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框架结构与地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场地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土-结构相互作用
框架结构与地基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常广乐[1](2016)在《近场地震作用下地基—基础-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场地震是抗震工程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场地震与远场地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包括竖向效应、长周期速度脉冲、方向性效应,导致其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也存在不同。鉴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工程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探讨近场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变化规律。另外,结构都是建于某一场地,土体-基础-上部结构必然组成统一的整体,结构抗震性能不可避免的受到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所以,本文将研究近场地震作用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具体研究如下:(1)对近场地震、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简单的介绍,针对相关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2)对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模拟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确定采用ATC40的方法对其进行模拟,并在确定时程分析的相关参数后使用SAP2000进行建模,对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3)在近场地震作用下,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方法,对一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地震模拟:在Ⅱ、Ⅲ、Ⅳ类场地上各选取一条地震波,模拟在7度多遇和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分别计算该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与二阶效应时和采用刚性地基假定时的地震反应,并对结构在水平地震和水平、竖向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层间剪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地震作用和土-结构相互作用不容忽视,且随着场地土变软,不利影响增大。(4)为了研究近场地震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在Ⅱ、Ⅲ、Ⅳ类场地上各选取竖向与水平PGA比值不同的七条地震波,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出结构在7度多遇和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顶点位移、底层剪力和竖向与水平PGA比值之间的影响规律。表明近场地震中,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结构抗震性能在地震竖向和水平PGA比值为0.6左右时所受影响最小,比值为0.7左右时所受影响最大。(5)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度进行改变,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与高度改变前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得出近场地震作用下,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地震响应指标的增大系数随之变大,结构安全性降低,而且场地土越软,地震对于高度较高结构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24)
蒋玉敏[2](2016)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与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者对房屋建筑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建筑物向空中和地下发展,使得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在此过程中,高层建筑-地基相互作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研究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和在抗震方面的特性,结构和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已成为很多工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振动台试验具有成本低、可控能力强和重复使用等优点,已成为研究动力相互作用的最常见方法之一。为了研究结构和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特性以及该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课题组运用相似关系理论对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了缩尺模型设计,并完成了振动台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对该体系的振型和上部结构各层的最大位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同时,在相同加载条件下进行了刚性地基上的结构模型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刚性地基条件下的地震反应和动力相互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相互作用体系中结构的频率不断减小,阻尼比不断增加,表现出与刚性地基体系相似的规律,但变化幅度有明显减小;相互作用体系的基础部位表现出显着的平动和摆动;结构的地震反应不仅与输入加速度峰值大小有关,还与输入的地震波形式有很大关系;动力相互作用在小震时表现为对地震的放大作用,当地震强度达到一定大小时才会对上部结构有减震效果,且地震强度越大,减震效果越好。试验结果表明,动力相互作用对上部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均有很大影响,在做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同时考虑结构与地基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在超高层结构中。研究成果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以及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蒋玉敏,钱德玲,张泽涵,戴启权,钱礼平[3](2016)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与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相似关系理论对某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与地基基础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以研究结构-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及柔性地基的减震效果。在试验基础上,对结构的振型和上部结构各层的最大位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同时,还与相同加载条件的刚性地基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柔性地基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改变了上部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结构的地震反应不仅与输入加速度峰值大小有关,还与输入的地震波的频谱特性有很大关系;柔性地基参与工作在地震作用强度较小时表现为对地震的放大作用,当地震作用强度达到一定大小时才会对上部结构有减震效果,而且地震作用越强,效果越好。研究结果可为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其与地基基础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盛旺成[4](2015)在《近场与远场地震作用下地基—基础-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及倒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是影响结构地震响应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一般的工程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刚性地基假定,但是刚性地基假定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在很多情况下值得商榷。近场地震较远场地震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因此在研究结构地震响应时应考虑到结构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响应。(1)首先文中对土-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结构的地震响应、重力二阶效应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针对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与应用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了同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与重力二阶效应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特别是结构在近场地震作用下时。(2)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采用了ATC40中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方法;应用SAP2000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随后对相关参数的设置进行了解释与比较,确定了时程分析的相关参数。(3)在远场地震作用下,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一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建模分析。采用对应于Ⅱ、Ⅲ、Ⅳ类场地上的地震波,对结构在7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二阶效应与采用刚性地基假的结构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主要包括结构倒塌时塑性铰的分布与倒塌时所承受的地震动峰值的研究。(4)为了研究近场地震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采用来自于Chichi地震记录的地震波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与远场地震的结果进行对比。(5)在太平洋工程地震研究中心中心下载了对应于C、D、E叁类场地类型的地震波各12条,按照各条地震波的PGV/PGA比值的不同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了结构在7度多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顶点位移、底层剪力与PGV/PGA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分析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时的塑性铰的分布、破坏位置、地震峰值加速度以及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二阶效应后与采用刚性地基假定结构倒塌先后与PGV/PGA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19)
黎茂[5](2014)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与岩溶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岩溶地区分布约占国土面积的叁分之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地质较为复杂的岩溶地基上修建建筑物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而目前主要设计方法仍然采用常规设计方法(人为的将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叁者分离开来分析)或者经验法,容易造成人为的误差,特别是对建筑抗震分析时,计算结果与实际的出入会更大。因此,对上部结构—岩溶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抗震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岩溶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对共同作用研究发展的现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概况,其中,岩溶区最为显着的特点是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石层,而红粘土是岩溶区分布最为典型的土质。由于红粘土的分布特性,在水和其它地质作用下,红粘土层常含有土洞,在工程中需要查明土洞的大小和位置,进行相应的处理。(2)阐述了岩溶区地震“小震级高烈度”的特点和地震波选用的原则及调整的方法,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将地震波反演到基岩处,并与地表处地震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层对地震波有放大作用和“滤波作用”。(3)阐述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机理和上部结构刚度、基础刚度、地基刚度对共同作用的影响。建立岩溶区无土洞共同作用和岩溶区有土洞共同作用叁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两个模型的位移、加速度、层间位移、内力,结果表明岩溶区有土洞共同作用模型的计算结果比无土洞的要大,即土洞的存在对岩溶区共同作用体系的动力响应有显着的影响。(4)在地震作用下,通过改变土洞的参数:土洞的大小、埋深、水平位置、形状、数量以及不同位置的土洞群,来研究土洞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不同模型的位移、加速度、层间位移、内力。结果表明:土洞的大小、埋深、水平位置、数量以及不同位置的土洞群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较为显着,为岩溶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4-06-01)
黎燕文[6](2013)在《试论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危害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从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表现以及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对策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3年14期)
张振国,郭余锁[7](2013)在《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时程分析-考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分别建立考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与刚性地基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两模型的模态分析与地震响应时程分析,可以得到两模型下的固有频率及上部结构的内力、应力、变形,并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比较可知:刚性地基下,结构的动力特性较好,具有良好的自振特性;考虑共同作用,结构的内力、应力、变形较刚性地基下大。实际工程中应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影响,使结构安全、适用、经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白俊英,马伏龙[8](2012)在《空间巨型框架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工作的自由振动简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由巨型柱和巨型弹性地基梁组成的空间巨型框架,将其与基础结构建立在具有半无限大弹性地基等效刚度的弹性地基模型上,建立叁维分析模型,将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分配到巨型梁所在的楼层上,在考虑了地基的弹性变形后,采用空间杆系-层的简化分析模型进行动力分析.为弹性地基上的空间巨型框架结构的动力分析找到一种合理并可行的简化算法.(本文来源于《宁夏工程技术》期刊2012年04期)
李树兵[9](2011)在《对地基基础原因造成框架结构裂缝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结构其设计技术与施工工艺都比较复杂,因此其事故率也最高.本文通过对某地基基础原因引起的框架结构裂缝的分析,对相关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永辉[10](2009)在《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危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将对框架结构房屋产生很大的危害,轻则引起房屋墙体开裂,重则引起房屋结构整体或局部倾斜甚至倒塌。因此,正确认识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结构造成的危害,深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09年01期)
框架结构与地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者对房屋建筑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建筑物向空中和地下发展,使得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在此过程中,高层建筑-地基相互作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研究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和在抗震方面的特性,结构和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已成为很多工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振动台试验具有成本低、可控能力强和重复使用等优点,已成为研究动力相互作用的最常见方法之一。为了研究结构和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特性以及该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课题组运用相似关系理论对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了缩尺模型设计,并完成了振动台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对该体系的振型和上部结构各层的最大位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同时,在相同加载条件下进行了刚性地基上的结构模型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刚性地基条件下的地震反应和动力相互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相互作用体系中结构的频率不断减小,阻尼比不断增加,表现出与刚性地基体系相似的规律,但变化幅度有明显减小;相互作用体系的基础部位表现出显着的平动和摆动;结构的地震反应不仅与输入加速度峰值大小有关,还与输入的地震波形式有很大关系;动力相互作用在小震时表现为对地震的放大作用,当地震强度达到一定大小时才会对上部结构有减震效果,且地震强度越大,减震效果越好。试验结果表明,动力相互作用对上部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均有很大影响,在做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同时考虑结构与地基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在超高层结构中。研究成果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以及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框架结构与地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常广乐.近场地震作用下地基—基础-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
[2].蒋玉敏.框架—核心筒结构与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3].蒋玉敏,钱德玲,张泽涵,戴启权,钱礼平.框架-核心筒结构与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
[4].盛旺成.近场与远场地震作用下地基—基础-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及倒塌分析[D].湖南大学.2015
[5].黎茂.框架—剪力墙结构与岩溶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广西大学.2014
[6].黎燕文.试论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危害及对策[J].城市建筑.2013
[7].张振国,郭余锁.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时程分析-考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框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白俊英,马伏龙.空间巨型框架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工作的自由振动简化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12
[9].李树兵.对地基基础原因造成框架结构裂缝的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
[10].王永辉.框架结构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危害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