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游戏论文-龚天辰,李栋宁

审美游戏论文-龚天辰,李栋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游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人对抗数字游戏,审美投射,共情移情,亲社会行为

审美游戏论文文献综述

龚天辰,李栋宁[1](2019)在《基于审美投射的多人对抗数字游戏亲社会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营造良好的游戏体验环境,利用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图景模式来认知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方法将多人对抗数字游戏(DigitalGame),置于审美投射的心理机制下进行考察,探究多人对抗数字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原因及体验模式。结论心理定向、空白屏幕与审美知觉作为生成审美投射的叁个必要条件,已经得到艺术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在叁个条件的引导与制约下,玩家与角色之间、玩家与玩家之间,分别凸显出替代强化心理和情绪共鸣的现象,因此,游戏体验者形成了共情与移情两种心理体验状态。在无功利的游戏诉求下,多人对抗数字游戏呈现出鲜明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现象。在此现象下,对现实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22期)

高燕[2](2019)在《在“小碎件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以大班小碎件游戏“回形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碎件游戏"是指幼儿运用经过筛选的、未设定目标、未设计玩法的开放性材料开展的探究、创想、扮演等形式的游戏活动。"小碎件游戏"以幼儿的经验和兴趣为导向,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游戏场地、游戏伙伴、游戏玩法的权(本文来源于《早期教育(美术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施姿伊[3](2019)在《“意境”审美范式与电子游戏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境"审美范式与"儒释道"关系密切,是中国审美范式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意境"理论的成熟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成熟是相辅相成的。"意境"是在"意象"与"气韵"的融合中形成的,"意境"范式既拥有"形而上",又包含"形而下"的内涵。但在当下环境中,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新文艺形式层出不穷。通过总结分析"意境"审美范式的叁大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在电子游戏中的适用性,进而探讨电子游戏的"意境"是电子游戏通过高新技术向玩家传达的不可言的"诗意"。(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9年10期)

尹崇远[4](2019)在《游戏化审美——跨媒介语境下的影像新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跨媒介的语境中,影视艺术出现了游戏化的审美风格新形态,新形态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影视创作的边界,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机遇和空间,同时也促使了对影视艺术概念的再思考。本文将以影视艺术的游戏化审美创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影视创作新特性,思考跨媒介语境下,昔日单一媒介平台对于内容的生产限制逐渐被打破的成因。(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9年05期)

吴琼[5](2019)在《借助音乐游戏,培养审美情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游戏教学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体验音乐背后的文化。本文主要阐述了游戏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原则,以及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小学生(下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孙焘[6](2019)在《游戏精神与“审美态度”的再反思——兼论朱光潜“距离的矛盾”的美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态度"意味着在日常与美感状态之间划界,但此界限并非与现实生活隔离,而是要摆脱熟视无睹的状态,其实质是转化日常活动的意义。朱光潜将"距离的矛盾"解释为"入"与"出"的张力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转化意义的一类契机是玩游戏,以此作为讨论美感活动的参照。赫伊津哈总结游戏的四个特征:自愿参加、遵守规则、与现实的意义隔离、严肃的秩序感,亦皆与美感活动有相似性,中国的例子可为补充。游戏与美感皆需与现实计议隔离方得成立,但在人类文明的层面上却又是现实秩序、想象力、乐趣和创造力的维护者。温尼科特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角度指出游戏隔离的现实意义,主张拉开距离不是为割裂和拒绝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入人事和社会生活,让人在美感中获得境界提升。(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周美玉[7](2019)在《音乐游戏中的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对于幼儿来说,进行音乐教育最好的途径就是音乐游戏,在音乐游戏中对幼儿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实际上是对幼儿进行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进行培养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音乐游戏实践中出发,对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4期)

谢明琪[8](2019)在《游戏与神性:《斩首之邀》创作的审美精神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的小说《斩首之邀》是一部极具争议的经典之作,在俄侨文学界引发了关于"非俄罗斯性"与"俄罗斯性"的持久纷争,而作家本人则称其为"自拉自娱的小提琴"。其实,这种演奏或游戏是具有"神性"的,这就是宗教精神。读者可以在这些看似文字游戏的创作中,感受精神的"神性"和信仰的力量。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践行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观,在文学创作中实现宗教的内省。作家通过人的群体的物化与物的个人主体化的双向互动,在主观的现实表现中隐喻批判了西方文明的"物化",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宗教精神。这种以"爱"为核心的精神能够将万事万物统一起来,让文学创作富有灵性。本文力图从宗教哲学角度探寻纳博科夫文学游戏中的创作隐喻和信仰根基,以期为经典文艺作品的理解阐释,提供一条值得借鉴的研究路径。(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顾明敏,朱钰嘉[9](2019)在《数字游戏的拟像审美与媒介组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游戏从艺术游戏向游戏艺术转变。从游戏的内容文本来看,表现在拟像的超真实审美不断加深并出现新的特征;从媒介形式的偏好来看,体现在数字游戏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呈现、再现和互动。数字游戏的艺术生产通过媒介组合,实现内容、平台、文化的跃迁,进而完成在虚拟和真实之间的跃迁。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IP)媒介组合的边界性问题、跃迁背后的水土不服及其与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哲思。(本文来源于《现代视听》期刊2019年08期)

白寅,陈俊鹏[10](2019)在《“场景符号”与“符号场景”:融媒体时代网络游戏的审美体验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场景符号化"是融媒体时代审美体验的主流范式,网络游戏代表着当下人类对融媒体场景符号的阅读惯习和审美认知。个体通感直觉与肉体的深度介入,借由融媒体媒介的技术联结和情境助力,加速了"符号—场景"合二为一的审美体验格局建构,并演绎出"感兴"、"情象"、"意境"等现实表征。但在情感造形中的理性消解和感性至上,必然引起融媒体文化审美的意义转换,这也许正是网络游戏审美体验格局对虚拟文化生态的现实审视。(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07期)

审美游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碎件游戏"是指幼儿运用经过筛选的、未设定目标、未设计玩法的开放性材料开展的探究、创想、扮演等形式的游戏活动。"小碎件游戏"以幼儿的经验和兴趣为导向,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游戏场地、游戏伙伴、游戏玩法的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游戏论文参考文献

[1].龚天辰,李栋宁.基于审美投射的多人对抗数字游戏亲社会行为研究[J].包装工程.2019

[2].高燕.在“小碎件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以大班小碎件游戏“回形针”为例[J].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19

[3].施姿伊.“意境”审美范式与电子游戏适用性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9

[4].尹崇远.游戏化审美——跨媒介语境下的影像新景[J].齐鲁艺苑.2019

[5].吴琼.借助音乐游戏,培养审美情趣[J].小学生(下旬刊).2019

[6].孙焘.游戏精神与“审美态度”的再反思——兼论朱光潜“距离的矛盾”的美育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周美玉.音乐游戏中的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探究[J].长江丛刊.2019

[8].谢明琪.游戏与神性:《斩首之邀》创作的审美精神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

[9].顾明敏,朱钰嘉.数字游戏的拟像审美与媒介组合[J].现代视听.2019

[10].白寅,陈俊鹏.“场景符号”与“符号场景”:融媒体时代网络游戏的审美体验格局[J].新闻界.2019

标签:;  ;  ;  ;  

审美游戏论文-龚天辰,李栋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