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业务网络智能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智能化,SIP,业务流程
业务网络智能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谢尚谋[1](2013)在《CDMA网络来电提醒业务网络智能化改造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信令采集法、平台扩容法、网络智能化法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网络智能化法更适于在C网来电提醒项目中采用,并提出了基于网络智能化改造方案,以期对C网来电提醒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通信技术》期刊2013年01期)
张国芳[2](2010)在《助移动产业增值 东信北邮再获殊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张国芳)经2010年1月11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公布,由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廖建新主持的“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是(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0-01-14)
王晶[3](2008)在《业务网络智能化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通信网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各种丰富的业务。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增值业务的提供环境日趋复杂。如何在异构环境下实现体现开放性、融合性、个性化的增值业务提供技术,达到“业务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实现对任何业务的普遍、无缝接入”的业务提供目标已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业务网络智能化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本论文结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业务网络智能化研究及应用”(项目批准号:60525110),对业务网络智能化及其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明确了业务网络智能化的基本概念及需求;提出了业务网络智能化的分阶段框架结构;研究了可演进的通用业务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对智能网向业务网络智能化的演进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简要归纳如下:(一)提出了业务网络智能化的框架结构。在分析现有增值业务提供的相关框架结构的基础上,给出了业务网络的基本架构;结合叁阶段演进需求,提出了业务网络智能化的叁阶段网络架构;给出了相应于第叁阶段网络架构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网络智能化基本模型。(二)提出了一种可演进业务系统构建方法。在业务网络基本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可演进业务系统构建方法,可用于指导支持业务网络智能化的通用业务系统的构建。(叁)提出了应用于现网环境、提供电信级增值业务的业务体系架构——USSA(Universal Service System Architecture,通用业务系统架构)。USSA以通用消息总线技术为核心,提供可重用的基础组件集和业务组件集,具有快速灵活的电信业务平台产品生成能力和升级演进能力。(四)研究设计了IMNP(Integrated 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综合号码携带)及IMNP-SMS(IMNP-Short Message Service,IMNP短消息业务)实现方案。该方案利用现网移动智能网资源,在避免对现网系统大规模改造的同时,为多运营商、多制式移动网络(GSM、CDMA)环境下带号转移的移动用户提供被叫接续和短消息接收支持。方案同时考虑了不同环境下IMNP及IMNP-SMS的实施策略及演进方法。(五)提出了支持智能网与IMS(IP Multimedia 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互联的智能网规范扩展建议,包括IMS与智能网的互联体系结构、业务触发方式、协议选择时机、基本呼叫状态模型及C-INAP(China-Intelligent NetworkApplication Part,中国智能网应用规程)、IS-41 MAP(Mobile Application Part,移动应用部分)协议扩充。可用于基于IMS的融合网络环境下智能业务的提供。(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8-06-26)
廖建新[4](2008)在《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项目立项时(2001年初),我国通信网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各种独立的业务平台大量部署,传统的竖井型业务平台和网络架构的缺点初露端倪,如各业务系统孤立封闭,可重用性、兼容性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奖励》期刊2008年06期)
张烨[5](2008)在《“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布,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这是东信北邮在廖建新博士的领导下,继“移动智能网技术”项目获得2003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08-01-30)
廖建新[6](2007)在《业务网络智能化——业务网络的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业务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指出业务网络智能化是业务网络发展的趋势,介绍了业务网络智能化的思想、目标、技术路线、发展现状以及应用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07年19期)
陈靖[7](2003)在《朗讯科技智能化多业务网络解决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用户对业务的需求也不仅限于话音业务,对数据和视频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为能向用户提供此类综合业务,不同的设备厂家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朗讯科技智能化多业务网络解决方案》一文提出的智能化多业务网络解决方案将通信网络分为叁个层面,即多业务网络传送层、业务控制层和网络应用层。此解决方案的特点在每个层面都引入了智能,并提出了面向3G的移动网解决方案、无线市话解决方案以及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策略,同时介绍了具有无线、有线、传输和数据网络整体业务性能管理功能的智能网管系统。该文对于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电信网技术》期刊2003年04期)
[8](2003)在《全面出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如何增加业务收入、拓展新型赢利业务、降低网络运营费用及提高网络效率,朗讯科技提出了智能化多业务网络(Service Intelligent Architecture)解决方案。它将通信网络简化为叁个层面,即:多业务网络传送层、业务控制层及网络应用层。(本文来源于《网络世界》期刊2003/03/17)
肖黎[9](2002)在《智能化多业务网络是通信服务提供商不断获利的法宝》一文中研究指出1通信服务运营商面临的环境据美国FCC、AT&T实验室 ,以及一些着名的咨询公司和投资公司预测 :·1999年~2004年长途语音业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0% ,而因特网业务为110% ;·1999年~2004年长途语音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比例将从52%降(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02年10期)
肖黎[10](2002)在《智能化多业务网络使服务提供商不断获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今天市场日趋开放、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通信服务提供商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通信服务业的投资市场已经走向一个合理的水平。作为传统话音服务和带宽服务的补充,以IP为中心的数据服务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服务提供商的业务收入远远比不上业务量的增长,服务提供商的投资回报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朗讯科技公司几十年来与广大运营商密切合作,发现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充分了解到他们的需求,按照这些需求,朗讯提出了发展目标,即智能化多业务网络,它将使新时期的运营商不断获利。(本文来源于《现代电信科技》期刊2002年09期)
业务网络智能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张国芳)经2010年1月11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公布,由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廖建新主持的“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业务网络智能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斌,谢尚谋.CDMA网络来电提醒业务网络智能化改造方案[J].广西通信技术.2013
[2].张国芳.助移动产业增值东信北邮再获殊荣[N].科技日报.2010
[3].王晶.业务网络智能化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4].廖建新.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J].中国科技奖励.2008
[5].张烨.“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奖[N].科技日报.2008
[6].廖建新.业务网络智能化——业务网络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通信.2007
[7].陈靖.朗讯科技智能化多业务网络解决方案[J].电信网技术.2003
[8]..全面出击[N].网络世界.2003
[9].肖黎.智能化多业务网络是通信服务提供商不断获利的法宝[J].电信科学.2002
[10].肖黎.智能化多业务网络使服务提供商不断获利[J].现代电信科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