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DH准数字微波通信设备技术维护经验浅议(上)(论文文献综述)
李康[1](2020)在《基于PDCA循环的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IP微波的兴起,5G时代通信行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已经到来,各地都开始更换或者淘汰已经使用多年的旧设备。作为通信行业的一员,大批的微波台通信工程开始升级改造,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质量问题,有的问题曾经出现过,有的还属于首次碰到。为了从整体上解决各种质量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和改进,并且形成标准化方案,有助于解决和预防各类质量问题。本文以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中进行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和保障措施。论文首先分析了DSD微波台通信工程的质量管理现状,结合DSD微波台通信工程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特点,提取和发现了P、D、C、A四个阶段不同的质量管理问题,分别为机房摆放图纸脱离实际、培训计划不到位、铁塔垫层缺失、原有设计没有考虑自然环境、质量管理文件精神未完全落实、监理人员不足、检查方法落后、压实度系数不达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进行规划,依照工程验收标准,建立了适用于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改进方案及方法。然后,运用抽样检查的方法检验了DSD微波台通信工程质量管理改进后的效果,使用科学方法对工程进行验收和评价。最后,提出工程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全文通过分析和发现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可行的质量管理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更多的通信工程项目提供更加科学、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
陈天健,付智宏,张华飞[2](2016)在《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通信工程也得到了完善,尤其是有线传输技术方面。目前,通信技术可以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无线传输的信息传送是运用电波技术,而有线传输却与之不相同,有线传输运用的是光电信号,并通过电缆或者光缆来实现信息传送。对比可以看出,有线传输更适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本文以贵州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为例对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进行了相关阐述。
闫斐[3](2016)在《江苏有线DWDM网络项目管理优化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截止2014年底,江苏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一千多万,DWDM基础网络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作为广电企业,相对缺少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人才,因此借鉴其他运营商的网络建设经验和管理模式、尽快形成满足自身行业特点的项目管理模式,把控网络建设质量是广电工程建设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针对质量管理特别是网络拓扑优化及其在江苏广电DWDM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论文以广电网络DWDM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广电网项目特点,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识别项目中的关键环节,编制了广电网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流程,优化了项目组织结构,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提出了如何为广电网建设项目提供质量保证。论文最后还针对项目关键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绩效评价法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全省广电网络的高效、优质、安全性提供了管理和技术保障及参考。
杨博[4](2016)在《甘肃省电子政务内网横向传输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大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系统已逐步深入各个领域。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办公自动化开始,逐步实现各政府部门和各行政单位之间的电子化、网络化和集中化。通过建设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项目,提高政府部门办公效率。针对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全面性、统一性、客观性的、严谨的甘肃省电子政务内网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各级政府部门在办公、管理、协调、监测和决策等业务信息系统,并实现安全互操作、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成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内网,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运维服务保障体系,完成省级基础网络向甘肃省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的整合,逐步整合全省各党政单位的通用性、基础性业务系统;逐步建立并完善全省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库,实现应用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横向传输网线路实现省政府结点中心机房到省政府各组成部门,中央在甘单位的业务、应用等数据传输,形成安全可靠、稳定先进的电子政务传输网络。甘肃省电子政务内网政府系统横向传输网作为电子政务内网的一部分,可以承载政府核心重要数据,建设必须安全可靠,与其它网络物理隔离,传输网络系统整体健壮性强,可靠性高。后期将承载大量的政府应用、必然对会随着应用及业务的增加进行带宽升级,本项目要求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灵活扩展,不对现有业务造成影响。本论文所论述项目还建立了优质的质量保证体系,采用专用传输电路和专用密码设备进行保护。防止专线号泄露、资源被破坏、配置被修改、内容被截获、路由被假冒和流量被牵引等现象;并建立完善的服务响应机制,安排专业运维人员服务,保证用户传输电路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优质服务和售后保证,保证网络安全、高效运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陈侠[5](2015)在《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新、不稳定的人造环境,延续了本世纪业已形成的强权游戏格局。虽然美国在当前的网络空间仍存在着诸如遭受网络攻击等的脆弱性,但其基于对国际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及重要系统的控制,在互联网技术业务方面具备的强大创新及引导能力,以及持续更新升级的网络空间战略理念及实践,美国具备了将现实世界的霸权向网络空间推进的实力。随着中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两国在网络空间日益频繁的互动,美国对于中国不断提升的网络空间驾驭能力愈发重视,西方舆论有关中国网络威胁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可以说,网络空间已成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主要散见于美制定的相关战略措施,以及具体的对华战略互动之中。本文以建构主义的结构观塑造出美在网络空间中以中国网络威胁为主要特征的观念结构,及在这一观念结构下对华采取的“防范”、“进攻”、“规约”等战略选择,以期达到对华“控制”的战略目标——确保中国不断增长的网络实力难以对美霸权构成挑战。在这一分析框架下,进而对相关战略理念及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其中,第一章主要是确立了建构主义的结构观为本文的分析框架,并对美在网络空间的对华共有观念及中美网络空间关系建构进行解析。第二至四章主要对美国做出的以“防范”、“进攻”、“规约”为特征的战略选择进行具体解构,即美基于网络空间的实力对华进行多方防范,在网络空间积极进攻以达到对华技术攻击和意识形态渗透,借助网络话语权对华进行规约等,以更加清晰地分析出相关战略本质。第五章则是围绕战略的性质、特征、地位、演变、关系结构等整体因素进行分析。第六章基于合作的视角,对两国加强网络空间战略互信及合作途径等进行了探讨,以对网络战略研究过分注重安全与对抗的不足做一个补充。最后在结语部分基于中国的视角提出战略反思。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较为充分地了解美国在网络空间对华战略建构及实施的意图及本质,进而为我国在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强国”重要目标之下,如何以美为鉴增强网络实力,如何趋利避害地构建出更加合乎中方利益的中美网络空间战略新关系提供参考。
刘笑冉[6](2014)在《沈阳电信LTE IP RAN建设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众多通信运营商都在为第四代通信技术(4G)的建设而努力,但是,由于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使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落后于市场的需要。无线业务、固网业务及综合业务的迅猛发展,使传输核心、汇聚层容量不足的情况日渐显现,这就需对现有本地传送网进行网络优化和扩容,来保障相关业务的顺利开通,为移动、交换、数据、互联网等业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更稳定、更安全、更优质的传输通道。从当前技术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来看,主流厂家提供的IP RAN设备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业务承载能力。本文以中国电信4G双网(TD-LTE和LTE-FDD)IP RAN传输系统业务承载网络为背景,根据沈阳电信前期综合业务接入网部署情况,采用实验的方式探索沈阳电信LTE IPRAN建设方案。经过2012年以来三年的建设,沈阳电信IP RAN承载网络的核心层和汇聚层已经初具规模,并开始着手筹建接入层。在此前提下,本文针对沈阳地区的IP RAN接入层方案进行组网实验,以求通过实验找出组网最佳建设方案。实验构思是:在沈阳市区东部和北部分别选取两组接入层基站进行IPRAN组网。在原有网管系统上选定两组均为12个基站的环,规定其上联端口容量为1GE(现网条件所限,不能所有环都开10GE)。根据已有网络节点对两个基站安装B设备,环中其他基站安装A类设备,分别利用这两对B设备在原有环的基础上链接10、6个A设备。再分别在A设备所在基站进行测试,测试其传输速率和带宽。分别通过测试数据来进行实验对比组1(东部一对B设备带10个A设备)和实验对比组2(东部一对B设备带1个6个A设备);实验对比组3(北部一对B设备带10个A设备)和实验对比组4(北部一对B设备带1个6个A设备)的数据比对。找出最佳方案,即每一对B设备链接多少A设备为最佳。当链接A类设备过多时,需比对数值,以计算其收敛比,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建议。本文通过实验效果验证结果进行对比,找出能搭建结构清晰、升级扩容方便灵活、更能适应未来发展的本地传送网接入层建设方案,为本地传送网的全面融合及未来统一传输平台的建设方案实施工作做铺垫。本文实验数据的比对还可以用于网络优化工作的参考依据,为后续的IP RAN网络优化工作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本文的研究工作为以后工作的操作提供了试验方法和经验。
乔戈[7](2013)在《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文中研究指明“十二五”时期,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广电技术系统也随之发生了质的跃升,各类节目的播出传送方式日趋数字化、多样化,且各种方式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全方位传输覆盖,有效地确保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本文通过介绍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网项目建设情况,详细阐述了数字微波和光纤、同步数字体系(SDH)等技术的核心内容及在应用于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情况,深入研究了利用微波与光纤技术组成混合自愈网的可行性,详细分析了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网现状,针对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传输系统实际需求,规划了适合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传输系统项目建设的微波光纤混合组网结构,设计了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各种接口、抖动、SNCP等传输环网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证明了实施此项目能够很好的解决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源问题,验证了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混合组成的可自愈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网不仅可以实现,而且性能可靠、安全稳定、自愈力强,能够更为有效的保障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
樊剑辉[8](2009)在《数字化配电网通信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数字化配电网的基本结构和通信需求的认真分析,结合数字化配电网各种新业务对通信网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配电网通信系统规划的原则和步骤,论证了各种最新通信技术和通信装备在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提出了配电网通信系统网络结构、采用技术和装备及其应用场合的研究,提出数字化配电网通信规划的推荐方案。新配电网通信网络应采用层次化的组网结构,充分利用现有通信资源,采用最新通信技术和最新通信装备,全面支持现有和未来的配电网业务,并且有更大的带宽,能对各种配电网业务提供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保障。
伍振华[9](2009)在《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管理控制》文中研究指明IT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这种系统管理方法正日益引起从事通行行业工程建设者的重视,已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工程建设上。本文作者将在学校所学项目管理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自身从事的通信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加强项目立项、可研、风险控制、投资回报分析及质量管理控制等方法的应用,对于改变自己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适应当今时代通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吐鲁番网通公司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业务提供实力,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目标,最终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人参与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工程的设计工作,使得自己人对项目管理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有了较深的了解,结合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我深深体会到在城域网传输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工期进度管理及风险管理这几方面的控制,对工程项目建设成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吐鲁番网通分公司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方案,涉及了城域网光缆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传输设备组网原则、合理使用纤芯资源、优化传输设备配置等一系列调整内容,并就如何针对不同机房制定了割接方案,合理分配项目设计、施工、监理人员和物力资源,运用管理经济学、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成本控制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及项目工期进度等多方面知识,结合吐鲁番网通传输网络现状结构,详细阐述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本次城域网传输工程项目优化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从项目优化必要性分析、市场业务发展预测、项目管理控制方法等方面对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城域网网络设计优化方案和项目控制管理的结合应用是本论文阐述的核心部分,也是网络优化成败的关键所在,主要涉及城域网光缆组网原则、城域网设备配置优化、工程成本和进度控制及网络质量控制等方法和措施,使得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优化工作顺利进行,可有助于吐鲁番网通改善基础网络,增强网络安全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合理安排工程项目资金,确保企业有最好的用户满意服务质量和最佳的工程投资效益。最后论文通过对项目管理三大控制目标之中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了用项目管理的原理来进行城域网传输项目工程的优化,并对该项目优化的效果进行了论证评估。
李学勇[10](2009)在《基于CORBA技术的异种SDH网络自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依赖于通信网络,特别是骨干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人们的各种活动也离不开通信网,如果通信网络发生了故障,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大容量的数据在网络上传输,一方面对网络的生存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络节点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增大。由于一些网络故障无法预测,无法避免,也使得现在对于网络自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SDH网络自愈技术在光纤通信网上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极大地提高了传输网络的生存性和可靠性,网络自愈技术是提高现代网络生存性、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使网络具备发现替代传送路由并重新确立通信的能力。但在某些实际的应用领域中,由于各通信网络的节点中使用的SDH设备是不同厂商生产的,所以就存在异种网络设备之间不能有效实现自愈的问题。目前有很多通信节点采用机器告警,人工倒换到备份线路的方法,这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比较落后的。也有一些通信节点采用添加硬件自愈设备的方式来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自愈,因此每个通信节点都得添加自愈设备,也会让网络的组建带来不便,也增加了额外的开销。本文主要阐述了设备CORBA接口在多厂商异种网元设备自愈当中的应用,首先对现有的网络自愈技术进行了介绍,之后对CORBA体系结构进行了介绍。然后提出了一个利用网元管理系统(EMS)和通信设备CORBA接口来实现网络自愈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异种SDH设备之间的网络自愈问题,从而用软件方式实现了异种SDH设备之间的网络自愈。不但降低了自愈成本,也方便在众多通信节点中使用。
二、PDH准数字微波通信设备技术维护经验浅议(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DH准数字微波通信设备技术维护经验浅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DCA循环的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DSD微波台发展背景和作用 |
2.1.1 甘肃省IP微波线路升级改造工程 |
2.1.2 DSD微波台发展历史 |
2.1.3 DSD微波台的作用 |
2.2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特点和建设流程 |
2.2.1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概况 |
2.2.2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特点 |
2.2.3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流程 |
2.3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组织架构与质量管理流程 |
2.3.1 项目组织架构 |
2.3.2 项目质量管理流程内容 |
2.3.3 项目质量管理流程注意事项 |
2.4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2.4.1 P计划阶段的工作内容问题 |
2.4.2 D执行阶段的实际施工问题 |
2.4.3 C检查阶段的监管问题 |
2.4.4 A处理阶段的标准化和遗留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改进方案 |
3.1 P计划阶段的工作内容的改进 |
3.1.1 优化机房摆放图纸的设计 |
3.1.2 优化野外施工专项培训的落实 |
3.1.3 优化遗漏工作的补救措施 |
3.2 D执行阶段的实际执行工作的改进 |
3.2.1 优化测量数据的精准度 |
3.2.2 优化室内天线走向 |
3.2.3 优化信号传输质量 |
3.3 C检查阶段的有效监督的改进 |
3.3.1 全面落实相关文件政策 |
3.3.2 完善监理制度 |
3.3.3 运用检查表法制定考核表 |
3.4 A处理阶段的承上启下的改进 |
3.4.1 建立标准化制度 |
3.4.2 采用直方图法再次检验压实度达到形状标准 |
3.4.3 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效果评价 |
4.1 改进效果的评价原则 |
4.1.1 工程管理效果的特点 |
4.1.2 评价原则的确定 |
4.2 改进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数据 |
4.2.1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确定 |
4.2.2 评价指标的数据 |
4.3 改进效果评价的方法选择 |
4.3.1 综合评价法 |
4.3.2 权重计算的方法 |
4.3.3 评价方法的确定 |
4.4 改进效果评价的过程 |
4.4.1 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
4.4.2 综合评价 |
4.4.3 改进效果评价的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
5.1 P阶段的保障措施 |
5.1.1 组织保障措施 |
5.1.2 专岗保障措施 |
5.1.3 专业的培训保障措施 |
5.2 D阶段的保障措施 |
5.2.1 科学的程序保障措施 |
5.2.2 规范的标准保障措施 |
5.2.3 建立台账制度保障措施 |
5.3 C阶段的保障措施 |
5.3.1 法律保障措施 |
5.3.2 环境保障措施 |
5.3.3 安全保障措施 |
5.4 A阶段的保障措施 |
5.4.1 财务保障措施 |
5.4.2 成本意识 |
5.4.3 循环上升意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通信工程论述 |
2 通信工程中的有线传输技术分析 |
2.1 光纤传输技术 |
2.2 同轴电缆传输技术 |
2.3 架空明线传输技术 |
2.4 绞合电缆传输技术 |
3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 |
3.1 DWDM技术 |
3.2 SDH技术 |
3.3 DXC技术 |
3.4 PDH技术 |
4 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
4.1 传输距离更远的方向改进与发展方向 |
4.2 网络化的改进与发展方向 |
4.3 光纤通信传输技术 |
4.3.1 中继距离较长 |
4.3.2 保密性能好, 抗干扰能力强 |
4.3.3 通信信息容量大 |
4.3.4 价格低廉, 易于维护 |
5 结束语 |
(3)江苏有线DWDM网络项目管理优化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DWDM原理和主要技术 |
2.1 DWDM原理 |
2.2 DWDM系统关键技术 |
2.2.1 光源技术 |
2.2.2 DWDM光放大技术 |
2.2.3 DWDM复用和解复用技术 |
2.2.4 DWDM的监控信道 |
2.3 DWDM传输网络的设计 |
2.3.1 光功率问题 |
2.3.2 色散受限距离 |
2.3.3 光信噪比 |
2.3.4 非线性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苏有线DWDM网络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
3.1 项目质量管理总体框架 |
3.2 江苏有线DWDM工程项目概况 |
3.3 DWDM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3.4 江苏有线DWDM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有线DWDM项目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4.1 江苏有线二平面DWDM项目背景 |
4.2 二平面DWDM管理质量优化目标及方案 |
4.2.1 质量目标 |
4.2.2 方案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苏有线DWDM项目管理质量优化实施 |
5.1 质量保证措施 |
5.2 质量改进措施 |
5.2.1 故障分析改进 |
5.2.2 协作方选择入围方法改进 |
5.2.3 改进项目进度计划 |
5.3 网络拓扑改进 |
5.3.1 网络拓扑图优化 |
5.3.2 光倒换系统优化 |
5.4 信息安全建设 |
5.4.1 新增防病毒软件 |
5.4.2 新增运维安全审计系统 |
5.4.3 信息安全日常维护项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甘肃省电子政务内网横向传输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设计方案 |
2.1 建设目标 |
2.2 项目需求 |
2.2.1 业务需求 |
2.2.2 设备需求 |
2.2.3 安全性需求 |
2.2.4 扩展性需求 |
2.3 针对本项目的建议及优化措施 |
2.4 设计原则 |
2.5 设计方案 |
2.5.1 方案关键技术 |
2.5.2 甘肃移动网络资源优势 |
2.5.3 本项目传输通道技术解决方案 |
2.6 总体技术要求响应 |
2.6.1 传输电路带宽 |
2.6.2 电路接口类型 |
2.6.3 网络相关指标 |
2.6.4 系统指标 |
2.7 传输网络优势 |
2.7.1 网络安全监控说明 |
2.7.2 网络可靠性说明 |
2.7.3 网络扩展性说明 |
2.7.4 网络保密性说明 |
3 项目实施组织计划 |
3.1 工程概况 |
3.2 管理组织机构 |
3.2.1 工程组织机构 |
3.2.2 项目团队职责分工 |
3.3 工程实施组织 |
3.4 进度计划 |
3.5 工程实施管理 |
3.5.1 主要工作方法 |
3.5.2 材料、设备管理 |
3.5.3 资料管理 |
3.6 质量保障措施 |
3.7 项目质量控制 |
3.7.1 项目各阶段实施指标的测量 |
3.7.2 敷设光缆保护措施 |
3.7.3 接头工艺标准 |
3.7.4 线路路由 |
3.7.5 机房施工安全措施 |
3.7.6 控制程序和记录文档格式 |
3.7.7 项目实施说明 |
3.8 项目集成及割接方案 |
3.9 安全保障体系 |
3.10 项目应急方案 |
3.11 项目测试 |
3.11.1 连通性测试 |
3.11.2 可用带宽测试 |
3.11.3 时延测试 |
3.11.4 丢包率测试 |
3.11.5 交换机设备测试 |
4 运行维护 |
4.1 运行维护机构 |
4.1.1 管理体制概述 |
4.1.2 网络维护管理部门职责 |
4.2 质量保证体系 |
4.2.1 应急保障机制 |
4.2.2 服务承诺 |
4.2.3 网络安全 |
4.3 故障处理及售后保障体系 |
4.3.1 一站式客户服务体系 |
4.3.2 故障响应服务 |
4.3.3 日常电路运维体系 |
4.3.4 其他服务维护保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主线、方法和篇章结构 |
四、 创新、难点及下一步计划 |
第一章 分析框架的确立及中美网络空间关系构建探讨 |
第一节 理论梳理及分析框架的提出 |
一、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 建构主义在解释网络空间战略中的作用 |
第二节 美国共有观念形成的背景分析 |
一、 美国传统对外政治文化观念 |
二、 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挑战者 |
三、 网络空间领域的美国霸权观念 |
四、 中美互联网治理观念差异 |
第三节 中美网络空间关系构建 |
一、 中美网络空间认知对比 |
二、 中美网络空间战略利益及诉求对比 |
第四节 相关概念辨析及分析框架的确立 |
一、 战略与观念的关系辨析 |
二、 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的整体定义及解析 |
三、 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的内在层次关系及决策分析 |
四、 研究框架的确立 |
第二章 美国对华网络空间“防范”战略 |
第一节 美国对华实施的互联网防范战略 |
第二节 从经贸角度分析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对华防范战略 |
一、 美国对华“防范”的战略基础和动因 |
二、 美国掌控中国互联网“核心”的情况分析 |
第三节 美利用经济等手段防范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
一、 美国限制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发展 |
二、 美国限制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根源分析 |
三、 美国在国际上打压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情况 |
第三章 美国对华网络空间“进攻”战略 |
第一节 美国对华实施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 |
一、 互联网在美国实现对华意识形态渗透方面的作用 |
二、 美国对华实施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机制分析 |
三、 美国利用反华势力对华实施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美国网站对华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案例分析 |
一、 “美国之音”对华互联网渗透情况分析 |
二、 “自由亚洲电台”对华互联网渗透情况分析 |
第三节 美国对华“网络外交”解析 |
一、 美国政界对华“网络外交”情况分析 |
二、 美国传媒、学术界对华“网络外交”情况分析 |
三、 美国利用网络新技术对华开展“网络外交”的案例分析 |
第四节 美国对华实施网络技术攻击及监控的情况 |
一、 美国对华实施互联网破坏活动的情况及根源 |
二、 美国对华从事网络窃密及监控的情况分析 |
第四章 美国对华网络空间“规约”战略 |
第一节 美国对华网络话语权解析 |
一、 网络话语权的理论分析 |
二、 美国网络话语权的内在逻辑及对华实施情况 |
第二节 美炒作“中国黑客”话题分析 |
一、 美国国内炒作“中国黑客”话题的情况概述 |
二、 近年来美国展开相关炒作的典型案例 |
三、 美国渲染“中国黑客”话题的动机及根源 |
第三节 美国“互联网自由”话语解析 |
一、 美国“互联网自由”的实质内涵 |
二、 美国依托“互联网自由”对华“规约”情况 |
三、 美国在国际社会组建对华“互联网自由”包围圈 |
四、 希拉里“互联网自由”演讲话语解析 |
第五章 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整体评析 |
第一节 战略基础及内在逻辑 |
一、 基于强大网络实力的对华“防范” |
二、 基于信息渗透的对华意识形态及技术“进攻” |
三、 利用巧实力积极对华进行“规约” |
第二节 战略目标及性质特征 |
一、 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目标分析 |
二、 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主要特征 |
第三节 战略地位与演变情况 |
一、 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 |
二、 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 |
三、 奥巴马时期的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 |
第四节 战略评估及作用影响 |
一、 在实现政治目标及相关影响方面 |
二、 在经济、商业收益及影响方面 |
三、 在军事和安全方面 |
四、 战略风险与成本评估 |
第六章 中美网络空间合作问题探讨 |
第一节 中美网络空间冲突根源分析 |
一、 中美网络空间冲突实则是两国结构性矛盾的映射 |
二、 中美在网络空间“冲突”的主要表现 |
第二节 中美网络空间合作现状及评价 |
一、 中美网络空间现有合作机制 |
二、 对于两国网络空间合作现状的评价 |
第三节 中美网络空间战略互信问题 |
第四节 中美加强网络空间合作路径探讨 |
一、 战略层面的合作设想 |
二、 操作层面的合作设计 |
三、 中美网络空间合作路径探讨 |
结语:基于中国视角的战略反思 |
一、 美国强化网络空间战略构建的主要途径 |
二、 针对美国网络空间战略构建的反思及启示 |
三、 中国“网络强国”之路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沈阳电信LTE IP RAN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IP RAN 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IP RAN 网络现状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IP RAN 网络现状 |
2.3 MPLS 技术 |
2.4 LSP 隧道简介 |
2.5 VPN 技术 |
第3章 IP RAN 承载方案规划和快速开局部署 |
3.1 引言 |
3.2 IP RAN 承载方案规划 |
3.2.1 设备/链路/逻辑通道的命名规范 |
3.2.2 带宽规划 |
3.2.3 VLAN 规划 |
3.2.4 IP 规划 |
3.2.5 IGP 路由规划 |
3.2.6 BGP 路由规划 |
3.2.7 MPLS 规划 |
3.2.8 VPN 规划 |
3.3 快速开局部署 |
3.3.1 可视化业务发放 |
3.3.2 故障监控及处理 |
3.3.3 网络及业务调整 |
3.3.4 时钟管理方案 |
3.4 实验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数据比对 |
4.1 引言 |
4.2 组网试验 |
4.2.1 实验组一(东部实验)的构建 |
4.2.2 实验组二(北部实验)的构建 |
4.3 数据提取 |
4.3.1 实验数据提取及分析 |
4.3.2 实验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光纤通信技术 |
1.2.2 数字同步体系(SDH) |
1.2.3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光纤通信概述 |
2.1.1 光纤的结构及传输特性 |
2.1.2 光纤通信原理及特点 |
2.1.3 光纤通信在广电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
2.2 SDH概述 |
2.2.1 SDH的概念 |
2.2.2 SDH的主要特点 |
2.2.3 SDH基本网元 |
2.2.4 SDH的帧结构 |
2.2.5 SDH的复用映射技术 |
2.2.6 SDH的开销字节 |
2.2.7 SDH的同步技术 |
2.2.8 SDH的网络结构 |
2.2.9 SDH自愈网分类 |
2.2.10 SDH自愈网的工作原理 |
2.2.11 SDH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
2.3 数字微波概述 |
2.3.1 微波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
2.3.2 数字微波通信 |
2.3.3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
2.3.4 SDH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技术 |
2.3.5 数字微波在广电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
2.4 微波与光纤混合自愈网的可行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项目的需求与分析 |
3.1 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网的现状 |
3.2 项目的提出 |
3.3 项目的目标 |
3.4 项目的网络结构规划 |
3.4.1 整体网络结构的设想 |
3.4.2 项目网络结构的确定 |
3.5 设备选型 |
3.5.1 设备品牌的选择 |
3.5.2 设备型号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4 项目实现方案及性能测试 |
4.1 项目实现方案 |
4.1.1 项目的信号传输网络结构方案 |
4.1.2 广播大厦-新发射塔SDH传输方案 |
4.1.3 彩电中心-新广播电视发射塔数字微波传输方案 |
4.1.4 彩电中心-地球站数字微波传输方案 |
4.1.5 统一网管方案 |
4.2 性能测试 |
4.2.1 电接口测试 |
4.2.2 光接口测试 |
4.2.3 抖动测试 |
4.2.4 24小时误码测试 |
4.2.5 倒换保护测试 |
4.2.6 SNCP保护倒换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数字化配电网通信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1.2 配电网通信规划对数字化配电网建设的重要意义 |
1.3 目前数字化配电网通信规划的研究情况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数字化配电网和通信特点 |
2.1 数字化配电网的特点 |
2.2 数字化配电网的控制管理系统的组成与主要功能 |
2.3 数字化配电网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
2.4 数字化配电网管理系统对通信系统的主要需求 |
第三章 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
3.2 数字化配电网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 |
3.3 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原则 |
3.4 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系统路由规划 |
3.6 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系统结构 |
第四章 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网络传输方式选择 |
4.1 数字化配电网的通信需求分析 |
4.3 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系统流量预测及计算 |
4.4 通信传输技术比较 |
4.4.1 传输通信传输技术特点 |
4.4.2 近年新兴通信技术特点 |
4.6 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系统传输技术规划 |
4.6.1. 核心层、汇聚层—光纤通信技术 |
4.6.2 接入层—宽带PLC传输技术 |
4.6.3 接入层—公网无线传输技术(GPRS/CDMA/WiMax) |
4.6.4 结论 |
第五章 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系统典型建设模式 |
5.1 独立建设方式 |
5.1.1 核心层通信系统规划 |
5.1.2 汇聚层通信系统规划 |
5.1.3 接入层通信系统规划 |
5.2 采用租赁和合作的方式 |
5.3 比较与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有关学术论文 |
致谢 |
(9)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管理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的内容与方法 |
2.1 城域传输网的内容与技术应用 |
2.2 城域网项目优化的基本方法与目的 |
第三章 吐鲁番网通城域网需求预测及现状问题分析 |
3.1 城域网业务需求规划及发展目标 |
3.1.1 城域网传输业务需求规划原则 |
3.1.2 城域网传输业务需求及市场发展目标 |
3.2 吐鲁番网通城域传输网现状分析 |
3.2.1 城域网传输线路光缆现状 |
3.2.2 城域网传输设备网络现状 |
3.3 城域网传输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实施方案 |
4.1 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
4.2 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的目标 |
4.3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实施方案 |
4.3.1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的总体设计 |
4.3.2 城域网传输光缆线路的优化方案 |
4.3.3 城域网传输设备组网优化方案 |
第五章 城域网项目优化应用的管理控制策略 |
5.1 质量控制方法在项目优化过程中的管理对策 |
5.1.1 项目优化的质量控制原理和方法 |
5.1.2 城域网项目优化质量管理措施及重要性 |
5.2 基于工程量清单的项目优化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
5.2.1 项目优化成本控制方法 |
5.2.2 城域网项目优化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
5.3 面向项目优化管理的工期进度估算方法 |
5.3.1 影响项目优化工程进度原因分析 |
5.3.2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工期估算管理措施 |
5.4 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应用评估与论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CORBA技术的异种SDH网络自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SDH网络原理与网络自愈 |
2.1 SDH原理 |
2.1.1 SDH技术产生的背景 |
2.1.2 SDH的概念 |
2.1.3 SDH信号帧结构与复用步骤 |
2.1.4 SDH设备的逻辑组成 |
2.2 SDH网络自愈 |
2.2.1 基本网络拓扑结构 |
2.2.2 链网和自愈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CORBA体系结构与CORBA接口 |
3.1 CORBA系统结构的组成 |
3.1.1 存根和构架 |
3.1.2 聪明代理 |
3.2 CORBA体系结构及特点 |
3.2.1 ORB的体系结构 |
3.2.2 CORBA体系结构的特点 |
3.3 CORBA接口软件的安装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愈系统的设计 |
4.1 自愈系统的设计目标 |
4.2 自愈方案详细论述 |
4.3 自愈系统的总体设计 |
4.3.1 自愈系统的设计思想 |
4.3.2 CORBA在设计方案中的基本结构 |
4.3.3 自愈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
4.3.4 自愈系统开发工具及环境 |
4.4 自愈系统的功能 |
4.5 自愈系统中的类模块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愈系统的实现 |
5.1 自愈系统工作过程描述 |
5.1.1 按阶段划分的系统工作过程 |
5.1.2 系统初始化过程 |
5.1.3 故障监测过程 |
5.1.4 故障处理方法和过程 |
5.2 故障管理及告警模块的接口 |
5.3 线路保护倒换模块的实现 |
5.4 名字服务模块实现 |
5.5 告警通知服务模块的实现 |
5.6 交互模块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愈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及环境的搭建 |
6.2 测试用例的实验数据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自愈系统的不足 |
7.3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PDH准数字微波通信设备技术维护经验浅议(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DCA循环的DSD微波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改进研究[D]. 李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2]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J]. 陈天健,付智宏,张华飞. 通讯世界, 2016(23)
- [3]江苏有线DWDM网络项目管理优化及其应用[D]. 闫斐.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4]甘肃省电子政务内网横向传输网的设计与实现[D]. 杨博.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5]美国对华网络空间战略研究[D]. 陈侠. 外交学院, 2015(11)
- [6]沈阳电信LTE IP RAN建设方案研究[D]. 刘笑冉. 吉林大学, 2014(03)
- [7]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D]. 乔戈.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8]数字化配电网通信规划研究[D]. 樊剑辉.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09(02)
- [9]吐鲁番网通城域网传输项目优化设计与管理控制[D]. 伍振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10]基于CORBA技术的异种SDH网络自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学勇. 东北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