定基础。【方法】将7株病原菌与那拉提土壤共孵育30天后,采用"生存胁迫法"和"96孔板法"分离新疆那拉提土壤活性放线菌,结合HPLC法分析拮抗菌株次生代谢能力。【结果】最终分离获得29株放线菌中26株具有活性,拮抗活性放线菌比例高达89. 7%。对同时具有叁种指示菌抑制活性的链霉菌——TRM70003进行次生代谢产物挖掘,成功获得了放线菌素D和星形孢菌素。【结论】本研究表明,"生存胁迫法"和96孔板相结合是分离获得产抗能力较强放线菌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崔凡,王伟,王薇,李泳,李熙英[2](2019)在《人参锈腐病生防用高效拮抗放线菌分离鉴定及抑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和鉴定对人参锈腐病菌具有高效抑菌作用的拮抗放线菌,为生物防治人参锈腐病奠定基础。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高效拮抗放线菌,采用纸片法测定了菌株发酵浓缩液的抑菌活性,并采用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菌种。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出94株放线菌,其中20株为拮抗放线菌;通过复筛,筛选出2株高效拮抗放线菌YBUF5和YBUF7;这2株放线菌菌株及菌株发酵浓缩液对供试9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2株放线菌菌株及菌株发酵浓缩液在温度15~25℃、pH为6时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根据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YBUF5菌株和YBUF7菌株初步鉴定为生暗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aniferus)和湿链霉菌(Streptomyces humidus)。这说明筛选出的YBUF5和YBUF7菌株及发酵浓缩液不仅具有较宽的抑菌谱而且不同条件下对人参锈腐病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人参锈腐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晓春,王泽昊,于志国,席雪冬[3](2019)在《番茄灰霉病菌拮抗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抑菌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新型有效的番茄灰霉病菌天然抑制产物,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从44株采自辽宁各地的放线菌中筛选植物病原真菌拮抗放线菌,通过孢子萌发生长法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抑菌活性和分类地位,测试高抑菌活性菌株无菌发酵液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并以高分辨率飞行质谱扫描鉴定稀有放线菌发酵液的抑菌产物。结果表明,筛选到13株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其中SA32、SA33、SA37、SA39、SA45、SA51这6株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及其孢子萌发有抑制效果,SA37和SA45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高达75.13%和79.27%,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高达86.25%和93.43%。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SA45聚类于稀有放线菌北里孢菌属,其余5株菌均聚类于链霉菌属。对比高活性菌株SA37和SA45发酵液在-20~120℃、pH值1~14和3种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条件下的抑菌稳定性表明,SA45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均高于SA37。高分辨率质谱分析不同溶剂提取的SA45活性物质表明,SA45发酵液中不存在已报道的活性物质。综上所述,北里孢菌SA45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高效和稳定的抑菌活性,可能存在新型抑菌物质,其菌株及发酵液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田云方,傅泽钦,叶莹莹[4](2018)在《海洋动物共附生放线菌分离及拮抗菌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舟山常见潮间带海洋动物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共附生放线菌,采用不同方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和抗菌谱,同时鉴定拮抗菌的分类地位,为研究海洋来源产抗菌物质的菌源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舟山几个潮间带海洋动物中获得放线菌菌株。点种法初筛后获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一定抑菌作用的菌株;酶标仪法定量测定抑菌活性;滤纸片扩散法复筛获得高效拮抗菌株;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白色念珠球菌(Monilia albican)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为指示菌测定其抗菌谱。[结果]对典型菌株GP57和GT16进行生理生化、形态学观察及16S r DNA分子鉴定,其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相似度分别为99%和100%,其中GT16鉴定为灰平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planus)。[结论]海洋共附生微生物中,海洋放线菌可能是一类很好的产抗菌活性物的菌源,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1期)

王雪,王冉,王晔,丁东玲,位诗棋[5](2018)在《凤丹根腐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凤丹根腐病拮抗放线菌,丰富凤丹根际放线菌资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1~5年生凤丹根际放线菌进行分离纯化,平板对峙法及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拮抗菌筛选,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经分离纯化,得到83株凤丹根际土壤放线菌,有15株具有拮抗凤丹根腐病菌作用,抑菌直径大于15mm的放线菌有4株,其中菌株NL_(4-2)10~(-4)6抑菌直径达19. 67mm,发酵液抑菌率最大为84. 38%,抑菌效果最佳,鉴定为Streptomyces tauricus(公牛链霉菌),该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球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1. 50mm、13. 67mm、15. 17mm。凤丹根际拮抗根腐病放线菌资源丰富,NL_(4-2)10~(-4)6具有广谱抑菌性,对凤丹根腐病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和开发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郑韦唯[6](2018)在《番茄青枯病拮抗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青枯病的病原菌是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可以侵染200多种植物。由于病原菌可以长期存活在土壤、水中以及被侵染的植株内,一旦有机会随时会感染新的植株,因此发病率较高,难以进行防治。番茄作为农业主要的经济作物,因遭受青枯病的危害导致每年产量严重下降。目前对于青枯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但由于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导致宿主植物的抗药性有所提升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研制新型、低毒和无害的防治青枯病的抗生素。本文主要通过筛选青枯病拮抗菌,以及对拮抗菌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为番茄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型的拮抗菌和抗菌活性物质。本研究选取了5种常用的筛选培养基对健康和感染青枯病的番茄植株根内内生放线菌进行筛选,将得到的放线菌进行重复合并、菌属归类、菌株种类统计和菌株丰富度分析。测试分离得到的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对番茄青枯病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对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进行发酵液活性的测试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形态特征的描述。此外,本实验还对从根内分离得到的两株野野村新种进行了多相分类学分析,为稀有放线菌的分类学提供了新的资源。实验结果如下:(1)我们从健康和染病的番茄植株根内共分离得到1465株放线菌,去除重复后,合并为256株不同的放线菌,其中只存在于染病根内的内生放线菌有85株,只存在于健康根内的放线菌有49株,另外的122株在染病和健康的番茄植株根内都存在。通过对菌株丰富度和种类分析发现,健康番茄植株根内分离的放线菌丰富度高于染病植株根内内生放线菌;而染病植株根内内生放线菌种类上多于健康植株分离得到的放线菌;健康和染病番茄植株根内有大量共存的放线菌。(2)对分离得到的256株菌测试了对青枯病病原菌抑菌活性,得到23株有抑菌活性的内生放线菌,其中有7株放线菌分离自健康番茄植株,抑菌直径在17.64±0.72-22.04±0.42 mm之间,13株放线菌分离自染病番茄植株根内,抑菌直径大小在18.54±0.87-28.06±1.32 mm之间,3株放线菌在染病植株和健康植株中均存在,抑菌直径大小在17.86±1.86-20.12±1.75 mm之间。发现对青枯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两株菌NEAU-JGH122(分离自健康番茄植株)和NEAU-BGG209(分离自染病番茄植株)对其他两种病原细菌也存在抑制作用,同时也检测到菌株NEAU-BGG209对8种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3)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和形态培养特征确定菌株NEAU-BGGG209和NEAU-JGH122均属于链霉菌属。(4)对菌株NEAU-BGGG209和NEAU-JGH122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其中NEAU-BGG209得到了叁种化合物分别为腐殖酸类似物4,5-dimethoxybenzene-1,3-diol、亚胺类化合物9-methylstreptimidone和聚醚类化合物methylgrisorixin。NEAU-JGH122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5-prenyltryptophol和nocardamines。化合物Methylgrisorixin,5-prenyltryptophol和nocardamines对番茄青枯病有抑制作用。检测到它们分别在浓度≥0.08 mg/mL、10 mg/mL和2 mg/mL对番茄青枯病表现出抑制作用。(5)采用多相分类学法鉴定两株新菌NEAU-DE8(1)~T和NEAU-HE1(2)。菌株NEAU-DE8(1)~T和NEAU-HE1(2)的16S rRNA基因相似度高达99.6%,这两株菌的形态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及其相似,判定它们可以代表同一株菌,生理生化特征用来区分这两株菌及它们的相似菌。另外DNA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EAU-DE8(1)~T和NEAU-HE1(2)与它们相似菌的DNA杂交低于70%,从而确定了菌株NEAU-DE8(1)~T和NEAU-HE1(2)代表野野村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Nonomuraea lycopersici。(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倩倩,边传红,康业斌,赵世民,李淑君[7](2018)在《一株农用拮抗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烟草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提供菌株资源,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洛阳地区烟草根际土壤样品中的优势拮抗放线菌,平板对峙培养法与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放线菌菌株的拮抗作用,16S rDNA分析鉴定菌株种类。结果表明: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纯化获得108个放线菌单菌落,其中22株对瓜果腐霉、烟草疫霉、尖孢镰刀菌的至少一种有拮抗作用,菌株SA74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大于50%。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金黄垂直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verticillatus)。(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红艳,李维,向芬,周琳,丁玎[8](2017)在《茶炭疽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对茶炭疽病有生防效果的拮抗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湖南茶园土壤分离筛选到1株对茶炭疽病菌具有显着拮抗效果的放线菌株F2,其中菌株对指示菌拮抗效果显着。经形态观察,培养性状,16S r DNA PCR扩增,初步鉴定F2菌株为链霉菌属。该研究结果为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茶叶通讯》期刊2017年04期)

孙鹏宇[9](2017)在《黄瓜枯萎病拮抗内生放线菌分离、鉴定与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owen)侵染黄瓜根部引起的,是黄瓜最主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在生产中严重的影响了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且难以防治。根内放线菌作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在植物根内微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菌群结构和丰富度的变化对寄主植物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根内放线菌还可以通过其自身次生代谢产物对寄主植物产生影响。因此,了解黄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根内放线菌群落结构和丰富度的变化,以及从根内放线菌中获取生防菌株对防治黄瓜枯萎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探究黄瓜根部内生放线菌群落结构及寻找生防菌株为主要出发点,以生长在黄瓜连作地块患黄瓜枯萎病植株及临近健康植株根内放线菌为研究对象,采用五种不同的分离培养基对叁组样本根内放线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初步鉴定和平板计数法统计丰度,明确健康与患病黄瓜植株根内放线菌组成及丰度的差异。通过对根内放线菌进行抗黄瓜枯萎病活性实验,并结合活性菌株之间分离源、丰富度的比较,最终选择一株既存在于健康植株又存在于患黄瓜枯萎病黄瓜根内且活性最强的根内放线菌HAAG3-11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田间试验,了解根内放线菌HAAG3-11在黄瓜根内的定殖能力和防效。研究为以后开发和利用黄瓜根内生放线菌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经验。本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叁组临近生长的健康与患黄瓜枯萎病植株根内共分离得到163株放线菌,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健康黄瓜植株根内放线菌群落结构丰富且菌株总量大,患黄瓜枯萎病植株根内放线菌群落结构单一且菌株总量小。健康植株与病株间既有重复的菌株又有各自特有的菌株,其中病株中发现13株健康植株中不存在的放线菌。数据表明黄瓜枯萎病使黄瓜根内放线菌种类、丰富度均降低,改变了正常的黄瓜根内放线菌微生态系统组成。同时患病植株根部存在对放线菌的招募。(2)对分离得到的163株放线菌黄瓜根部内生放线菌进行体外抗黄瓜枯萎病活性实验显示,有7株放线菌具有抗黄瓜枯萎病活性。在这7株放线菌中,6株(HGS1-1、HGS3-17、HAAG3-8、HGS2-18、HCPA2-26、HAAG3-4)来自于健康黄瓜植株根内,1株(HAAG3-11)健康与患黄瓜枯萎病植株根内均存在。其中,根内放线菌HAAG3-11抗黄瓜枯萎病活性最强。此外,根内放线菌HAAG3-11对其他供试植物病原真菌也显示出了较好的抑制作用。(3)根内放线菌HAAG3-11为患黄瓜枯萎病植株根内放线菌群的优势菌株,且既存在于健康植株(0.434×10 cfu/g)又存在于患黄瓜枯萎病植株根内(0.68×102 cfu/g)。患病植株丰度远高于健康植株,这表明患病黄瓜植株对根内放线菌HAAG3-11存在招募作用。(4)对根内放线菌HAAG3-11进行了多项分类学鉴定。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以及形态培养特征鉴定,最终确定根内放线菌HAAG3-11为链霉菌属。(5)通过苗期盆栽定殖实验表明,根内放线菌HAAG3-11具有良好的根内定殖能力,且定殖能力随着定殖时间的增长而增强。根内放线菌HAAG3-11定殖能力在接种第28天达到最强,定殖数量远高于分离源中根内放线菌HAAG3-11的数量。同时,初步盆栽抗黄瓜枯萎病实验表明根内放线菌HAAG3-11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效,是一株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生防菌株。综上所述,黄瓜枯萎病的侵染导致了黄瓜根内放线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根内放线菌种类减少、丰富度降低。相较于患黄瓜枯萎病黄瓜植株,临近健康植株根内能够获得更多的活性菌株。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筛选出活性最高的根内放线菌HAAG3-11,在苗期根内定殖能力测定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定殖能力。苗期防效实验中,根内放线菌HAAG3-11表现出了较好的抗病作用。经鉴定,根内放线菌HAAG3-11是一株具有良好生防潜力的链霉菌。(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韦坤逢[10](2017)在《辣椒根际微生物中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及拮抗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出87株微生物菌株,采用涂布法、平板对峙法、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溶藻平板法对分离菌株的生物活性进行筛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采自贵州花溪辣椒种植地根际土壤中进行分离纯化,共纯化出87株微生物菌株,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了抗细菌活性、抗真菌活性的生物测定。以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rora)、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3种细菌病原菌为指示菌,通过涂布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抗细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共有40株菌株对一种以上细菌病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以水稻纹枯病原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TC)、苹果炭疽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GC)、油菜菌核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SS)、苹果腐烂病原菌(Cytospora mandshurica,CM)、茄子黄萎病原菌(Verticillium dahliae,VD)、马铃薯晚疫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PI)6种真菌病原菌为指示菌,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抗真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共有30株微生物菌株对一种以上真菌病原菌表现出抑菌活性。以水稻纹枯病原菌(TC)、苹果炭疽病原菌(GC)、油菜菌核病原菌(SS)、苹果腐烂病原菌(CM)、茄子黄萎病原菌(VD)、马铃薯晚疫病原菌(PI)6种真菌病原菌为指示菌,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分离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进行复筛,结果表明,菌株WKFF21、WKFF31、WKFF33、WKFF34、WKFF40、WKFF54、WKFF67、WKFF86对茄子黄萎病原菌的抑制率达60%以上,WKFS4对油菜菌核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达74.14%;通过溶藻平板法对菌株的溶藻活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3株微生物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溶藻活性,分别WKFF31、WKFF34、WKFF37。2、对部分拮抗活性较好的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分别属于3门5纲7目8科9属。3、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相分类方法,对放线菌候选菌株WKFF34和WKFS4进行多相鉴定。结果表明,WKFF34和WKFS4均属于放线菌门、放线菌纲、放线菌目、链霉菌亚目、链霉菌科、链霉菌属。其中WKFF34鉴定为蓝微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cyaneofuscatus),WKFS4鉴定为浅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scens)。4、对放线菌菌株WKFF34和WKFS4发酵液的抗菌谱和发酵液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个菌株均具有抗菌谱广的特点,对水稻纹枯病菌、苹果炭疽病原菌、油菜菌核病原菌、苹果腐烂病原菌、茄子黄萎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马铃薯晚疫病原菌、辣椒疫霉病原菌、番茄灰霉病原菌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WKFF34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苹果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0%、79.48%、80.43%,菌株WKFS4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苹果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茄子黄萎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5.71%、74.39%、83.8%、78.17%;发酵液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菌株WKFF34发酵液和菌株WKFS4发酵液均对温度和紫外不稳定,对pH值比较稳定。5、对WKFF34菌株的溶藻活性和溶藻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菌株WKFF34能够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正常生长,具有溶藻活性。溶藻作用是通过释放胞外溶藻活性物质产生的间接溶藻作用,该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在121℃下灭菌30min仍能保持较强的溶藻活性,具有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拮抗放线菌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和鉴定对人参锈腐病菌具有高效抑菌作用的拮抗放线菌,为生物防治人参锈腐病奠定基础。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高效拮抗放线菌,采用纸片法测定了菌株发酵浓缩液的抑菌活性,并采用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菌种。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出94株放线菌,其中20株为拮抗放线菌;通过复筛,筛选出2株高效拮抗放线菌YBUF5和YBUF7;这2株放线菌菌株及菌株发酵浓缩液对供试9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2株放线菌菌株及菌株发酵浓缩液在温度15~25℃、pH为6时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根据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YBUF5菌株和YBUF7菌株初步鉴定为生暗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aniferus)和湿链霉菌(Streptomyces humidus)。这说明筛选出的YBUF5和YBUF7菌株及发酵浓缩液不仅具有较宽的抑菌谱而且不同条件下对人参锈腐病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人参锈腐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拮抗放线菌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占文,张利莉.生存胁迫法分离那拉提土壤拮抗放线菌及活性产物[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9

[2].崔凡,王伟,王薇,李泳,李熙英.人参锈腐病生防用高效拮抗放线菌分离鉴定及抑菌作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李晓春,王泽昊,于志国,席雪冬.番茄灰霉病菌拮抗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抑菌物质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4].田云方,傅泽钦,叶莹莹.海洋动物共附生放线菌分离及拮抗菌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8

[5].王雪,王冉,王晔,丁东玲,位诗棋.凤丹根腐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郑韦唯.番茄青枯病拮抗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产物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7].陈倩倩,边传红,康业斌,赵世民,李淑君.一株农用拮抗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烟草学报.2018

[8].刘红艳,李维,向芬,周琳,丁玎.茶炭疽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J].茶叶通讯.2017

[9].孙鹏宇.黄瓜枯萎病拮抗内生放线菌分离、鉴定与抑菌活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10].韦坤逢.辣椒根际微生物中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及拮抗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7

标签:;  ;  ;  ;  ;  

拮抗放线菌分离论文-刘占文,张利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