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节律性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作协调,相位模式,自组织理论,近红外光谱
节律性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牛若愚,于洋澜,李亚楠,刘莹[1](2019)在《个体间节律性运动协调的神经机制:一项近红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个体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参与活动的身体部分也会进行相应的协调和组织,这一过程被称为动作协调,人类的日常活动中运动协调对个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动作协调不仅发生于个体内部,同样也发生于个体之间,是很多团队竞技运动的基础。根据自组织理论,个体间动作协调的相位模式分为对称和交替模式。已有行为证据表明,相比于对称模式,交替模式下的动作协调更加不稳定并难以维持。在神经层面上,前辅助运动区(pre-SMA)和顶下回(IPL)在个体内动作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二者在个体间动作协调时的激活模式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pre-SMA和IPL作为兴趣区,要求参与者在相同节律下进行叁种不同模式摆腿任务,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f NIRS)探究不同相位模式下兴趣区激活程度的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修正的个体间动作协调实验范式,要求30名参与者(男性6对,女性9对)在1Hz频率下进行叁种模式的摆动小腿任务(单独摆腿,双人对称/交替摆腿),并使用采样频率为7.81Hz的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仪(f NIRS)监测个体不同摆腿任务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过程中,两名被试(A和B)相距1 m,面向相同的方向,分别坐在改装后的椅子上(高1 m),要求他们按照屏幕呈现的不同模式进行摆动小腿任务,同时使用周边视野区观察彼此的动作。整个实验分为叁个部分:(1)A单独摆腿;(2)B单独摆腿;(3)双人共同摆腿,每个部分包括16个blocks,其中双人共同摆腿阶段包含对称模式和交替模式各8个blocks,这两种模式随机呈现。每个block持续5s,被试需要按照1Hz的频率和指定的模式摆动小腿,每个部分之间有30s的休息时间。近红外光谱研究设计中,我们按照10/20导联系统和兴趣区的选取(SMA和IPL),在被试的右侧额顶区域放置两套3x5的探头组合,形成22个通道,中心位置为C4点,对收集的氧合血红蛋白(Hb O)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通过变异系数(CV%)对每个被试的所有通道的信号质量进行检测和筛选,剔除变异系数大于15%的通道。基于MATLAB的HomER2工具包对采集到的光信号数据进行处理,首先采用运动伪迹矫正算法(MARA)检测出大于平均值3个标准差的采样点并进行矫正。随后,通过带通滤波(0.01-0.15Hz)剔除高频噪音和头动等伪信号。根据修正的Beer-Lambert定律,将光学数据转化为血氧浓度信号。最后,以-2-0s为基线,对所有被试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平均。之后,利用SPSS 22.0完成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将大脑偏侧作为组间变量与兴趣区和摆腿条件进行2(偏侧:同侧和对侧)x2(兴趣区:右侧pre-SMA和右侧IPL)x3(摆腿条件:单独摆腿,对称摆腿和交替摆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交替摆腿任务的激活程度大于对称摆腿和单独摆腿,差异呈边缘显着。而对称摆腿的激活程度大于单独摆腿,但是差异不显着。其他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着。虽然本研究没有得到大脑偏侧的主效应,也没有得到与大脑偏侧相关的交互作用,但仍然对摆腿模式是否可能由偏侧所驱动感兴趣。为了进一步探究对侧和偏侧对于摆腿条件主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两种偏侧下进行方差分析。在同侧大脑皮层中,2(兴趣区:右侧pre-SMA和右侧IPL)x3(摆腿条件:单独摆腿,对称摆腿和交替摆腿)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摆腿条件的主效应不显着,叁种摆腿条件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其他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着。而在对侧大脑皮层中,2(脑区:右侧pre-SMA和右侧IPL)x3(摆腿条件:单独摆腿,对称摆腿和交替摆腿)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摆腿条件的主效应显着,其他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着。与对称或单独模式相比,交替模式下兴趣区的激活要强烈得多,但是对称摆腿与单独摆腿的激活程度没有显着差异。研究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个体间的动作协调涉及到对侧pre-SMA和对侧IPL区域。这与自组织理论相一致,交替模式下的人际间动作需要更多认知资源的参与。此外,对称模式的较低激活程度可能意味着较高的自动化加工模式,对认知资源的需求程度并不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晓平[2](2019)在《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轻中度失能老人临床康复疗效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轻中度失能老人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本院内轻中度失能老人6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理疗加上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理疗加上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康复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轻中度失能老人康复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6期)
王娟,杨玮,周凌艳[3](2018)在《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护理中实施节律性运动训练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病人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节律性运动训练,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生存质量变化及偏瘫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改善,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6个月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着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偏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2%,同对照组21.74%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接受节律性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日常生理能力,增强运动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8年33期)
孙一鸣,王翠,尹文超[4](2018)在《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sleep related rhythmic movement disorder,SRMD)是一组以躯体大组肌群重复性、刻板性、节律性动作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发生于开始睡眠时和睡眠中,婴幼儿期发病常见,持续至成年或成年期发病者少见,常被误诊为癫痫等其他发作性疾病。随着多导睡眠监测的普及应用,有助于提高SRMD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现就有关SRM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陈意,岳涵,向宇,余光辉[5](2018)在《γ-氨基丁酸代谢影响拟南芥叶片节律性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生物节律调控的关系,本文以GABA合成(谷氨酸脱羧酶gad等)和代谢(GABA转氨酶GABA-T/pop2、谷氨酸脱氢酶gdh等)突变体,以拟南芥叶片节律性运动为监测指标,探讨了GABA代谢与叶片节律性运动的关系。结果显示,GABA合成突变体(gad1-3)和双突变体gad1/gad2中叶片节律性运动的振幅低于野生型,在gad1、gad2和gad1/gad2中叶片运动的振幅变化明显;pop2突变体中,叶片运动的节律性变化的振幅明显低于对照,gdh1/gdh2突变体中,叶片运动呈现非节律性变化的特点;此外,外源γ-氨基丁酸(1.0 mmol·L-1)不同程度提高拟南芥3种生态型(Col、Ler、Ws)叶片节律性运动的振幅,其中Col生态型和Ws生态型叶片振幅变化明显;在生物钟核心基因突变体toc1、lhy、cca1中,叶片运动呈现非节律性变化模式;但外源GABA的添加能够提高这些突变体叶片节律性运动的振幅或者恢复叶片的节律性。上述结果表明GABA代谢平衡直接和间接影响生物钟节律,外源或内源GABA的合成或代谢突变主要影响到叶片节律性运动的振幅。(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璐,阿力木·亚力坤[6](2018)在《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节律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控制率;治疗前后功能独立FIM评估值;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独立FIM评估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痉挛和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46期)
陈意[7](2018)在《拟南芥γ-氨基丁酸代谢和叶片节律性运动的调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源性的生物钟节律调控基因的节律性表达以适应外界变化的环境。生物节律输出途径的分子水平的表现为代谢产物、基因表达的节律性变化,外在的生理过程表现为叶片的运动、气孔的关闭和开花时间的确定等。其中叶片的节律性运动是监测生物钟内在节律调控的可靠的外在指标。最近的研究表明,生物钟节律和代谢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调控的关系。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广泛参与植物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植物授粉过程的调控等。为阐明GABA和生物节律调控的关系,本论文以GABA合成和代谢突变体(谷氨酸脱羧酶gad、GABA转氨酶GABA-T/pop2、谷氨酸脱氢酶gdh等)以及生物钟核心基因突变体(cca1,lhy和toc1等)为材料,以拟南芥叶片的节律性运动为监测指标,探讨了GABA代谢和生物节律调控的互作的内在机制。研究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外源γ-氨基丁酸(1.0 mmol·L~(-1))能不同程度提高拟南芥叁种生态型(Col,Ler和Ws)叶片节律性运动的振幅,其中Col生态型和Ws生态型叶片振幅变化明显;2.谷氨酸合成酶(GAD)是控制GABA合成的关键酶。在GABA合成突变体(gad1-3)和双突变体gad1/gad2中,叶片的节律性运动的振幅不同程度的地低于野生型,在gad2和gad1/gad2中叶片运动的振幅变化明显;3.GABA转氨酶(GABA-T/POP2)是调控GABA代谢的关键酶,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是催化叁羧酸循环(TCA)产物α-酮戊二酸和GABA合成的前体物谷氨酸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酶。pop2突变体中,叶片运动的节律性变化的振幅明显低于对照,gdh1/gdh2突变体中,叶片运动呈现非节律性变化的特点;4.CCA1、LHY和TOC1是维持拟南芥昼夜节律核心元件基因。在拟南芥种子萌发阶段,外源性GABA能够减弱LHY表达强度,增强TOC1的表达强度。在拟南芥的开花阶段,外源性GABA对CCA1,LHY和TOC1的影响不大。在cca1,lhy,toc1突变体中,叶片运动呈现非节律性变化模式;但外源性GABA的添加能够提高这些突变体叶片节律性运动的振幅或者恢复叶片的节律性变化。这一结果充分表明GABA代谢和生物钟节律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调控关系。综上,外源GABA及其内源合成及代谢突变体主要影响叶片节律性运动的振幅。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植物体内GABA的内在代谢平衡是维持生物钟节律的基础,深入研究GABA代谢调控对生物钟节律的调节将有望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育种的潜在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31)
李明娟,王佳钰[8](2018)在《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合并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合并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脑梗塞合并偏瘫患者,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节律性运动训练,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Barthel评分、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梗塞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陈晶贞,葛华,骆海娟,郑维红[9](2017)在《迟发型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障碍(sleep related rhythmic movement disorder,SRMD)指困倦或睡眠期出现的躯体一组肌肉反复发生刻板性运动。婴儿期发病率高,很少持续到青春期,成年发病者更为罕见,称迟发型SRMD。本文报道1例迟发型SRMD并复习国内外文献,以增加对SRMD的了解。1病例资料患者,女,21岁。于2017-03-30因"睡眠中反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20期)
侯月,黄朝阳,王玉平,詹淑琴[10](2017)在《罕见的成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一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是一组以躯体大组肌群重复性、刻板性、节律性动作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发生于开始睡眠时和睡眠中,婴幼儿期发病常见,持续至成年或成年期发病者罕见。本文回顾分析1例成人期发病的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男性患者,7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中节律性敲打前额部,发作时敲打数下至数十下不等、停顿数秒后再次发作,持续1~2 h,清醒后不能回忆。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睡眠效率降低,夜间觉醒次数增加、觉醒时间延长,睡眠结构紊乱,非快速眼动睡眠期1和2期比例增加,快速眼动睡眠期比例减少、潜伏期延长,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为8.40;可见数次异常行为发作,每次发作持续3~18 s、频率0.60~1.20 Hz,总发作时间6 min。临床诊断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予氯硝西泮0.50 mg/晚和普拉克索0.0625 mg/晚规律服用33个月,效果良好。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有助于提高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节律性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轻中度失能老人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本院内轻中度失能老人6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理疗加上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理疗加上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康复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轻中度失能老人康复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律性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牛若愚,于洋澜,李亚楠,刘莹.个体间节律性运动协调的神经机制:一项近红外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王晓平.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轻中度失能老人临床康复疗效的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3].王娟,杨玮,周凌艳.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8
[4].孙一鸣,王翠,尹文超.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障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8
[5].陈意,岳涵,向宇,余光辉.γ-氨基丁酸代谢影响拟南芥叶片节律性运动[J].植物生理学报.2018
[6].李璐,阿力木·亚力坤.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7].陈意.拟南芥γ-氨基丁酸代谢和叶片节律性运动的调控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8].李明娟,王佳钰.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合并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
[9].陈晶贞,葛华,骆海娟,郑维红.迟发型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
[10].侯月,黄朝阳,王玉平,詹淑琴.罕见的成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