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与断裂性论文-曲春景,张天一

连续性与断裂性论文-曲春景,张天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续性与断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站,传统文化,二次元,断裂性

连续性与断裂性论文文献综述

曲春景,张天一[1](2018)在《网络时代文化的断裂性和连续性:“B站”传统题材作品的“爆款”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两年,作为青年人视频观看聚集地的"B站"(bilibili.tv),其用户群对传统文化题材的电视剧、电视综艺、纪录片等影视作品出现了典型的"爆款"关注现象,超出了人们对"二次元"文化特点的认识。此前研究者对该群体所贴的"断裂"性标签,是在"非连续性"哲学影响下对低龄网民的一次误读,是对文化断裂性与连续性之复杂纠葛的片面理解。固然,新技术的出现造成了"网前人"和"网后人"在知识获取方式和审美方式上的巨大差异,但"断裂"不是主宰该文化的唯一特征。由传统文化绵延而来的庞大话语流,既是构成主体不可或缺的文化符码,又是把各种异质性因素裹携其中不断延伸的"他者话语",还是历年历代各类群体进行交流和思考时共享的文化资源。"B站"传统文化作品的"爆款"现象,是"差异性"表相下的文化认同,也是民族文化连续性的症候再现。以B站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是新语境下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挪移、征用和继承,同时,又是主流话语在微观权力中的自行在场。(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袁剑[2](2016)在《连续性与断裂性——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范畴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如今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对外知识视野与知识需求日益关注的区域。古代中国在"西域"认知层面的长期传统以及二战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中亚"认知中占据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中亚"认知的两种连续性;而在这两者之间,则存在着一种断裂性:即传统"西域"认知与二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亚"论述之间的断裂。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变迁摆脱了传统的西域视野,开始纳入地缘政治的视角,成为接续后来国际关系研究路径下的中亚主流认知的概念基础。因此,如何厘清和分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就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西域话语和当代中亚话语之间转变与衔接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近代报刊文章的相关叙述出发,对近代中国知识界就"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张永奇[3](2009)在《连续性与断裂性——试论清代考据学的理论前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学者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宋明理学家关于儒家道统存在断裂的论断,而对其接续工作的不满,则是他们从事考据学的理论动机。经过层层追问,他们发现,存在相通之理的文字、音韵、训诂乃是断裂时期中较为连续的存在,并因此主张通过订正叁者来彰显经典的本义。清代学者在这一思考模式下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病。(本文来源于《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期刊2009年00期)

郭春生[4](2007)在《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断裂性和创新性——评张建华博士着《俄国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断裂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之中。张建华博士所着的《俄国史》以八大事变贯穿了俄国历史,并以《俄国史》命名这个国家从古至今的全部历程,开创了我国俄国史研究的先河,也很好地解决了关于俄国历史叙事的连续性、继承性、断裂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且语言流畅、插图精美,是一部关于俄国史研究的难得之作。(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郭小丽[5](2007)在《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在其发展历史上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和中断,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前。俄罗斯则不同,在短短的一千年里,它始终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精神之间摇摆不定。988年,古罗斯接受了基督教,成为西方世界中的一员;而接下来二百多年蒙古鞑靼的统治又给它烙上了难以抹去的东方文化的(本文来源于《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期刊2007-01-01)

连续性与断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亚如今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对外知识视野与知识需求日益关注的区域。古代中国在"西域"认知层面的长期传统以及二战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中亚"认知中占据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中亚"认知的两种连续性;而在这两者之间,则存在着一种断裂性:即传统"西域"认知与二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亚"论述之间的断裂。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变迁摆脱了传统的西域视野,开始纳入地缘政治的视角,成为接续后来国际关系研究路径下的中亚主流认知的概念基础。因此,如何厘清和分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就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西域话语和当代中亚话语之间转变与衔接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近代报刊文章的相关叙述出发,对近代中国知识界就"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续性与断裂性论文参考文献

[1].曲春景,张天一.网络时代文化的断裂性和连续性:“B站”传统题材作品的“爆款”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2].袁剑.连续性与断裂性——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范畴流变[J].青海民族研究.2016

[3].张永奇.连续性与断裂性——试论清代考据学的理论前设[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09

[4].郭春生.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断裂性和创新性——评张建华博士着《俄国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

[5].郭小丽.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C].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07

标签:;  ;  ;  ;  

连续性与断裂性论文-曲春景,张天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