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岸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筑空间,空间格局,留园,水岸山居
水岸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蔡卓霖[1](2019)在《古典园林建筑与园林式现代建筑的空间对比分析——以留园与水岸山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确定将留园与水岸山居作为本次探讨对象。分别对留园、水岸山居两者建筑布局,空间分布及其排列,建筑占比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两者空间异同性对比,得出园林建筑与园林式现代建筑通过自身建筑形式与若干空间组合等对园林意韵都进行了充分表达。(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9期)
俞薛佳[2](2019)在《城市水岸景观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居环境的逐渐改善,以往景观设计对滨水区域的单纯利用,已逐渐过渡到开发改造滨水河带。滨水空间景观的提升,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4期)
张甜[3](2019)在《还海还岸还景于民 打造魅力水岸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4月26日讯(张甜)今天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丁晖对海口湾畅通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项目推进工作再调度、再部署。他强调,实现海口湾畅通、还海还岸还景于民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承诺。项目的设计推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打造(本文来源于《海口日报》期刊2019-04-27)
任震,周觅[4](2019)在《人性化校园水岸空间植物种植设计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映雪湖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化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理念,植物种植设计是构成景观空间、优化景观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人性化理论与植物种植设计方法的研究,结合山东建筑大学映雪湖景区植物造景的实效分析,探讨以植物种植设计塑造人性化校园水岸空间可行性与现实意义.进一步分析种植设计在塑造景观空间层面对空间尺度、空间属性和游线的作用,在营造景观效果层面对人的心理感受与视觉效果的影响,剖析其影响因素及表现,总结藉此塑造人性化校园水岸空间的方法与经验.(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邢谷锐,伊曼璐[5](2018)在《CAZ水岸地带空间营造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兼析广州珠江新城水岸地带空间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CAZ作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复合型空间,其人群密集、用地多元、活动多样。水岸地带依托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公共景观特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居民聚集地和彰显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场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城市水岸地带必将成为空间规划的焦点领域之一。当城市CAZ与水岸地带在同一空间中发生交迭时,如何塑造其复杂多元的空间便成为了必然之趋。文章通过对四个世界知名的CAZ水岸地带的空间解析,提炼出"环状圈层式"和"两岸平行式"两种空间布局模式,进而总结CAZ水岸地带空间品质的五大核心特性,由此构建CAZ水岸地带空间营造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广州珠江新城水岸地带的空间营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究其未来应重点优化的方向,以期为类似CAZ水岸地带的空间营造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8年09期)
李彦鹏[6](2018)在《基于水岸单元构建的城市水岸空间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球70%的人口傍水而居,水上贸易和交流也为滨水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可以看到上海、香港、新加坡、东京、纽约等城市因其滨水条件而充满了竞争力和吸引力。城市滨水空间在当代城市发展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将通过对城与水的关系及水岸地带的使用需求分析,提出水岸单元的构建方式,制定成功的开发策略,以指导规划和建设活动理性而有效地开展。(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15期)
龚雪,杨媛媛,汪先为[7](2017)在《双修理念下城市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黔江区武陵水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户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然随着城市双修工作的开展和人们生活品质需求的上升,现状城市滨水空间品质已不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户外活动的需求,因此急需展开对当前城市滨水空间品质提档升级的相关研究。本文选取重庆黔江区武陵水岸为例,以人的户外活动需求为切入点,采用现场调研、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现状武陵水岸空间品质进行评析,梳理总结出目前滨水空间在建筑风貌、夜景照明、植物配置、健身与无障碍设施配套、空间文化感知度和驳岸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类似案例的成功经验,借鉴城市双修理念、城市游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出整体性、生态公益优先性和文脉延续性原则,并以原则为导向进行提升重点的划分,最后依托城市双修理念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提升策略,以期为类似城市滨水空间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7-11-18)
邵咪[8](2017)在《流动的水岸空间——滨河公共空间动态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是怎样感知变化着的空间环境的?人在连续的空间变换中会产生何种心理倾向?哪些空间要素的改变更易于被感知等等这些都是滨河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空间的主体——人的动态感知出发展开研究,将滨河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视为动态的景观体验,从视觉艺术、行为心理、视景分析技术等方面阐述景观应该具有的动态性,研究影响动态景观设计的空间要素,从而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同时用于指导设计实践。(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7-11-18)
王承华,杨宇,谭伟[9](2016)在《从自然要素到共生网络——无锡市太湖新城水岸空间专项城市设计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当前新城建设中水岸空间功能单一、活力缺乏等问题的反思,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提出构建"共生网络"的思路,促进水城空间融合和水岸空间活化。通过对水岸空间类型及其与城市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水城共生的要素与建构策略。结合无锡市太湖新城水岸空间专项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从"面的构建"、"线的策划"、"点的营造"叁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强调需要形成分级分类、具有操作性的水岸空间设计导则,指导水岸空间建设。(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王浩[10](2016)在《“水岸山居”空间原型与王澍建筑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巨大的建设量、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构成[1]4-8了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现实语境。在这种现实语境下,一方面很多中国建筑师进入一种无根漂浮状态,致使我们大多数建筑师盲目追求国际潮流,多数建筑作品没有自我价值,另外一方面我国出现一大批本土实验建筑师,3他们以当地独有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建造技艺、地方材料等为基础营造当地本土建筑学。王澍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尤为突出。2012年,王澍荣获的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他的获奖是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界实验的一种认可。本文以王澍获奖之后第一个大型公建“水岸山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水岸山居”是王澍作品集大成者,也是王澍建筑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个。本文对“水岸山居”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评价,一方面希望对王澍有关“水岸山居”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与反思。另一方面希望以“水岸山居”作为主线王澍的其他作品为辅,能对王澍建筑哲学有一定的认识与解读,也希望能对当今建筑设计行业当前现状产生一定反思与启发。论文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水岸山居”设计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以及建筑师本人进行系统的介绍,时代背景包括当今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现状以及中国建筑行业对于现状进行的反思;地域环境包括叁个层次包括宏观层次上王澍扎根的江南水乡杭州;中观层次“水岸山居”所处的象山校区;微观层次及水岸山居所处的具体场地。然后对建筑本人王澍多重的身份进行一一剖析,以及他之前的一些作品进行总结。鉴于前面对所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以及建筑师本人阐述的基础上,得出王澍从叁个传统领域传统村落、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为原型进行本土营造;第二部分从传统村落、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建造技艺四个方面对“水岸山居”进行详细系统的解析与研究并穿插王澍其他作品的解析与研究。第叁部分得出结论及通过对“水岸山居”的系统的解析首次希望能对“水岸山居”这个建筑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总结,然后以“水岸山居”作为切入点希望能对王澍建筑哲学有一定的认识,并希望以王澍作为个人对建筑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与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水岸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居环境的逐渐改善,以往景观设计对滨水区域的单纯利用,已逐渐过渡到开发改造滨水河带。滨水空间景观的提升,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岸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蔡卓霖.古典园林建筑与园林式现代建筑的空间对比分析——以留园与水岸山居为例[J].风景名胜.2019
[2].俞薛佳.城市水岸景观与空间设计的融合[J].现代园艺.2019
[3].张甜.还海还岸还景于民打造魅力水岸空间[N].海口日报.2019
[4].任震,周觅.人性化校园水岸空间植物种植设计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映雪湖景区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邢谷锐,伊曼璐.CAZ水岸地带空间营造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兼析广州珠江新城水岸地带空间品质[J].规划师.2018
[6].李彦鹏.基于水岸单元构建的城市水岸空间利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
[7].龚雪,杨媛媛,汪先为.双修理念下城市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黔江区武陵水岸为例[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7
[8].邵咪.流动的水岸空间——滨河公共空间动态景观设计研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7
[9].王承华,杨宇,谭伟.从自然要素到共生网络——无锡市太湖新城水岸空间专项城市设计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6
[10].王浩.“水岸山居”空间原型与王澍建筑哲学[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