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效应论文-吕凤琳

沉积环境效应论文-吕凤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环境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积环境,阶段演化,盐类资源,晚新生代

沉积环境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吕凤琳[1](2018)在《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盐类资源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布泊位于中国塔里木盆地的东端,素有“死亡之海”、“亚洲旱极”之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经历了多期次演化过程,并在特定的构造、气候以及物源等因素迭加影响下,形成了第四纪超大型卤水钾盐矿床。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罗布泊盐湖钾盐成矿方面,对该区沉积环境演化及其与钾盐成矿的关系研究仍涉及较少。然而,该区地层以蒸发岩为主,极大地限制了传统年代学方法的应用,含盐系准确时代框架仍未建立,对探讨盆地沉积环境阶段性演化过程及其与成盐成钾的关系造成障碍。本文以罗布泊钾盐科探深井LDK01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建立地层年代框架,开展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及其对周缘气候、构造事件响应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沉积环境演化与成盐成钾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利用石膏、钙芒硝以及石盐等盐类矿物进行U系不平衡法定年,首次建立了罗布泊盐湖区早更新世以来地层时代年龄框架,确立了LDK01孔早/中更新世界限(0.78Ma)位于263.8m,中/晚更新世界限(0.13Ma)位于43.1m,约在2.7m处(0.0115Ma)进入全新世。2、利用钻孔岩芯沉积特征以及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古气候环境指标,初步提出盆地沉积环境阶段性演化过程:即早更新世~0.9Ma,为盆地断陷阶段,沉积体系以冲洪积-河流为主,气候波动较大,以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为主;0.9Ma~0.61Ma,盆地由断陷向稳定、持续坳陷转变,沉积体系转变为湖相、咸水湖相,气候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0.61Ma~0.25Ma,罗布泊古大湖解体、罗北凹陷等北部凹陷形成,干旱气候加剧,盐湖强烈蒸发浓缩,巨量钙芒硝沉积;0.25Ma~0.15Ma,气候发生转型,主体以湿润气候为主,盐湖发生淡化,碎屑物质增多、盐类矿物减少;0.15Ma~0Ma,盐湖萎缩-消亡阶段,主体气候以极端干旱为主,盐湖蒸发浓缩加剧,盐类矿物至顶部转变为钾石盐、光卤石等钾盐矿物。3、首次发现、并证实罗布泊东北部大平台地区的上新统为风成沉积,为塔里木盆地干旱化提供了直接证据。基于碎屑锆石U-Pb年龄以及稀土元素物源示踪,提出该区风成沉积为古代塔里木沙漠的一部分,塔里木沙漠已具相当规模,罗布泊地区可能为沙漠与咸水湖并存的地理景观。4、晚新生代以来罗布泊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明显受控于区域性构造、气候事件等;早期在波动的构造、气候条件下,盆地钾离子得到初步富集,形成初始/预备矿源层;晚期构造稳定、干旱加剧变为极端,钾盐短期内大规模富集。因此,我们认为,罗布泊盐湖钾盐成矿具有“早期多期积累、晚期短期爆发成矿”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李铁飞[2](2015)在《沉积环境对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震害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场地效应是引起地表震害和地震动局部变化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受场地速度结构的影响。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进行时具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它会对沉积层的颗粒大小和圆度、孔隙率、含水率等因素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以沉积土壤为主的地下速度结构。因此,沉积环境会对场地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地下具有任意复杂结构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过程,并获得地表的地震动响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场地效应的方法,在工程抗震验算的地震动定量估计、地震震害预测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数值模拟需要以准确的地下速度结构模型为基础,模型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到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建立准确的地下速度结构模型需要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其中钻孔测井资料最为准确,然而其成本较高,且对于人口、建筑密集的城市,钻探难度大。因此,本文以玉溪盆地为例,分析了该地区沉积层速度结构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发现沉积层的波速与沉积物颗粒大小、磨圆程度有明显的关联,并建立了使用钻孔中沉积环境特征明显的地层估计钻孔等效波速的方法,从而使未进行波速测井的钻孔可以被应用于场地模型的构建。盆地效应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场地效应,通常对地震动有显着放大作用。本文以沉积环境因素的影响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土层横向不均匀性的玉溪盆地速度结构模型,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其地表的地震动反应,分析了玉溪盆地的盆地效应:具有明显的聚焦效应及边缘效应;其位移峰值放大倍数普遍在1.2~1.6倍之间;对于地震动中周期为2s左右的成分的放大效应最为明显。论文中还将上述结果与未考虑沉积环境的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指出沉积环境主要影响了盆地聚焦效应的分布以及加速度反应谱中特定周期的地震动反应分布。本论文中使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为基于ADINA软件的显示有限元方法。通过二次开发在ADINA软件中加入了人工透射边界,从而使其可以模拟无限域中地震波向计算区外传播的过程,建立了模拟局部场地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方法。(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2期)

李峻颉,许晓宏,李哲翔,邵羽琪[3](2014)在《沉积环境对于岩性圈闭形成的制约效应——以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库车组河流相沉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库车组广泛发育岩性圈闭,但是其形成产出的控制因素不明。详细研究了区域内泛滥平原上发育的曲流河沉积体系,它控制了岩性圈闭的形成规模和展布形态。库车组中下部地层发育的边滩-天然堤、边滩-河漫滩、决口扇-河漫滩等丰富多样的相序组合形态,控制了区域内砂岩储集体的发育规模和展布面积;库车组上部地层发育的河漫单一微相提供了范围大、厚度厚的泥质沉积物,控制了盖层的质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23期)

李铁飞[4](2014)在《沉积环境对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震害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场地效应是引起地表震害和地震动局部变化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受场地速度结构的影响。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进行时具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它会对沉积层的颗粒大小和圆度、孔隙率、含水率等因素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以沉积土壤为主的地下速度结构。因此,沉积环境会对场地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地下具有任意复杂结构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过程,并获得地表的地震动响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场地效应的方法,在工程抗震验算的地震动定量估计,地震震害预测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数值模拟需要以准确的地下速度结构模型为基础,模型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到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建立准确的地下速度结构模型需要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其中钻孔测井资料最为准确,然而其成本较高,且对于人口、建筑密集的城市,钻探难度大。因此,本文以玉溪盆地为例,分析了该地区沉积层速度结构与沉积环境的联系,发现沉积层的波速与沉积物颗粒大小、磨圆程度有明显的关联,并建立了使用钻孔中沉积环境特征明显的地层估计钻孔等效波速的方法,从而使未进行波速测井的钻孔可以被利用于场地模型的构建。盆地效应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场地效应,通常对地震动有显着放大作用。本文以沉积环境因素的影响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土层横向不均匀性的玉溪盆地速度结构模型,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其地表的地震动反应,分析了玉溪盆地的盆地效应:具有明显的聚焦效应及边缘效应;其位移峰值放大倍数普遍在1.2倍~1.6倍之间;对于地震动中周期为2s左右的成分的放大效应最为明显。论文中还将上述结果与未考虑沉积环境的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指出沉积环境主要影响了盆地聚焦效应的分布以及加速度反应谱中特定周期的地震动反应分布。本论文中使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为基于ADINA软件的显示有限元方法。通过二次开发在ADINA软件中加入了人工透射边界,从而使其可以模拟无限域中地震波向计算区外传播的过程,建立了模拟局部场地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4-06-01)

李铁飞,陈学良,高孟潭[5](2013)在《盆地场地效应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沉积环境对盆地场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沉积盆地场地对地震动有显着的放大作用,而沉积环境对沉积盆地有重要的影响。简单回顾了目前研究典型场地效应——盆地效应的方法,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多次透射人工边界条件;对叁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盆地效应的盆地建模方法和模拟结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介绍了以沉积环境为基础的盆地充填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及沉积环境对沉积物物理参数影响方面的研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通过缩减3D模型,提高模拟精度;以及在场地效应建模中考虑沉积环境影响等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3年03期)

高抒[6](2010)在《极浅水边界层的沉积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极浅水环境是水深远小于正常边界层厚度的环境,潮滩滩面和潮水沟就经常处于这种环境之中。来自江苏潮滩的观察资料表明,落潮后期滩面和潮水沟在薄层低速水流作用下可形成浅水波痕、平床和次级潮水沟形态,而边界层内的流速结构仍然得以维持,物质输运强度也与Von Krmn-Prandtl模型所定义的u100数值相一致。涨急时段中潮位附近形成的滩面涌潮是极浅水边界层的另一种动力学行为,它代表薄层高速水流作用下发生的底部边界层系统的崩溃,此时Von Krmn-Prandtl模型所刻画的流速结构不复存在。滩面涌潮高度是系统崩溃的临界水深,它可以定量地表示为Hb=4z0。极浅水边界层过程对潮滩沉积和地貌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郑承忠,翁宇斌[7](2010)在《港湾工程对海湾沉积环境的累积影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港湾工程造成了泥沙的直接入海、改变岸线和海底形态以及海湾的动力形态、从而影响海湾沉积环境.各时期工程对沉积环境的影响呈现累积效应,其结果使海湾的沉积速率增大、沉积物特征变化,沉积物中的活性物质对某些污染物吸附富集,沉积物化学环境也产生变化,一些元素形成量的累积.(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0年01期)

刘立才,陈鸿汉,杨仪,王金生[8](2009)在《沉积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指导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笔者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沉积环境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分布的影响;充分利用研究区域浅层地下水的历史水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质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对研究区的浅层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控制作用,而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演化具有污染和开采淡化的双重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09年04期)

冯旭文,金翔龙,章伟艳,于晓果,李宏亮[9](2009)在《长江口外缺氧区柱样沉积物元素的分布及其百年沉积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内外的柱样沉积物开展了10种常量元素、13种微量元素和粒度的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物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缺氧区外柱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老黄河口海岸泥沙,大部分元素具有"粒度控制"规律。缺氧区内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夏季长江陆源的输入和海洋自生生物死亡后的沉降,部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和亲生物元素不受控于"粒控效应",其中Mo、Cd、As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显富集,分别增加了83%、73%和50%,而Mn出现贫化,指示了缺氧区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和底层水体季节性缺氧,引起底层水-沉积物界面氧化还原环境变化;亲生物元素Ca、Sr、P含量自20世纪70年代起分别增加了129%、65%和38%,反映了受化肥使用等人类活动影响,近40年来长江口外水体生产力提高和生物量增加。(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09年02期)

严立文[10](2008)在《浅海区海带养殖的沉积环境效应及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整合大量表层沉积物、悬浮体(大面和垂直站位)、短柱状样品、水文站水文观测资料、生态环境调查资料、遥感影像、水深图及前人文献资料等,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较为系统地研究黑泥湾海带养殖海区的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悬浮泥沙输移扩散、水下沉积过程信息的历史记录、海带养殖活动对黑泥湾海区水动力条件与环境条件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规模海带养殖使黑泥湾湾内底床趋于稳定,海带养殖架群区外边界紊流作用加强导致该处底床变化较大。大规模海带植被体的充填使海区的悬浮泥沙运移路径和空间分布形态发生改变,养殖边界处悬浮体浓度梯度较大,外围高浓度的悬浮体对海带养殖筏架区影响较小。自1980’s大规模海带养殖活动以来沉积物粒度呈细化趋势,LOI揭示的有机质含量则呈增长趋势,海带养殖繁盛期(春季)黑泥湾营养盐DIN损耗明显。SWAN模式结果表明,海带架群的消浪作用显着,其消浪作用强弱与海带筏架数量、入射波强度等密切相关,黑泥湾养殖区的消浪系数(Cd)约在0.2~0.4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8-05-01)

沉积环境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内外震害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场地效应是引起地表震害和地震动局部变化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受场地速度结构的影响。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进行时具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它会对沉积层的颗粒大小和圆度、孔隙率、含水率等因素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以沉积土壤为主的地下速度结构。因此,沉积环境会对场地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地下具有任意复杂结构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过程,并获得地表的地震动响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场地效应的方法,在工程抗震验算的地震动定量估计、地震震害预测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数值模拟需要以准确的地下速度结构模型为基础,模型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到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建立准确的地下速度结构模型需要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其中钻孔测井资料最为准确,然而其成本较高,且对于人口、建筑密集的城市,钻探难度大。因此,本文以玉溪盆地为例,分析了该地区沉积层速度结构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发现沉积层的波速与沉积物颗粒大小、磨圆程度有明显的关联,并建立了使用钻孔中沉积环境特征明显的地层估计钻孔等效波速的方法,从而使未进行波速测井的钻孔可以被应用于场地模型的构建。盆地效应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场地效应,通常对地震动有显着放大作用。本文以沉积环境因素的影响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土层横向不均匀性的玉溪盆地速度结构模型,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其地表的地震动反应,分析了玉溪盆地的盆地效应:具有明显的聚焦效应及边缘效应;其位移峰值放大倍数普遍在1.2~1.6倍之间;对于地震动中周期为2s左右的成分的放大效应最为明显。论文中还将上述结果与未考虑沉积环境的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指出沉积环境主要影响了盆地聚焦效应的分布以及加速度反应谱中特定周期的地震动反应分布。本论文中使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为基于ADINA软件的显示有限元方法。通过二次开发在ADINA软件中加入了人工透射边界,从而使其可以模拟无限域中地震波向计算区外传播的过程,建立了模拟局部场地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环境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吕凤琳.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盐类资源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2].李铁飞.沉积环境对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5

[3].李峻颉,许晓宏,李哲翔,邵羽琪.沉积环境对于岩性圈闭形成的制约效应——以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库车组河流相沉积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4].李铁飞.沉积环境对地震动场地效应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

[5].李铁飞,陈学良,高孟潭.盆地场地效应的叁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沉积环境对盆地场地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13

[6].高抒.极浅水边界层的沉积环境效应[J].沉积学报.2010

[7].郑承忠,翁宇斌.港湾工程对海湾沉积环境的累积影响效应[J].台湾海峡.2010

[8].刘立才,陈鸿汉,杨仪,王金生.沉积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效应[J].中国地质.2009

[9].冯旭文,金翔龙,章伟艳,于晓果,李宏亮.长江口外缺氧区柱样沉积物元素的分布及其百年沉积环境效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

[10].严立文.浅海区海带养殖的沉积环境效应及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标签:;  ;  ;  ;  

沉积环境效应论文-吕凤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