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认同感论文-文雅

族群认同感论文-文雅

导读:本文包含了族群认同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粤语,社会族群认同感,体现,影响

族群认同感论文文献综述

文雅[1](2014)在《粤语及其社会族群认同感》一文中研究指出粤语和操粤语的社会族群的认同感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粤语的特点和广东人的社会生活正体现了粤语及其社会族群认同感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促进又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例如使粤语得到保护和传播、促进了人际关系的维护、加强了操粤语群体的自豪感和增进了操粤语群体间的活动,同时也存在不利影响,例如影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碍于社会的和谐。总之,对语言及其族群的认同都需在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扬弃"。(本文来源于《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郭治谦,黄淑萍[2](2012)在《族群认同感的架构——少数族群文化保护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化思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族群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保护和发展少数族群文化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议题。以族群认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大众传媒影响和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民族学校教育等渠道,增强族群认同感,可以达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族群文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祖力亚提·司马义[3](2009)在《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黄红英[4](2009)在《论西藏自治区中学体育课程中族群认同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西藏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中华民族主流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西藏的学生群体特别是内地西藏班的学生,由于接触主流民族文化的机会比较多,在对自身民族文化和主流民族文化的认同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和主流民族文化的认同状况必对未来民族文化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从现实环境看,内地办学实际上是脱离了西藏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许多藏族群众看到了内地西藏班给他们的孩子带了的巨大变化,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的主流民族文化,从而促进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人担心学生在内地是否忘却了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自身民族文化出现断层,甚至影响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延续。教育建立在人类文化基础之上,必须受到文化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为文化服务。同样,内地办学也不可能脱离西藏的传统文化,需要根据藏族的具体文化特征和社会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有效促进西藏教育的改革、调整、提高和完善,以及藏族学生的全面进步。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藏族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试图在体育教学情境中构建学生合理的族群认同感,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藏族中学生的族群认同感特征及差异(1)藏族中学生的族群认同感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存在地区差异(包括生源差异及学习环境的差异)(2)藏族中学生的族群认同感存在学业成绩及汉语水平维度上的显着性差异(3)藏族中学生的族群认同感处于无意识状态,但在行为上能明显反映出来二、本研究的启示(1)藏族中学生的总体族群认同感处于适中水平,对本民族的文化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和矛盾。对学校而言,有责任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一些调适策略。(2)藏族中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心理述求,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重视学习环境之间的地区差异,学校有必要加大体育校本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实施。(3)对藏族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大培养力度,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族群认同感构建机制,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及地区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朱志勇[5](2007)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下):分析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学校教育情境学校教育承担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再制的功能。无论在汉族社会情境中还是藏族社会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建构。1.国家政府政策情境学校的功能之一是使国家政府和中华民族文化合法化。这种合法性一方面通过国家的宪法以及其他各种法律的规定(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朱志勇[6](2007)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上):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如何建构族群认同感的问题倍受关注。本研究采用日记与文件分析法、访谈法与非参与观察法,剖析影响藏族学生族群认同感建构的国家政策情境、社区情境与学校情境。研究发现,学生族群认同感建构存在两种张力:一是国家和学校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而指定的族群认同感,二是学生通过藏族文化符号再现而声称的族群认同感。国家和学校期望学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框架下建构族群认同感,以便实现其政治与经济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朱志勇[7](2006)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的建构——内地西藏班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某一内地西藏学校进行了个案分析,采用了日记与文件分析法、访谈法与非参与观察法。在族群认同感建构主义方法的框架下对影响藏族学生族群认同感建构的国家政策情境、学校地方社区情境与学校情境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学校对于学生族群认同感的建构存在两种张力:一是国家和学校通过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而指定的学生的族群认同感,二是学生通过自身藏族文化符号的再现而声称的族群认同感。国家和学校期望藏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框架下建构族群认同感,以便实现其政治与经济利益。(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族群认同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代化思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族群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保护和发展少数族群文化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议题。以族群认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大众传媒影响和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民族学校教育等渠道,增强族群认同感,可以达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族群文化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族群认同感论文参考文献

[1].文雅.粤语及其社会族群认同感[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2].郭治谦,黄淑萍.族群认同感的架构——少数族群文化保护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

[3].祖力亚提·司马义.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9

[4].黄红英.论西藏自治区中学体育课程中族群认同感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朱志勇.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下):分析与讨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7

[6].朱志勇.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上):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J].西北民族研究.2007

[7].朱志勇.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的建构——内地西藏班的个案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标签:;  ;  ;  ;  

族群认同感论文-文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