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风病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风病证,风气内动,药物,证候要素
内风病证论文文献综述
吴建林[1](2013)在《基于古籍医案内风病证的用药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古籍医案中内风病证的用药规律及病机特点。方法:从电子丛书《中华医典》"医案类"着作中收集内风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内风病证医案药物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内风病证中用药频率较高的药物有:茯苓、白芍、半夏、当归、甘草、生地黄、钩藤、菊花、牡丹皮、茯神、石决明、羚羊角、天麻、麦冬、生牡蛎、阿胶等;常应用的治疗药物种类依次是: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此外,解表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也有应用;药物因子分析结果提示,内风病证的病机变化涉及气虚、血瘀、痰热、风热、肝阳、火热、阴虚、痰浊、痰瘀、瘀热、肝郁、血虚、血热、气滞等证候要素。结论:内风病证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等药物种类为主;病机特点以虚实夹杂病变多见,诸多证候因素可单独致病,更易与其他因素相兼为病。(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吴建林[2](2013)在《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叁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3年09期)
吴建林[3](2013)在《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从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医案类"着作中系统收集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疾病名称、证候、症状、病因、用药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内风病证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内风病理变化的形成中,肝阳化风证最为常见,240例占医案数目的 30.89%,与痰相关的因素(痰热、痰湿)共209例占26.9%,阴虚生风占19.18%,血虚生风占13.9%,由瘀血导致或夹杂瘀血表现的内风证候为61例占7.85%,此外还可见到气虚生风、阳虚生风等。兼夹证共出现146例,占医案总数的18.8%,其中两证兼夹138例,叁证兼夹8例;兼夹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组合是肝阳化风+痰热生风、血虚生风+痰湿生风、肝阳化风+痰湿生风、阴虚生风+痰热生风、肝阳化风+瘀血生风、阴虚生风+瘀血生风、痰热生风+瘀血生风、痰湿生风+瘀血生风等。内风病证的病性(寒热虚实)中,"热性"的病理变化有401例占51.6%,"寒性"病变有55例占7.1%,虚实错杂病变379例占48.8%,实证次之,虚证最少。结论:内风病证病机表现形式不仅限于目前公认的肝阳化风、阴虚生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还包括痰浊生风、瘀血生风、气虚生风、阳虚生风等;内风病证的病机复杂,易出现证候要素兼夹情况,其中肝阳、阴虚、痰湿、痰热、气虚、血瘀、血虚等因素兼夹为常见;病性特点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且热证较多;系统研究内风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证治规律,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医"内风"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吴建林[4](2013)在《古籍医案内风病证病因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病因学特点。方法从大型电子书籍《中华医典》"医案类"着作中收集内风病证医案共777份,对记载的相关病因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内风病证医案病因信息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古籍医案中有病因记载的医案数为503份,占医案数目的64.7%。其中,情志因素为内风病证最常见的病因,占29.06%;痰饮因素次之,占23.06%;先天因素(素体阴虚、素体阳虚、素体虚弱、素体痰湿、素体肥胖等)占22.86%;外邪引动者占16.70%;劳逸因素占15.31%;饮食因素占10.14%。此外,失治误治、年老体衰、瘀血因素也占到一定的比例。结论引起或诱发内风病证的原因众多,是多因素作用的复杂病证;情志因素、痰浊因素、先天禀赋等为常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3年05期)
吴建林[5](2012)在《基于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证候与用药规律的挖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气内动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无论是古籍文献还是现代文献都记载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但由于这些数据大多以零散的方式反映了历代医家对该证候的临床治疗经验,迄今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和整理,因此,一些共性的、具有普遍规律的、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信息和经验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升华,大大影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本研究以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收集内风病证医案,并记录医案包含的各种信息,建立内风医案信息数据库;对医案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频数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对医案信息挖掘整理。试图从中发现与内风病理变化相关的人群特征、疾病分布、致病因素、证候特征及其处方用药与配伍等普遍性规律;并着重分析瘀血因素在各种致病因素中对内风病机形成的作用,证候分布、与其它证候要素间的关系,以及活血化瘀类方药在内风病证中的应用等问题,从不同视角探讨内风病证发生过程中“瘀血”与“内风”的相关性,为“瘀血生风”病机假说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风气内动”的理论体系,并为中医临床与中医科研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20)
谢芬[6](2010)在《浅谈瘀血体质与内风病证发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瘀血体质对瘀血证的易发性及瘀血、内风病证的关系,探索瘀血体质与内风病证发病的关系,提出瘀血体质者是内风病证发病的易感人群,并对其从多角度干预,以降低其内风病证的发病率。(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李远胜[7](2010)在《从内风病证的发病学基础探讨瘀血与内风病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探讨内风病证的发病学基础,弄清可导致“瘀血生风”的基础病因、原发病证及其与瘀血形成的关系,并找出其内在规律,以完善“瘀血生风”的病机理论,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系统查阅与内风病证相关的古今文献,收集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关资料,论证内风病证的发病学基础以及瘀血导致内风病证发生的机理,探索其内在规律。结果: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年老体弱、久病不愈是内风病证发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气血逆乱,从而构成多种内风病证的发病基础,其中大多与瘀血密切相关。②活血化瘀法是临床治疗内风病证的有效方法,提示瘀血与内风密切相关。结论:内风病证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内伤积损的结果。内风病证的发生与瘀血密切相关,凡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年老体弱、久病不愈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上累清窍,或影响到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因此,治疗内风病证要注重活血化瘀,预防内风病证要注意消除导致瘀血生成的原因,包括调畅情志、节制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病证等。(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20)
谢芬[8](2008)在《行血消瘀调质法预防内风病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从中医文献理论入手,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资料,通过探索瘀血与内风病证发病的关系、瘀血体质与瘀血的关系等,论证瘀血体质与内风病证密切相关,提出瘀血体质者是内风病证的高发群体,并说明行血消瘀调质法是预防多种内风病证的重要方法。本项研究可为内风病证的群体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也是今后围绕该课题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前期基础工作。(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10)
向楠[9](2008)在《内风病证与瘀血相关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瘀血与内风相关及其必然规律进行理论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整理古代文献,结合现代中西医临床、实验研究资料,论证内风病证与瘀血的关系,分析其密切相关的必然规律。结果:①瘀血是导致内风病证的重要因素。②内风病证常常继发于瘀血痼疾,基于此的内风病证必兼见瘀血。③内风病证好发于老年,“年老多瘀”,内风病证多兼见瘀血。④内风病证多缠绵难愈,“久病必瘀”,内风病证病久必兼见瘀血,瘀血可出现于内风病证每一病机中。结论:内风病证与瘀血密切相关。瘀血既可以是内风病证发病的直接原因,又可以是内风病证发病的间接因素;既可以形成于内风病证发病之前,成为内风病证的病理基础,又可以形成于内风病证发病之后,成为加重或迁延内风病证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内风病证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是中医治病求本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10)
内风病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叁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风病证论文参考文献
[1].吴建林.基于古籍医案内风病证的用药规律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2].吴建林.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药物关联规则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
[3].吴建林.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
[4].吴建林.古籍医案内风病证病因学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
[5].吴建林.基于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证候与用药规律的挖掘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6].谢芬.浅谈瘀血体质与内风病证发病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
[7].李远胜.从内风病证的发病学基础探讨瘀血与内风病证的关系[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8].谢芬.行血消瘀调质法预防内风病证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9].向楠.内风病证与瘀血相关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