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补亡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束皙,《诗经》学,《补亡诗》,诗言志
补亡诗论文文献综述
赵婧[1](2015)在《论束皙的《诗经》学及其《补亡诗》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束皙的"兴"理论是魏晋《诗经》学者第一次从诗歌表现方法的角度论述"兴"的含义。所谓"兴",或为引譬连类,或为由见而感,是取之用以表达特定的含义。其《补亡诗》6首,贯穿了他的政教思想,并将自己"凡诗人之兴,取义繁广,或举譬类,或称所见"的"兴"理论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且运用得相当娴熟而巧妙。(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何安平[2](2014)在《论唐代补亡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陈佳[3](2011)在《关于束皙《补亡诗》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束皙《补亡诗》补《诗经》六首"有目无辞"之缺,列于《文选》各体诗之首,本文从"补亡诗"产生的原因入手,考察萧统将束皙《补亡诗》列于《文选》诗之首的原因,分析萧统对束氏作品的推崇,同时引入对束作的不同评价的解释,探讨《补亡诗》的作者,思考与诗乐礼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语文知识》期刊2011年03期)
毛振华[4](2006)在《束皙《补亡诗》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六首“有义无辞”之作实为“有声无辞”之作,束皙为其所作的《补亡诗》在句式和语言上都更趋近《诗经.小雅》的特色。束皙将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融入到诗中,诗作看似拟古,实为写今,从而深化了诗的主旨。诗作中蕴涵的贴近百姓的深切感情与其赋作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体现出作者浓厚的民本思想。(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许红英[5](2005)在《陶渊明《停云》、《时运》、《荣木》拟束皙《补亡诗》辩》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陶渊明《停云》、《时运》、《荣木》叁首诗的理解,历来解释者皆以为是陶渊明宦海沉浮,感慨时事的寄托之作。颇多学者强调陶渊明的"耻事二姓",在"忠晋"说与影射上大做文章,似乎陶渊明一动笔就是"分指世运",有所寄托。此种说法,一方面是受"诗言志"、"主文而谲谏"的传统文学观,以及沈约《宋书·隐逸(本文来源于《文学前沿》期刊2005年01期)
曹辛华[6](2004)在《论中国诗歌的补亡精神——以《文选》补亡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束皙的《补亡诗》被列为《文选》诗众体之首,具有明补《诗经》之佚失、暗补填笙乐之歌辞两种意味。它既是西晋尚古、拟古等文学复古思潮的反映,又与当时因贵古而托古、补古的风气相关。梁代中期的文学复古思潮、尚古重源的儒家文体流变观以及《文选》的选录标准等原因,使得萧统将束氏《补亡诗》置于《选》诗之首,这就为后世的诗坛树立了一个典范。无论从狭义的角度还是从广义的角度,据事虚拟式补亡诗多有出现。这种补亡传统的发扬为小说、戏剧的发展作了铺垫。(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04年03期)
胡锐进[7](2000)在《关于《补亡诗》的一些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文史丛刊》一九九九年第六期刊载刘成学同志的调查 :“六枝水城关岭交界处 ,汉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杂居区 ,在丧礼活动中 ,有个朝 (夕 )奠仪式 ,口头传承的唱词中保留了一些失传的古代诗歌 ,其中包括历来争论不休的《诗经》佚诗《南陔》《白华》等(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00年05期)
刘成学[8](1999)在《《补亡诗》不是束皙的作品──关于《诗经》佚诗《白华》《南陔》篇原始传承形式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居在贵州省六枝、水城、关岭等地交界处的汉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在丧礼活动中有一个朝(夕)奠的仪式。虽然这个仪式已很难见到,但它口头传承的唱词中却保留了一些失传的古代诗歌,其中包括历来争论不休的《诗经》佚诗《南陔》《白华》等篇。其内容与晋人束皙的《补亡(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1999年06期)
补亡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亡诗论文参考文献
[1].赵婧.论束皙的《诗经》学及其《补亡诗》创作[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何安平.论唐代补亡诗[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3].陈佳.关于束皙《补亡诗》的思考[J].语文知识.2011
[4].毛振华.束皙《补亡诗》考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许红英.陶渊明《停云》、《时运》、《荣木》拟束皙《补亡诗》辩[J].文学前沿.2005
[6].曹辛华.论中国诗歌的补亡精神——以《文选》补亡诗为例[J].文史哲.2004
[7].胡锐进.关于《补亡诗》的一些看法[J].贵州文史丛刊.2000
[8].刘成学.《补亡诗》不是束皙的作品──关于《诗经》佚诗《白华》《南陔》篇原始传承形式的调查[J].贵州文史丛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