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毒素论文-郭琼,赵立英,施维

靶向毒素论文-郭琼,赵立英,施维

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E38KDEL,鳞状细胞癌,靶向治疗,CEACAM6

靶向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郭琼,赵立英,施维[1](2019)在《利用CEACAM6基因启动子特异性调控PE38KDEL毒素靶向治疗鳞状细胞癌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鳞状细胞癌是各种癌症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本文利用肿瘤特异性表达基因CEACAM6启动子构建PE38KDEL毒素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与萤火虫荧光素酶表达质粒共转染,毒素质粒能够显着抑制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TCA8113的蛋白合成,当质粒用量为0.1μg/2×10~5个细胞时,荧光(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韦笑,陈仿军,辛恺,刘芹,李琳[2](2019)在《免疫毒素新进展:肿瘤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毒素是将毒素分子连接到靶向肿瘤细胞的载体分子上形成的融合蛋白。传统免疫毒素因免疫原性强且穿透性差的特性难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近年来基因重组技术克服了传统免疫毒素的缺陷,使得重组免疫毒素再次发展并被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但是免疫原性问题依旧存在,并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所以寻找新的方法改进免疫毒素以降低免疫原性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对免疫毒素当前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徐婷,童卫杭,王军,杜爱翠,王硕[3](2019)在《靶向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芋螺毒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芋螺毒素是由海洋肉食性芋螺所分泌的用于捕杀猎物的高活性生物多肽类毒素,据估计,全世界范围内约含100万种不同的芋螺毒素,按照保守的信号区可分为A、B2、C、D、O、M、T等27个超家族。不同家族的芋螺毒素能够特异性的靶向各种离子通道和受体,因而成为了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和研究神经药理学的分子探针。当前报道的靶向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芋螺毒素来自10个超家族,分别为A、B3、C、D、J、L、S、O1、M和T。本文对这10个超家族中靶向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芋螺毒素的序列、结构及功能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9年02期)

Raquel,Díaz,Laura,Sánchez-García,Naroa,Serna,Alejandro,Sánchez-Chardi,Olivia,Cano-Garrido[4](2019)在《重组氯毒素构建细胞靶向的活性纳米颗粒(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蛋白质在纳米尺度的可控寡聚化提供了通过重组DNA技术来设计和生产改良材料和药物的可能性.氯毒素(CTX),作为一种重组的蝎毒素,由于其优先结合癌细胞的能力而引起人们的兴趣.本研究将氯毒素设计并自组装为12 nm的常规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可穿透具有和天然毒素相同受体特异性的培养细胞.这些生物相容且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表现出与同时作为载体和治疗剂的重组毒素相应的温和但仍然显着的细胞毒活性,有希望成为用于细胞靶向治疗胶质瘤的药物载体.此外,对CTX侧区域的修改可有效影响纳米颗粒的性能,说明基于CTX的构建体可通过常规基因工程来调节其多重功能性.(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6期)

吴阳,宋智勇,王华娟,韩鹤友[5](2018)在《细菌毒素靶向、气体驱动的纳米药物释放平台构建及其在耐药性细菌感染治疗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如开发具有新的靶点和新的作用机制的抗生素、提高现有抗菌剂治疗效率的药物剂型等。本研究通过将利福平(RFP)和过氧化钙(CaO_2)包裹在由天然存在的脂肪酸所形成的的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变材料(PCM)中,其熔点温度为35.7°C‐36.2°C。使用DSPE‐PEG修饰的卵磷脂(Lec)包封PCM以形成稳定的脂质体纳米颗粒。一旦遇到能够产生毒素的致病菌,脂质体纳米颗粒将会被细菌分泌的毒素刺穿形成纳米孔(2.5 nm),水分子通过纳米孔进入脂质体与被包裹的CaO_2反应产生过氧化氢(H_2O_2);同时,在碱性条件条件下,H_2O_2分解为氧气(O_2),从而促进脂质体内抗生素和H_2O_2的释放,达到协同抗菌作用。而在室温下,低于PCM熔点温度,脂质体不能发挥作用,表明其在室温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体外以及小动物活体实验证实:毒素靶向、气体驱动的药物释放系统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以及较小的生物毒性,为治疗由分泌成孔毒素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徐琴,李贵芳,金婷婷,李頔,熊永红[6](2018)在《慢病毒介导炭疽毒素受体1基因靶向沉默对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沉默炭疽毒素受体1 (anthrax toxin receptor 1,ANTXR1)基因对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ANTXR1基因特异性序列的shRNA重组质粒及阴性对照重组质粒,经酶切验证及测序鉴定后,将干扰载体和慢病毒质粒共转染入293T细胞后收集病毒上清液,再将其转染至K562细胞中,并经puromycin筛选稳转细胞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ANTXR1基因和γ珠蛋白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各组ANTXR1蛋白和γ珠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获得有效干扰ANTXR1基因的K562稳转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NTXR1-shRNA实验组中ANTXR1基因和γ珠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9±0.02和1.46±0.24;Western蛋白印迹技术结果显示,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0±0.01和1.45±0.14。ANTXR1-shRNA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空质粒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ANTXR1基因相对低表达,γ珠蛋白基因相对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靶向沉默ANTXR1基因后,促进γ珠蛋白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发育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王耿焕,沈和平,金成胜,黄嬛,蒋小红[7](2018)在《鬼臼毒素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与理化性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鬼臼毒素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方法及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碳二亚胺为耦联剂,合成硬脂酸-壳寡糖嫁接物,采用叁硝基苯磺酸法测定载体中氨基取代度,以透析法制备鬼臼毒素载药聚合物胶团,考察载药胶团的粒径、表面电位、药物含量、包封率,释药行为以评价其质量。结果鬼臼毒素纳米靶向胶团粒径为30.8~48.3 nm,随着胶团载药量的增大,粒径逐渐增大,并且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表面电荷逐渐升高,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鬼臼毒素的投药量为10%时,包封率达69.31%,可明显延缓药物的释放,释放速度随投药量减少而加快。结论鬼臼毒素纳米靶向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较理想。(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10期)

柳溪林[8](2018)在《靶向MC1R重组毒素高效表达纯化、抗黑色素瘤活性及相关靶向信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黑色素瘤(MM)是始发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特点为快速发生,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差,是欧美浅肤色人种等国家皮肤癌死亡的首要原因。最常见的亚洲人群原发皮肤黑色素瘤主要为肢端黑色素瘤,约占全部黑色素瘤50%左右,上肢主要在手指末端及甲下,下肢主要在足趾和足底等部位。据统计,世界黑色素瘤每年的发病率以3%~8%的比例增多;黑色素瘤在我国发病率虽然在肿瘤中的比重较小,但总体为上升趋势,新发病例每年约有2万例,也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病种之一,因此,对于晚期或扩散性黑色素瘤的针对性治疗和早期诊断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治疗黑色素瘤的最佳手段仍是以手术为主,但术后仍有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在一些黑色素瘤晚期或不宜手术的患者,选择其他适宜的治疗方式十分必要;由于黑色素瘤对放射、化学疗法不敏感,使这些疗法的临床有效治疗率低,不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这些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免疫系统损伤较重。生物免疫治疗如黑色素瘤疫苗等,多数还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远期治疗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近些年,靶向治疗开辟了肿瘤治疗的新方向,并有望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主导方法。对于黑色素瘤诊断包括查体、活检、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但目前仍无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使其精确诊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靶向药物无论在临床试验还是未来临床治疗中都需要靶向诊断方法进行病例筛选,只有确定适用病例后治疗才有意义。靶向诊断方法的建立首先就要获得靶向标志物。本研究以促黑色素细胞激素(α-MSH)作为引导结构与已经优化了密码子的绿脓杆菌外毒素蛋白相结合,成功构建一种高表达、特异性强的靶向MC1R(Melanocortin 1 Receptor)的重组毒素,并进行了基因工程菌株发酵与纯化研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及动物模型试验来分析重组毒素的成药性评价,分析不同细胞MC1R的表达量及其与重组毒素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为重组毒素在临床上准确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并证明了TCEAL7与miRNA-758的表达关系密切,同时通过调节TCEAL7来研究miRNA-758与黑色素瘤潜在联系,也证明了TCEAL7在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iR-758/TCEAL7可能作为黑色素瘤新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了进一步获得更高表达量的重组毒素以便于能够工业化生产,我们将实验室保存的PE40毒素氨基酸序列,截短降低免疫原性,通过基因修饰将PE毒素羧基端的REDLK转变为KDEL多肽序列,增加活性。通过生物软件的分析及PE优化大肠杆菌嗜好密码子,合成PE38KDEL,以柔性linker将其与a-MSH基因连接,获得新构建的a-MSH-PE38_(KDEL)基因克隆。将重组毒素基因转入pET-30a载体,重组质粒pET-30a/a-MSH-PE38_(KDEL)载体成功构建,通过测序验证序列。将重组质粒转化到Rosseta(DE3)感受态受体菌株中,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后,以PCR及DNA测序验证。对鉴定阳性克隆菌株保种后以LB培养基发酵、IPTG诱导,经电泳基因水平分析和蛋白水平鉴定表达产物,层析扫描确定a-MSH-PE38_(KDEL)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全菌总蛋白的35%以上。利用Western blot对超声破碎后菌体进行分析,证明融合蛋白以有活性的可溶性表达产物、不直接表现活性的包涵体表达产物两种形式存在。对重组蛋白a-MSH-PE38_(KDEL)的可溶性表达采取粗略纯化与精细纯化相结合的工艺方式进行纯化。首先采用盐析法的硫酸铵沉淀法初步去除大部分杂质,再以疏水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对重组蛋白沉淀物进行精细纯化,最后以凝胶过滤层析法脱盐和纯化,并对饱和硫酸铵沉淀和层析条件进行优化。对于重组蛋白a-MSH-PE38_(KDEL)包涵体采取复性方式纯化,对包涵体进行反复的变性、复性,对复性产物进行亲和层析。从纯化结果看,这两种纯化方式终纯度都较高,均可满足后续实验要求。以细胞杀伤活性分析重组毒素a-MSH-PE38_(KDEL)对MC1R受体结合竞争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重组毒素是否能够诱发细胞凋亡;选取人A375细胞、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进行体外生物活性实验,因为这些细胞高表达MC1R;并以低表达MC1R的人正常肝细胞LO2、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胆囊癌细胞GBC-SD、人胃癌细胞BGC-823作对照,验证重组毒素的靶向杀伤作用。实验结果证明a-MSH-PE38_(KDEL)确实是通过与MC1R结合后发挥毒性作用的,而其发挥毒性作用的机制之一就是内化进入肿瘤细胞内后诱导细胞凋亡。与目前上市的多数靶向药物对肿瘤细胞信号干扰等相比,本实验中的重组毒素针对的是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标志,不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其效果可能要优于信号干扰药物。a-MSH-PE38_(KDEL)对人正常肝脏细胞L02无杀伤作用,对黑色素瘤细胞A375及B16-F10细胞的杀伤率为93%。进一步分析a-MSH-PE38_(KDEL)重组毒素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采取皮下接种B16-F10细胞悬液建立BALB/c鼠黑色素瘤模型,并用a-MSH-PE38_(KDEL)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分析重组毒素的抑瘤效果、毒副作用以及获得安全性评价等。重组毒素治疗分高、中、低叁组,治疗组BALB/c鼠的肿瘤生长缓慢、未发现转移;而其中以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肿瘤消失率为58.3%;长期给予高剂量重组毒素治疗后(50天),治疗组7只BALB/c鼠中有4只肿瘤完全消失。组织病理及电镜结果显示a-MSH-PE38_(KDEL)对BALB/c鼠无明显的毒副作用。MC1R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表明其有可能作为检测或靶向治疗的靶标,我们初步建立了一种MC1R的检测方法。分别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细胞表面上的MC1R定量检测,分析样本中MC1R的含量与a-MSH-PE38_(KDEL)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检测的12种细胞中,验证了B16-F10细胞中MC1R mRNA的高表达量,发现人结直肠癌细胞HT29和人食管癌细胞eca-109中MC1R mRNA的表达量较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要高3-5倍,HCT-116(人结直肠癌细胞)与B16-F10细胞的mRNA表达量接近,并且荧光定量PCR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a-MSH-PE38_(KDEL)除了MM细胞外可能具有更强的新的潜在肿瘤靶点。在很多肿瘤中能够见到人转录延长因子A(SII)-样7(TCEAL7)的异位表达,其中包括恶性黑色素瘤,但其功能并不明确。本实验通过Western blot和qPCR方法证明了TCEAL7在黑色素瘤组织及细胞系A375和WM-115中表达量较低;通过慢病毒感染上调了TCEAL7在A375和WM-115细胞系中的表达量;转染siRNA-TCEAL7下调TCEAL7的表达,CCK-8检测法来评估TCEAL7对黑色素瘤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来检测TCEAL7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下调TCEAL7表达量可促进细胞增殖、肿瘤发生及抑制黑色素瘤凋亡。4周龄雌性BALB/c裸鼠,分别在裸鼠背侧皮下注射含有1×10~7转染siRNA和慢病毒感染后的A375和WM-115细胞。结果显示上调TCEAL7的表达量会抑制肿瘤的发生,下调时则会促进其生长。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miRNA-758的表达量与TCEAL7关系密切,通过qPCR证明转染mimics-miR-758的黑色素瘤细胞A375和WM-115中miRNA-758过表达,而Western blot却显示TCEAL7为低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在黑色素瘤A375和WM-115细胞上调表达miR-758后,TCEAL7的转录活性受到抑制。进一步分析了miR-758的异位表达在恶性黑色素瘤发展中的作用。WM-115和A375细胞转染mimics-miR-758的CCK-8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能够促进细胞增殖能力;而基于mimics-miR-758过表达TCEAL7时,对细胞增殖的作用被削弱了。并且,当WM-115和A375细胞转染mimics-miR-758后,细胞凋亡被抑制;而基于mimics-miR-758过表达TCEAL7时,这种被过表达miR-758诱导的促细胞凋亡作用亦被抑制。上述结果表明,TCEAL7为黑色素瘤的一种抑癌基因,可抑制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miRNA-758为TCEAL7的上游调控因子,可通过下调TCEAL7表达水平,来发挥促癌作用。总之,本试验通过PE40密码子优化,将基因工程菌株目的蛋白a-MSH-PE38_(KDEL)的表达量从出发株原来的10%提高到现在的35%~40%;确定了实验室规模的a-MSH-PE38_(KDEL)可溶性和包涵体表达产物的纯化工艺,获得纯度超过95%以上的重组毒素产品;通过细胞水平试验明确靶向肿瘤细胞系,同时确定了使用剂量,为动物试验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黑色素瘤动物模型治疗试验明确了靶向黑色素瘤的强效杀伤作用,重组毒素能够快速消除鼠体内的黑色素瘤,临床观察、病理组织学切片和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未见明显异常,证明其安全性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黑色素瘤的候选靶向药物;明显优于达卡巴嗪和顺铂化疗药治疗效果,观察到化疗药物治疗组中存在超微结构病理变化;细胞靶向筛选中发现了重组毒素的新肿瘤靶标: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和人食管癌细胞eca-109,而且靶向杀伤作用比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还要强几倍;通过黑色素瘤临床样本分析,认为miR-758/TCEAL7可能作为一个新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希望本实验的结果能为未来的临床试验及黑色素瘤个性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常江[9](2018)在《结直肠癌靶向重组毒素rCCK8PE38适用病例的筛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直肠癌(CRC)是全世界的第叁大癌症,该疾病的发生伴随极高的死亡率。目前,手术的治疗方法是最常使用的方式,且辅助以化疗、放疗可以将5年后患者总存活率提高20%至33%。然而,癌症治疗过程中的化疗抑制剂和放疗辐射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并在细胞水平诱导复杂的反应。靶向药物为人类癌症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胆囊收缩素(CCK)为一种肽类的激素,它由两种分别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器官中产生活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CCKAR和CCKBR介导,从而调节消化酶的分泌作用。其中,CCKBR已被证明在CRC中广泛表达,并且据报道,CCKBR蛋白在恶化癌症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的生物功能。然而,CCKBR的表达水平与CRC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一种新型靶向重组毒素rCCK8PE38。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毒素对CCKBR过表达的HCT-116结肠癌细胞产生良好的靶向杀伤毒性。经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证明,rCCK8PE38可以有效抑制CRC肿瘤大小。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rCCK8PE38重组毒素的临床前研究。在进入临床研究之前,建立CRC靶向病例的筛查方法,有利于对rCCK8PE38适用病例进行针对性治疗。由于rCCK8PE38是针对CCKBR的靶向毒素,因此,我们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分别建立CCKBR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分子诊断方法,并通过细胞杀伤试验验证CCKBR表达量与rCCK8PE38靶向毒素的杀伤活性关系。细胞水平结果表明,CCKBR在多种CRC细胞系及胃癌细胞系中高表达,且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结果基本一致;rCCK8PE38靶向重组毒素特异性靶向杀伤CCKBR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系,但对CCKBR高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不敏感;将CCKBR表达量与细胞系背景来源数据相结合发现,CCKBR表达量与性别、P53水平以及角蛋白水平相关;尽管细胞水平的试验从样本数量到反映类型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际样本分析,但其结果对临床分析的方向提供了指示作用。通过病例标本检测对rCCK8PE38的筛查方法进行验证与优化。癌症病例结果显示,70例CRC患者癌组织中CCKBR阳性率及弱阳性率约为48.2%;CCKBR过表达易发生于男性、黏液癌和P53水平高于70%的CRC病例;组织原代分离结果证明,rCCK8PE38可以有效靶向CCKBR阳性CRC细胞并产生明显的肿瘤杀伤效果。此外,本研究探寻了rCCK8PE38的血浆微创诊断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血浆检测较组织检测灵敏程度偏低,但阳性准确率较高,可以作为CRC组织检测技术的辅助检测手段。总之,rCCK8PE38靶向毒素可以特异性结合并杀伤CCKBR高表达的结肠癌肿瘤细胞及组织。该靶向毒素的适用病例筛查可以通过分析CRC患者性别、癌症组织学分类以及P53组化进行初筛,并结合血浆检测共同筛查rCCK8PE38的适用病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郭万美[10](2018)在《大肠癌靶向的融合免疫毒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靶向治疗大肠癌的重组免疫毒素,本研究通过将抗癌胚抗原(serum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纳米抗体和截短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Pseudomonas aeruginosa exotoxin,PE)的融合成功制备出了具备安全、高效的新颖的重组免疫毒素。本研究为今后靶向治疗大肠癌的重组免疫毒素的应用打下了基础。本文先制备并筛选了一株特异性及亲和力比较好的抗CEA纳米抗体(11C12),接着将11C12与结构改造的PE毒素(PE40)构建重组免疫毒素原核表达载体,即pET28a-11C12/PE40,进而对融合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分离纯化。然后为了研究保护性纳米抗体的作用,又构建了在重组质粒pET28a-11C12/PE40的基础上增加了PE40的保护性纳米抗体2F2的重组质粒,即pET28a-11C12/PE40/2F2,进而对融合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分离纯化。最后将得到的上述两种融合免疫毒素做了大肠癌细胞的毒性验证。本研究制备出的两种重组免疫毒素对表达CEA的结直肠癌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这两种免疫毒素对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2950做细胞毒实验表明了保护性融合免疫毒素表现出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型,安全和高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靶向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免疫毒素是将毒素分子连接到靶向肿瘤细胞的载体分子上形成的融合蛋白。传统免疫毒素因免疫原性强且穿透性差的特性难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近年来基因重组技术克服了传统免疫毒素的缺陷,使得重组免疫毒素再次发展并被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但是免疫原性问题依旧存在,并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所以寻找新的方法改进免疫毒素以降低免疫原性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对免疫毒素当前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郭琼,赵立英,施维.利用CEACAM6基因启动子特异性调控PE38KDEL毒素靶向治疗鳞状细胞癌的分子机制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韦笑,陈仿军,辛恺,刘芹,李琳.免疫毒素新进展:肿瘤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

[3].徐婷,童卫杭,王军,杜爱翠,王硕.靶向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芋螺毒素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9

[4].Raquel,Díaz,Laura,Sánchez-García,Naroa,Serna,Alejandro,Sánchez-Chardi,Olivia,Cano-Garrido.重组氯毒素构建细胞靶向的活性纳米颗粒(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5].吴阳,宋智勇,王华娟,韩鹤友.细菌毒素靶向、气体驱动的纳米药物释放平台构建及其在耐药性细菌感染治疗中的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6].徐琴,李贵芳,金婷婷,李頔,熊永红.慢病毒介导炭疽毒素受体1基因靶向沉默对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8

[7].王耿焕,沈和平,金成胜,黄嬛,蒋小红.鬼臼毒素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与理化性质评价[J].医药导报.2018

[8].柳溪林.靶向MC1R重组毒素高效表达纯化、抗黑色素瘤活性及相关靶向信号分析[D].吉林大学.2018

[9].常江.结直肠癌靶向重组毒素rCCK8PE38适用病例的筛查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郭万美.大肠癌靶向的融合免疫毒素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靶向毒素论文-郭琼,赵立英,施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