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庆历史城区,建筑肌理,地域特征,作用机理
肌理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代俊,李旭[1](2019)在《由“形”入“势”:城市建筑肌理特征识别与作用机理解析——以重庆历史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肌理是城市空间形态内在逻辑的外在形式,对城市肌理的解读可以挖掘城市空间形态的深层含义。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与地图数据的解读,运用类型学的方法,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来剖析重庆历史城区建筑肌理类型、群体组合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之上,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对建筑肌理影响因子进行探讨,揭示建筑肌理类型特征演变的作用机理。旨在为城市更新工作者提供建筑形态理论依据,把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理念落实到实施层面,对识别和保护地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李祖国,黄宗胜,王美权[2](2019)在《喀斯特白云岩肌理特征及在园林假山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将喀斯特区白云岩应用于园林假山工程实践中,采用SBE法、空间句法、分形理论,对白云岩肌理特征及如何运用于假山工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白云岩结构面孔裂隙呈随机分布格局,有明显主裂隙特征,走势趋同,次级裂隙数量较大且贯通主裂隙之间,连通性好,肌理破碎,渗透性强、可达性较好、裂隙分布紧密,肌理参数量化程度高的特征;将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揭示的岩石肌理分布规律进行逆推,对白云岩假山结构面(立面)孔裂隙肌理进行参数化设计,绘制符合白云岩肌理特征的相关设计图纸,按照图纸成果构建了弘宇·琉森堡居住小区白云岩假山工程,通过参数设计实现了白云岩自然肌理的成功构建,通过实践案例总结由现场分析——岩石调查——参数化设计——施工的系统化园林假山建设理论。并就岩石肌理应用于园林假山工程的应用理论的市场潜力及其推广策略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充分开发和利用喀斯特区白云岩景观资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丰富和完善了地域性景观工程建设理论,为更好营建喀斯特地域性特色景观做出突出贡献,对丰富风景园林行业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郭小理[3](2019)在《伦勃朗油画作品中肌理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伦勃朗的油画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成早期、中期、晚期叁个部分来比较研究。早期他的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影塑造形体,画面细腻,富有戏剧性,画面肌理较为光滑。中期的作品华光贵气,精致华丽,作品成熟完整,画面肌理开始突显。晚期的作品,大多比较直接的运用了肌理这一油画语言。伦勃朗在晚年时期的绘画作品更多的是为了抒发自身的情感,纯粹是为了宣泄情绪,展现自我的内心,将个人的生活体悟展示在画面中,通过画面强烈的肌理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对伦勃朗油画作品中肌理这一油画语言的研究,深入解读油画肌理对加强情感的表达、传达画家思想、明确艺术追求等所起到的深刻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浦欣成,张远,高林[4](2018)在《乡村聚落平面形态集聚性肌理特征的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一定影响距离内聚落建筑节点网络图,提取、统计各节点连线数量作为该点在聚落整体中集聚性强度的量化指标,并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转化为聚落的集聚性肌理特征热力图;揭示了一定影响距离内乡村聚落的集聚中心,并通过聚落内部集聚性由强至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展示了聚落平面形态肌理的传递性与柔韧性。(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12期)
张春霞,过伟敏,谢金之[5](2018)在《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空间肌理特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形态学为视角,通过类型化手法客观分析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空间布局形态。从建筑、空间、人叁者间的关系挖掘其独特肌理特征,以期对南京老城区历史风貌的延续与发展提供现实可行的方法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今子,唐芃[6](2018)在《传统建筑聚落空间肌理特征的街区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和规则转译——以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建筑聚落在修缮或重建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师、管理方、原住民以及施工方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对传统建筑单体以及聚落的历史风貌的理解存在偏差,使得传统建筑聚落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传统建筑聚落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急需建构一个能够客观描述街道空间肌理、重构街区结构的记录与表述方法,用以精确传递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如能借助合适的程序方法与软件平台,将实现传统建筑聚落空间修缮与重建的计算机生成设计。本文以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为案例,将以上研究思路应用于西街被破坏的街区空间结构的织补工作中。研究方法是首先以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聚落以及保存较为完好的南街街区空间形态作为样本进行学习,提取影响其街区结构形态的影响因素并将其转译成数学语言,制定出古南街西街街区结构的生成规则。以此为基础,借助ErisCityEngine叁维建模工具,通过其内部CGA语言的编写对西街街区结构进行生成与可视化呈现,实现对西街空间肌理的重新织补工作。(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5)
张颖[7](2018)在《首饰肌理的表现特征与工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肌理是首饰表现继首饰造型后的第二语言,是通过细部特征描绘首饰表情,反映首饰情感。肌理作为手工产品的重要特征,体现出偶发性、随机性的制作特点,通过分析首饰肌理的表现形式和塑造方式,以具体制作案例为基础,探讨肌理设计思维,拓展首饰肌理制作空间,探索更多的工艺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彭珊[8](2018)在《现代陶艺肌理语言的艺术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利用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介,远离传统实用功能的关照,表现现代人的思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语言的表达必定要通过某种介质得以展现,肌理与材料相生而出。现代陶艺创作以泥为载体,泥的独特性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手工技艺造型,能达到创作作品想要追求的艺术感和美感。陶瓷肌理是在陶瓷表面留有制作的痕迹,运用不同的肌理形式构成不同的肌理装饰效果,就这一意义来说,肌理是艺术设计的语言,是以设计为目的的各种作品不可或缺的艺术处理手法。肌理作为艺术语言,展现不同的陶艺风格,是陶艺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表达,多种方式的肌理创作,充分展现陶艺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及对生活和对美的感受。陶艺家对不同语言的认知和掌握,使得作品形式变化多样。探索肌理艺术语言的艺术特征对于现代陶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肌理语言的表现入手,从材料表现的不同对肌理进行分类,并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研究。泥质、釉料的不同,反应在陶瓷材料工艺性、延伸性的变化,最后的作品效果上也变化多端,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惊喜。从而刺激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引发更多的联想创新。艺术作品是传达艺术家心性情感的载体,陶艺经由艺术家的双手触摸制作而成,不仅追求技艺的成熟,更重视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情感。肌理都是实践的产物,本文将从艺术特征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肌理艺术语言所表现出的造物者和欣赏者的人文思想内涵及肌理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法则。突破单纯的从陶瓷工艺、技法、意义等角度单一研究的倾向,深化我们对肌理在当代陶艺创作中重要性的认识,总结其艺术规律和艺术价值,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姜伟萍,闫波[9](2018)在《植物肌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肌理相关概念的论述肌理一词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形态构成学。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肌理"往往与"质感""纹理"等概念混淆,通过总结可以对这几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划分:质感是人对物体表面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的感知,如叶子表面的革质、纸质带来的细腻感、粗糙感、光滑感、厚重感、轻薄感等,它受到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反光、纹理的影响,当然(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8年04期)
钟美月[10](2017)在《油画肌理的内涵与画面语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生叁年的学习,我对油画有了更深刻的热爱和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的去体会画面语言带给我的视觉和心理的深层感受。所以我的毕业创作在画面上运用了很多手法,自己也琢磨和尝试了很多不同技法,给毕业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尝试。我非常享受整个毕业创作的过程,我真的是感受到了毕业创作带给我的乐趣,去感知画面语言,去挖掘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想表达的,将它们融合为一体。真心的用自己的情感去作画。(本文来源于《吉林艺术学院》期刊2017-03-24)
肌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将喀斯特区白云岩应用于园林假山工程实践中,采用SBE法、空间句法、分形理论,对白云岩肌理特征及如何运用于假山工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白云岩结构面孔裂隙呈随机分布格局,有明显主裂隙特征,走势趋同,次级裂隙数量较大且贯通主裂隙之间,连通性好,肌理破碎,渗透性强、可达性较好、裂隙分布紧密,肌理参数量化程度高的特征;将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揭示的岩石肌理分布规律进行逆推,对白云岩假山结构面(立面)孔裂隙肌理进行参数化设计,绘制符合白云岩肌理特征的相关设计图纸,按照图纸成果构建了弘宇·琉森堡居住小区白云岩假山工程,通过参数设计实现了白云岩自然肌理的成功构建,通过实践案例总结由现场分析——岩石调查——参数化设计——施工的系统化园林假山建设理论。并就岩石肌理应用于园林假山工程的应用理论的市场潜力及其推广策略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充分开发和利用喀斯特区白云岩景观资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丰富和完善了地域性景观工程建设理论,为更好营建喀斯特地域性特色景观做出突出贡献,对丰富风景园林行业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理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陈代俊,李旭.由“形”入“势”:城市建筑肌理特征识别与作用机理解析——以重庆历史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2].李祖国,黄宗胜,王美权.喀斯特白云岩肌理特征及在园林假山中的应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3].郭小理.伦勃朗油画作品中肌理的特征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浦欣成,张远,高林.乡村聚落平面形态集聚性肌理特征的可视化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
[5].张春霞,过伟敏,谢金之.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空间肌理特征解析[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
[6].陈今子,唐芃.传统建筑聚落空间肌理特征的街区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和规则转译——以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为例[C].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7].张颖.首饰肌理的表现特征与工艺探析[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
[8].彭珊.现代陶艺肌理语言的艺术特征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8
[9].姜伟萍,闫波.植物肌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特征分析[J].园林.2018
[10].钟美月.油画肌理的内涵与画面语言特征[D].吉林艺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