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氯酸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腈橡胶,高氯酸锂,抗静电性能,体积电阻率
高氯酸锂论文文献综述
谭井华,赵胜球,熊宇风,汪文涛,刘亦武[1](2016)在《高氯酸锂改性丁腈橡胶抗静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丁腈橡胶/高氯酸锂(NBR/LiClO_4)抗静电复合材料,研究LiClO_4的用量对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ClO_4对NBR的硫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其交联密度;NBR的力学强度随着LiClO_4用量的增加而提高;LiClO_4的加入降低了NBR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使其由绝缘材料转变为抗静电材料。当LiClO_4的用量为40份时,NBR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分别达1.1×108·cm和2.0×109。(本文来源于《包装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闫科[2](2015)在《高氯酸锂非均相催化分解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氯酸锂(LiClCO4)的氧含量很高,并且其分解的气相产物中只存在氧气,所以氧气纯度很高,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产氧剂和推进剂的氧化剂。但是LiClO4的分解温度要比AP和NaClO3更高,即其热稳定性要更好,这一点反而成为限制LiClO4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氯酸锂的分解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个反应:主反应:LiC1O4→△LiCl+2O2副反应:4LiClO4 →△ 2Li2O+7O2+2Cl2通常情况下.LiClO4的分解产生氧气和LiCl,但是当分解温度偏高时就会发生副反应,生成氯气。在实际应用中,LiClO4与有机物摩擦碰撞也很容易引起燃烧和爆炸,因此本文重点在于研究LiC104分解反应的能量特性和催化分解过程,并且通过制备多种催化剂来降低LiC104的分解温度同时提高其分解速度。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从热力学角度探讨了反应温度和压力对LiC104分解及其副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LiC104分解反应自发放热进行并且几乎都可以达到100%的分解。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副反应进行的程度非常小因而在实验中可以忽略副反应。采用TG-DSC实验研究LiC104的分解过程,发现LiC104的热稳定性较高,当温度低于420℃时,LiC104分解反应非常缓慢。动力学计算表明,LiC104的分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均相体系,生成物LiCl溶于L1ClO4,后一阶段为异相体系,LiCl晶体析出。以上研究表明,纯LiClO4的分解效率非常低,因而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需要通过添加催化剂来加速LiC104的分解过程。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制备了多种促进LiCl04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制备了五种不同铈铜摩尔比的铈铜催化剂(CeXCu(1-x)O(1+x)),采用BET、XRD、S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在CuO催化剂中添加Ce02可以大大增加样品比表面积并且减小催化剂晶粒的粒径大小;复合催化剂中可以形成更多的氧空位并强化了氧的迁移能力,同时表现出更强的氧化还原特性和抗钝化能力。在所有的表征实验中,催化剂gel Ce2-Cu表现出了最佳的表征结果。催化机理研究表明,铈铜系催化剂中表面氧空位以及氧的迁移能力是LiClO4催化分解的关键。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铈铜系催化剂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催化效果,但是该催化剂在低温下的催化效果较低。制备了五种不同铬铜摩尔比的铬铜催化剂,采用BET、XRD、SEM、XPS和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在CuO中添加Cr203同样可以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减小其晶粒的粒径大小;与铈铜系催化剂不同,铬铜系二元催化剂中出现了Cu0活性位,并且表现出更佳的抗钝化能力。在所有的表证实验中,样品gel Cr2-Cu都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催化机理研究表明,铬铜催化剂中Cu0是高氯酸根分解的氧的活性受位。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铬铜系催化剂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效果。并且其在低温下也有比较好的催化效果,但是其高温催化效果低于铈铜催化剂。在gel Ce2-Cu催化剂基础上制备了四种铈铜系叁元催化剂,采用BET、XRD、T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四种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发现叁元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小于载体样品,载基NiO和Fe203在载体中均匀分布;叁元催化剂中的Ni2+和Fe3+离子进入到铈铜固溶体中形成晶格的缺陷造成更多的氧空位,特别是gel Ni/Ce2-Cu催化剂具有最佳的效果。催化机理研究表明,叁元催化剂中会形成更多的氧空位并强化了其在低温下的活性,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特别是在低温下的催化活性。在gel Cr2-Cu催化剂基础上制备了四种铈铜系叁元催化剂,采用BET、XRD、T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四种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证明叁元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小于载体样品,载基NiO和Fe203在载体中均匀分布;溶胶凝胶法催化剂可以在催化剂中形成更多的Cu0活性位,但是浸渍法催化剂会大大减少催化剂中的Cu0活性位。其由gel Fe/Ce2-Cu催化剂表现出了最多的Cu0活性位。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溶胶凝胶法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于载体gel Cr2-Cu样品,而两种浸渍法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则低于载体gel Cr2-Cu催化剂。比较铈铜系和铬铜系催化剂催化活性分析,我们认为Cu0活性位在低温下的催化活性高于氧空位以及氧迁移能力,但是当温度继续升高超过390℃时,氧空位以及氧的迁移能力则占了主要地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7-01)
邢岩[3](2014)在《电解液生产用高氯酸锂脱水设备故障分析及改造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解液生产行业的迅速崛起,在电解液生产当中,水份的控制是核心技术点,它不但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解液成品的性能,还进一步影响成品电池的功能。某电解液制造商在国内率先采用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对电解液中的基础原料之一高氯酸锂进行脱水烘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久前,在该公司生产电解液的车间内发生了燃烧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以此次事故调查为出发点,查找事故的根本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未来设备升级改造意见,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1、勘测现场设备及物料残留物情况,初步断定事故的诱发原因。在勘测现场之后,初步查明现场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倾倒,温度控制表烧毁,现场残留有白色粉末状物料,后经仪器判定为氯酸锂等物品,据此判定高氯酸锂发生了高温分解,产生了氯酸锂及大量的氧气。2、对现场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进行分析。经过软件SW6-98计算,测算出当高氯酸锂发生高温分解时所产生的氧气,足以使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的出料口盖崩出,这也验证了现场干燥器出料口盖与干燥器不在同一区域的现象,所以初步判定为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在高氯酸锂高温分解后由于产生大量氧气致使设备超压,出料口盖崩出产生火花引燃现场物料,最后导致现场发生燃烧爆炸。3、为了验证上述分析,对加热控温的温控表进行实验验证,使用一块新的相同的温控表,对其进行重复加热,降温实验,发现其在连续工作的24小时内,出现了1次到达温度后未切断加热的现象。据此可以证明,此次事故是由于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温控表失效所引起的,当温度达到高氯酸锂分解温度后,高氯酸锂大量分解产生氧气,致使双锥干燥器超压出料口盖崩出产生火花引燃现场物料,最后造成现场燃烧爆炸事故。4、根据上述事故结论,对高氯酸锂脱水烘干工艺进行重新设计,分别从导热油加热、蒸汽加热与电加热叁种方式进行设计验证。尤其在电加热方式中设计双表控制,避免温控表失效导致温度失控的现象再次发生。5、最终给出事故的根本原因及新工艺的优化升级方案,采用导热油加热或蒸汽加热及使用双表控制的电加热方式均可满足要求。通过本文提示相关生产中的危险点,并从中吸取教训对核心工艺控制点要保证双级控制,避免由于仪表失控造成设备及物料损毁而引起的安全事故。(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4-11-27)
韩光青[4](2013)在《高氯酸锂生产中的危险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核能发电与航天航空等科技领域迅速发展,同时增加了高氯酸锂的使用,高氯酸锂因其强氧化性被用作是火箭燃料,但是高氯酸锂是高氯酸的化学产物,不论是在生产过程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含有极大的危险性,本文通过对高氯酸锂进行研究,分析其生产中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新疆有色金属》期刊2013年S1期)
孙露敏,李艳敏,侯景芳[5](2013)在《高氯酸锂对PEO结晶结构和结晶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配备热台的偏光显微镜(POM)、红外光谱仪(FTIR)和示差扫描量热器(DSC)等实验方法研究了高氯酸锂(LiClO4)与聚氧化乙烯(PEO)之间的络合作用对PEO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的影响.DSC测试结果表明在LiClO4/PEO二元共混体系中,PEO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随着锂盐含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而结晶度则是先不变后降低.FTIR结果表明LiClO4影响聚合物结晶性能的原因是Li+能和PEO中的醚基的络合作用.POM观察结果发现LiClO4/PEO共混体系中存在聚合物的球晶,共混体系中聚合物的球晶生长速率都随着结晶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并且球晶生长速率还随着体系中随LiClO4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咏梅[6](2013)在《高氯酸锂生产危险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氯酸锂是强氧化剂物质,在高氯酸生产所涉及的化学物质及工艺过程具有安全风险,应进行安全生产危险性分析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本文通过对高氯酸锂的生产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分析其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并提出安全对策。(本文来源于《新疆有色金属》期刊2013年02期)
闫科,张彦威,王永昌,刘建忠,周俊虎[7](2013)在《高氯酸锂分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温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同步热分析手段,在N2气氛下研究了5种不同升温速率下LiClO4的分解过程,试验温度范围从常温到900℃。分别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和能量特性两方面研究了LiClO4分解的动力学机理。通过TG和DSC数据获得2组转化率数据αTG和αDSC。对比发现,αDSC滞后于αTG,并且随升温速率的升高,αDSC的滞后也更加严重。采用单扫描速率法拟合数据发现,分解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需要采用2个不同的机理函数拟合。采用多重扫描速率Friedman方法分别拟合TG和DSC数据,得到了2组活化能数据。(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3年03期)
朱锐,张振山,梁伟阁[8](2012)在《高氯酸锂制氧气原理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氯酸盐作为一类高能氧化剂,其高含氧量使其在推进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某型热动力系统采用氢气与氧气燃烧产生动力的特点,结合动力推进的可控性与安全性要求,提出了采用高氯酸锂热分解实时生成氧气,分析了高氯酸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热分解动力学模型方程,设计了制氧系统的结构,研究了系统产氧量的控制方法。(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2年08期)
方星,吴晓静[9](2011)在《高氯酸锂甲醇溶液中离子溶剂化和离子缔合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高氯酸锂甲醇溶液中离子与溶剂、离子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锂离子与溶剂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甲醇分子的O-H伸缩振动区蓝移,ClO4-的特征谱带的变化表明了溶液中存在离子缔合。根据密度泛函理论,对不同溶剂化数的配合物结构和两种离子对形式进行优化及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1年01期)
张耀[10](2010)在《聚氧化乙烯和高氯酸锂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和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氧化乙烯(PEO)中的醚氧基团具有孤对电子,并且具有非常强的极化能力易于和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使得聚氧化乙烯成为非常好的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材料。金属锂不但正电性强而且密度小,便于制造储能密度高的材料。这些优点使得基于PEO和锂盐(LiX)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是目前对这一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的结构了解的还不是很多,然而了解和认识其结构对提高离子的传输速度从而提高该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的导电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主要利用偏光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技术研究PEO和PEO/LiClO_4体系的结晶结构、结晶行为以及等温结晶过程的结构转变。PEO球晶形态呈现出典型的马耳他类型并且具有精细的球晶织态结构,加入LiClO_4后PEO的球晶形态呈现出羽毛状的球晶形态。通过研究LiClO_4对PEO球晶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加入LiClO_4后PEO的球晶直径随等温结晶时间的变化和纯PEO一样呈线性增加,但是在相同结晶温度下球晶生长速率不同。通过对比发现,LiClO_4的加入使得PEO等温结晶过程中球晶生长速率明显下降。研究表明LiClO_4的加入使PEO的球晶生长动力学速度明显下降。样品的结构参数如长周期、片晶厚度和无定形层厚度通过一维电子密度相关函数对SAXS结果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表明PEO在等温结晶过程中长周期基本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片晶厚度随等温结晶时间增大表现出增大,无定形层厚度减小;加入LiClO_4后PEO等温结晶过程中结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和纯的PEO相一致,长周期基本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和纯的PEO相比,加入锂盐后在相同结晶温度下PEO等温结晶的长周期变小。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PEO/ LiClO_4体系中不仅有孤立离子Li~+,ClO4-,同时由于Li~+和ClO_4-之间的强烈配位作用还有接触离子对存在。从红外谱图特征峰分析可以看到Li~+和PEO的醚氧键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对PEO的结晶起破坏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高氯酸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氯酸锂(LiClCO4)的氧含量很高,并且其分解的气相产物中只存在氧气,所以氧气纯度很高,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产氧剂和推进剂的氧化剂。但是LiClO4的分解温度要比AP和NaClO3更高,即其热稳定性要更好,这一点反而成为限制LiClO4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氯酸锂的分解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个反应:主反应:LiC1O4→△LiCl+2O2副反应:4LiClO4 →△ 2Li2O+7O2+2Cl2通常情况下.LiClO4的分解产生氧气和LiCl,但是当分解温度偏高时就会发生副反应,生成氯气。在实际应用中,LiClO4与有机物摩擦碰撞也很容易引起燃烧和爆炸,因此本文重点在于研究LiC104分解反应的能量特性和催化分解过程,并且通过制备多种催化剂来降低LiC104的分解温度同时提高其分解速度。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从热力学角度探讨了反应温度和压力对LiC104分解及其副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LiC104分解反应自发放热进行并且几乎都可以达到100%的分解。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副反应进行的程度非常小因而在实验中可以忽略副反应。采用TG-DSC实验研究LiC104的分解过程,发现LiC104的热稳定性较高,当温度低于420℃时,LiC104分解反应非常缓慢。动力学计算表明,LiC104的分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均相体系,生成物LiCl溶于L1ClO4,后一阶段为异相体系,LiCl晶体析出。以上研究表明,纯LiClO4的分解效率非常低,因而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需要通过添加催化剂来加速LiC104的分解过程。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制备了多种促进LiCl04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制备了五种不同铈铜摩尔比的铈铜催化剂(CeXCu(1-x)O(1+x)),采用BET、XRD、S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在CuO催化剂中添加Ce02可以大大增加样品比表面积并且减小催化剂晶粒的粒径大小;复合催化剂中可以形成更多的氧空位并强化了氧的迁移能力,同时表现出更强的氧化还原特性和抗钝化能力。在所有的表征实验中,催化剂gel Ce2-Cu表现出了最佳的表征结果。催化机理研究表明,铈铜系催化剂中表面氧空位以及氧的迁移能力是LiClO4催化分解的关键。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铈铜系催化剂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催化效果,但是该催化剂在低温下的催化效果较低。制备了五种不同铬铜摩尔比的铬铜催化剂,采用BET、XRD、SEM、XPS和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在CuO中添加Cr203同样可以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减小其晶粒的粒径大小;与铈铜系催化剂不同,铬铜系二元催化剂中出现了Cu0活性位,并且表现出更佳的抗钝化能力。在所有的表证实验中,样品gel Cr2-Cu都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催化机理研究表明,铬铜催化剂中Cu0是高氯酸根分解的氧的活性受位。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铬铜系催化剂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效果。并且其在低温下也有比较好的催化效果,但是其高温催化效果低于铈铜催化剂。在gel Ce2-Cu催化剂基础上制备了四种铈铜系叁元催化剂,采用BET、XRD、T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四种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发现叁元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小于载体样品,载基NiO和Fe203在载体中均匀分布;叁元催化剂中的Ni2+和Fe3+离子进入到铈铜固溶体中形成晶格的缺陷造成更多的氧空位,特别是gel Ni/Ce2-Cu催化剂具有最佳的效果。催化机理研究表明,叁元催化剂中会形成更多的氧空位并强化了其在低温下的活性,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特别是在低温下的催化活性。在gel Cr2-Cu催化剂基础上制备了四种铈铜系叁元催化剂,采用BET、XRD、T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四种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证明叁元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小于载体样品,载基NiO和Fe203在载体中均匀分布;溶胶凝胶法催化剂可以在催化剂中形成更多的Cu0活性位,但是浸渍法催化剂会大大减少催化剂中的Cu0活性位。其由gel Fe/Ce2-Cu催化剂表现出了最多的Cu0活性位。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溶胶凝胶法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于载体gel Cr2-Cu样品,而两种浸渍法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则低于载体gel Cr2-Cu催化剂。比较铈铜系和铬铜系催化剂催化活性分析,我们认为Cu0活性位在低温下的催化活性高于氧空位以及氧迁移能力,但是当温度继续升高超过390℃时,氧空位以及氧的迁移能力则占了主要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氯酸锂论文参考文献
[1].谭井华,赵胜球,熊宇风,汪文涛,刘亦武.高氯酸锂改性丁腈橡胶抗静电性能研究[J].包装学报.2016
[2].闫科.高氯酸锂非均相催化分解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邢岩.电解液生产用高氯酸锂脱水设备故障分析及改造方案[D].北京化工大学.2014
[4].韩光青.高氯酸锂生产中的危险性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2013
[5].孙露敏,李艳敏,侯景芳.高氯酸锂对PEO结晶结构和结晶行为的影响[J].分子科学学报.2013
[6].李咏梅.高氯酸锂生产危险性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2013
[7].闫科,张彦威,王永昌,刘建忠,周俊虎.高氯酸锂分解动力学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13
[8].朱锐,张振山,梁伟阁.高氯酸锂制氧气原理及其应用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2
[9].方星,吴晓静.高氯酸锂甲醇溶液中离子溶剂化和离子缔合现象[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
[10].张耀.聚氧化乙烯和高氯酸锂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和结构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