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秋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隶变,春秋战国,社会变革
春秋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资丽君[1](2019)在《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视野下看隶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隶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关于隶变的讨论也是经久不息。论文首先明确了一个基本问题,即隶变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且是六国文字的共同发展趋向;然后,论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隶变进行研究,即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视野下讨论隶变。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的变革分析,阐述隶变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缘由,论证隶变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士"阶层的崛起、以及私学的发展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曾剑[2](2019)在《春秋时期鲁国政治联姻及其社会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恪守"同姓不婚"和"诸侯国内部不婚"的原则,异姓诸侯国之间为了赢得战争、扩大疆土、争得霸权和相互结盟的需要而互相通婚,使婚姻蒙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鲁国作为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其政治婚姻具有鲜明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春秋时期鲁国乃至整个周王朝的政局。(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虎[3](2019)在《论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变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知、分析历史问题,努力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把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立场~([1])。(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2期)
张杰,张清俐[4](2019)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基层社会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基层社会呈现何种样态?基层社会管理与之前相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围绕上述问题,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仝晰纲,邀请他以齐国等山东地区古国为例,从国家政权与社会基层互动的视角谈一谈春秋战国时期基层社(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21)
许宏[5](2018)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形态及其社会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转型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大规模筑城运动的展开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个大的方面。这种转型与发展同当时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密切相关,分析它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可以使我们对这一时期城市演变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得到深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墙》期刊2018年00期)
刘畅[6](2019)在《屋宇春秋:琴江满族村旗人家空间的社会文化内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屋既是建筑空间,是物的集合,亦是人们家庭关系、空间观念实践和展演的场所。比起当地其他村落的家屋建筑,琴江满族村清代旗人后裔的家屋不仅保留了清代旗营兵房的功能性结构,也处处杂糅着闽东民居的多重特点。尤其自旗营解散至今,琴江旗人的家屋不仅在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建筑形式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形态的迭加状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析福建琴江满族村传统家屋空间的社会意义和建构逻辑。满族旗营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加上福建当地的社会风貌以及旗、民之间的社会关系构建了旗人家屋建筑多元融合的文化表征。以琴江满族村为例,本文探究的家屋空间背后不仅是一个在时间维度上经历了几代制度更迭的动态社会,还是一个在地域上融合了水师旗营与福州当地风俗的复杂社会。本文主要目的并非识别并区分各个历史阶段以及不同文化形态在建筑形式上的投影,而是从家屋的角度探索琴江满族村旗人家屋空间社会、文化构建的内在逻辑和原则。第一章绪论回顾并梳理家屋空间研究、满族社会研究以及琴江满族研究的文献,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路径。第二章和第叁章将重点分析琴江的社会组织与家屋空间秩序的关系,其中第二章主要从家屋外部空间看旗营结构的等级和二元对立特征在家屋外部结构中的呈现;第叁章从家屋内部空间的展演看家庭内部关系,如亲属关系、姻亲关系等对构建家屋内部空间的影响。第四章主要通过观察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空间实践,探讨蕴含在家屋空间中的人观和空间观,即琴江留守者的精神空间与家屋空间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16)
陈佳,王保国[7](2018)在《春秋战国时期重美色的社会风尚与男性审美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对女性审美的质朴追求在春秋战国时期融入了玩物意味,女性审美文化出现了从美到色的转向,形成重美色的社会审美风尚,男性占据审美主角地位,畸形的审美关系已经定型。女性注重修饰的细节美,将女性外在美加上了精神内涵,美与德并称,"甚美必有甚恶"的美女亡国论继续发展。"西施"在后代甚至成为美女的代名词,失去了个体性,女性外在美已经被符号化。(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刘迎秋,刘宗棠[8](2018)在《春秋时期“誓”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左传》《国语》等史料,春秋时期各类盟誓共计250次,其中"誓"有21次,通过分析研究这21次"誓"出现的具体语言背景、文化内涵及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将其分为叁种类型:一是属于盟誓的"誓"也叫"约誓";二是为战前动员令的"檄誓";叁是聘问过程中约束行人的"诫誓"。它们各自的使用条件、所需人数、所体现的宗教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各有差异,而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亦各不相同。(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苗露[9](2018)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宴饮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绵延几千年的宴饮文化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因此饮食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通过这个时代的饮食活动来推测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周代又是一个极重礼的时代,在众多复杂而繁琐的周礼中饮食礼仪又是最普遍而又最根本的礼仪,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本文所讨论的饮食活动是周代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宴饮活动,通过仔细阅读《周礼》《仪礼》《礼记》《左传》《诗经》等经典文献并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书中描写宴饮礼仪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并分析其阶段性的变化以及政治功效,全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通过阅读和比较《周礼》《礼记》《仪礼》,对整个周代上层社会的宴饮活动做了详细阐述。先从饮食出发,上层社会的饮食据史料记载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天子的饮食和诸侯公卿的饮食,论述了他们饮食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接着又详细描述了宴饮活动时所使用的各种饮食器具,包括炊器、食器和酒器,通过对复杂饮食礼仪中食礼、酒礼、诗乐舞的表现以及宴饮游戏射礼和投壶的详细描述再现了当时的宴饮场面。第二章通过对《左传》当中所出现的宴饮活动进行分析,根据春秋时期各种宴饮活动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将宴饮活动分为九种,分别是朝见: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混战不休,除了朝见周天子以外,小的诸侯国还需朝见霸主来保全自己,朝见后举行宴会;答谢:一些国家在取得帮助之后为了表示感谢会设置宴会酬谢帮助他们的诸侯国;聘问:诸侯国之间往来频繁,互相之间派遣使者加强沟通,一般都会产生宴饮活动;会盟:会盟有两种形式,一是实力较强国家为达成自己的目的拉拢小国,二是实力较弱的国家抱团结成同盟,在会盟过程中会有主人设宴招待会盟者或会盟者之间自发举行的宴饮活动;过境:外出经过他国领土时,若两国交好,则会受到款待;奖赏:一般为奖赏自己国家的有功之人,设置宴会赞扬他的功德;阴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宴饮活动暗潮涌动,伺机实施阴谋;求助:为了寻求别人的帮助会设宴款待他人;沟通感情:还有一部分宴饮活动没有特别目的,只是为了沟通感情而设。第叁章结合第二章《左传》宴饮活动的分类分析了解春秋时期上层社会宴饮活动的阶段性演变。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雄起,春秋时期的宴饮形式和目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从宴会的地点来看,春秋时期宴会举行的地点就没有那么的严格,因时而定较为随意,并且对于唱诗赋诗等宴会形式进行了改变。通过分析春秋的各种宴饮活动,得出了这个时期宴饮活动有强调等级维持秩序、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和广建盟友增强关系的功效。(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0)
张磊[10](2018)在《司徒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考论——以鲁国大司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随着民众、土地、军队成为各个诸侯国生存乃至变革图强的重要条件,司徒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地位较之西周更加重要。战国时期,在国家官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司徒的职掌逐渐弱化,地位渐趋下降。春秋诸国司徒中以鲁国大司徒最为典型。鲁国大司徒担任冢卿,决策国家大事,掌控内政,主导邦交、军务,在某种意义上是战国时期将和相的滥觞。春秋战国之际,鲁国大司徒季氏衰微并逐渐淡出政治舞台,此后鲁国社会最终实现转型。鲁国大司徒职掌变化和地位沉浮集中反映了鲁国乃至春秋战国社会巨大、深刻的变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春秋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春秋时期,恪守"同姓不婚"和"诸侯国内部不婚"的原则,异姓诸侯国之间为了赢得战争、扩大疆土、争得霸权和相互结盟的需要而互相通婚,使婚姻蒙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鲁国作为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其政治婚姻具有鲜明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春秋时期鲁国乃至整个周王朝的政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秋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资丽君.从春秋战国社会变革视野下看隶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2].曾剑.春秋时期鲁国政治联姻及其社会影响[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虎.论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变革”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4].张杰,张清俐.春秋战国时期的基层社会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许宏.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形态及其社会意义[J].中国城墙.2018
[6].刘畅.屋宇春秋:琴江满族村旗人家空间的社会文化内涵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9
[7].陈佳,王保国.春秋战国时期重美色的社会风尚与男性审美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18
[8].刘迎秋,刘宗棠.春秋时期“誓”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J].船山学刊.2018
[9].苗露.春秋时期上层社会宴饮活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8
[10].张磊.司徒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考论——以鲁国大司徒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