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歧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反向歧视
民族歧视论文文献综述
刘献丽[1](2019)在《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中“反向歧视”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政策在中国古代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随之而出现。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因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与汉族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引起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并随之产生了很多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争议,认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违背民族平等原则。而现如今,学术界更是出现另外一种声音: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实则是对汉族的"反向歧视",笔者认为这是及其荒谬的。本文主要是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下分析国家实行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不存在反向歧视,以期减少社会公众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争议。(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方圆,程凯琳,Mingqi,Li,Olivia,D.Chang,Abigael,G.Lucas[2](2018)在《多种族民族个体的积极心理调适:种族歧视、社会支持和希望的预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希望(hope)是积极心理调适(positiv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的有力预测因子,希望具有希望效能(hope agency)和希望路径(hope pathways)两种结构。前人研究显示,两种希望结构对积极心理调适具有不同的效果。本研究关注希望对多种族民族(multiethnoracial)个体积极心理调适的预测效果。多种族民族个体因为多重文化身份而经历着种族歧视(ethnoracial discrimination)和社会孤独,从而面临着更多的积极心理调适问题。研究通过对203个(女:164)多种族民族身份美国大学生进行量表研究,探讨希望对于积极心理调适的预测作用,并检验在控制了种族歧视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后,希望是否仍可以单独预测积极心理调适,且两种希望结构是否起到不同的效果。使用一般性种族歧视量表(GEDS)测量种族歧视,社会网络量表(SNL)中的两个问题测量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希望量表(HS)测量希望的两个结构(希望效能&希望路径),主观活力量表(SVS)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测量活力和生活满意度。结果显示,希望效能和希望路径与活力和生活满意度呈现显着正相关。层次回归结果显示:a.种族歧视单独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无法预测活力;b.社会支持单独正向预测活力和生活满意度;c.控制了社会人口学变量、种族歧视和社会支持后,希望仍能单独正向预测活力和生活满意度;d.希望效能是活力的有力正向预测因子,而希望路径则更能有力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本研究是首个强调希望对于多种族民族个体的重要作用的研究,结果可为对多种族民族个体进行积极心理调适的干预提供经验,即与消除种族歧视和增加社会支持相比,建立希望对多种族民族个体来说是更为现实易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蒋欣颖,徐健捷,Edward,C.Chang,Olivia,D.Chang,Jerin,Lee[3](2018)在《歧视感知、社会支持和希望对多民族种族群体消极情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民族种族群体是指按照生活经验和传统民族分类,认同两种及以上民族遗产的群体。在美国,多民族人群增长速度是一般群体的叁倍以上。以往研究表明,多民族种族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比单一民族和少数民族群体更为严重。针对这一现状,研究者们找到了多个保护性因素,但目前还没有人考虑过"希望"这一重要变量。希望在个体对消极心理问题的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缓解一系列消极心理适应问题。本研究采用了一般种族歧视量表(GEDS),两项来自于社交网络列表的问题(SNL:测量家庭和朋友支持),希望量表(HS:包含两个维度:希望效能(hope agency)和希望手段(hope pathway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忧虑问卷(PSWQ),贝克抑郁量表(BDI)对203名(164名女性,39名男性)多民族成人群体进行调查,以检验种族歧视,社会支持(即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和希望(即希望效能和希望手段)在消极心理适应问题(如忧虑和抑郁症状)中的作用。对忧虑(PSWQ)和抑郁(BDI)的评分进行了一系列的层次回归分析,以确定控制了种族歧视和社会支持后,希望是否对消极心理适应问题起到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控制了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种族歧视可以显着预测多民族种族个体忧虑和抑郁。2)控制社会人口变量和民族歧视后,家庭支持可以显着负向预测多民族种族群体的忧虑和抑郁,朋友支持仅能负向预测多民族种族群体中的抑郁。3)在控制了社会人口因素、种族歧视和社会支持后,希望效能仍可以显着预测多民族种族成人的忧虑和抑郁,但希望手段不可以。综上,本研究首次强调了在多民族种族群体中,在控制民族歧视,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希望仍可以缓解多民族种族群体的消极心理适应问题,这对缓解数量激增的多民族种族群体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李吉和,陈怡霏[4](2018)在《民族歧视问题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有一定的相关性。民族歧视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根据民族歧视程度或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由低到高的程度依次表现为辱骂、拒绝提供社会资源、攻击,最严重的是有计划地种族灭绝。民族歧视可分为口头歧视、有形歧视、身体动作方式进行的歧视、工作条款或约定方式的歧视。根据显现情况可以分为直接歧视与间接歧视。民族歧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认知偏差、历史因素、经济利益、文化差异等。因此,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逐步消除民族偏见,树立各民族平等观念,尊重民族差异,依法反对民族歧视。(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严文彤[5](2018)在《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带来的“逆向歧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在协调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教育事业平等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政策不可避免无法平衡汉族学生的利益,由此带来的"逆向歧视"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该政策的分析解读,就"逆向歧视"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探索在教育优惠与公平两者之间的平衡之道,进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稳定。(本文来源于《云南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媛[6](2018)在《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自媒体传播及其法律规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议题是站在批评的立场,以社会、媒体、法律视角去探究仇恨言论的传播,探究自媒体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上,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的传播,从而思考:谁在发布言论?言论的内容是什么?言论的方式如何?为何有此言论出现?发布言论者意图何在?以百度搜索以及数据库搜索等方法去挖掘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从而分析此类言论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法律判例,及域外国家对仇恨言论的法律规制经验,分析怎样有效以法律的手段规制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言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具体结合法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并以自媒体上的危害性的仇恨言论为例,探究具有危害性的言论为何肆意传播,对一些不负责任的偏激言论提出批评,并且以法律视角来研究,在自媒体传播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言论有怎样的犯罪构成要件?并针对违法性的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寻求法律规制进路,从而呼吁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和保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本文以网络自媒体中的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主要以针对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群体的侮辱性言论以及国内相关法律判例为分析对象,通过数据库抽取数据,结合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为时代背景,以及国内对言论极端现象的研究,在仇恨言论研究中引入传播学、法学方面的理论,对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现象进行探析。最后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涉及煽动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视的言论都将被定罪,但只要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并且具备一定恶劣影响,这些犯罪言论一定将受到法律惩处,网络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危害不容忽视,我们应该结合各国经验寻求法律进路。(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24)
马彦兰[7](2018)在《社会支持视角下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点,着力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且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探讨与反思目前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遭遇到的就业歧视的原因,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在面对问题时所能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基于此,本文在对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熟悉基本概念、构成和分类,并结合宁夏南部山区的地理特征、宗教习俗、文化观念、社会参与文化、民族自我封闭性以及回族女性固有的特征(缄默的群体)等层面作为切入点,并以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视点,剖析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同表现形式和主要影响因素。探索了在以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为主要的弱势群体如何应对就业歧视,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做出的对策。作者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人文地理简单的梳理,认为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居住环境等因素,使其思想不仅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还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根植于中国大文化背景的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始终相随于这部分群体并深深地影响着,加之伊斯兰宗教文化渗入领域较为广泛,使其呈现较强的民族性与宗教性。此外,在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而言,就业已经成为主要问题,每年高校输送大量的毕业生,而且每年高校毕业生只增不减,社会能够容纳的就业者也在逐渐趋于饱和,所以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政府以及企业的负担,如何能够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源,减少人力成本是重中之重,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文章主要从民族歧视、性别歧视两大类来说明。作为关乎民生的主要问题,解决就业是增加社会民众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这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对于国家认同感和主流社会认同的主要手段,而社会支持理论从各个方面来解决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使宁夏南部山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能够在就业中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白贵,邸敬存[8](2017)在《我国网络空间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传播现状、危害及治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网络空间,尤其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空间,近年来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几近泛滥。其中,既有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歧视或仇恨言论,也有对汉族同胞的歧视或仇恨言论,还有曾经受到批评处理的出版物的再次发布等。相关言论泛滥既与民众的民族知识匮乏有关,也不乏极少数"知识精英"的煽动,更受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下意识的民族偏见的影响。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既"污名化"少数民族同胞,又制造民族隔阂,甚至有引发民族冲突的可能,必须对其严格治理。治理要纳入"法治"轨道,要大力普及相关法律及法理知识;要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界定相关法律的标准与界限,并协助鉴定有争议的言论;要根据媒体特性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还要对故意煽动歧视或仇恨者依法追责等。(本文来源于《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7年02期)
王传发[9](2017)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性差别待遇研究——兼从反向歧视的视角分析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实施优惠性差别待遇着实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升,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不断调适和完善的方面,尤其是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引发的"违宪"与"合宪"之争,是直指"反向歧视"的关键问题。事实上,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性差别待遇不仅蕴涵着党和国家对族际发展结果正义与实质正义的价值追求,而且还包含着民族教育平等、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民族地区专门人才供给的现实考虑。它不会也并没有导致对汉族考生的"反向歧视"。不过,鉴于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性差别待遇也容易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外溢效应,当前为了更好实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性差别待遇,需要用差别化思维再审视这一政策,完善法制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权,强化加分的分类指导与审查监督,在学校教育中注重传承民族文化和以差别化区域政策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来夯实民族教育发展基础。(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7年05期)
古丽努尔·麦麦提江[10](2017)在《健全我国网络民族歧视言论法律治理方法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民族歧视言论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制造民族隔阂、仇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我国对网络民族歧视言论的法律规范、法律治理方法,严重滞后于依法保障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其社会危害性不可低估。健全我国网络民族歧视言论法律治理方法的建议有:从立法角度把民族歧视纳入民事责任中、加强行政责任规范、明确刑事犯罪的界限;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法律监督机制;加强法律教育。(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7年18期)
民族歧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希望(hope)是积极心理调适(positiv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的有力预测因子,希望具有希望效能(hope agency)和希望路径(hope pathways)两种结构。前人研究显示,两种希望结构对积极心理调适具有不同的效果。本研究关注希望对多种族民族(multiethnoracial)个体积极心理调适的预测效果。多种族民族个体因为多重文化身份而经历着种族歧视(ethnoracial discrimination)和社会孤独,从而面临着更多的积极心理调适问题。研究通过对203个(女:164)多种族民族身份美国大学生进行量表研究,探讨希望对于积极心理调适的预测作用,并检验在控制了种族歧视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后,希望是否仍可以单独预测积极心理调适,且两种希望结构是否起到不同的效果。使用一般性种族歧视量表(GEDS)测量种族歧视,社会网络量表(SNL)中的两个问题测量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希望量表(HS)测量希望的两个结构(希望效能&希望路径),主观活力量表(SVS)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测量活力和生活满意度。结果显示,希望效能和希望路径与活力和生活满意度呈现显着正相关。层次回归结果显示:a.种族歧视单独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无法预测活力;b.社会支持单独正向预测活力和生活满意度;c.控制了社会人口学变量、种族歧视和社会支持后,希望仍能单独正向预测活力和生活满意度;d.希望效能是活力的有力正向预测因子,而希望路径则更能有力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本研究是首个强调希望对于多种族民族个体的重要作用的研究,结果可为对多种族民族个体进行积极心理调适的干预提供经验,即与消除种族歧视和增加社会支持相比,建立希望对多种族民族个体来说是更为现实易行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歧视论文参考文献
[1].刘献丽.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中“反向歧视”的分析[J].当代经济.2019
[2].方圆,程凯琳,Mingqi,Li,Olivia,D.Chang,Abigael,G.Lucas.多种族民族个体的积极心理调适:种族歧视、社会支持和希望的预测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蒋欣颖,徐健捷,Edward,C.Chang,Olivia,D.Chang,Jerin,Lee.歧视感知、社会支持和希望对多民族种族群体消极情感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李吉和,陈怡霏.民族歧视问题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5].严文彤.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带来的“逆向歧视”问题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
[6].张媛.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自媒体传播及其法律规制[D].暨南大学.2018
[7].马彦兰.社会支持视角下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8
[8].白贵,邸敬存.我国网络空间民族歧视或仇恨言论传播现状、危害及治理探析[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7
[9].王传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性差别待遇研究——兼从反向歧视的视角分析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J].思想战线.2017
[10].古丽努尔·麦麦提江.健全我国网络民族歧视言论法律治理方法的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