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意识论文-徐鑫涛

诗学意识论文-徐鑫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学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诗学,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

诗学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徐鑫涛[1](2018)在《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翻译诗歌探析——《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一书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诗学变形现象、影响翻译的意识形态分支、翻译诗学的类型与具体应用叁大部分,阐释了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也进一步说明了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本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对此书的不足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期刊2018年00期)

郑利华[2](2019)在《杨慎诗学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代中叶诗坛,杨慎诗学展现了超越流派或门户见识的独立个性,具有某种融通和涵容的倾向,而凸显其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具体表现在,其既注意分别诗歌历史演变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落差,尤其是区分唐宋两个不同时代和有唐一代不同阶段诗歌的价值差异;又着眼于诗歌历史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样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多元性及个别性,包括深入梳理唐宋诗歌、有唐不同阶段诗歌之间的历史联系,辨识宋诗和中晚唐诗的特色之作,以及面向唐代而追溯六朝,强调六朝与唐代诗歌之间承续和演进关系。与此同时,他视诗人必要的知识涵养为规范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甚至将诗歌当作表现或释放诗人知识涵养的特殊载体,注重诗歌的知识化形塑过程,以及诗歌融合知识成分的艺术经营,从中也显示其诗学中知识观与艺术观的彼此结合。(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黄永琳[3](2019)在《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下的改写:埃兹拉·庞德英译《大学》两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运动让翻译研究不仅仅聚焦于语言层面上的问题,而且将触角深入到翻译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及社会语境。由此开始,社会、政治、历史等文化因素,与语言层面的翻译一起纳入到了新的翻译研究中。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成果之一。他指出:翻译即为改写,无论其目的如何,都是一定的意识形态或诗学形态影响的结果。《大学》是儒家经典代表作品之一,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曾在19世纪20年代和19世纪40年代两度将《大学》翻译成英文。本文以改写理论为理论框架,分别从两个译本所在时期的主流及译者意识形态和诗学出发,探讨庞德前后两时期的改写因素如何影响庞德的翻译。研究指出,庞德的两部《大学》英译本是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下的改写。19世纪20年代庞德的第一英部译本处于一战时期,当时人们渴望寻求精神支柱。庞德遂翻译大学,期望用《大学》为西方提供新秩序。在此英译本中,庞德受意识形态影响,对原文的标题,专有名词和句子进行改写。诗学因素对此译本影响较小。而在19世纪40年代,人们在经历了大萧条和二战后,提高了对人性的认识,庞德将注意力转向个人,并运用意象主义诗学翻译出第二本英译本。在此译本中,庞德受意识形态影响对《大学》核心词进行改写,受诗学影响而注重诗中的意象构建和音乐性。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着文本的改写程度和方式。同一译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相同的文本进行翻译,最后却产生了富有差异的两个译本,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因素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证明了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活动的重要影响,并为今后学者研究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不同时期的翻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5)

张凯成[4](2019)在《“历史意识”与诗学研究的“中性姿势”——2018年中国新诗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的中国新诗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解决当前诗学研究中"批评"与"研究"的分治局面提供了参照,研究者们通过加入自觉的"历史意识",不同程度地建构出了诗学研究的"中性姿势",这体现在新诗史的书写与既定结论的反驳、新诗接受的研究、新诗研究概念的"历史性"建构以及诗人个案的"历史化"观察等层面。但"中性姿势"的建构本身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历史意识"在此并非作为权威性的话语空间,其本身乃是一种能动性的思维方式,倘若一味地对其进行本质化的理解,那么诗学研究的"中性姿势"亦有可能沦为权力话语的"工具"。(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9年03期)

张婷[5](2019)在《从改写理论看译入语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对《尘埃落定》英译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9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二十年以来,接连斩获了包括矛盾文学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大奖,由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于2003年上映。该书因其以少数民族藏族为题材,带有一层清淡的魔幻色彩,叙述视角新颖独特,加上作者阿来的语言轻盈灵动颇富诗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2002年,《尘埃落定》的英译本小说Red Poppies:A Novel of Tibet~1面世,经着名翻译家葛浩文和夫人林丽君共同合作翻译并由Houghton Mifflin Company出版,译文在英语世界也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许多西方读者对于西藏的政治地位、中国的少数民族关系的认识与中国读者存在不同,其对于西藏真实的历史面貌也常常缺乏了解,在他们的想象中,西藏是一个恬静和美的佛教圣地,而原文中却基于史实描述了诸多残忍的事件,目的语文化中的这种意识形态会如何影响到译作?此外,书中第一人称傻子视角和第叁人称全知视角交替叙述,叙述视角的频繁切换和傻子语言拖沓又不合规矩的特点也带来了翻译上的困难,再加上该书原本多叙述少对话,故事情节发展缓慢,而原书的这些诗学特点都不是西方读者所乐意接受的。译入语文化中原有的诗学规范又会如何影响到该书的翻译?本文采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着重关注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大因素,通过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文章共包括五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译入语意识形态因素对译作的影响和译入语诗学规范对译作的影响。其中绪论部分是关于作者阿来、原作《尘埃落定》、译者葛浩文和林丽君以及译文Red Poppies:A Novel of Tibet的简要介绍,同时指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在最后摆出文章的框架。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其中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翻译研究并对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研究综述。第二章考察译入语意识形态对译文的影响,包括原文中不存在而译文中却出现的模糊的汉藏民族关系、夸大的神秘魔幻因素。第叁章讨论译入语诗学规范对译作的影响,包括译作中与原文相出入的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化、傻子语言特征削弱、自由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等。第四章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的局限。(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朱振华,韩菡[6](2019)在《生命意识的诗学呈现——喜洲诗人晓雪诗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学是对生命意识的发现,诗歌通过语言来实践,构建语义场。利用语义场中词语的语义聚合和分裂来创造被观照和观照的主体,通过主体的双重性展现诗学的生命意识。喜洲诗人晓雪的诗歌在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上有鲜明特征,通过"自我—自然""中心—边缘"两个语义场的语言构建,深化了生命意识的诗学。(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02期)

严维哲[7](2018)在《初唐诗歌审美意识的走向与陈子昂的诗学观——以“龙门应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诗歌的审美意识主要由汉魏风骨与齐梁词采所构成,最早发端于魏征、虞世南等南北朝入唐诗人的作品中。陈子昂继承了魏征等人的观点,在与东方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风骨兴寄"的概念,将之视为与齐梁词采齐肩的审美意识,直接影响了东方虬与宋之问在龙门应制中的文学表现。东方虬与宋之问在龙门应制中所展现的是初唐诗人在风骨与词采审美意识上的分流,其文学表现主要体现在言志与缘情、复古与新变、比兴与铺排叁个方面,最终对盛唐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邢云龙[8](2018)在《诗贵情思:论李东阳诗学体系中的“真情”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明代承先启后的诗人,李东阳站在诗歌的转捩点上,试图突破理学思想及馆阁文学所造成的思想上的樊篱,以一股"清新婉丽"之风标举"真情"意识——崇尚真情实意、力主自然之情、提倡唐人之情;其诗歌创作,与之桴鼓相应地将其"真情"意识融汇贯通地表现在他的婚恋诗、历史人文诗、山水风光诗之中。李东阳诗学体系中的"真情"意识和其诗歌创作实践,引导恢复了古典诗歌审美理想中"重情"的特质,打破了当时"台阁体"诗歌题材局限于应制颂德的桎梏。"真情"意识流播所及,实是明代中后期文学关于"真"的讨论的滥觞。(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海晗[9](2018)在《“构成·诗学·意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构成·诗学·意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探索与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与《现代中文学刊》协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一桥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50余位学者出席。(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8年10期)

李应雪[10](2018)在《女性文学传统与现代意识:希尔达·杜丽特尔的“感性”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杜丽特尔虽身处现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但其卓越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实践却一直未能进入文学"正典",文学研究者对其艺术及思想的评论亦乏善可陈。杜丽特尔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感性秘仪、女性生命力与历史重构、超意识与艺术想象、艺术之美与精神拯救等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其"感性"思想体系并挖掘其中与男性诗人迥异的"现代意识"。重启对杜丽特尔的研究,可以看出现代诗歌嬗变中的不同观念及创作倾向,重塑现代诗坛的多元化形态。(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诗学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明代中叶诗坛,杨慎诗学展现了超越流派或门户见识的独立个性,具有某种融通和涵容的倾向,而凸显其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具体表现在,其既注意分别诗歌历史演变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落差,尤其是区分唐宋两个不同时代和有唐一代不同阶段诗歌的价值差异;又着眼于诗歌历史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样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多元性及个别性,包括深入梳理唐宋诗歌、有唐不同阶段诗歌之间的历史联系,辨识宋诗和中晚唐诗的特色之作,以及面向唐代而追溯六朝,强调六朝与唐代诗歌之间承续和演进关系。与此同时,他视诗人必要的知识涵养为规范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甚至将诗歌当作表现或释放诗人知识涵养的特殊载体,注重诗歌的知识化形塑过程,以及诗歌融合知识成分的艺术经营,从中也显示其诗学中知识观与艺术观的彼此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学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徐鑫涛.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翻译诗歌探析——《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书评[J].外语教育.2018

[2].郑利华.杨慎诗学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黄永琳.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下的改写:埃兹拉·庞德英译《大学》两译本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张凯成.“历史意识”与诗学研究的“中性姿势”——2018年中国新诗研究综述[J].江汉学术.2019

[5].张婷.从改写理论看译入语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对《尘埃落定》英译本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6].朱振华,韩菡.生命意识的诗学呈现——喜洲诗人晓雪诗歌分析[J].文化月刊.2019

[7].严维哲.初唐诗歌审美意识的走向与陈子昂的诗学观——以“龙门应制”为中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

[8].邢云龙.诗贵情思:论李东阳诗学体系中的“真情”意识[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

[9].王海晗.“构成·诗学·意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召开[J].探索与争鸣.2018

[10].李应雪.女性文学传统与现代意识:希尔达·杜丽特尔的“感性”诗学[J].江西社会科学.2018

标签:;  ;  ;  

诗学意识论文-徐鑫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