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1](2021)在《“王右丞体”的诗学内涵与佛学渊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王维诗总体风格的概括,"王右丞体"不同于"辋川体",它是一个内蕴更为丰富的诗学结构。"浑厚无迹"为其总体风貌,具体表现为:感兴上,兴会神到、不可凑泊;意境上,兴象淡远、不落声色;情趣上,富有禅悦、不着禅迹;结构上,浑沦无迹、高厚沉雄;语句上,出语圆活、灵脱浑化。"王右丞体"的形成深受佛学的影响,"不住相"是其生成的总根源,"语无背触""正言似反""以用显体""反常合道"等佛教"法门"则是其具体成因。
韦敏珠[2](2021)在《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文中认为盛唐山水诗创作硕果累累,涉及到了关中、中原、巴蜀等广大地域,而江南山水出现的频率之高尤为引人瞩目。本文根据陈贻焮先生《增订注释全唐诗》一书,统计出盛唐江南山水诗共365首,足可见其数量之丰富。盛唐江南山水诗与地理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诗歌在描绘山容水态的同时,折射出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其地理性与空间性也丰富多彩,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显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品的特点,更好地把握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绪论部分对本文的几个重要概念“文学地理学”、“盛唐”、“江南”、“山水诗”作了界定,阐述了本选题的意义及相关研究概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考察盛唐江南山水诗的作者占籍和创作地点分布。通过对盛唐江南山水诗作者的籍贯进行统计,发现江南本籍诗人创作的江南山水诗数量远远少于外籍诗人所作同类作品。究其原因,盛唐江南籍诗人本身数量较少,有的作者长期活动于北方,以及诗人对家乡景致的审美疲劳等因素,应该与本地诗人留下的江南山水诗数量较少有关;盛唐文士的漫游之风,江南曾为失意文人的安身之所,异地景色给外地诗人带来了新鲜感则当与外籍诗人创作江南山水诗较多有关系。盛唐江南山水诗的创作地点分布也不平衡,经统计,岳州、宣州等地留下的诗歌最多,杭州、潭州等地次之,邵州、福州等地的诗歌数量为零。产生江南山水诗较多的各州有着知名的河湖山川,便利的交通,悠久的历史,迁谪之地,亲友所在或漂泊之所这些共同之处,这与它们多次被写入江南山水诗当有关系。而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等原因则与漳州、连州等17州的诗歌数量为零密切相关。第二章讨论盛唐江南山水诗中的名山胜水。在盛唐诗人的笔下,被描写得最多的要数庐山和洞庭湖,其次为金陵与京口、杭州与永嘉、秋浦与当涂等地的山水。庐山襟江带湖、峻秀两得的景色吸引了大批的盛唐诗人登临赋诗,香炉峰、瀑布、鄱阳湖均出现在了江南山水诗里,庐山因诗人的足迹与作品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而这些诗歌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庐山山水诗之最。洞庭之名自屈原始,盛唐张说、孟浩然、杜甫等江南山水诗人都在诗中描绘了洞庭景色,洞庭湖浩大的水势、阔大的湖面以及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湖畔有楼的景致都在诗歌中得到了多角度的展现,令人难忘。六朝历史给金陵山水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但在自然层面上,金陵山水还是那般清丽秀雅,因此在江南山水诗里,金陵既有落寞萧索的一面,又有明丽清新的一面。京口山海相连的壮丽景色、繁忙的西津渡以及北府兵光辉的历史都被写进了江南山水诗里,京口因此超越了自然地理而成为了一处富含人文意蕴的地方。杭州的钱塘潮宏伟壮观,名扬四海,盛唐时李白、孟浩然等诗人都在诗歌里描写了这一景致。同时,灵隐寺与天竺寺清寂绝俗的景色也受到了盛唐诗人的青睐,崔颢、陶翰、李白等都留下了作品。永嘉走入文学世界始于谢灵运,盛唐孟浩然、张子容接续谢公之笔,不仅刻画了永嘉带山临海的清逸之景,还在其中融入了二人的情谊。秋浦与当涂的景色主要体现在李白的诗歌里,秋浦的秀水青山以及水乡的采菱风俗、青年男女的情意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得到了表现。浪险水疾的横江、柔美恬静的姑孰都是当涂之景,太白的诗歌对此都有描绘。第三章探究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思想意趣与地方文化的关系。盛唐江南山水诗涉及到的地方有各自的地理特色与地方文化,它们影响了诗人的审美取向与情感态度,从而使得诗歌的思想内涵带上了地方文化色彩。庐山兼有佛道文化,庐山的佛教文化经过慧远与朝廷、士大夫的努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盛唐孟浩然、王昌龄的作品不仅描绘了庐山的景色,还涉及到了庐山的佛教文化。庐山的道教文化同样渊源颇深,既出现了陆修静、李腾空等着名道士,又有太平宫、木瓜洞等知名道观,李白的庐山诗在表现庐山的道教文化方面最为突出,其诗意境缥缈清虚,并透露出了诗人羽化登仙的愿望。巫风与湘妃神话以及由湘妃衍生而出的斑竹传说是楚文化的鬼神崇拜在洞庭地区的表现,洞庭山水诗的神秘、仙灵气息,以及诗中弥漫的哀愁当受到了这一影响。江左的山水文化传统由谢灵运、鲍照等人奠定发展,吴越山水因他们的歌咏而誉满天下,盛唐綦毋潜、贺知章等诗人继承了江左的山水文化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吴越山水之清丽明秀在其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宣州山水的清幽哀愁基调来自于谢朓,但他在宣州也有游山乐水的时候,盛唐李白、谈戭的诗歌受到了清幽一面的影响,张旭的作品表现了怡情山水的一面。第四章剖析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建构方式。盛唐江南山水诗具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空间,而且空间结构不拘一格。时空组合方面,庐山、洞庭湖、吴越山水、宣州山水与春夏秋冬及晨昏昼夜呈现出了不同的组合方式。空间转换上表现为四种方式,即随视线转移,随行踪迁移,随情思延伸,组合转换。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盛唐江南山水诗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这在诗歌的山水描写、思想意趣表现以及文本地理空间建构上均有体现。本文通过对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文学地理学观照,力图呈现这些作品的地理性与空间性特征,希望能以此拓展盛唐山水诗的研究视野,为唐诗地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钟小燕[3](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水田园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类经典题材,因其独特深厚的教学价值而备受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青睐。它不仅可以肩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拥有美学、情感、道德等教学意义。而今新课标重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新出版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也着重凸显出山水田园诗的地位,但由于古诗词教学处于趋同化,较少凸显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因此,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整理归纳与分析特质,再结合当下中学山水田园诗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总结,指出山水田园诗教学的优化路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选编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从体裁、语体、文体风格三方面探究其文体特征,挖掘其语文教学价值;第二章以山水田园诗教学问卷调查情况的结果为依据展开分析,寻求其现存不足之处,剖析问题归因;基于上述现存问题及原因,第三章力求从多元的角度提出山水田园诗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山水田园诗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张唯[4](2021)在《王维“空”审美观研究》文中认为王维是盛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灵”的美感。虽然王维没有专门的美学着作,但我们可以在其诗歌中感受到“空”的审美观。王维以静谧恬淡的自然风光为美,他以超越世俗的审美心胸,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王维的美学思想受到禅宗的影响,展现出崭新又独特的风格,给盛唐美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本文试图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分析,梳理其中蕴含的“空”审美观,论析王维“空”审美观的理论内涵与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概述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空”的基本含义、历史发展和王维诗歌中的“空”的涵义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介绍了王维“空”审美观的思想渊源,分别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王维本身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从“空无”、“空寂”、“空灵”三个方面对王维“空”审美观的内涵进行阐述。其一,“空无”:王维“空”是“三教”合一的审美观,这是“空”审美观的思想基础。其二,“空寂”:王维“空”审美观是虚静本色的审美观,这是其内核所在。“空寂”由内向外延伸,只有先了解其最本质的内涵才能对其外在表现有更深入的理解。其三,“空灵”:王维“空”审美观是自然生态的审美观,主要探讨了王维“空”审美观中蕴含的自然生态之美。第五部分介绍了王维“空”审美观的审美境界。主要分为一切现成的现量境、明心见性的直觉境、涵容互摄的圆融境和随缘任运的日用境。第六部分为结语,认为王维的“空”审美观,既是他对于禅宗思想的体悟,又是其人生经验的反映,其中包含的“空无”、“空寂”、“空灵”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陈清霞[5](2021)在《王维的禅诗研究》文中认为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繁荣,艺术气息浓厚,唐王朝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王维的诗歌博采众长,撷取儒释道三家的精神气质。其中,禅宗思想贯穿了王维的一生,他逐渐经历了接触、修行、开悟三个阶段,在顿悟后,他的文学作品日臻成熟。“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的这两句诗用在王维的禅诗上,是最恰当的写照。王维以禅宗“空”观观察世界万物,他所描绘的自然万物,每一片风景都是他心灵的观照。“空”也是王维用来对抗黑暗现实,消解内心焦虑的工具。王维诗歌里的“空”主要表现了三层意思:用虚幻不可捉摸的诗境衬托现实世界里事物的不实本质;以外界的空旷写心空;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世事无常。除了“空”性以外,王维禅诗中的禅理主要还包括静中有动的圆融禅趣、对本来面目的感悟、以寂灭为乐。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山在王维的诗里出现了很多次,不同的山象征了诗人不同的心境,它生动地传达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莲花意象出现在王维的佛理诗和山水诗中,“莲花”意象有三种不同的指向:对大乘经典的理解与认识;对出淤泥而不染品性的标榜;证得佛法后融会贯通,只见禅味不见禅迹的呈现。总的来说,禅宗对王维禅诗的影响在三个方面: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王维诗中的禅趣、禅法就是将禅理融于自然之景中,不动声色地营造出深刻隽永的意境。王维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美学范畴,没有涉及对现实的批判,成就上认为不如李白、杜甫。但是,当今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人类身心焦虑的现状。王维的禅诗中呈现出来的简朴绿色的生活方式,顺应了今天的绿色发展观,为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带来启发。王维经历了内心与现实的不平衡,他热爱山水自然,在平衡身心方面,其禅诗所蕴含的禅宗思想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彰显当代价值。
薛征涛[6](2020)在《从“辋川胜景”到“南宗代表” ——中国古代山水画辋川意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艺术史和绘画本体角度出发,系统地对辋川意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揭示其从单纯的地域概念变成美学意象的过程,并明确辋川意象的定义:即以辋川山水为载体,蕴含儒释道三家思想,以“澄怀观道”,独抒性灵的文人画艺术追求为审美标准的传统山水画意象。同时对辋川意象的画史地位进行评价,基于其艺术表现上临仿性大于创作性的特点,使得其艺术价值并未达到应有高度。此外,还揭示出辋川意象背后所蕴藏的主观性特征,它是文人画依照自身发展需要特别设立的典型代表,其精神内涵与所囊括的传统文人阶层的基本思想始终提醒着广大文人画家去追求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完全发挥出了其作为“南宗代表”的指引作用。
盛誉[7](2020)在《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文中研究说明千百年来,仿佛只有提到山水田园诗的时候,人们才会第一时间想到王维。诚然,山水田园诗是王维的代表性作品,但实际上他在诗歌上的影响远不限于这一题材,游侠、边塞等都有佳作传世。而被称为“天下文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的王维也有着更加多维的形象,他不单单是位超脱于世外的“诗佛”。王维所处的时代盛唐,不仅是唐代的高峰,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潮。盛唐之际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鼎盛状态,也因此形成了其他时代所不能实现的盛唐气象。整个人生都在盛唐气象下成长的王维必定要受到时代的积极影响。在这个方面,林庚先生在1967年的《唐代四大诗人》中首创性地提出了“少年精神”的概念,认为唐诗,尤其是盛唐诗,具有一种少年人般蓬勃向上、积极新鲜的力量,而在解释的时候就是以王维的《陇头吟》为例。且林庚先生更在《中国文学简史》中提出“在盛唐解放的高潮中,王维主要的成就,正是那些少年心情的、富有生命力的、对于新鲜事物敏感的多方面的歌唱,那也就是当时诗歌的主流。”“少年精神”观点的提出在王维诗歌的研究上是一个新的角度。从王维诗歌中少年精神的情感类型上来看,大体可分为游侠少年的意气风发、有志之士的昂扬进取以及天才诗人的盛世豪情三部分。不同的情感类型展现了不同状态的少年意气。他有游侠少年的蓬勃气势,也为所处的时代自豪,同时也充满了为其建功立业的理想。从王维诗歌中少年精神的艺术特征上来看,他大比例的使用了“青”、“白”二色来描绘画面,从而形成了开阔、明亮的氛围和底色。这种色彩的选择对于画家王维而言,是一种习惯,更是内心积极情感、少年精神的一种折射。同时他还多次营造了“云”意象,用流动变化的云彩,营造出了希望与转机,展现了少年人般不息的意志与生机。而将王维的少年精神放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之中,他上承了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潇洒与壮志,下有龚自珍“寄言后世艰难子,白日青天奋臂行”的呼唤与坚持,也有着其不可取代的文学史意义。少年精神是王维诗歌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禅宗佛理之下静谧超脱的王维只是他性格和成就的一个侧面,实际上生活于盛唐时代的王维应该更加的立体、鲜活。
陈氏贤(Tran Thi Hien)[8](2020)在《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文中提出王维生活于佛教各宗派高度发展的盛唐时期,由于他习性好静、学佛、修禅等,因而喜爱广泛与佛教各宗的高僧们和好友们一起研修佛法、论法参禅、诵经礼佛、持戒布施、设斋供僧等。因此,诗人不仅对各宗经典十分了解掌握,而且对其修法都有亲身修行而获得自我安乐境界,使他诗中蕴含了佛教思想、修法、悟道等,并使诗意与禅境完美融合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灵寂之境。最能体现王维佛教信仰的是,他对《华严经》《维摩诘经》《坛经》的研修。对《华严经》的信仰,诗人是跟着道光高僧与朋友们讨论学修过《华严经》的核心教义即法界缘起观之思想。他的一些诗作,表现了法界缘起之理,并在诗句中使用了不少华严经的词语。对《维摩诘经》的信仰,诗中涵盖了在家有出家之理、仕途生活与悟道无碍、解除世俗社会之烦恼。对《坛经》的信仰,诗中传达了坛经的核心思想“自心是佛”,人人自心便是佛;“无住无念”,对诸法实相清明了知无有执着;“明心见性”,认识我们本心即见到自己本性。因为研习佛教大乘经典,王诗所示,其了悟诸法实相本性为空而以它来修行观照人生、官场、社会、事情等等,然而对诸法没有产生任何贪恋烦恼。一切法都是从人心启发作用,如慧能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与维摩诘菩萨所倡导“自心清净就是净土”,由此,王维也就提倡了“境因心寂”即“心为净土”的思想,如诗所云“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因了知与实行诸法空性而有积极出世入世的精神,如其诗述:“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并使其诗艺术达到动静交融的禅境是王维对诗坛最大的贡献。诗人了悟佛法的核心教义之后,他在修行中注意实行禅净双修,经常自己并和僧人一起焚香诵经、研学经典、论法参禅等。实行僧俗双修,设斋供养僧众,把喜爱的蓝田别业诚心赠送僧众,所谓财布施;并欢乐地赞叹他人实行布施,此谓随喜布施。除了修福布施之外,诗人还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身心功德,实行饮食净斋“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衣着朴素“宿雨乘轻履,春寒着敝袍”,住宿简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实行斋欲“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从研学佛法到进入实行修道之后,王维身心就已融入到了佛境。诗中的佛境,含有下面的几种境界:一是空之境,表达了“色即是空”之境,意为“色”本身就是“空性”,其为因缘所产生的,也就是说“色即是空”亦为诸法空性,诗云“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为表现“空即是色”之境,诗人常以禅语来传达,如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并以自然景色来传达此境,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寂静(性空),但有人语传来(色相)。二是真之境,所谓诸法实相就是其性空,因性空才能生起万有。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所示,万物人生均有其运行的规律,是诸法实相之真境“雨中”使“果落”,“灯下”有“虫鸣”。与含示诸法随缘,因诸法性空才能随缘,虽随缘但不变,诗述“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三是圆之境,是指诗人体悟到自己的佛性清净圆满,以清亮的明月、清洁的泉水来比喻它,所谓圆满了悟之境,诗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灵活运用了佛性妙有无碍,以清净常照的明月来阐述它的妙用,所谓圆通无碍之境,诗曰“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四是逸之境,表示诗人以优美闲静的外景来传达其身心悠闲自在,诗云:“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并以身心恬淡闲适衬托了外境素淡闲雅,诗述:“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闲逸之境。还表现了诗人真正悟入到舒畅洒脱的身心之境,诗云:“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的放逸之境。在研读王维诗歌时,发现他与越南的玄光禅师,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但两者的禅诗含有相同之处。因此,笔者研究王维诗歌的同时,对两位诗人的禅诗也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王维与玄光禅诗的异同之处,如下:从禅诗内容层面来看,两者的禅迹、禅理、禅趣,有所相同。在叙述禅理时,两位诗人都以“我身虚妄”“自性为本”“不二法门”为宗旨学习和实行,如王诗云“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与玄光诗云“忘身忘世已都忘,生久萧然一榻凉”“明心见性谒真佛,不惧山水路迢迢”“参透是非平等相,魔宫佛国好生观”。在描述禅趣时,两位诗人深入禅修参观之后,都把自己体悟随缘闲逸之境以诗词来传达逍遥自在的自我生活乐趣,如王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玄诗云“如何小隐林泉下,一榻松风茶一杯”。在阐述禅迹时,两位诗人都刻画寺院在于偏僻幽静之处,如王诗写“插天多峭崿”与玄诗曰“庵逼青霄冷”,但描述僧人的修行生活有所不同,王维以居士身份学佛来描述僧人过着慈悲和谐的修行生活,诗云“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玄光以出家人身份学佛来叙述其自身过着悠闲安乐的僧人生活,诗云“竹林多宿鸟,过半伴闲僧”。从禅诗意象层面来看,由于两位诗人都是精进地学修禅法观想,最终达到了飘逸自在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描述人生无常、人生苦海时,使用了相同的意象。王维一生过着亦隐亦官的生活,他常游山赏水,过着逍遥自由的人生,以隐逸生活为中年以后的人生目标,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某种禅趣时使用的意象比较多,有的意象是玄光所没有的;而玄光出家以后,经常在寺院学修和给大家教修佛法,过着清净安乐的僧人生活作为他人生的目标,使其诗中的意象大部分集中于寺院日常生活,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
匡栒仪[9](2020)在《王维诗文中绘画观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王维,字摩诘,以诗画名世。在诗歌史上,他被称为诗佛;在画史上,他又被称为“南宗画派之祖”。苏轼评价王维有“诗画一律”的艺术创作特色。明代董其昌:“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确证了王维南宗画史上的地位。其影响了马一角、夏半边和米家父子的绘画创作。由此可见,文人画论是自王维的绘画观开始发生转折并不断成熟的。学界对他的画作与画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认为均是伪作。从艺术史考量,黑格尔认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其绘画观真实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因此,作为学术研究,只能对其画作、画论存而不论,另辟蹊径,从诗文入手归纳其绘画观。在此基础之上,取演绎的方法,由其学术思想的阐发转入对其绘画观的阐释。中国古代取象由“观化”向禅宗“空观”转化,王维作为这一转折点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其诗文绘画观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审象”与“取象”思想。在审美心理上,王维强调持“净心”审象,来体察自然之本性。在审美构思上,王维提倡用从外到内的“审象”,完成对“形”的细致刻画,以传写“别生身外”之神。除此之外,王维还注意到“情意”对于“取象”之效用,强调外面的物态指示情感和境界的外化,诠释了其对“情”、“神”的重视。二是从浓艳走向素淡的色彩观。随着王维思想由儒向释道的转进,其诗文色彩由浓艳走向素淡,最终简化为青白。三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时空意识。通过对时空的把握,打断过去和未来,只取当下之景,用时间的收缩来展现空间的绵延。在中国画论的研究领域中,论及王维便会提到其画论《山水诀》和《山水论》。学界关于画论真伪的论辩不绝如缕,以诗文中的绘画观点与其画论中的观点进行互证互释,便可探讨其真伪。唐人的审美观念、儒释道三家思想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这些外在的因素与内在的因素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王维绘画思想的形成与走向,让王维的思想具有了复杂性与历时演变的显着特征。王维诗画相通的观点,奠定了他对后世神韵诗派和文人画的影响:一是对文论和诗歌创作的影响。王维以禅宗“空观”形成的诗风对文论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形成,王船山现量观的生发以及对神韵的重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观情思统摄客观景物,物象成为了神韵的外化。二是对绘画理论及其绘画创作的影响。王维庄学“观化”与禅宗“空观”合流的绘画思想,对文人画家只取“一隅”、瞬间取景的取景方式以及形神兼备,重在传神的形神观念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张鲁明[10](2019)在《王维诗歌禅意的哲思》文中提出在唐代诗歌明媚的天空下,有无数耀眼的群星,王维的诗歌以其独树一帜的禅意而发出璀璨的光芒,王维诗歌的创作基点是王维诗歌禅意的源泉,在诗歌创作中他把自己的禅宗思想自然的贯穿于诗歌中,无论是在其诗歌的主题上,还是在其诗歌的意象上,亦或是在其诗歌的意境上,都能够读到浓浓的禅意,而这种禅意又带来了与之相应和的哲学思想,使其诗歌充满了无限的哲思。王维诗歌的禅意对后世诗歌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引发诗人对诗歌的思考,探寻诗歌的终极目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文艺美学,更是一种哲学。
二、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论文提纲范文)
(1)“王右丞体”的诗学内涵与佛学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从“辋川体”到“王右丞体” |
三、“王右丞体”的整体风貌 |
四、“王右丞体”的多维表现 |
(一)感兴上,兴会神到、不可凑泊 |
(二)意境上,兴象淡远、不落声色 |
(三)情趣上,富有禅悦、不着禅迹 |
(四)结构上,浑沦无迹、高厚沉雄 |
(五)语句上,出语圆活、灵脱浑化 |
五、“王右丞体”的佛学渊源 |
(一)语无背触 |
(二)正言似反 |
(三)以用显体 |
(四)反常合道 |
六、结语 |
(2)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文学地理学的视野与本选题的意义 |
二、有关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作者占籍与创作地点分布 |
第一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作者的占籍 |
第二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创作地点的分布 |
第二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中的名山胜水 |
第一节 庐山 |
第二节 洞庭湖 |
第三节 金陵与京口山水 |
一、金陵山水 |
二、京口山水 |
第四节 杭州与永嘉山水 |
一、杭州山水 |
二、永嘉山水 |
第五节 秋浦与当涂山水 |
一、秋浦山水 |
二、当涂山水 |
第三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思想意趣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
第一节 盛唐庐山诗的佛道色彩与庐山文化 |
一、盛唐庐山诗的佛教色彩与庐山佛教文化 |
二、盛唐庐山诗的道教色彩与庐山道教文化 |
第二节 盛唐洞庭诗的仙灵色彩与楚文化鬼神崇拜 |
第三节 盛唐吴越山水诗的清丽秀美风格与江左山水文化传统 |
第四节 盛唐宣州山水诗的清幽愁绪与“谢宣城”的诗歌遗产 |
第四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建构方式 |
第一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时空组合方式 |
一、庐山与春夏及清晨白昼的组合 |
二、洞庭湖与秋天及白昼的组合 |
三、吴越山水与春秋及昼夜晨昏的组合 |
四、宣州山水与秋天及昼夜的组合 |
第二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转换 |
一、随视线转移 |
二、随行踪迁移 |
三、随情思延伸 |
四、组合转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盛唐江南山水诗一览表 |
硕士期间成果 |
后记 |
(3)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古诗词的重要价值 |
二、山水田园诗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
二、山水田园诗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探析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研究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情况 |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选编分析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文体特征 |
一、体裁特征 |
二、语体特征 |
三、文体风格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语文教学价值 |
一、审美教育价值 |
二、情感教育价值 |
三、道德教育价值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现状探究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问卷调查 |
一、关于初中生学习山水田园诗的情况问卷调查 |
二、关于初中生对山水田园诗教学的反馈情况问卷调查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的教学问题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问题归因 |
一、文本解读有偏差 |
二、教学方法陈旧且单一 |
三、中考风向标的压力 |
四、教师语文专业素养不高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山水田园诗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各方因素,确定教学内容 |
一、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 |
二、教学内容要立足教材选编 |
三、教学内容要抓住文体特征 |
四、教学内容要紧扣文本特点 |
五、教学内容要顺应学情 |
第二节 优化方法,激发兴趣入景 |
一、别出心裁的创设情境 |
二、声情并茂的有效诵读 |
三、绘声绘色的多元活动 |
四、感染力强的诗意语言 |
第三节 总结提升,拓展内涵出景 |
一、本源性探讨 |
二、对比教学 |
三、主题教学 |
第四节 读写结合,发散思维创景 |
一、把握特色表达,凸显情感哲思展开改写 |
二、再现诗歌意境,巧妙布局谋篇展开仿写 |
三、汲取经典之处,阐发感想展开独立创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初中生学习山水田园诗的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初中生对山水田园诗教学的反馈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王维“空”审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空”审美观溯源 |
第一节 “空”的基本含义 |
第二节 “空”审美观的嬗变 |
第三节 王维诗中“空”的涵义 |
第二章 王维“空”审美观的思想渊源 |
第一节 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王维的个人经历 |
第三节 王维的性格特点 |
第三章 王维“空”审美观的内涵 |
第一节 “空无”:“三教”合一的审美观 |
第二节 “空寂”:虚静本色的审美观 |
第三节 “空灵”:自然生态的审美观 |
第四章 王维“空”的审美境界 |
第一节 一切现成现量境 |
第二节 明心见性直觉境 |
第三节 涵容互摄圆融境 |
第四节 随缘任运日用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王维的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王维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
2.1 时代背景 |
2.1.1 政治经济概况 |
2.1.2 禅宗发展情况 |
2.2 仕途坎坷 |
2.3 学禅经历 |
2.4 佛教思想 |
2.4.1 《维摩诘经》对王维隐逸思想的指引 |
2.4.2 《坛经》的影响 |
2.5 “诗佛”称号由来 |
第三章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 |
3.1 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 |
3.1.1 隐居与修行结合 |
3.1.2 不食人间烟火 |
3.2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四章 王维的禅诗 |
4.1 王维禅诗中的禅理、禅趣 |
4.1.1 万法皆空 |
4.1.2 静中有动的圆融禅趣 |
4.1.3 对本来面目的感悟 |
4.1.4 以寂灭为乐 |
4.2 王维禅诗中的意象 |
4.2.1 “山”意象 |
4.2.2 “莲花”意象 |
4.3 王维禅诗中的境界 |
4.3.1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
4.3.2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
4.3.3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
第五章 王维禅诗对后世的影响 |
5.1 对王维诗歌的评价 |
5.2 王维禅诗中净化心灵的力量 |
5.3 王维禅诗中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
5.4 王维禅诗中的生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从“辋川胜景”到“南宗代表” ——中国古代山水画辋川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辋川意象的发端 |
第一节 、辋川的环境特征 |
一、自然环境:背靠秦岭,南北融合 |
二、人文环境:依托终南,丰富多彩 |
第二节 、辋川的历史变迁 |
第三节 、《辋川集》中的意境营造 |
第四节 、辋川意象的审美内涵与画史外延 |
第二章 、辋川意象的精神内涵 |
第一节 、儒家的自我价值 |
第二节 、禅宗的禅学意味 |
第三节 、道家的道法自然 |
第四节 、失节文人的精神桃源 |
第三章 、辋川意象在历代山水画中的表现 |
第一节 、辋川画样的确立 |
一、长卷式的表现与全景式构图 |
二、以辋川二十景为表现主题 |
三、以勾线为主的表现手法 |
四、青绿与水墨并举的设色风格 |
第二节 、宋代辋川意象表现 |
一、郭忠恕作《辋川图》 |
二、宣和御笔跋《辋川图》 |
三、赵伯驹《辋川图》手卷 |
四、南宋无款《辋川图》 |
第三节 、元代辋川意象表现 |
一、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传) |
二、王蒙《仿王维辋川别业图卷》 |
第四节 、明清辋川意象表现 |
一、沈周《辋川图》 |
二、文征明《辋川图》 |
三、仇英《辋川十景图》 |
四、王原祁《辋川图卷》 |
第四章 、辋川意象中的矛盾 |
第一节 、南宗追求与北宗面貌间的矛盾 |
一、山水画技法的发展与辋川真迹的遗失 |
二、“师古”的需要与彰显自我的艺术追求 |
三、“南北分宗”的片面性 |
第二节 、无穷造化与手段局限间的矛盾 |
一、“卧游千里”与“游履”的局限 |
二、无穷造化与有限的技法表现 |
三、以致敬代替娱情的绘画功能 |
第五章 、辋川意象的接受 |
第一节 、唐代对王维及《辋川图》的记述 |
第二节 、宋、元时期对辋川意象的毁誉参半 |
第三节 、明代对辋川意象的极力推崇 |
一、“复古”思潮对辋川意象的推动 |
二、“南北宗论”对辋川意象内涵的再发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一)王维思想人格研究 |
(二)王维诗歌中佛学禅理研究 |
(三)王维诗歌各题材体裁专题研究 |
(四)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研究 |
(五)王维诗歌的“少年精神”研究 |
二、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 |
一、“少年精神”的提出 |
二、盛唐气象的社会性氛围 |
三、“少年精神”的个性化呈现 |
第二章 王维诗歌“少年精神”的情感类型 |
一、游侠少年的意气风发 |
二、有志之士的昂扬进取 |
三、天才诗人的盛世豪情 |
第三章 王维诗歌“少年精神”的艺术特征 |
一、色彩:开阔的“青白”色调 |
二、意象:流动的“希望之云” |
第四章 王维诗歌“少年精神”的文学史意义 |
一、对前代的继承 |
二、在后世的发展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王维佛学思想 |
第一节 《华严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
一、师事华严宗道光 |
二、华严宗传法之地 |
三、学修《华严经》之义理 |
四、大量使用《华严经》之术语 |
五、与华严宗之僧俗交往 |
第二节 《维摩诘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
一、王维之名与字的来源 |
二、在家有出家之理 |
三、仕途生活与悟道无碍 |
四、解除世俗社会之烦恼 |
第三节 《坛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
一、王维对“自心是佛”的信仰 |
二、王维对“无住、无念”之信仰 |
三、王维对“明心见性”的信仰 |
第二章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 |
第一节 万物真理 |
一、诸法皆空 |
二、境因心寂 |
第二节 万物妙用 |
一、出世入世不二 |
二、动静融合 |
第三章 王维诗歌中的修道 |
第一节 禅净双修 |
一、与僧人诵经参禅 |
二、自己诵经参禅 |
三、欣赞修行者实行禅净双修 |
第四章 王维诗歌中的佛境 |
第一节 空之境 |
一、空之境界释义 |
二、王维诗歌的空之境 |
第二节 真之境界 |
一、真如境界释义 |
二、王维诗中的真之境 |
第三节 圆之境界 |
一、圆之境界释义 |
二、王维诗歌中的圆之境 |
第四节 逸之境界 |
一、逸之境界释义 |
二、王维诗歌中的逸之境 |
第五章 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的比较 |
第一节 唐代王维与陈代玄光的背景及生平 |
一、王维生活时期的唐朝与玄光所处的陈朝 |
二、玄光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及着作 |
三、王维与玄光相提论述的思想与说明 |
第二节 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之异同 |
一、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之相同 |
二、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的差异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王维诗文中绘画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写作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王维诗文中主要的绘画观点 |
第一节 王维诗文中的“审象”与“取象” |
一、“审象于净心” |
二、“审象求形”与“传神写照” |
三、“凝情取象” |
第二节 王维诗文中的色彩观及其色彩运用 |
一、王维诗文中的色彩观 |
二、王维诗文中的色彩运用 |
第三节 王维诗文中的诗画观 |
一、王维诗文对画与诗之关系的看法 |
二、“诗画相通”在王维诗文创作中的体现 |
三、“诗画相通”在王维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
第二章 诗文中绘画观与《山水诀》《山水论》的互证互释 |
第一节 《山水诀》《山水论》的真伪 |
一、王维《山水诀》真伪观点论辩 |
二、王维《山水论》真伪观点论辩 |
第二节 《山水诀》《山水论》的主要观点 |
一、“水墨为上” |
二、“意在笔先” |
第三节 《山水诀》《山水论》与诗文中绘画观点的关系 |
一、从诗文中的用色变化来看《山水诀》 |
二、从诗文中的“审象”“取象”意识来看《山水论》 |
第三章 王维诗文中的绘画观形成的原因 |
第一节 时代环境原因 |
一、唐人的形神观及其对王维的影响 |
二、唐人的设色观念及其对王维的影响 |
三、唐人的“意境”观及其对王维的影响 |
第二节 王维的儒道禅思想 |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 |
二、王维的道家思想 |
三、王维的儒家思想 |
第三节 王维的生命人格 |
一、“少年精神” |
二、仕途与现实 |
三、淡泊人生 |
第四章 王维诗文中的绘画观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神韵派诗人的影响 |
一、司空图 |
二、王船山 |
三、王士禛 |
第二节 对文人画家的影响 |
一、荆浩 |
二、苏轼 |
三、元代文人画家 |
四、明代文人画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课题 |
致谢 |
(10)王维诗歌禅意的哲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维诗歌创作基点及其诗歌特点 |
(一)王维诗歌的创作基点 |
(二)王维诗歌的特点 |
二、王维诗歌禅意的哲思 |
(一)王维诗歌主题的禅意哲思 |
(二)王维诗歌意象的禅意哲思 |
(三)王维诗歌意境的禅意哲思 |
(四)王维诗歌表达的禅意哲思 |
三、王维诗歌在我国诗歌中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王维诗歌在我国诗歌中的历史地位 |
(二)王维诗歌对我国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结语 |
四、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右丞体”的诗学内涵与佛学渊源[J]. 张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D]. 韦敏珠.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部编本初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研究[D]. 钟小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王维“空”审美观研究[D]. 张唯. 扬州大学, 2021(09)
- [5]王维的禅诗研究[D]. 陈清霞.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6]从“辋川胜景”到“南宗代表” ——中国古代山水画辋川意象研究[D]. 薛征涛.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7]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D]. 盛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D]. 陈氏贤(Tran Thi Hien).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王维诗文中绘画观初探[D]. 匡栒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王维诗歌禅意的哲思[J]. 张鲁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