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化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支化高分子,生长代数模型,环化效应,Monte,Carlo模拟
环化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明[1](2019)在《典型超支化高分子聚合体系中的环化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两类典型的超支化高分子聚合反应体系中的环化效应进行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含环体系高分子生长的微分动力学方程、环化反应模拟方法的构建及环化反应对体系中高分子物理量的影响等方面。本文研究的反应体系主要包括AB_g型超支化聚合反应体系及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反应体系。为了揭示这两类聚合体系中的环化效应,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高分子生长代数模型的模拟方法,并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校验。进而,为了阐明环化反应对超支化聚合反应体系平均物理量的影响,根据体系中树枝状分子和含环高分子的反应机理给出了二者生长的微分动力学方程,并通过环化反应的内在特征确定了环化反应与分子间反应的速率常数。在模拟过程中,重点考察了环化反应对于AB_g型聚合反应及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反应两类典型的超支化聚合反应体系相关平均高分子物理量的影响,以期丰富对于超支化聚合反应体系环化效应的认知,为相关的实验工作提供有益线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在简要分析了超支化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和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对AB_g型缩聚反应路线和SCVP型聚合反应路线所涉及的均聚和共聚两类聚合反应从实验、理论与分子模拟等方面做一概括性的总结。重点对前述两类聚合反应中存在环化效应的研究历程予以说明。总结了在超支化聚合反应中的环化效应的发现过程以及在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上对含环分子的处理方法。概括了在研究超支化聚合反应过程中分子模拟所依据理论基础以及采用的方法路径。重点说明了在模拟超支化聚合反应中Monte Carlo方法的研究现状,列举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概括性的评述了该模拟方法的路径优势。第2章:通过统计力学方法,根据高分子聚合反应机理给出了描述含环体系高分子生长的微分动力学方程,进而通过环化反应的内在特征确定了环化反应与分子间反应的速率常数。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分子生长代数模型的Monte Carlo模拟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在不同的溶剂参数、单体浓度和官能团数下对AB_g型超支化体系进行了模拟,并得到了相应的树状高分子的数量、含环高分子的数量及其单元数比例、环的尺寸分布、重均和数均分子量等物理量随反应程度的变化。相关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于体系环化效应的影响显着,较低的单体浓度有利于形成大量尺寸较小的环结构,较高的单体浓度能形成尺寸较大但数目却相对较少的环结构。相应地,环化效应对聚合体系的重均分子量和多分散指数等都有显着影响。其中,单体的体积分数在环化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溶剂效应及官能度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单体的体积分数:体积分数越小,官能度的影响越明显,而溶剂效应则影响甚微。当溶剂效应和官能度保持一定时,单体的体积分数存在着一个临界值,以致于当其低于此临界值时,体系的平均特征几乎不再依赖于体积分数的值。然而,当体积分数高于此临界值时,其对体系平均特征的影响则非常显着。第3章: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SCVP体系聚合反应中的环化效应。首先根据的反应机理给出了描述含环高分子生长的微分动力学方程,进而通过环化反应的内在特征确定了环化反应与分子间反应的速率常数。仍然采用基于高分子生长代数的Monte Carlo模拟算法,在不同的单体浓度以及溶剂参数下对SCVP超支化体系进行了模拟,并得到了相应的树状高分子的数量、含环高分子的数量及其单元数比例、环的尺寸分布、重均分子量等物理量随反应程度的变化,并考察了单体浓度和溶剂性质对环化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单体浓度有利于形成大量尺寸较小的环结构,较高的单体浓度能形成尺寸较大但数目却相对较少的环结构。相应地,环化效应对体系的重均分子量和多分散指数等都有显着影响。在影响环化反应的因素中,单体浓度在环化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溶剂效应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单体浓度,单体浓度越大,溶剂效应的影响越明显。第4章:基于统计力学基本原理对含环AB_g型聚合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从两种不同的概率空间给出了含环聚合反应过程中相应的单体数。从聚合反应体系的反应机理出发,在反应体系中包含含环组分与不含环组分这一概率空间中给出了反应体系的单体数。然后,从另一概率空间考察了反应体系中环状重复单元和树状重复单元与反应程度的关系,并基于这一概率空间也给出了反应体系的单体数。进一步,证明了在两个不同的概率空间中含环分子的总单元数与整个体系总单元数的比例系数的一致性,并利用质量作用定律的约束关系给出了树键的反应程度的表达式。利用修正的Wertheim理论给出了本体聚合情况下AB_g型聚合反应体系的成键自由能。在结果中比较了含环与不含环两种反应体系的自由能、化学势及相图等相关物理量,考察了在含环体系中环键与树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环化效应对体系热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体积分数较低的情形中。在较高的单体浓度情形下,虽然超支化聚合体系中能形成尺寸较大的环,但环的数目却相对较少。因此,环化效应对体系的热力学的因素影响与非环化体系比较在单体浓度较高时变化并不大。相应地,环化效应对聚合体系的相行为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对临界点(临界温度、临界密度)的影响上,在临界温度以下含环与不含环两类体系的分相区域差别不大。总体来看,在仅考虑环化的成键自由能条件下,环化效应主要影响分子自身的拓扑结构,而对热力学因素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单体浓度较低时。(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齐亚妮[2](2018)在《表面含氧基团诱导+聚合环化推动的氮掺杂炭载钯催化剂及其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苯胺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精细化学品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来源是氯代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其中催化加氢还原法因其操作过程绿色高效、能耗低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在氯代硝基苯加氢还原制备氯代苯胺的反应过程中极易发生氢解脱氯副反应,产生对设备和催化剂具有腐蚀性的脱氯副产物氯化氢。氮原子外层轨道上包含一对孤对电子,与碳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使得氮原子在掺杂到活性炭结构以后可以有效地调变载体和金属间的电子效应以实现对氢解脱氯副反应的抑制。但是,氮物种在抑制脱氯反应中起到的具体作用还未得到明确解释。本文采用硝酸、双氧水和草酸处理活性炭得到不同表面含氧基团,进一步通过与乙二胺缩合形成不同含氮基团,探究了表面含氧基团引导氮物种形成的机制,研究了不同氮物种形式对催化剂活性炭载体和金属之间电子分布的调变情况,并探讨了对氯硝基苯液相加氢选择性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成果:1)焙烧法微量掺氮(0.5 wt%)下,不同氮前驱体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分子含氮量越低(双氰胺>尿素≈乙二胺>丙氨酸)越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其中,以丙氨酸为氮前驱体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以乙二胺为氮前驱体的催化剂具有最佳的脱氯抑制能力。2)钯前驱体与载体间的酸碱差异影响催化剂稳定性和催化性能。尤其当负电的氯钯酸为钯前驱体负载在碱性载体上易发生活性组分流失,而以碱性钯氨络合离子为金属前驱体时,催化剂经还原后可以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最佳还原温度为250℃。3)热分解释放一氧化碳的含氧基团倾向于诱导形成较大比例的氨基基团,而热分解形成二氧化碳的含氧基团,倾向于转化形成吡咯型氮。值得注意的是,在吡咯氮为主导的CN_x结构中,吡咯氮和相邻的C(碳)原子、钯原子构成了富电子状态的Pd(钯)活性位,电子由N(氮)原子转移到毗邻的C原子和Pd原子上。富电子活性位有利于富电子态活化氢(H~-)的形成以及产物p-CAN的脱附,最终促成了对脱氯副反应的抑制。实现了p-CAN最佳选择性为99.90%的同时也展现出很好的重复利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4)
孟昭[3](2017)在《可控活性聚合方法构建单链超内环化聚合物基因载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疗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可能成为各种遗传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由于核酸(DNA和RNA)不能穿透细胞膜,直接递送核酸有许多局限性。近年来,在基因递送系统领域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相对容易的转染过程,更高的转染效率和更好的安全性,mRNA逐渐成为一个比DNA更有吸引力的选项。但是,和所有其他基因疗法一样,mRNA递送的主要挑战仍然在于细胞内核酸的有效递送。本文通过零价铜调节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Cu~0&Cu ~(II)-mediated CRP)设计合成了单链超内环化叁元共聚物poly(DMAEA-co-DSDA-co-UDA),以及一系列二元、叁元聚合物作为对照,研究叁组分在聚合物中的作用及不同投料比对聚合物性能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氢谱(~1H-NM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等系统表征聚合物的结构,证明该聚合物确实具有单链超内环化结构,且粒径尺寸在几百纳米之间,携带正电,可用于mRNA的递送。随后,经过一系列细胞实验,包括电泳,绿色荧光蛋白实验(GFP expression),荧光素酶实验(Luciferase transfection),AlamarBlue~?细胞毒性实验,对聚合物的转染效率和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证明单链超内环化叁元共聚物poly(DMAEA-co-DSDA-co-UDA)是一种新型的mRNA非病毒载体,具有高转染效率,低细胞毒性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1-01)
薛翔,杜敏,刘和文[4](2017)在《四苯基双硅氧烷双丙烯酸酯的环化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含硅氧烷的双烯烃单体Si-HEMA,并且对该单体进行RAFT自由基环化聚合,在聚合过程中利用该分子链的偕二甲基效应以及高度稀释的技术(单体浓度为0.08mg/m L),使得单体分子链在发生聚合反应时,分子内的反应速率大于分子间的反应速率,从而以较好的条件实现环化聚合。通过NMR、GPC等手段对该单体环化聚合动力学和聚合物的结构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Si-HEMA单体的环化聚合过程具有很好的RAFT自由基聚合动力学,聚合物核磁显示分子链上没有悬挂的双键存在,说明聚合物环化程度很高。MALDI-TOF数据表明聚合物的重复结构单元的分子量为638,说明得到的聚合物是分子链上含有大环重复单元的环化聚合物,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没有交联物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期刊2017-10-10)
常沛杨[5](2016)在《典型超支化聚合体系中环化效应的Monte Carlo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对两类典型的超支化高分子聚合体系中的环化效应进行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含环高分子生长的微分动力学方程、环化效应模拟方法的构造及环化效应对体系高分子物理量的影响等方面。本文所研究的聚合反应体系主要包括AB_g型超支化聚合体系及自缩合乙烯基聚合体系。为了阐明环化反应对超支化聚合体系平均物理量的影响,根据体系中树状分子和含环高分子的反应机理给出了二者生长的微分动力学方程,并通过环化反应的内在特征确定了环化反应与分子间反应的速率常数。进而,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基于高分子生长代数的模拟方法,并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校验。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考察了内环化反应对AB_g型及自缩合乙烯基两类典型的超支化聚合体系相关平均高分子物理量的影响,以期丰富对超支化聚合体系环化效应的认知,为相关的实验工作提供有益线索。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超支化高分子及内环化反应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超支化高分子特点以及AB_g和自缩合乙烯基聚合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实验进展。进而对高分子体系中内环化反应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重点总结。第2章:AB_g型超支化聚合反应中的环化效应。根据含环AB_g型缩聚反应体系的成环机理给出了体系的微分动力学方程和其内环化反应速率常数,并通过Monte Carlo模拟得到了体系的数量分布函数、数均、重均分子量以及体系中含环分子的数目分布等相关物理量。在模拟过程中,主要考查了单体体积分数、溶剂效应和官能度对内环化反应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环化效应对体系平均物理量的影响。第3章: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反应中的环化效应。根据含环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反应的机理给出了体系的微分动力学方程和其内环化反应速率常数。进而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得到了体系的数量分布函数、数均、重均分子量以及体系中含环分子的数目分布等相关物理量。在此基础上,着重考查并分析了环化效应对于体系平均物理量的影响,并对单体体积分数、溶剂效应对于体系环化效应的影响予以分析。最后,列出了本文的研究的若干不足并对深入研究环化反应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慧[6](2016)在《乙烯基二茂铁负离子共聚合及丁苯共聚物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聚丁苯橡胶是一种通用合成橡胶,官能化改性研究具有重要工业价值。本文采用官能化单体共聚和聚合物环化两种方法对其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乙烯基二茂铁/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研究其共聚行为,采用GPC、LC-UV、NMR、DSC/ MADIO-TOF/TG等测试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叁种单体的共聚活性顺序依次为丁二烯(Bd)>苯乙烯(St)>乙烯基二茂铁(VFc)。在四氢呋喃溶剂中,苯乙烯可以与乙烯基二茂铁共聚而与丁二烯不能共聚。随着环己烷的加入,混合溶剂极性降低,丁二烯与乙烯基二茂铁的共聚能力增强。当采用纯环己烷为溶剂时,Bd-St-VFc共聚活性进一步减小,可以得到乙烯基二茂铁含量为10%的Bd-St-VFc共聚物。本文还对叁氟甲烷磺酸体系催化丁苯胶(SBR)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查了聚合物微观结构、环化时间、催化剂用量、原胶浓度等因素对环化率的影响,并采用GPC、NMR、FT-IR、DSC、TG等对环化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丁苯橡胶在二氯甲烷溶剂,叁氟甲烷磺酸为催化剂体系中发生环化反应,环化率可达100%。原胶浓度小与10%,环化进行5min,环化反应无交联,环化率均可达100%;聚合物环化后,分子链变短,分布变宽,玻璃化温度(Tg)升高130℃-200℃,溶解性变好。研究环化丁苯胶(CSBR)微观结构对其热力学性能影响发现:结构单元对Tg影响由小到大顺序为丁二烯单元间环化结构>1,4-结构与苯环间环化结构>1,2-结构与苯环间环化结构。对CSBR熔融纺丝,手动牵伸纺丝制得样品直径约为80μ m,纺丝表面光滑,且截面无明显缺陷。(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5-26)
李悦生,王彬[7](2015)在《非共轭二烯的环化配位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烯单体的环化聚合反应比较复杂,聚合产物具有多重链结构和立体化学多样性。利用茂与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研究了含硅与不含硅非共轭二烯的环化聚合及其与丙烯的共聚反应。研究表明,间隔基链长为2个碳(硅)原子的非共轭二烯的配位聚合完全按环化方式进行,顺反异构和立构规整性受控于催化剂结构;间隔基链长为3或4个碳(硅)原子的单体聚合反应按环化和简单插入两种方式进行,容易发生交联反应。使用大位阻非茂铪催化剂(I)结合有机硼/烷基铝(助催化剂和链转移剂),可有效控制非共轭二烯的环化聚合、含硅二烯与丙烯的共聚反应,获得高立构规整性的聚环烯烃、带有悬挂双键的环烯烃共聚物、长链支化的等规聚丙烯材料等。(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期刊2015-10-17)
常沛杨,王云明,顾芳,王海军[8](2015)在《AB_g型超支化聚合反应中的环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ABg型超支化聚合反应中的环化效应,给出高分子代数生长的微分动力学方程,并通过环化反应的内在特征确定了环化反应与分子间反应的速率常数.进而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得到了树状高分子和含环高分子的数量、环的尺寸分布以及高分子数均和重均分子量等,讨论了环化效应对聚合体系平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化效应取决于单体体积分数、溶剂效应和官能度之间的协同作用,其中单体的体积分数在环化反应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溶剂效应和官能度之间则相互竞争.(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宋卫[9](2015)在《易位环化聚合新方法和易位聚合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明确的Grubbs-型Ru卡宾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空气中良好的稳定性和官能团忍受性,可以有效地催化非共轭二炔烃的易位环化聚合(MCP)、链状二烯烃的非环二烯烃易位(ADMET)聚合和环烯烃的开环易位聚合(ROMP)=易位聚合已成为合成新型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官能化聚合物极其有效的一种方法,二十多年来一直是高分子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对MCP反应的基本规律进行了考察,利用该反应合成了含咪唑的聚乙炔离聚物和PBI功能化的梯形聚合物;同时,将MCP与ADMET聚合方法联用,使梯形聚合物转化为功能性的桥形聚合物。利用ADMET聚合方法,合成了PBI功能化的聚乙烯材料。本研究对于创新和发展MCP方法学,丰富功能聚合物的研究思想和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基于MCP方法,设计合成了含咪唑离子侧基的共轭聚乙炔离聚物。对离子化二炔烃单体的MCP反应活性、Ru卡宾催化剂和溶剂对MCP反应行为的影响与差异性、离子液体(IL)中MCP反应特征等,展开了基础性研究。用FT-IR、 NMR、GPC、UV-vis CV、 TGA、 DSC等分析手段,对所合成聚合物的微结构、分子量、光电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表明,得到的聚乙炔离聚物主链五元环结构含量≥95%,且不饱和双键为全反式结构。此外,阐述了溶剂对聚合物的UV-vis吸收具有重要的影响,THF/IL混合溶剂中得到的聚合物吸收带边发生红移,能带隙较低,咪唑离子侧基提高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足以保证聚合物在导电材料及其它方面的应用稳定性。利用MCP方法制备了PBI功能化的梯形共轭聚合物。根据分子设计,首先合成了含PBI的双(1,6-庚二炔)单体1,并通过NMR、 MS、元素分析、FT-IR等测试手段,对单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该单体含有2个1,6-庚二炔基团,用Grubbs-型Ru卡宾催化剂引发分子两端的1,6-庚二炔基团同时进行MCP反应,可以得到PBI功能化的主链共轭梯形聚合物poly(1);同时,为了研究梯形聚合物的形成原因,合成了含单(1,6-庚二炔)和双(降冰片烯酰亚胺)类单体2和3,分别对其进行MCP和ROMP反应,得到PBI功能化的主链共轭的单缆聚乙炔poly(2)和主链非共轭的双缆聚降冰片烯poly (3)。用NMR和FT-IR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用GPC表征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同时,利用TEM对聚合物的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说明poly(1)的确为规整有序的梯形结构,而poly(2)和poly(3)均为无定型结构。UV-vis;和CV测试表明,主链共轭的聚乙炔poly(1)和poly(2)具有更低的LUMO能级(-4.25,-3.93 eV)和较窄的能带隙(1.70,1.80 eV),而主链非共轭双缆聚降冰片烯poly(3)的LUMO能级为-3.86 eV,能带隙为2.07 eV。与单缆聚乙炔poly(2)相比,双缆聚乙炔poly(1)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Td=367 oC)。因此,主链为共轭结构的聚合物空气稳定性更好,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利用MCP与ADMET聚合方法联用,合成了PBI功能化的桥形聚合物。基于MCP活性聚合和梯形聚合物末端具有2个活性中心、易于使链末端功能化的特性,通过精心设计,在1,4-顺丁烯二醇上引入两个α,ω)-二烯烃基团,得到对称结构的叁烯烃,并以此作为封端剂(TA)终止含PBI的双(1,6-庚二炔)单体1的MCP反应,获得含有两个α,ω-二烯烃的大分子单体;接着对其进行ADMET聚合,得到经长链烷基串联梯形聚合物而形成的桥形聚合物。用NMR> GPC等分析手段,对α,ω-二烯烃的大分子单体和桥形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表征。AFM分析说明,桥形聚合物在云母片上形成长度高达4μm的独特栅栏状形貌。此外,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Td=300℃)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175-189℃),热稳性好。最后,根据分子设计,将PBI引入到α,ω-二烯烃单体上,利用ADMET聚合方法制备了结构精确的取代聚乙烯衍生物。通过NMR, FT-IR和GPC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和确认。XRD与TEM测试表明,氢化前后聚合物的PBI侧链均具有结晶性,而它们的位阻效应及强π-π堆积作用,降低了聚合物链段的运动能力,同时阻止了主链聚乙烯的结晶行为。因此,DSC分析显示,该聚乙烯衍生物具有比同类取代聚乙烯高得多的Tg; TGA分析也表明,该聚乙烯衍生物比烷基取代的聚乙烯具有更高的耐热性。AFM观测发现,氢化后的聚乙烯形成了针状聚集结构,说明聚合物采取骨架边缘接触方式堆积在云母片上,这对有效发挥有机光电器件的性能极为有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赵晓颍[10](2015)在《环化聚合制备叁氮唑功能化PEG聚合物刷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刷是具有反应活性的聚合物链的端基接枝到介质表面上,从而产生所谓像刷子一样的聚合物。最近,端活性的聚(乙二醇)(PEG)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如聚合物链的溶解性和灵活性以及主链上醚氧键的碱性等性质,使其在生物医学、生物学、表面化学等领域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很多聚合物或本体材料表面进行PEG官能化通常是利用功能化的聚合物链端基与需要修饰的表面互补官能化反应从而将密集的聚合物链连接到表面的聚合物刷。本论文通过环化聚合反应直接合成具有十一元环重复结构单元的PEG聚合物刷,并表征聚合物刷的结构与性质。具体内容如下:(1)双丙烯酸酯大分子单体的设计和制备。通过点击化学、酯化反应等反应合成含有1,2,3-叁氮唑和PEG侧链的大分子单体。利用核磁共振谱图(NMR)对单体及前驱体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大分子单体是含有1,2,3-叁氮唑和PEG侧链结构的双丙烯酸酯单体。(2)PEG聚合物刷的制备。双丙烯酸酯大分子单体通过RAFT环聚合反应合成了含有十一元环重复结构的PEG聚合物刷。通过探索环化聚合优化的单体浓度以及在优化浓度下聚合反应动力学等实验数据表明双丙烯酸酯大分子单体优先进行环化聚合反应而不发生交联反应。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以及动力学数据证明了高效的环化聚合反应,而且没有副反应发生。(3)PEG聚合物刷荧光性质的研究。PEG聚合物刷在紫外光激发下有较强的荧光,而荧光则强烈依赖于聚合物刷的浓度,这归因于环聚合物在水中的聚集。通过观察聚合物刷的荧光强度变化,研究了PEG聚合物刷与DNA二者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DNA使聚合物刷发生荧光淬灭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5-01)
环化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氯代苯胺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精细化学品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来源是氯代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其中催化加氢还原法因其操作过程绿色高效、能耗低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在氯代硝基苯加氢还原制备氯代苯胺的反应过程中极易发生氢解脱氯副反应,产生对设备和催化剂具有腐蚀性的脱氯副产物氯化氢。氮原子外层轨道上包含一对孤对电子,与碳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使得氮原子在掺杂到活性炭结构以后可以有效地调变载体和金属间的电子效应以实现对氢解脱氯副反应的抑制。但是,氮物种在抑制脱氯反应中起到的具体作用还未得到明确解释。本文采用硝酸、双氧水和草酸处理活性炭得到不同表面含氧基团,进一步通过与乙二胺缩合形成不同含氮基团,探究了表面含氧基团引导氮物种形成的机制,研究了不同氮物种形式对催化剂活性炭载体和金属之间电子分布的调变情况,并探讨了对氯硝基苯液相加氢选择性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成果:1)焙烧法微量掺氮(0.5 wt%)下,不同氮前驱体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分子含氮量越低(双氰胺>尿素≈乙二胺>丙氨酸)越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其中,以丙氨酸为氮前驱体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以乙二胺为氮前驱体的催化剂具有最佳的脱氯抑制能力。2)钯前驱体与载体间的酸碱差异影响催化剂稳定性和催化性能。尤其当负电的氯钯酸为钯前驱体负载在碱性载体上易发生活性组分流失,而以碱性钯氨络合离子为金属前驱体时,催化剂经还原后可以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最佳还原温度为250℃。3)热分解释放一氧化碳的含氧基团倾向于诱导形成较大比例的氨基基团,而热分解形成二氧化碳的含氧基团,倾向于转化形成吡咯型氮。值得注意的是,在吡咯氮为主导的CN_x结构中,吡咯氮和相邻的C(碳)原子、钯原子构成了富电子状态的Pd(钯)活性位,电子由N(氮)原子转移到毗邻的C原子和Pd原子上。富电子活性位有利于富电子态活化氢(H~-)的形成以及产物p-CAN的脱附,最终促成了对脱氯副反应的抑制。实现了p-CAN最佳选择性为99.90%的同时也展现出很好的重复利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化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云明.典型超支化高分子聚合体系中的环化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齐亚妮.表面含氧基团诱导+聚合环化推动的氮掺杂炭载钯催化剂及其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性能[D].浙江工业大学.2018
[3].孟昭.可控活性聚合方法构建单链超内环化聚合物基因载体[D].天津大学.2017
[4].薛翔,杜敏,刘和文.四苯基双硅氧烷双丙烯酸酯的环化聚合[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2017
[5].常沛杨.典型超支化聚合体系中环化效应的MonteCarlo模拟[D].河北大学.2016
[6].张慧.乙烯基二茂铁负离子共聚合及丁苯共聚物环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7].李悦生,王彬.非共轭二烯的环化配位聚合[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015
[8].常沛杨,王云明,顾芳,王海军.AB_g型超支化聚合反应中的环化效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
[9].宋卫.易位环化聚合新方法和易位聚合物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0].赵晓颍.环化聚合制备叁氮唑功能化PEG聚合物刷的合成及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