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位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维吾尔语,喀什方言,音位,音位变化
音位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胡什乃再尔·阿尔斯兰,古丽娜尔·艾力,艾斯卡尔·艾木都拉[1](2012)在《基于自动机的喀什方言音位变化规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喀什方言维吾尔语音合成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对照文本语料库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从标准维吾尔语到喀什方言的音位对应关系,根据增音、减音、换音等变位现象,总结相应的音位变化规则,构造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转换模型及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规则的自动转换算法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2年20期)
伍志伟[2](2008)在《不熟悉音位变化对英中交替传译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议传译译员在不同类型的国际会议上都会遇到不同地方或社会背景的英语口音变体。然而,以往的学术研究在口音(尤其是音位变化)对口译的影响上缺乏实证数据与调查。有鉴于此,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口音中不熟悉音位变化对口译学员英中交替传译的表现是否有影响。两组大学叁年级高级翻译学生(每组30名,受试者A语言是中文,B语言是英文)参与了此次实验。实验组学生在口译测试前上了一堂80分钟的东非口音(EastAfrican English)特征介绍课。控制组学生则没有上这堂口音介绍性的讲解课。此后,两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口译测试——口译一篇标准英国英语发音(RP)和一篇东非口音的演讲片断。该实验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不熟悉的音位变化对口译学员的交替传译表现有没有负面影响?如果有,是如何对口译过程第一阶段(吉尔1995)的其他环节(如:笔记环节)作出影响的?(2)上了口音讲解的学生译员与没有上该课的学生译员在口译同一篇带口音的演讲有没有显着性差异?(3)本实验的结论对口译教学有什么启示?实验收集到的数据有:两组学生口译的准确度评分、两班学生的笔记特征数和实验后的问卷调查结果。经过SPSS 13.0统计工具进行分析,本文所得的结论是:(1)不熟悉的音位变化对口译学员的交替传译表现有很显着的负面影响。不熟悉该口音致使译员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听辨源语语篇,导致分配给笔记的精力相对减少。译员记笔记特征数显着减少后会影响后续的信息提取,最终使翻译准确度下降。(2)接受过某种口音讲解的学员比没有接受口音讲解的学员在口译准确度上显着地高。基于上述的结论,本文提出(3)口音讲解应纳入口译的教学大纲。教师可以根据凯齐卢(Kachru)提出的“同心圆理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英语口音类型,进行课堂讲授和训练。口译学员也应该提高意识,主动熟悉不同的口音,因为这是译员所必需的“语言知识”。(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8-04-25)
强俄巴·多吉欧珠,田家乐[3](1990)在《藏文音位、声调及藏语文变化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想很好地学习和研究藏语文,首要的是需懂得藏文的静发音位、字母声调及藏语文的变化。但是,这方面的论述内容深奥且涉及面很广,非本篇短文所能详述,在此,只能象从大海中取滴水似的从两个方面对早期的藏文静发音位、藏文字母的声调和藏语文的变化作一简要的介绍。第一藏文的静发音位和藏文字母的声调藏文是拼音文字,已有一千叁百余年的历史。关于藏文的元音和辅音的拼合方法,前、后加字和再后加字的加写规则以及它们的语音强弱的变化情况等,在西藏的语音学(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1990年03期)
吕寅秋[4](1989)在《也谈日语的音位及语音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读了罗传伟先生的《试谈日语语音特点》《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6期)和《论音便》(《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6期)后,颇有感触。作为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的同仁,很想在此也谈一下对日语语音及语音变化的看法,以便今后的语音学研究能够在比较规范的概念指导下发展。(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1989年05期)
董政民[5](1988)在《音位词法学中的动词变化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重介绍华盛顿大学高年级音位词法教学(动词)的内容,也许对我国的词法学教学有借鉴作用。 在华盛顿大学的斯拉夫系,俄语音位词法课程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完成,时间紧,不可能面面俱到各种词类都讲,而是只讲解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且在讲解过程中很少具体讲某个词的变化形式,而是集中精力谈规律性的东西。以动词为例,这里仅仅使用一个月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俄语教学》期刊1988年01期)
陈康[6](1982)在《土家语动词将行体形态音位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在湘、鄂、蜀、黔四省毗连山区的土家族,至今尚有一部分人操土家语,这是一种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言,在语法上保存了一些形态变化的残迹。本文讨论的动词将行体形态音位的变化就是较为突出的(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1982年01期)
音位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会议传译译员在不同类型的国际会议上都会遇到不同地方或社会背景的英语口音变体。然而,以往的学术研究在口音(尤其是音位变化)对口译的影响上缺乏实证数据与调查。有鉴于此,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口音中不熟悉音位变化对口译学员英中交替传译的表现是否有影响。两组大学叁年级高级翻译学生(每组30名,受试者A语言是中文,B语言是英文)参与了此次实验。实验组学生在口译测试前上了一堂80分钟的东非口音(EastAfrican English)特征介绍课。控制组学生则没有上这堂口音介绍性的讲解课。此后,两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口译测试——口译一篇标准英国英语发音(RP)和一篇东非口音的演讲片断。该实验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不熟悉的音位变化对口译学员的交替传译表现有没有负面影响?如果有,是如何对口译过程第一阶段(吉尔1995)的其他环节(如:笔记环节)作出影响的?(2)上了口音讲解的学生译员与没有上该课的学生译员在口译同一篇带口音的演讲有没有显着性差异?(3)本实验的结论对口译教学有什么启示?实验收集到的数据有:两组学生口译的准确度评分、两班学生的笔记特征数和实验后的问卷调查结果。经过SPSS 13.0统计工具进行分析,本文所得的结论是:(1)不熟悉的音位变化对口译学员的交替传译表现有很显着的负面影响。不熟悉该口音致使译员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听辨源语语篇,导致分配给笔记的精力相对减少。译员记笔记特征数显着减少后会影响后续的信息提取,最终使翻译准确度下降。(2)接受过某种口音讲解的学员比没有接受口音讲解的学员在口译准确度上显着地高。基于上述的结论,本文提出(3)口音讲解应纳入口译的教学大纲。教师可以根据凯齐卢(Kachru)提出的“同心圆理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英语口音类型,进行课堂讲授和训练。口译学员也应该提高意识,主动熟悉不同的口音,因为这是译员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位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胡什乃再尔·阿尔斯兰,古丽娜尔·艾力,艾斯卡尔·艾木都拉.基于自动机的喀什方言音位变化规则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2
[2].伍志伟.不熟悉音位变化对英中交替传译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3].强俄巴·多吉欧珠,田家乐.藏文音位、声调及藏语文变化概说[J].西藏研究.1990
[4].吕寅秋.也谈日语的音位及语音变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
[5].董政民.音位词法学中的动词变化体系[J].中国俄语教学.1988
[6].陈康.土家语动词将行体形态音位的变化[J].民族语文.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