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物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对称,BLMSSM,半轻衰变
新物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忠军[1](2019)在《新物理模型BLMSSM对物理观测量R_D和R_(D~*)的理论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标准模型建立以来,人们对高速微观的粒子物理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正确性与精确性得到了很多实验结果的支持。然而物理学家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追求可以精确解释一切实验现象的更基本的理论。在这种意义上,标准模型被认为是一种低能标下的近似理论,探索并发现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就成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当前目标。从标准模型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是最直接也最有说服力的途径,因而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包含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模型,其中影响力非常大的一类就是超对称模型。超对称模型有很多优点,它们可以很好的解决标准模型Higgs自然性问题及跑动规范耦合常数的统一问题,并且提供了暗物质的候选者。在这些模型构造出来之后,物理学家们便开始应用这些新物理模型进行理论计算,以期新的物理模型能够去解释当前所不能很好说明的那些实验反常。比如B物理反常,就是检验新物理模型很好的着手点。实验上对物理观测量RD(RD*)的测量值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给出的预测值的偏差为2.3σ(3.1σ)。RD(RD*)的定义是衰变过程B→Dτvτ(B→D*τvτ)与衰变过程B→Dlvl(B→D*lvl)分支比的比值,这里B=B0,D=D+,D*=D*(2010)+,l为e或者μ。由于这些反常的偏离标准模型无法解释,因此这篇文章在标准模型的扩充模型BLMSSM(同时这个模型也是最小超对称模型的一个扩充)中重新研究了这个问题。绪论中整理了目前为止R(RD*)的相关实验及其数据,以方便对比实验与理论的偏差。本文计算的方法为有效场理论(或称之为有效拉氏密度的方法),正文部分以标准模型树图阶为例给出了计算威尔逊系数的详细过程。在BLMSSM框架下,用On-Shell重整化方案计算了单圈阶的企鹅图和盒子图的贡献,给出了RD(RD*)的理论修正。数值分析讨论了实验对参数的限制以及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在BLMSSM框架下,通过对参数的调整提高了RD(RD*)的理论值,缩小了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偏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葛兆丰[2](2016)在《B物理对新物理模型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125GeV的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标志着我们完成了对标准模型预言的粒子谱的校验。粒子物理的主要目标是校验标准模型和寻找新物理。稀有B衰变是寻找新物理的有效途径,因为相关的理论预言值不会显着受到非微扰的量子色动力学的不确定性影响。所以,很多实验上可获得的B衰变中的观测量便可以用来作为寻找新物理迹象的依据,并且,我们可以据此来约束可能的新物理的参数空间。假设来自新物理的对威尔逊系数的修正包含CP相位,我们综合分析了来自LHCb, BABAR和BELLE实验组的实验数据对新物理修正的约束。通过对相关观测量的理论预期和实验结果的全局拟合,我们发现新物理修正可能有的CP相位对相关威尔逊系数的允许的参数空间影响很明显。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标准模型,包括标准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标准模型的基本结构,规范群,基本粒子和其拉格朗日量;第二章提及了一些标准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并简单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新物理模型;在第叁章中,我们介绍了B衰变的有效拉氏量,有效算符和一些B衰变中的观测量的计算方法,并根据稀有B衰变过程现有的实验数据,用全局拟合方法对新物理Wilson系数给出了约束的数值结果;第四章做了简要总结,结合理论结果和实验的发展情况给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延明[3](2015)在《新物理模型中125GeV附近Higgs玻色子产生过程的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存在着四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及引力相互作用。标准模型在描述自然界已知的粒子及弱、电磁、强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2012年,大型强子对撞机上Higgs玻色子的发现,找到了标准模型所预言的最后一个粒子。但人们普遍认为标准模型并不是一个终极理论。这是因为标准模型在某些方面不能够给出很好的答案,它不能提供暗物质候选者,无法解释中微子具有质量的问题,规范耦合常数不能统一,还有严重的精细调节问题等等。实验上发现的Higgs信号,与标准模型的预言基本相符,但是还存着一些实验精度暂时无法解释的偏差,这就需要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来进行解释。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几种新物理模型中,结合H iggs实验数据,对Higgs玻色子的一些产生过程进行唯象研究。本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假定类标准模型Higgs粒子质量在123-127GeV之间,在低能超对称模型MSSM和NMSSM中来对比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在2σ误差范围内考虑了各种实验限制(包括μ介子g-2和暗物质残留密度限制),对每个模型的参数空间进行了全面扫描。在满足目前实验限制,并且可以预言一个质量在123-127 GeV范围内的类标准模型Higgs粒子的参数空间.内,研究了敏感参数的性质,同时计算了LHC上双光子信号和VV*(V=W,Z)信号的产生比率。结果发现:(i)在MSSM中,stop的质量和4t都必须很大,这会引发精细调节问题,而这一问题在NMSSM中可以大大被缓解;(ii)相比标准模型预言,在MSSM中,需要一个轻的stau来抬高类标准模型Higgs粒子的双光子信号比率,但是在NMSSM中这个比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被显着抬高;(iii)相比标准模型预言,在MSSM中,LHC上pp→h→VV*的产生比率不能被抬高,但是,在NMSSM中可以被显着抬高;(iv)到目前为止存活的参数空间中很大一部分,会被期待的XENON100(2012)灵敏度迅速覆盖(尤其是在NMSSM中)。因此,虽然低能超对称模型能够预言一个125GeV附近的类标准模型Higgs粒子,并且能抬高其在LHC上的双光子信号,但是在考虑各种实验限制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低能超对称模型都能满足要求。可以看出:NMSSM是目前能预言一个125GeV附近类标准模型Higgs粒子的最好模型;它能够自然(不需精细调节)地预言Higgs粒子的质量而且很容易地抬高其在LHC上的双光子信号。同时,在大部分参数空间中,此模型抬高其在LHC上的即-→h→VV*(V=Z,W]信号,并能预测出大的暗物质和核在XENON100上的散射率。因此LHC和XENON100将会很好地检验此模型。(2)在Manohar-Wise模型下研究了色八重态标量粒子对Higgs成对产生过程的影响。首先,结合理论和实验限制扫描了Manohar-Wise模型的参数空间。接着,将得到的存活参数点分别与ATLAS实验组和CMS实验组观测到的数据进行了拟合,进而得到1σ和2σ的存活点。然后,在Manohar-Wise模型下计算了Higgs成对的产生截面,并且研究了Higgs对产生信号在LHC-14开始运行后被探测到的可能性。基于计算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考虑到目前的理论和实验限制,包括LHC一期运行时获得的Higgs数据,发现在Manohar-Wise模型中Higgs成对产生截面与标准模型相比可以有103倍的抬高。·在Manohar-Wise模型中Higgs成对产生截面的主要贡献来自CP为奇的色八重态标量粒子SIA的费曼图。标量粒子SIA越轻,同时|λI|越大,那么Higgs成对产生的截面就越大。·在LHC-14运行后,Manohar-Wise模型中的大部分存活参数点有可能被探测到。比如,在LHC-14的积分亮度达到100fb-1时,R=10对应的参数点就可能被探测到。(3)在LHT模型中研究了Higgs玻色子和单顶夸克伴随产生过程pp→tHb和pp→tHW-的相对修正效应。结果发现,在适当的参数空间,过程pp→tHb的相对修正在8 TcV和14 TeV时可达到-25%和-23%;过程pp→tHW-的相对修正在8 TeV和14TeV时可达到-25%和-20%,置信度均为2σ。这些相对修正比较明显,所以有可能在LHC上探测到这些LHT效应。(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周海静[4](2015)在《新物理模型MSSM和MDM中125GeV希格斯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粒子物理学中,自标准模型(SM)建立以来,物理学家们着力于通过大量精确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随着过去几十年里实验数据的不断积累、丰富,SM的理论预言已经几乎逐一被实验所检验。目前物理界认为SM是描写微观粒子世界的最好理论之一。然而,SM并不完美,迄今为止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精细调节问题、不能完成相互作用的统一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物理学家们尝试对SM进行扩充,建立起了很多种新物理模型,而将SM仅仅视为某新物理模型下的低能有效理论。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特殊角色――负责给费米子和玻色子质量,希格斯粒子一直是当今粒子物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2012年7月,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两个实验组ATLAS和CMS发现了一个重约125Ge V的标量粒子存在的迹象,其性质与SM所预言的希格斯粒子性质高度吻合,但目前仍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该粒子即为SM希格斯粒子。所以,粒子物理界对希格斯物理的研究并没有随希格斯粒子的发现而结束,对希格斯粒子的性质做进一步细致的研究已成为区分不同理论模型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对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MSSM)和最小Dilaton模型(MDM)中的希格斯粒子唯象学做了相关研究,可总结为以下部分:在MSSM下,我们研究了标量轻子味儿混合对类标准模型希格斯粒子质量的单圈图贡献。标量轻子味儿混合效应能用轻子质量矩阵中的无量纲参数(,=,)表示。考虑各种实验限制后,我们计算了标量轻子味儿混合效应对类标准模型希格斯粒子质量的修正。我们发现类标准模型希格斯粒子质量修正值对大的标量轻子味儿混合参数值和非常的敏感,甚至能超过10,而对和的值很不敏感。这是因为混合参数和直接包含在希格斯粒子与标量轻子的耦合顶角之中的缘故。在MDM下,我们研究了此模型新引入的一个粒子top夸克伴子(′)对未来希格斯工厂上希格斯联合产生过程(+-→?)的辐射修正大小。我们注意到TLEP对撞机能够探测到此修正。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sin=0.2和′=1300 Ge V,对撞能量√+-为250 Ge V和1 Te V时,此修正可以使+-→?过程的产生截面分别抬高0.26%和2%,并且此效应的最大值会随着sin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廖梦莹[5](2014)在《新物理模型与左右手不对称可观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7月,LHC上的ATLAS和CMS合作组各自宣布在质量126GeV附近发现了和标准模型Higgs性质吻合的中性标量粒子。Higgs粒子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新物理探索的终止,因为标准模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规范等级问题、中微子非零质量等,需要通过新物理来解决。Top夸克作为已知的最重的费米子,它的许多性质都对新物理非常敏感。本文详细介绍了top相关的不对称可观测量,包括前后不对称、电荷不对称和左右手不对称等。并且解释了LHC上top对产生过程中关于电荷不对称的一个可观测物理量,称作边缘电荷不对称.此外,第叁章中还综述了两个最近提出的可观测量——斜面不对称和能量不对称,它们用于测量top对和硬jet联合产生过程中的电荷不对称。斜面不对称是基于初末态动量平面的倾斜角提出,主要测量qq道的电荷不对称;而能量不对称则定义为top和反top的能量差,用来测量qg道的电荷不对称。第四章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研究新物理模型与top极化左右手不对称ALRt。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计算四种新物理模型top triangle moose (TTM)模型,left-right twin Higgs(LRTH)模型,Higgs triplet model(HTM)模型和具有右手中微子(RHN)的3-3-1模型(3-3-1RHN)下该过程的左右手强子截面σL/R和左右手不对称ALRt。我们关注了LHC上pp→lS±过程中的ALRt,S代表荷电标量粒子。最后,讨论了在LHC上通过测量ALRt区分这些新物理模型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彭静祎[6](2014)在《无中微子末态的双β衰变及其新物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介绍在中微子质量起源机制——跷跷板模型下的无中微子的双β衰变,并研究它对于模型参数的限制。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反应堆中微子以及加速器中微子实验,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粒子这一事实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理论物理学家也对标准模型进行了扩充来构造了很多中微子模型。论文中我们首先介绍标准模型的相关知识,以及带电轻子、夸克以及规范玻色子获取质量的方式。中微子振荡实验的探测揭示了不同代中微子之间是存在质量差的,我们简单的推导了不同代中微子在真空以及介质中互相振荡的概率,介绍了有效势,MSW效应等概念。跷跷板机制是自然地产生不为零但极小中微子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中微子的Majorana质量项则会导致△L=2的轻子数破坏过程的发生,例如无中微子的双β衰变,△L=2的τ轻子和介子衰变,μ-e在原子核中的转化等。同时,对于无中微子的双β衰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中微子的本质,是Dirac粒子还是Majorana啦子,以及中微子质量层级的研究。我们计算相关过程的半衰期,发现它与有效Majorana质量时成正比的。本文更新了相关实验对于轻子数破坏过程的半衰期的测量值,并计算了更新值对于相关有效Majorana质量的限制。我们讨论了几类对标准模型的不同扩充,例如加入惰性中微子,加入higgs叁重态,左右手模型,研究这些新引入的成分会对轻子数破坏过程造成额外的贡献道,研究发现不同新物理模型对无中微子的双β的新贡献可以用来有效地限制相关的新物理参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韩金钟[7](2012)在《TeV对撞机上几种新物理模型下一些产生和衰变过程的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SM),是描述基本粒子及其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的规范理论,标准模型创建四十多年来已被大量的精确实验所检验。但是它不能解释电弱对称性破缺的来源,而且其标量场部分存在平庸性、不自然性等问题。因此标准模型只是一个低能有效理论,在高能区它将被一个更深刻、自洽的理论所替代。为此,人们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理论。在超出标准模型的诸多的新物理模型中,其中具有T宇称的最小Higgs (LHT)模型、最简单的小Higgs (SLH)模型,顶色辅助人工色(TC2)模型均为流行的候选者。这些模型均预言了一些新粒子,诸如在LHT模型中预言了新的重规范玻色子(A_H, Z_H, W_H~±),重的费米子(T_+, T_-)和重的标量粒子(Φ);在SLH模型中预言的轻的赝标介子η;在TC2模型中预言的叁个CP-odd的赝哥尔斯通玻色子(π_t~±, π_t~0)和一个CP-even标量粒子(h_t~0),这些新粒子能够被看做这些模型的典型特色。基于已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未来的国际直线对撞机(ILC)这两个高能对撞机的运行环境,结合一些具体的物理过程,我们对LHT、SLH和TC2模型中新粒子的产生以及新粒子作为中间态所引起的一些物理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LHT模型下我们对单圈阶的top夸克的叁体衰变过程t→cV V (V=γ, Z, g)和t→cffˉ(f=b, τ, μ, e)进行了彻底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合理的参数空间范围内过程t→cgg和t→cbˉb的分支比结果能够达到O(10~(-3)),这意味着这些衰变道能够达到LHC和ILC的探测门槛。然而对于其余的几个衰变过程,分支比太小了,以至于几乎不可能被观测到。(2)在ILC上LHT模型下我们研究了轻子味破缺过程e~+e (γγ)→l_i(l|-)_j。结果显示,过程γγ→l_i(l|-)_j的产生截面在理想的情况下能够达到1fb,能够达到ILC的3σ探测范围,这意味着这些过程能够在ILC上观测到。(3)在ILC上SLH模型下我们研究了轻的赝标介子η和top夸克对的联产生过程,即e~+e→t(t|ˉ)η和γγ→t(t|ˉ)η。计算结果显示,在有利的参数空间范围内这两个过程的截面能够达到O(1) fb,该结果与标准模型和最小超对称模型下的t(t|ˉ)h~0和t(t|ˉ)h~0的产生截面基本一致。每年在ILC上应该能够产生数以百计的η玻色子事例数。(4)在ILC上TC2模型下我们研究了味改变中性流过程e~+e (γγ)→tcˉh_t~0和有关荷电top-pions产生的叁个过程e~+e~-(γγ)→Zπ_t~+和γγ→π_t~+π_t~-。我们分别计算了这些过程的产生截面,横动量分布,赝快度和不变质量分布,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过程接下来的衰变产物。我们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荷电top-pions和top-higgs的性质和检验TC2模型。(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本刊编辑部[8](2011)在《重味物理与几种新物理模型的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王茹敏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味物理与几种新物理模型的唯象研究,项目编号:11047145.重味物理研究不仅可以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而且(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李炳中[9](2011)在《高能对撞机上一些新物理模型过程的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标准模型(SM)在揭示人们可达到的最小尺度内的基本自然规律方面以及描写目前实验数据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功,但是在标准模型中负责电弱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的黑格斯(Higgs)粒子迄今仍未被实验所发现。此外,有关标准模型的诸多理论争端以及超出标准模型的实验迹象暗示着标准模型是不完善的,它应该包含于某种更基本的理论之中。许多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一个主要动机是解决标准模型中电弱能标和普朗克能标之间的等级结构问题和精细调节问题。人工色理论作为一种电弱对称性动力学破缺理论,它在超出电弱能标不太高的标度引入新的强相互作用,从而延缓等级结构问题。最小Higgs模型是基于SU(5)/SO(5)整体对称性破缺的非线性σ模型,它借助整体对称性部分破缺的方式来消除最低阶贡献,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在各种各样的电弱对称性动力学破缺模型中,顶色辅助的人工色(TC2)模型是最令人感兴趣的,因为它把top夸克和电弱对称性破缺联系在一起。在TC2模型中,顶色(topcolor)相互作用对电弱对称性破缺的贡献很小,但它负责产生top夸克的大部分质量,其贡献大小为mt'=(1一ε)mt(ε=0.03-0.1),其中£是一个与模型有关的参数。人工色(technicolor)相互作用在电弱对称性破缺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扩充的人工色(extended technicolor)相互作用产生轻费米子的质量,而对top夸克质量仅产生大小为εmt的贡献。TC2模型预言了叁个CP奇宇称标量粒子top-pions(πt±,πt0)和一个CP偶宇称标量粒子top-Higgs(ht0)这些新粒子可视为TC2模型的特征粒子,它们是第叁代夸克的凝聚产物并与第叁代夸克存在较强的耦合。此外,topcolor相互作用是非普适的,它不满足GIM机制,这种非普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些树图阶的味改变中性流顶角,这些味改变耦合强度比较大,这是TC2模型的又一特点。在最小Higgs模型中,除了标准模型的粒子之外,还引入了新的荷电重矢量玻色子(WH±),一个中性重矢量玻色子(ZH0),一个重光子(AH),一个重top夸克(T+)和一个重的标量叁重态(φ)。相对最小Higgs模型,带有T-宇称的最小Higgs模型(LHT)是一个理论上协调的唯象上可行的模型。LHT模型需要引入叁代镜像夸克和叁代镜像轻子,叁代镜像费米子都是T奇宇称态。另外,对于上面所提及的新粒子,除T+是T偶宇称态之外,其它都是T奇宇称态。最后,LHT模型中还包含一个T奇宇称重top夸克(T_)。LHT模型中的镜像费米子可引起特殊的味结构和一些新的味改变耦合,这些味改变耦合可以较大地提高一些味改变过程的产生几率。基于已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未来的国际直线对撞机(ILC)这两个高能对撞机的运行环境,结合一些具体的物理过程,我们对TC2模型和LHT模型中新粒子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些模型对一些味改变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LHC上TC2模型下研究了top-Higgs与top夸克对联合产生的树图过程pp→ttht0,在LHC上该过程通过部分子过程qq→ttht0和99→ttht0来实现。我们分别考察了top-Higgs质量和模型参数ε对该过程产生截面的影响。我们的数值结果显示,在模型的大部分参数空间中,过程pp→ttht0的产生截面可达到几百个fb,而对于轻的top-Higgs,截面达到几十个pb。我们还给出了产生截面随ht0粒子横动量变化的分布以及产生截面对重整化标度/因子化标度的依赖关系。(2)在TC2模型下计算了过程e+e-→ttht0的产生截面,计算结果显示,在top-Higgs质量取值的全空间中,当ILC质心能量在1 TeV和2 TeV之间时,该过程产生截面的取值为1.0-7.5fb。此外,我们还分别给出了产生截面随ht0粒子和top夸克横动量变化的分布。(3)在ILC上LHT模型下研究了b夸克和s夸克的味改变联合产生过程,即e+e-bs和γγ→bs。结果显示,在合适的参数空间范围内,bs产生截面是相当大的。在ILC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观测有望实现对LHT模型的检验或者为模型参数给出一些限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张彦召[10](2011)在《两种新物理模型下T~-→l~-P~0衰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实验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在B物理,C物理引起人们关注的同时,τ轻子物理也引起了物理学家极大的关注。研究τ轻子物理,可以检测标准模型,同时还可以寻找新物理。轻子味破缺(LFV)过程是τ物理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发现和描述新物理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τ轻子作为唯一质量大的能够衰变为强子的轻子,其轻子味破缺过程(?),可以研究弱流结构、味改变中性流禁戒问题以及强相互作用等等。Belle和Babar在实验方面测得的τ轻子味破缺衰变分支比能够达到(?)的量级。正在建造的Super-B工厂,即将对τ轻子味破缺过程展开研究,提供一些更为精确的实验数据。理论上,人们已在不同的新物理模型中对τ轻子味破缺过程进行了研究。涉及到的模型主要有双黑格斯二重态模型III(2HDM III)、味改变的Z '模型、SUSY模型、最小超对称模型(MSSM)、R宇称破缺的超对称模型(RPV SUSY)、“Un-particle”模型、Type-III seesaw模型以及TC2模型等。这些不同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理论预言值都能够达到(?)的量级。本文分别在双黑格斯二重态模型III(2HDM III)和味改变的Z '模型下,研究了(?)'衰变。对于末态的强子矩阵元部分,我们采用了手征微扰论的方法。在2HDM III下,(?)衰变的过程通过中性Higgs传播子H 0, h0,A0在树图水平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参数(?)对(?)几乎无影响。在现有参数范围内, (?)不能达到实验上限,(?)能够达到甚至超过目前的实验上限。我们用现有的实验上限得到了λτμ和λs s的关联关系:当参数λτμ在(10-210)范围内变化时,(?)在(1-21)范围内变化。由于电子的质量小,且(?)无法达到实验上限。在味改变的Z '模型下,(?)衰变的过程通过中性玻色子Z '发生在树图水平。我们用最新的实验上限限制参数(?)和ξ的空间,将其限制在(?)和(?)。我们的研究结果对2HDM III和味改变的Z'模型的模型结构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新物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25GeV的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标志着我们完成了对标准模型预言的粒子谱的校验。粒子物理的主要目标是校验标准模型和寻找新物理。稀有B衰变是寻找新物理的有效途径,因为相关的理论预言值不会显着受到非微扰的量子色动力学的不确定性影响。所以,很多实验上可获得的B衰变中的观测量便可以用来作为寻找新物理迹象的依据,并且,我们可以据此来约束可能的新物理的参数空间。假设来自新物理的对威尔逊系数的修正包含CP相位,我们综合分析了来自LHCb, BABAR和BELLE实验组的实验数据对新物理修正的约束。通过对相关观测量的理论预期和实验结果的全局拟合,我们发现新物理修正可能有的CP相位对相关威尔逊系数的允许的参数空间影响很明显。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标准模型,包括标准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标准模型的基本结构,规范群,基本粒子和其拉格朗日量;第二章提及了一些标准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并简单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新物理模型;在第叁章中,我们介绍了B衰变的有效拉氏量,有效算符和一些B衰变中的观测量的计算方法,并根据稀有B衰变过程现有的实验数据,用全局拟合方法对新物理Wilson系数给出了约束的数值结果;第四章做了简要总结,结合理论结果和实验的发展情况给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物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忠军.新物理模型BLMSSM对物理观测量R_D和R_(D~*)的理论修正[D].河北大学.2019
[2].葛兆丰.B物理对新物理模型的约束[D].河北大学.2016
[3].张延明.新物理模型中125GeV附近Higgs玻色子产生过程的唯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4].周海静.新物理模型MSSM和MDM中125GeV希格斯唯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5].廖梦莹.新物理模型与左右手不对称可观测量[D].辽宁师范大学.2014
[6].彭静祎.无中微子末态的双β衰变及其新物理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韩金钟.TeV对撞机上几种新物理模型下一些产生和衰变过程的唯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8].本刊编辑部.重味物理与几种新物理模型的唯象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李炳中.高能对撞机上一些新物理模型过程的唯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10].张彦召.两种新物理模型下T~-→l~-P~0衰变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