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

武器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

一、武器装备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一品[1](2019)在《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与运动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空泡射弹技术是兵器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将超空泡技术应用于水下高速航行体能够有效地减少航行体的运动阻力,拥有巨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在水下航行体高速运动过程中,其大部分表面被空泡包裹,与水接触的主要是头部空化器与尾翼。空化数等运动参数影响超空泡的形态与尺寸,空化器偏转角和尾翼偏转角等结构参数影响航行体在超空泡内的运动姿态。由于航行体尾部与空泡壁接触时会产生复杂的非线性滑行力,这种非线性滑行力的出现不仅会增加运动阻力,还会导致航行体的振动和冲击,其中包含了分岔与混沌等复杂的非线性现象。因此,开展超空泡航行体运动参数与结构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各类非线性现象的研究,分析超空泡航行体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以进一步提高航行体的运动稳定性与运动品质,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在空泡流场特性和受力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结构参数和初始运动参数对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引入空泡流研究领域常用的Logvinovich空泡模型,对非定常条件下的超空泡形态进行了预测。对航行体不同部位所受的流体动力进行分析推导,并描述了非线性滑行力的产生及其对航行体运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水下超空泡航行体动力学模型。然后阐述了相轨图法、Poincare?映射法等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2.采用分岔图揭示了超空泡航行体随空化数的变化具有混沌、分岔等非线性物理现象。在平衡点处把系统方程线性化,得到特征方程和特征根,通过Routh-Hurwitz判据判定系统在平衡点处的局部稳定性,进而依据时域分析得到系统在不同空化数下的运动状态。3.针对超空泡航行体受结构参数的影响而运动失稳的问题,采用多种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详细地分析了航行体动力学模型随参数变化而产生的动力学行为。首先,依据Lyapunov指数谱判定准则绘制空化器半径关于空化数的动力学地图,证实了航行体具有稳定、周期、混沌三种稳态运动,并采用Lyapunov指数谱、相轨图揭示航行体具有瞬态混沌稳态周期的特殊运动状态。然后,通过分岔图呈现了航行体随空化器偏转角的变化出现的混沌、分岔、共存吸引子和不完全费根鲍姆树等非线性物理现象,可以通过调整空化器偏转角的大小来控制航行体的位置和姿态,使其稳定运动。最后,依据平衡点分布图确定了尾翼偏转角与空化数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分岔控制法调整尾翼偏转角,延迟Hopf分岔现象的发生,扩大航行体稳定运动的空化数范围,提高航行体的运动稳定性。4.针对超空泡航行体受初始运动参数的影响而运动失稳的问题,基于Lyapunov指数谱,分别绘制了不同结构参数关于空化数的动力学地图,确定了航行体在稳定运动、周期振荡和混沌振荡状态下分别对应的参数范围。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动力学地图与平衡点分布图,得到可能存在多稳态现象的参数区域。最后,分别在不同种类的多稳态参数区域内各选取一组参数,运用相轨图与时域图验证了系统中存在多种吸引子共存的现象。结果表明,在同一组空化数与结构参数下,初始运动参数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航行体完全不同的运动状态,揭示了初始运动参数对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5.基于不同类型的共存吸引子得到吸引域,根据吸引域的大小及其形状的变化分析了超空泡航行体的运动稳定性。其中,稳定平衡点处的吸引域面积越大,航行体在该参数处的运动稳定性越好。然后,采用时域和频域分析法,对航行体在同一结构参数和不同初始运动参数下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在空化数变化不大的参数区域中,运动稳定性随着尾翼偏转角控制增益的增大而减弱。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航行体的运动稳定性。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刘玉标,曾晓辉,邢云林,赖姜,张营营,吴晗,陈启生,刘秋生,李家春,胡开鑫,杨中平,刘文正,王文静,孙守光,张卫华,周宁,李瑞平,吕青松,金学松,温泽峰,肖新标,赵鑫,崔大宾,吴兵,钟硕乔,周信[2](2015)在《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10年时间,中国和谐号系列高速列车经历了一系列速度上的飞跃.在最初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研制了新一代高速列车并大规模投入运营,伴随这一过程的大量试验与工程实践,大大促进了对高速铁路这样一个车-线-网-气流强耦合的复杂大系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研究.该文将从6个方面对高速列车研制和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个梳理.考虑到这样一个大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为了使对高速列车感兴趣的技术与科研人员对这些力学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中将分别就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弓网关系、车体振动与车体模态设计、车体运行稳定性、高速轮轨关系、关键结构的运行可靠性和列车噪声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同时也对中国及国际高速列车发展趋势及其中的力学问题做了一个简要介绍.

张敬[3](2014)在《基于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的线谱混沌化》文中认为利用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混沌状态时其响应功率谱呈连续谱这一特点,可以改变或重构动力机械振动传递到船体基座的频谱构造特性,进而弱化或消除水下辐射噪声的线谱特征,提高舰船的隐蔽性。为此,本论文从研究混沌化的机理入手,提出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混沌化方法,深入研究了非线性时延控制器中相关控制参数变化对系统混沌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源激励条件对线谱混沌化控制的影响。理论研究发现系统混沌化的临界控制增益与隔振浮筏系统的等效线性刚度成正比,故提出基于准零刚度系统实施线谱混沌化控制技术。围绕混沌化方法及应用所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倍周期分岔是通向混沌的典型路径之一,研究倍周期分岔过程中线谱结构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对完善线谱混沌化的基础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推理得到了连续系统倍周期分岔点邻域内T周期解与2T周期解的解析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到了两者之间的频谱关系。揭示了连续系统发生倍周期分岔时,T周期解的信息将全部传递到2T周期解中。发生倍周期分岔时,系统频谱将会在继承原有频谱成份的基础上新增频谱分量。发生一次倍周期分岔,新增一次频谱分量,直至系统进入混沌运动状态,原有的离散线谱将演变为连续的混沌宽谱。系统线谱峰值在发生倍周期分岔时不会降低,只有可能保持不变或上升。针对双层隔振浮筏系统的线谱混沌化问题,提出了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方法,推导出了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的解析函数,建立了隔振浮筏线谱混沌化的标准设计流程,为系统混沌化的设计提供了严格的理论依据。通过数值仿真,从反馈控制增益、时延量和反馈频率等方面探讨了控制参数变化对系统混沌化的影响,并与线性时延反馈控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在大参数范围持续混沌化、小能量控制、控制形式选择灵活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基于实际隔振浮筏系统具有多源激励特性,研究了多源激励下双层隔振浮筏系统的非线性时延反馈混沌化问题,是关系到时延混沌化方法的技术应用可行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器设计,重点考察了反馈增益、时延量和反馈频率等控制参数对多源激励隔振浮筏系统混沌化的影响,阐述了多源激励环境下的线谱混沌化特性。在混沌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小能量控制取决于浮筏系统的刚度特性,为此提出了一种承重可调的准零刚度电磁隔振系统。当系统承载重量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整线圈电流和控制步进电机动作,使系统静平衡位置保持在水平方向。被隔振设备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小幅振动时,其动刚度很小,整个系统的固有频率很低,可实现大频率范围隔振,并具有良好的低频隔振效果,同时为准零刚度浮筏的小能量混沌化控制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双层准零刚度系统,推导了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方程。相比于一般非线性系统,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准零刚度系统在混沌化所需临界控制增益和线谱抑制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分别考察了准零刚度系统在低、中、高频区域的线谱混沌化性能。结果说明在中高频区域,线谱特征能完全被消除。在低频区域,很难完全消除线谱特征,但通过混沌化过程可以大大弱化对应的线谱特征。仿真结果也表明通过调整控制增益、时延量和反馈频率等参数可以有效改善混沌化品质。

侍玉青[4](2014)在《高速机车转向架轮轨冲击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首先通过建立两自由度摩擦碰撞振动系统力学模型,分析系统参数和动力学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匹配原则,优先考虑系统的两个关键参数激振频率ω和间隙δ来分析影响系统动力学行为的主要因子。着重分析系统在双参数平面内,纯滑移和滑移—粘滞类运动相互转换的过程和各类冲击运动存在区域的大小和分布情况。随着激振频率逐渐减小发生了一系列擦边分岔,基本运动的冲击次数逐次增加,随着p和q变的相当大,在较小频率范围内,系统基本处于滑移—粘滞类运动状态以及在一个激振周期内冲击速度逐渐变得越来越微小,当激振频率在很小的范围内不断减小时,基本运动的冲击次数反而逐次减小。随着激振频率增加至1p q运动的鞍结分岔线SN1p q,1p q运动向1(p1) q或者1p (q1)运动转换,系统这种运动的转换是不可逆的,在任意相邻的两个基本运动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奇异点,这些奇异点是由实擦边分岔线和裸擦边分岔线,以及鞍结分岔线和倍化分岔线,它们相互交叉,形成两种类型的过渡区域:迟滞区域和舌形区域。基于参数的取样范围,通过多参数和多性能的协调仿真分析着重研究系统参数对冲击速度、存在区域以及不同类型周期冲击运动相互分配的影响。其次,建立六轴提速机车转向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Poincaré截面,通过四阶Runge-Kutta数值方法,主要以全局分岔图、局部分岔图、时间响应图以及相图这些具体的数值结果阐述系统在新轮期和轮对磨耗稳定期的动力学行为,同时研究一系悬挂横向刚度K py,一系悬挂纵向刚度K px,轮轨间库伦摩擦系数μ和车轮踏面等效斜率λ,这些重要结构参数与其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匹配原则,研究发现,选择较大的一系悬挂横向刚度K py=8×106N m1,轮轨间库伦摩擦系数μ=0.2和车轮踏面等效斜率λ=0.15能很大程度改善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由此优化转向架重要结构参数,为改善和提高六轴机车转向架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最后研究六轴机车行驶速度对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随着机车行驶速度的逐渐增大,系统的冲击速度也逐渐增大,且其动力学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周鹏[5](2014)在《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及其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机械系统中存在许多非光滑因素,间隙的存在导致系统具有不连续性和强非线性,使得系统存在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因此研究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伴随着我国高速重载铁路的快速发展,车辆系统动力学问题阻碍了铁道车辆的发展,最突出的是轮轨碰撞问题,直接影响到列车允许的临界速度,而且影响到列车的运动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高速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提高,给铁路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轮轨碰撞系统可考虑为一类双自由度含双侧刚性约束的碰撞振动系统,轨道车辆的轮对与钢轨又是一类典型的含间隙系统。本文建立了含间隙和变刚度弹簧两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模型、两自由度含间隙和干摩擦碰撞振动系统模型,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应用数值仿真模拟了碰撞振动系统的稳定性与分岔,揭示了系统的混沌的转迁过程。通过研究可以为轮轨碰撞动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针对轮轨碰撞动力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基于现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运用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的分析方法,重点推导了轮轨间存在的非线性因素,其中主要是轮轨间蠕滑率的推导和蠕滑力的非线性折算,选取不同的数学描述,分别建立了两个轮轨刚性碰撞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将轨道考虑为刚性。采用四阶Runge-Kutta数值方法分析了轮轨碰撞的分岔与混沌行为,对该轮轨碰撞系统运行的动力学形态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在分析中可以得出在不同速度下的轮对运动稳定与分岔情况,包括周期运动、不对称周期轨道运动、叉式分岔、倍周期分岔和混沌等运动状态。并且在分析中找出了稳定和不稳定阶段的速度区间,得到每一个分岔点处所达到的具体的速度值。探讨了在不同轮轨摩擦因数时轮轨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随着轮对运行速度的增大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轮轨之间会发生碰撞,然后进入混沌区。在低速区时,摩擦系数对轮轨系统的运动影响较大。

姜春霞[6](2014)在《振动冲击系统的动力学及其在轨道车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本文中首先建立一类两自由度周期激励系统,在该系统中由于间隙、约束、摩擦等分段光滑动力学因素的存在,使得系统的动态响应变得较为复杂。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来研究此类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与其系统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匹配原则。首先分析系统的两个关键参数激励力频率ω和间隙δ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周期冲击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与转迁的规律,研究了系统颤碰振动的发生机理。系统中摩擦的存在使系统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纯滑移和滑移―粘滞两类。在间隙δ非常小时,系统中1p q(q≥1)运动向1p+1q+1运动(或者1p q+1运动)的转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基本上要经过如下过程:Pitchfork分岔;Sliding分岔;一系列周期倍化分岔进入拟周期运动或者混沌;再由混沌运动退化成1p+1q+1运动或者1p q+1运动。在间隙δ稍微增大的情况下,随着频率ω的减小系统中发生一系列的擦切分岔,基本运动的碰撞数逐步的增加。当碰撞数足够大时,系统表现出非完整颤碰的特性,并且在一个激励周期内的冲击速度逐步的衰减。最终随着激励频率ω减小到sliding分岔线,系统出现具有粘滞特性的完整颤碰振动。当间隙δ较大时,在该系统中周期碰撞运动形式较为简单,且多为纯滑移类运动。基于所选的参数抽样区间,着重分析了结构参数对系统的冲击速度、不同形式的周期运动的存在区域和分布规律的影响。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采用现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铁道客车车辆模型,研究了关键参数车速v,结构参数车轮踏面等效锥度λ、一系悬挂横向刚度K1y和纵向刚度K1x以及轮轨间库伦摩擦系数μ对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和分岔行为的影响。该模型由一个车体,两个转向架,四个轮对组成,系统的自由度较多,通过数值研究得到在给定参数区间系统的碰振类型、分布规律和分岔特性。车轮踏面等效锥度λ越小,轮轨发生碰撞的临界速度更高,周期运动的区域更大。对于具有新轮的车辆系统,一系悬挂横向刚度K1y和纵向刚度K1x越小以及轮轨间库伦摩擦系数越大,轮轨发生碰撞的临界速度越大,周期运动区域越大。对于车轮磨耗后的车辆系统,一系悬挂横向刚度K1y越大、纵向刚度K1x越小,轮轨发生碰撞的临界速度越大,期运动区域越大。

钟顺[7](2010)在《空间飞行器中液固耦合晃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储液箱液固耦合问题广泛存在于工程实际中。在以燃烧高热值液体燃料为主要推动力的空间飞行器中,研究储液箱同液体燃料的耦合晃动问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利用运动稳定性理论,摄动法,C-L方法,Melnikov方法,对空间飞行器中的圆柱形液体燃料储液箱同液体燃料的耦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建立弹性柱壳弯曲问题的基本微分方程以及液体的运动方程,并通过变分原理证明了等价性。利用模态展开方法,分别建立刚性储液箱同液体耦合模型和弹性储液箱同液体耦合模型。2.在给定的参数条件下,分析了刚性储液箱同液体燃料耦合晃动的非线性振动微分方程的稳定条件,以及耦合系统在受到周期干扰力时大幅晃动所带来的一些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通过耦合系统的相图和分岔图,发现系统在干扰力幅值增大时,会发生混沌现象。研究系统存在内共振的情况,表明:系统进入混沌的途径由非内共振条件下的概周期道路改变为阵发性道路,并在该系统首次发现了“混沌同步性”这一在耦合系统内共振条件下出现的新现象。3.用多尺度法、C-L方法研究飞行器中弹性充液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组合共振情形下的分岔行为,发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部分岔现象,得到了这一系统的分岔特性。研究表明:开折参数k1为零时,即为线性系统的情况,并由此可计算出充液转换点;当充液比小于0.43时,系统非线性刚度表现为硬特性;当充液比大于0.43时,表现出软特性。4.通过对飞行器多频激励模式下燃料晃动方程进行分析,得到了系统的在不同参数下的轨道模式,并确定了系统达到混沌运动的阀值,探明了系统通向混沌的途径通过对系统参数和实际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值得注意的充液转换点。5.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蕴含着复杂的动力学行为,例如分岔、混沌等现象。通过对多自由度分段光滑非线性自激振动微分方程进行近似解析计算,得到了该多自由度系统的一次近似解析解,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分段积分界限的确定问题。同时,利用C-L方法确定了两个自由度汽车悬架系统共振解与系统参数的联系,为实现悬架参数的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石坚[8](2006)在《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舰艇的战斗性能和生存能力,必须大大提高其水声隐身性能。常规减振方法只能降低辐射水声中特征线谱成分的幅值,而不能改变其特征,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声隐身问题。论文结合“十五”国防预研项目“潜艇有源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和海军武器装备科研项目“结构噪声线谱混沌控制技术研究”,以海军装备中实际使用的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混沌动力学理论应用于非线性振动的理论分析中,解决了将离散的线谱转化为连续宽频谱的理论问题。通过计算和实验,对其效果进行了模拟和检验,从而初步确立了一套新的减振降噪、提高舰艇水声隐身性能的理论、设计、计算和实验方法。通过对实际型号和装备中具有不同刚度特性的隔振元件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及其在隔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成功实现了隔振系统的混沌隔振,初步达到了降低或消除线谱的目的。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独立提出了利用处于混沌振动状态的隔振系统来削弱或消除舰船特征线谱的理论和方法。(2)率先对非线性刚度的线性化问题作了理论研究,分析了静载荷对隔振系统实际性能的影响。(3)对具有非线性阻尼和非线性刚度的双层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和仿真研究。研究发现,该系统具有丰富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周期运动、准周期运动和混沌运动。此外,根据激励频率选择合适的非线性阻尼和非线性刚度可以有效地减小系统的振幅。(4)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的混沌信号去噪方法。(5)从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原理出发提出了混沌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评估方法,即采用振级落差来评估隔振系统的整体性能,根据特征线谱处的能量衰减来评估隔振系统对特征线谱的隔离能力。(6)设计了混沌隔振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隔振系统在混沌状态下具有良好的整体隔振性能,并能有效隔离线谱。

胡海东[9](2005)在《混沌控制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下半叶,非线性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这门学科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法,涉及现代科学的逻辑体系及其变革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非线性科学的主体包括:混沌、分形、孤立子和复杂性的研究。其中,混沌的研究占有极大的分量。 本文介绍了非线性问题的研究方法:解析方法、相平面法和数值方法。介绍了关于混沌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混沌的定义、混沌运动的特性、研究混沌的方法以及混沌的控制与同步。以这些理论知识为基础,我们研究了下面的问题: 1.约瑟夫森结中的混沌现象 约瑟夫森结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它作为参量放大器时,随着增益的提高会出现反常高的噪声,研究发现,这种噪声起因于混沌运动。另外,用它做成的超导量子干涉仪中,人们也发现了混沌现象。本文把相平面法与数值方法有机结合对约瑟夫森结中的混沌现象及稳定性进行了大量计算,这些计算结果将会使得许多基于约瑟夫森效应的高性能超导电子器件有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所有数值实验均是基于Matlab的龙格—库塔(Runge-Kutta)4,5阶算法进行的,此算法既可保证一定的计算精度,又不影响计算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2.Rossler、Lorenz与Chen’s混沌吸引子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1999年,美国休斯顿大学的陈关荣教授发现了一个新的吸引子,现称为Chen’s吸引子。本文用电路仿真软件EWB进行仿真实验,比较研究了电路中产生的Rossler、Lorenz与Chen’s吸引子的混沌图形,仿真结果直观表明Chen’s吸引子具有更加复杂的混沌振荡波形,之后,验证了Chen’s系统的混沌同步。因此得出了Chen’s吸引子在诸如信息加密和保密通信等应用中有更大实用潜力的结论。

张淑琴,韩保红,马英忱,闫石,焦耀斌[10](2002)在《武器装备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带间隙副的椭圆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其运动微分方程,此模型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同时还用数值方法模拟了系统连接副处相对位置的相轨线,分析结果表明此动力系统的行为是混沌的。

二、武器装备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器装备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与运动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常用符号说明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空泡武器发展现状
        1.2.2 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2.3 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2.4 超空泡航行体运动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超空泡航行体动力学模型与分析方法
    2.1 超空泡航行体动力学模型
        2.1.1 超空泡航行体的一般特性
        2.1.2 超空泡航行体各部分流体动力
        2.1.3 超空泡航行体的动力学方程
    2.2 典型的非线性物理现象
        2.2.1 混沌
        2.2.2 分岔
    2.3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分析方法
        2.3.1 相轨图法
        2.3.2 Poincare'映射法
        2.3.3 分岔图法
        2.3.4 Lyapunov指数法
    2.4 本章小结
3.空化数对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1 超空泡航行体系统随空化数变化产生的非线性物理现象
    3.2 不同空化数区间内超空泡航行体的运动特性
        3.2.1 稳定运动空化数区间内航行体运动特性分析
        3.2.2 周期振荡空化数区间内航行体运动特性分析
        3.2.3 混沌振荡空化数区间内航行体运动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结构参数对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1 空化器半径对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1.1 动力学地图分析
        4.1.2 超空泡航行体随空化器半径变化的分岔现象
        4.1.3 不同空化器半径下航行体运动状态分析
    4.2 空化器偏转角对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2.1 随反馈控制增益变化的动力学行为
        4.2.2 超空泡航行体的稳定运动
    4.3 尾翼偏转角对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3.1 平衡点与稳定性
        4.3.2 系统随尾翼偏转角变化的分岔分析
        4.3.3 分岔控制
    4.4 本章小结
5.初始运动参数对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5.1 多稳态现象
    5.2 动力学地图
    5.3 动力学地图与平衡点分布图的比较
    5.4 不同种类的共存吸引子
        5.4.1 稳定平衡点吸引子与周期吸引子共存
        5.4.2 周期吸引子与混沌吸引子共存
        5.4.3 两种稳定平衡点共存
        5.4.4 多种周期吸引子共存
    5.5 本章小结
6.基于吸引域的超空泡航行体运动稳定性研究
    6.1 吸引域与运动稳定性
    6.2 稳定平衡点与周期吸引子的吸引域
    6.3 周期吸引子与混沌吸引子的吸引域
    6.4 稳定平衡点与发散状态
    6.5 周期吸引子与发散状态
    6.6 稳定平衡点、周期吸引子与发散状态
    6.7 其它类型的吸引子共存吸引域
    6.8 本章小结
7.结论及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轮轨关系
    弓网关系
    流固耦合关系
2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
    2.1 引言
    2.2 高速列车气动阻力
        2.2.1 车体下部区域的优化
        2.2.2 头车气动外形优化
        2.2.3 尾车气动外形优化
        2.2.4 转向架侧罩
        2.2.5 车间风挡
        2.2.6 受电弓罩
    2.3 高速列车诱导的流动
        2.3.1 脉冲压力的影响
        2.3.2 列车诱导气流的影响
        2.3.3 列车风对附近人员的影响
        2.3.4 隧道内列车风
    2.4 高速列车交会气动效应
        2.4.1 高速列车交会过程中的非定常流动现象
        2.4.2 高速列车交会过程中的气动力特性
        2.4.3 速度对气动力的影响
        2.4.4 列车间距对气动力的影响
        2.4.5 相同列车不同速度交会时的气动力和力矩特性
        2.4.6 列车交会过程中作用在侧窗玻璃上的气动压力
    2.5 高速列车横风气动效应
        2.5.1 横风作用下简化列车模型周围的流动
        2.5.1. 1 表面时均压力分布
        2.5.1. 2 高速列车周围的时均流动结构
        2.5.1. 3 横风条件下高速列车周围的瞬态流动结构
        2.5.2 横风条件下高速列车气动力和力矩特性
        2.5.3 桥梁上高速列车的横风气动特性
        2.5.4 路堤上高速列车的横风气动特性
        2.5.5 高速列车横风安全性研究
    2.6 高速列车隧道气动效应
        2.6.1 隧道内压力波
        2.6.2 隧道内压力波影响因素
        2.6.2. 1 隧道长度
        2.6.2. 2 隧道形式
        2.6.2. 3 列车速度和车型
        2.6.2. 4 列车长度
        2.6.2. 5 列车外形
        2.6.2. 6 堵塞比
        2.6.3 隧道出口处微气压波
        2.6.3. 1 微气压波与列车速度的关系
        2.6.3. 2 微气压波与隧道长度的关系
        2.6.3. 3 微气压波与阻塞比的关系
        2.6.3. 4 优化列车头型控制微气压波
        2.6.3. 5 隧道内分叉隧道控制微气压波
        2.6.3. 6 隧道口缓冲段控制微气压波
        2.6.4 隧道内的高速列车摆动
        2.6.4. 1 隧道内列车摆动现象的特征
        2.6.4. 2 作用在列车尾部的气动力特性
        2.6.4. 3 列车与隧道壁之间的流动结构
        2.6.5 最不利隧道长度和临界隧道长度
        2.6.5. 1 最不利隧道长度
        2.6.5. 2 临界隧道长度
        2.6.5. 3 最不利隧道长度下压力场演化分析
    2.7 本节小结
3 高速弓网关系*
    3.1 引言
    3.2 弓网关系关键问题
        3.2.1 弓网耦合振动
        3.2.2 高速气流扰动
        3.2.3 结构柔性变形及不平顺
        3.2.4接触网波速及利用率
        3.2.5双弓受流
        3.2.6小结
    3.3高速弓网系统的结构及类型
        3.3.1接触网结构
        3.3.2受电弓结构
        3.3.3小结
4高速轮轨关系*
    4.1引言
    4.2高速轮轨关系问题一般描述
    4.3轮轨滚动接触基本理论
    4.4高速轮轨型面匹配设计平台
    4.5高速轮轨滚动黏着理论和机理问题
    4.6高速轮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问题
        4.6.1轮轨横断面磨损
        4.6.2车轮滚动方向(纵向)不均匀磨损
        4.6.3高速钢轨波浪形磨损
    4.7高速轮轨噪声问题
    4.8本节小结
5高速列车车辆动力学*
    5.1引言
    5.2车辆动力学分析方法
        5.2.1多刚体建模与分析方法
        5.2.2刚柔混合建模与分析方法
    5.3蛇行运动稳定性
        5.3.1铁路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分析模型
        5.3.2铁路车辆蛇行运动线性稳定性
        5.3.3列车蛇行运动非线性稳定性
        5.3.3.1单轮对非线性稳定性
        5.3.3.2转向架非线性稳定性
        5.3.3.3铁路车辆非线性稳定性
    5.4乘坐舒适性
    5.5车辆特性对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结构弹性对列车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5.5.2非线性因素影响
        5.5.3气动载荷对运行安全性影响
    5.6车辆轨道耦合
    5.7减振
    5.8本节小结
6高速列车结构疲劳可靠性*
    6.1引言
    6.2结构疲劳可靠性研究方法
    6.3结构动应力测试与疲劳评估
        6.3.1线路动应力测试
        6.3.2疲劳可靠性评估
    6.4结构载荷与载荷谱
        6.4.1动车转向架构架载荷类型
        6.4.2载荷测试方法
        6.4.3载荷特性研究
        6.4.4载荷谱的编制
    6.5本节小结
7高速列车噪声*
    7.1引言
    7.2高速列车气动噪声评估
        7.2.1气动噪声计算方法
        7.2.2非线性声学求解器
        7.2.3 K-FWH方法
        7.2.4气动噪声分布
        7.2.5高速列车头型评估
        7.2.6噪声与速度关系
        7.2.7高速列车受电弓及连接处的气动噪声影响
        7.2.8车内噪声
    7.3本节小结
8 结束语*
作者声明
致谢

(3)基于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的线谱混沌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被动隔振技术
        1.2.2 主动隔振技术
        1.2.3 线谱混沌化控制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
第2章 基于混沌化的线谱特征重构原理
    2.1 引言
    2.2 混沌的特征
    2.3 混沌的定义
        2.3.1 Li-Yorke 混沌
        2.3.2 Devaney 混沌
    2.4 混沌化控制方法
        2.4.1 离散时间系统
        2.4.2 连续时间系统
    2.5 倍周期分岔过程功率谱的标度性
    2.6 线谱特征重构的基本思想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倍周期分岔过程频谱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T 周期解与 2T 周期解的解析关系
    3.3 T 周期解与 2T 周期解对应的频谱关系
    3.4 数值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混沌化
    4.1 引言
    4.2 时延系统的高维度特性
    4.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精确线性化方法
    4.4 双层隔振浮筏的动力学控制模型
    4.5 非线性时延混沌化控制方程的推导
    4.6 基于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的混沌化分析与讨论
        4.6.1 反馈控制增益变化的影响
        4.6.2 控制时延变化的影响
        4.6.3 反馈频率变化的影响
    4.7 变参数持续混沌化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源激励下双层隔振浮筏系统的线谱混沌化
    5.1 引言
    5.2 多源激励下双层隔振浮筏系统的数学模型
    5.3 非线性时延控制方程的推导
    5.4 多源激励线谱混沌化分析与讨论
        5.4.1 反馈控制增益的影响
        5.4.2 时延控制参数对混沌化率的影响
        5.4.3 反馈频率参数对混沌化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承重可调准零刚度电磁隔振系统
    6.1 引言
    6.2 电磁准零刚度系统静力学分析
        6.2.1 电磁斥力的计算
        6.2.2 总体结构布置
    6.3 系统实现准零刚度的条件
    6.4 承重变化时实现可调的方法
    6.5 电磁准零刚度系统动力学分析
        6.5.1 力传递率分析
        6.5.2 系统结构稳定性与分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准零刚度系统的线谱混沌化
    7.1 引言
    7.2 单层系统的临界控制增益
    7.3 双层系统的临界控制增益
    7.4 基于准零刚度系统的时延反馈控制方程
    7.5 准零刚度系统的线谱混沌化
        7.5.1 临界控制增益的降低
        7.5.2 线谱强度的抑制
        7.5.3 线谱特征重构
    7.6 混沌品质的改善
    7.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4)高速机车转向架轮轨冲击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名称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一类含摩擦的分段光滑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2.1 力学模型
    2.2 具有对称弹性约束摩擦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2.3 系统参数与动力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系统参数对冲击速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六轴提速机车转向架系统动力学分析
    3.1 六轴机车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
        3.1.1 六轴提速机车转向架动力学建模与受力分析
        3.1.2 六轴提速机车转向架动力学模型横向运动微分方程
    3.2 提速六轴机车转向架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3.2.1 六轴机车转向架系统 Poincaré截面的建立
        3.2.2 新轮期六轴机车转向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3.2.3 轮对磨损稳定期六轴机车转向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3.3 系统重要结构参数与动力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3.4 机车行驶速度对系统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3.5 优化参数下六轴机车转向架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3.5.1 新轮期优化参数下六轴机车转向架系统动力学特性
        3.5.2 轮对磨损稳定期优化参数下六轴机车转向架系统动力学特性
    3.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双参数平面图补充
附录 B 转向架系统中各符号的名称及取值
附录 C 模型符号含义

(5)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及其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轮轨碰撞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2.1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2.2 轮轨蠕滑率
    2.3 轮轨蠕滑力
    2.4 Ermeulen-Johnson 蠕滑率理论(J-V 理论)
    2.5 轮对的非线性轮缘力
    2.6 本章小结
3 碰撞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两自由度含间隙和变刚度弹簧双碰模型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创建运动微分方程
        3.1.3 含间隙和变刚度弹簧双碰模型的全局分岔
    3.2 两自由度含间隙和干摩擦双碰模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创建运动微分方程
        3.2.3 两自由度含间隙和干摩擦双碰模型全局分岔
    3.3 本章小结
4 轮轨摩擦碰撞动力学研究
    4.1 轮轨坐标系的建立
    4.2 模型中的非线性因素
    4.3 轮对轨道刚性碰撞动力学模型(Ⅰ)
        4.3.1 建立模型的基本假定
        4.3.2 模型Ⅰ轮轨碰撞力学分析
        4.3.3 模型Ⅰ轮轨碰撞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4.3.4 模型Ⅰ轮轨碰撞行为的数学描述
        4.3.5 模型Ⅰ轮轨碰撞的全局分岔
    4.4 轮对轨道刚性碰撞动力学模型(Ⅱ)
        4.4.1 建立模型的基本假定
        4.4.2 模型Ⅱ轮轨碰撞力学分析
        4.4.3 模型Ⅱ轮轨碰撞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4.4.4 模型Ⅱ轮轨碰撞行为的数学描述
        4.4.5 模型Ⅱ轮轨碰撞的全局分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振动冲击系统的动力学及其在轨道车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名称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含间隙、约束振动系统的奇异性研究
        1.3.2 含间隙、约束振动系统的概周期振动研究
        1.3.3 含间隙、约束振动系统的亚谐振动研究
        1.3.4 含摩擦的约束振动系统动力学研究
        1.3.5 含间隙、约束振动系统的分岔和混沌控制研究
        1.3.6 分段光滑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实验与应用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一类摩擦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2.1 力学模型
    2.2 具有对称约束的振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2.3 系统动态特性与结构参数的关联关系
        2.3.1 质量分配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2.3.2 刚度分配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2.3.3 阻尼分配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2.3.4 阻尼率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2.3.5 激振力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2.3.6 恢复系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2.3.7 摩擦系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2.3.8 传动带速度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2.4 系统参数对冲击速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客车车辆整车蛇形运动稳定与分岔
    3.1 高速客车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
        3.1.1 轮轨坐标系
        3.1.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3.1.3 轮轨间的法向力
        3.1.4 轮对的轮缘力
        3.1.5 蠕滑力
    3.2 高速客车车辆受力分析
    3.3 高速客车车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3.4 车辆系统在新轮条件下的分岔研究
        3.4.1 选定参数下具有新轮的车辆系统的分岔研究
        3.4.2 参数变化对具有新轮的车辆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
    3.5 车辆系统的轮对在磨耗稳定后的分岔研究
        3.5.1 给定参数下车辆系统的分岔研究
        3.5.2 参数变化对车辆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运动形式与颜色对照图
附录B 二维参数平面图补充
附录C 模型具体参数值
附录D 模型符号含义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空间飞行器中液固耦合晃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近空间飞行器中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情况
        1.1.1 国外发展情况
        1.1.2 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1.1.3 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2 近空间飞行器中若干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
        1.2.1 连接结构子系统
        1.2.2 充液子系统
        1.2.3 气动弹性动力学
        1.2.4 近空间飞行器中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研究方向
    1.3 充液飞行器(高超声速,近空间)中液固耦合问题概述
        1.3.1 充液飞行器中液固耦合问题的重要性
        1.3.2 充液飞行器中液固耦合及液体晃动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1.3.3 液固耦合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
        1.3.4 液体晃动的影响因数及其对飞行器整体的影响
    1.4 本文研究的问题、方法以及安排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2 本文采用的动力学方法
        1.4.3 论文的工作安排
第二章 储液箱液固耦合系统方程的建立
    2.1 充液飞行器中充液系统的坐标描述
    2.2 固体的基本方程
        2.2.1 壳体模型及假设
        2.2.2 壳体的正交曲线坐标描述
        2.2.3 弹性壳体方程的建立
        2.2.4 弹性柱壳方程的建立
    2.3 流体的基本方程
        2.3.1 流体运动学方程
        2.3.2 流体动力学方程
        2.3.3 边界条件
    2.4 液固耦合系统变分方程的等效性
        2.4.1 流体的Hamilton 原理
        2.4.2 储液箱体的Hamilton 原理
        2.4.3 耦合系统的Hamilton 变分原理
    2.5 模态展开过程
        2.5.1 液体的模态展开
        2.5.2 储液箱体的模态展开
    2.6 刚性储液箱充液系统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建立
        2.6.1 耦合系统的基本模型
        2.6.2 耦合系统的Lagrange 函数
    2.7 弹性储液箱充液系统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建立
        2.7.1 弹性情形下的基本模型
        2.7.2 弹性储液箱情形下速度势函数和波高函数的展开
        2.7.3 弹性储液箱体同液体耦合的Lagrange 函数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刚性储液箱与液体燃料的耦合晃动分析
    3.1 刚性储液箱充液系统模型的简化
    3.2 参数选取原则探讨
    3.3 受扰耦合系统的分岔行为
        3.3.1 系统稳定性分析
        3.3.2 系统数值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性储液箱体同液体耦合的非线性行为分析
    4.1 模型的简化
    4.2 多尺度方法求分岔方程
    4.3 奇异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频激励模式下液体燃料晃动问题
    5.1 多频激励下液体晃动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5.2 组合共振模式下定常解分析
        5.2.1 考虑组合共振的形式2Ω_1+Ω_2≈υ_1
        5.2.2 同时具有Ω_1≈3υ_1 ,且Ω_2+2Ω_1≈υ_1的情形
    5.3 系统的混沌分析
        5.3.1 K_(32) >0 的情形
        5.3.2 K_(32) <0 的情形
        5.3.3 充液液面高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其它动力学问题
    6.1 一类分段光滑非线性系统
        6.1.1 近似解析解的计算
        6.1.2 分段积分界限的确定
        6.1.3 解析解
        6.1.4 储液箱振动的特性分析
    6.2 分段线性非线性汽车悬架系统的分岔行为
        6.2.1 系统模型
        6.2.2 方程的近似解析解
        6.2.3 定常解的分岔
        6.2.4 奇异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8)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隔振技术在水声对抗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隔振技术研究现状
    1.3 混沌振动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非线性振动及混沌理论
    2.1 非线性振动的特点
    2.2 非线性振动问题的研究方法
    2.3 基本的非线性因素
    2.4 混沌的特征及产生途径
    2.5 混沌的研究方法
    2.6 控制混沌理论
第三章 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3.1 单层非线性隔振系统
        3.1.1 理论模型
        3.1.2 Duffing方程的研究
        3.1.3 非线性刚度的线性化处理
    3.2 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
        3.2.1 理论模型
        3.2.2 稳态响应分析
        3.2.3 稳定性分析
        3.2.4 数值研究
第四章 实验数据的混沌识别
    4.1 混沌的实时判别
    4.2 相空间重构理论
        4.2.1 嵌入理论
        4.2.2 延迟重构
        4.2.3 微分坐标重构
    4.3 重构吸引子的混沌特征
        4.3.1 Lyapunov指数
        4.3.2 分形维
    4.4 小波去噪研究
        4.4.1 去噪原理
        4.4.2 数值仿真
第五章 不锈钢钢丝绳隔振系统的研究
    5.1 软特性刚度Duffing系统的初步分析
        5.2 Melnikov方法分析Duffing系统
        5.2.1 Melnikov方法
        5.2.2 Melnikov方法研究软特性刚度Duffing系统
    5.3 软特性刚度Duffing系统的数值研究
    5.4 混沌理论研究不锈钢钢丝绳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第六章 空气弹簧隔振系统的研究
    6.1 空气弹簧的分类及特点
    6.2 空气弹簧动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6.2.1 静态特性实验研究
        6.2.2 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6.3 硬特性刚度Duffing系统动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
    6.4 实验研究空气弹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6.4.1 空气弹簧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研究
        6.4.2 空气弹簧隔振系统的混沌动力学特性研究
第七章 钢片弹簧隔振系统的研究
    7.1 钢片弹簧的动力学特性
    7.2 钢片弹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7.2.1 钢片弹簧隔振系统的混沌动力学特性
        7.2.2 混沌振动下钢片弹簧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参加科研和获奖情况

(9)混沌控制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非线性问题概述
    一、从线性到非线性
    二、非线性科学简介
    三、非线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1.解析方法
        2.相平面法
        3.数值方法
第二章 混沌理论介绍
    一、混沌研究的历史
    二、混沌的定义
        1.Li-Yorke的混沌定义
        2.Devaney的混沌定义
        3.物理学定义
    三、混沌运动的基本特征
    四、通向混沌的道路
        1.倍周期分岔道路
        2.阵发(间歇)道路
        3.准周期道路
    五、常见的几种研究混沌的方法
        1.直接观测法
        2.分频采样法
        3.庞卡莱截面法
        4.相空间重构法
        5.Lyapunov指数分析法
        6.自功率谱密度分析法
第三章 混沌控制与同步
    一、混沌控制
        1.混沌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2.混沌控制的方法
        2.1 混沌系统的OGY控制
        2.2 混沌系统的其他控制方法
        3.混沌反控制
    二、混沌同步
        1.同步现象的起源
        2.混沌同步
    三、混沌控制与同步的应用
        1.改善和提高激光器的性能
        2.三体问题中混沌的应用
        3.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4.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四、展望
第四章 用数值方法研究射频电流驱动下的约瑟夫森结系统中的混沌现象
    一、约瑟夫森结简介
        1.约瑟夫森效应
        2.约瑟夫森结的模型
        3.约瑟夫森器件的应用
    二、用数值方法研究射频电流驱动下的约瑟夫森结系统的稳定性
    三、对数值计算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混沌同步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一、引言
    二、混沌保密通信概述
        1.混沌保密通信的历程
        2.混沌适用于保密通信的特点
        3.混沌保密通信与现代保密通信的比较
    三、Rossler、Lorenz与Chen's混沌吸引子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1.引言
        2.实验仿真
        2.1 混沌图形的比较
        2.2 Chen's系统的同步
        3.结论
    四、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武器装备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空泡航行体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与运动稳定性研究[D]. 吕一品. 南京理工大学, 2019
  • [2]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J].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刘玉标,曾晓辉,邢云林,赖姜,张营营,吴晗,陈启生,刘秋生,李家春,胡开鑫,杨中平,刘文正,王文静,孙守光,张卫华,周宁,李瑞平,吕青松,金学松,温泽峰,肖新标,赵鑫,崔大宾,吴兵,钟硕乔,周信. 力学进展, 2015(00)
  • [3]基于非线性时延反馈控制的线谱混沌化[D]. 张敬. 湖南大学, 2014(09)
  • [4]高速机车转向架轮轨冲击动力学研究[D]. 侍玉青.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5]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及其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D]. 周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6]振动冲击系统的动力学及其在轨道车辆中的应用[D]. 姜春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7]空间飞行器中液固耦合晃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 钟顺. 天津大学, 2010(07)
  • [8]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D]. 朱石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6)
  • [9]混沌控制问题的研究[D]. 胡海东. 天津工业大学, 2005(05)
  • [10]武器装备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J]. 张淑琴,韩保红,马英忱,闫石,焦耀斌. 机械, 2002(S1)

标签:;  ;  ;  ;  ;  

武器系统中一类非线性椭圆机构的混沌运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