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收缩压论文-罗伟刚,郭亮

入院收缩压论文-罗伟刚,郭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院收缩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脑钠肽,血清肌钙蛋白,心脏失代偿

入院收缩压论文文献综述

罗伟刚,郭亮[1](2018)在《血清肌钙蛋白Ⅰ、血浆脑钠肽及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在AHF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浆脑钠肽(BNP)以及入院时收缩压水平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AHF患者共11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与研究组相匹配,并于本院住院接受治疗,未有心脏病史的患者116例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患者血清cTnI>0.04 ng/ml者设为cTnI阳性组,≤0.04 ng/ml者设为阴性组;将血浆BNP>300 pg/ml者设为阳性BNP组,≤300 pg/ml者设为阴性BNP组。对两组入院、住院和出院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时血清cTnI水平(0.5231±1.0513)ng/ml及血浆BNP水平(1162.8±820.8)pg/ml均高于对照组(0.0315±0.0163)ng/ml和(112.3±75.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阳性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36.81±3.39)%低于cTnI阴性组(41.86±3.46)%,院内死亡率和出院复发率则高于cTnI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阳性组患者的LVEF水平(35.97±3.51)%低于BNP阴性组(41.36±3.52)%,同时院内死亡率和出院复发率则高于BN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HF患者入院收缩压水平的增高,LVEF水平出现显着升高,而院内死亡率和出院复发率则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阳性组和BNP阳性组的血清cTnI与血浆BNP水平在患者症状稳定后都有大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TnI水平能够很好的反应AHF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血浆BNP水平则很好的反应AHF患者的左心室负荷受损情况。入院收缩压水平能反映AHF患者的心脏失代偿和射血能力。通过对这3种指标的积极监测,对于在临床治疗AHF患者时做出正确的病情判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刘越,姚懿,宋莹,唐晓芳,徐娜[2](2018)在《入院收缩压升高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入院收缩压升高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3-12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ACS患者5 826例(包括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为收缩压正常组[100~139 mmHg(1 mmHg=0.133 kPa),n=4 323]和收缩压升高组(≥140 mmHg,n=1 503),参照同一标准,进一步将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正常者(n=3 034)和收缩压升高者(n=1 227)。比较不同分组患者2年内全因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收缩压正常组相比,收缩压升高组年龄较大[(61±10)岁vs(57±10)岁,P<0.001]、女性患者比例高(29.3%vs 21.6%,P<0.001)、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史和脑血管病史)多,多支病变比例高(77.5%vs 71.0%,P<0.001)。两组患者全因死亡、MACCE以及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收缩压正常组比较,收缩压升高组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1.3%vs 0.7%,P=0.048)和脑卒中(1.9%vs 1.2%,P=0.038)发生率增加。针对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收缩压升高者的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收缩压正常者(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不是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既往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结论:ACS入院收缩压升高患者常伴随更多高危临床因素,但入院收缩压升高不是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韩忠丽,刘思斯,陈昭然,牛宇婷,惠汝太[3](2016)在《A型主动脉夹层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住院死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住院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至2010年到阜外医院就诊经主动脉CT证实诊断为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59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时血压水平、治疗策略及其住院死亡情况。按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四组,比较住院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血压降低组(收缩压<90mmHg)的住院死亡率显着高于正常血压组(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血压轻度增高(140mmHg≤收缩压<160mmHg)及显着增高组(收缩压≥160mmHg)(45%vs.8.5%vs.9.7%vs.14.5%,P<0.05)。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血压降低组与其他组比较住院死亡率无显着差异(0%vs.0.5%,P>0.05),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中血压降低组住院死亡率显着高于其他组(81.8%vs.31%,P<0.05)。经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入院时收缩压降低增加2.35倍的住院死亡危险(HR 2.35,95%CI 1.14-4.87,P=0.031),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还包括基线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是否接受外科治疗。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水平低于90mmHg时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风险较高,应尽早考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李玲[4](2016)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对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病变类型,随着现代社会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高,AMI也成为一种多发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包括患者本身家族的遗传易感性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外界因素作用,同一个体拥有的危险因素越多,患有该疾病的几率就越高。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急性心梗病例的细致调查,进行全面总结,归纳STEMI患者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水平与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程度及院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的各种关联性。方法:这项研究以24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五组:<100mm Hg(1mm Hg=0.133k Pa)组(48例)、100-119mm Hg组(46例)、120-139mm Hg组(50例)、140-160mm Hg组(45例)及>160mm Hg组(53例),分别记录下列各项内容:各组STEMI患者入院时存在的危险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差异、吸烟、心血管病史、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临床特征(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各种并发症、心梗的定位、血脂各项指标、心肌酶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和入院后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心源性及非心源性死亡)、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病变血管部位、根数、放置支架例数、血流分级、主动脉球囊反搏例数、心脏起搏例数)。结果:1入院时SBP<100mm Hg组患者较其他组相比有如下倾向:年龄更高(70.6±11.7)、既往冠心病史比率更高(14.5%)、心功能Killip III级以上人数更多(39.4%)、死亡率更高(25.7%);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收缩压在<100mm Hg的患者在右冠状动脉(50.4%)、左主干(25%)、多支病变(6.5%)损伤的数量均高于其他组(P=0.000);心肌酶峰值更高(4439.2±7316.1)。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出现心衰、休克,需要IABP(29.5%)、心脏起搏(24.5%)的比率更高。SBP140-160mm Hg组患者较其他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入院心率、心功能及血管造影检查、血流分级方面与其他叁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是有更好的预后(死亡率2.5%)。SBP>160mm Hg组的患者心率最高(83.8±20.2),<100mm Hg组的患者心率最低(62.2±30.0)。根据收缩压不同分的五组患者,大部分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少部分进行择期造影,发现损伤血管支数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的死亡原因分为心脏相关的(比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室颤动、心脏破裂)和非心脏相关死因。血压<100mm Hg组死亡人数最多(25.7%),心脏相关性死亡占17.4%,非心脏相关性死亡占8.3%,其中因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人数最多4例、心衰2例、心脏破裂1例、室颤1例。与其他组死亡率相比明显升高。其他组死亡率分别为:5.4%(100-119mm Hg),5.7%(120-139mm Hg),2.5%(140-160mm Hg),5.6%(>160mm Hg)。3综合多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SBP)为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梗史、急诊PCI、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入院时SBP等因素作为自变量,住院期间死亡率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年龄、入院时SBP<100mm Hg为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研究表明SBP140-160mm Hg组较其他组相比有更好的临床结局和更低的死亡率;2 SBP<100mm Hg组较其他组有更明显的不良并发症和院内死亡率。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III级、年龄、入院时SBP<100mm Hg为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4梗死后收缩压过低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和其他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强烈预测因子,为稳妥起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压应该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分析变化趋势,在参考指南及资料基础上个体化制定控制血压的方案,既能保证灌注、又尽可能少的引起并发症,改善心功能,平稳度过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从而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蔡蒙,刘文娴,赵晗,任燕龙[5](2015)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收缩压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即刻SBP水平与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8月至2014年4月,发病24小时以内入院的(STEMI)患者1 799例,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共入选1 268例患者。记录入院即刻SBP,并根据SBP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组:1组90~100mm Hg(1mm Hg=0.133k Pa)、2组101~119mm Hg、3组120~139mm Hg、4组140~159mm Hg及五组≥160mm Hg组。分别包含患者数目为:250例(19.7%),356例(28.1%),437例(34.5%),175例(13.8%)及50例(3.9%)。住院期间依据指南进行规范诊疗,观察终点为住院期间心性不良事件(死亡、心源性休克(CS)、心脏破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情况。结果:五组间死亡、心源性休克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组全因病死率:五个组分别为8.8%、3.9%、3.2%、5.1%和6.0%;室性心动过速(CS)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分别为19.2%、6.7%、3.4%、5.1%、0%、15.6%、9.0%、5.7%、5.7%和6.0%。入院即刻SBP为90~100mm Hg组具有更高的全因病死率(8.8%)、CS发生率(19.2%)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15.6%)。入院血压120~139mm Hg组具有更低全因病死率(3.2%)、CS发生率(3.4%)、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5.7%)。多因素逻辑回归显示,入院即刻SBP 90~100mm Hg(OR=2.663,95%CI:1.597~4.439,P<0.01)、Killip>1级(OR=4.70,95%CI:2.804~7.869,P<0.01)、IABP应用(A:OR=3.642,95%CI:2.382~5.568,P<0.01/B:OR=3.277,95%CI:2.209~4.861,P<0.01)为住院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EMI患者入院即刻SBP水平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存在相关性,入院即刻SBP 90~100mm Hg住院不良事件率较高;而相对较高的血压(120~159mm Hg)住院不良事件率较低。(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王蕾,马小川[6](2015)在《以入院时的收缩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已有非常多的研究证实,入院时的收缩压(SBP)可作为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一个独立的预测死亡的危险因子。入院时SBP越低死亡率越高。但入院SBP是否也能预测并发有糖尿病的患者的病死率作以下综述。(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黄毕,杨艳敏,樊晓寒,朱俊,梁岩[7](2014)在《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2012-02至2013-05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并经CT证实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183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住院期间主要治疗措施。测量患者双上肢血压,如不对称,分析时采用较高一侧的血压值。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死亡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大会2014论文汇编》期刊2014-08-07)

杨艳玲[8](2014)在《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时收缩压与短期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急诊入院时收缩压数值将患者分为2组:A组<110 mmHg(1 mmHg=0.133 kPa),B组≥110 mmHg,观察2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院内病死率、院外6个月病死率、6个月内再住院率及6个月生存患者6 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A组的cTnI阳性率71%、院内病死率14%、院外6个月病死率6%、6个月再住院率27%,与B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随访6个月时A组生存组的6 min步行试验,其中<300 m的比例为56%,与B组生存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较低的风险性较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有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金帅,赵敏[9](2013)在《入院收缩压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在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收治入院的335例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SBP水平将335例STEMI患者分为4组,分别(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7-04)

张忠武,王世红,魏大勇,王卢敏,许进[10](2013)在《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与心功能及预后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SBP)水平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229例,按入院时SBP水平分为:A组(SBP≤100mmHg,22例),B组(100mmHg<SBP≤140mmHg,123例),C组(SBP>140mmHg,84例),测定入院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等水平,并测量心胸比例、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半年后根据有无心源性死亡分为事件组(65例)和非事件组(164例)。结果:不同血压组间lgNT-proBNP、LVEF、LVEDV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BP水平与lgNT-proBNP、心胸比、LVEDV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2,-0.546,-0.401,P均<0.01),与LVEF呈正相关(r=0.678,P<0.01)。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心功能NYHAⅣ级比例(42.1%比70.8%)、心胸比[(0.55±0.07)比(0.60±0.07)]、LVEDV[(87.85±36.93)ml比(119.74±70.38)ml]明显增加,lgNT-proBNP[(3.58±0.37)pg/ml比(4.05±0.32)pg/m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而其肌酐清除率[(57.81±24.98)ml/min比(49.40±28.32)ml/min],LVEF[(51.51±8.95)%比(42.45±8.41)%],SBP[(141.19±27.80)mmHg比(120.30±21.03)mmHg]水平则显着降低(P均<0.05)。A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患者(54.6%比34.2%比13.1%,P<0.01)。结论:入院收缩压水平是反映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收缩压水平越低,预后越差。(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入院收缩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入院收缩压升高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01至2013-12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ACS患者5 826例(包括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收缩压水平将患者分为收缩压正常组[100~139 mmHg(1 mmHg=0.133 kPa),n=4 323]和收缩压升高组(≥140 mmHg,n=1 503),参照同一标准,进一步将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正常者(n=3 034)和收缩压升高者(n=1 227)。比较不同分组患者2年内全因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收缩压正常组相比,收缩压升高组年龄较大[(61±10)岁vs(57±10)岁,P<0.001]、女性患者比例高(29.3%vs 21.6%,P<0.001)、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史和脑血管病史)多,多支病变比例高(77.5%vs 71.0%,P<0.001)。两组患者全因死亡、MACCE以及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收缩压正常组比较,收缩压升高组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1.3%vs 0.7%,P=0.048)和脑卒中(1.9%vs 1.2%,P=0.038)发生率增加。针对4 26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收缩压升高者的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收缩压正常者(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不是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既往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结论:ACS入院收缩压升高患者常伴随更多高危临床因素,但入院收缩压升高不是影响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院收缩压论文参考文献

[1].罗伟刚,郭亮.血清肌钙蛋白Ⅰ、血浆脑钠肽及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在AHF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

[2].刘越,姚懿,宋莹,唐晓芳,徐娜.入院收缩压升高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8

[3].韩忠丽,刘思斯,陈昭然,牛宇婷,惠汝太.A型主动脉夹层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住院死亡的影响[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6

[4].李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对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6

[5].蔡蒙,刘文娴,赵晗,任燕龙.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收缩压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关系的探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

[6].王蕾,马小川.以入院时的收缩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15

[7].黄毕,杨艳敏,樊晓寒,朱俊,梁岩.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C].中国心脏大会2014论文汇编.2014

[8].杨艳玲.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时收缩压与短期预后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9].金帅,赵敏.入院收缩压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预后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10].张忠武,王世红,魏大勇,王卢敏,许进.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与心功能及预后关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

标签:;  ;  ;  ;  

入院收缩压论文-罗伟刚,郭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