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豆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豆杆菌,发酵培养基,脱脂奶粉,冻干菌粉
纳豆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林范学,李涛,徐樱丹,刘信宏[1](2019)在《纳豆杆菌活性菌粉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高活性纳豆杆菌冻干菌粉,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纳豆杆菌液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对冷冻保护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纳豆杆菌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 5%、酵母膏1. 0%、Na Cl 0. 5%、Ca Cl_2 0. 3%;选取浓度为10%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制备的活性菌粉菌体存活率达73. 5%。(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青,胡迎芬,魏玉西,马爱国,张源洁[2](2018)在《花生粕纳豆杆菌发酵物对衰老雌鼠生长发育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D-半乳糖建立大鼠衰老模型,探究花生粕纳豆杆菌发酵物(HFW)对衰老雌鼠生长发育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衰老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造模成功。试验期间,中、高剂量HFW组大鼠平均体重分别增加7.99%、12.18%。各组大鼠血脂酶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剂量的HFW对大鼠肝脏无损伤。与衰老模型组比较,HFW各组的TC、TG及LDL含量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P<0.05),而HDL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高剂量HFW组大鼠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中、高剂量HFW组大鼠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中、高剂量HFW组大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衰老模型组(P<0.05)。一定剂量的HFW可有效改善衰老引起的大鼠体重下降、血脂代谢异常等,提高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04期)
祁尼娜,黄妙燕,马洪娟[3](2015)在《纳豆杆菌发酵玉米粉制备玉米肽生产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纳豆杆菌发酵玉米黄粉制备玉米肽。首先进行了玉米黄粉预处理方法的筛选,之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接种量、起始pH值、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结果表明:以碱法预处理的玉米黄粉为发酵培养基成份,接种量为7%、装液比为1:5,起始pH值为7.5、发酵温度为37.5℃、发酵时间为50 h,在该实验条件下得到的肽转化率为22.06%。(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S2期)
甄珍[4](2015)在《纳豆杆菌诱变选育及风味纳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豆是日本的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活性酶类,具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功能,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在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广受欢迎。纳豆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但发酵所产生的独特味道却很难让我国大多数消费者接受,限制了其在我国市场上的推广和发展,增强纳豆的食用性和提高纳豆的功能性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从市售纳豆中分离出纳豆芽孢杆菌,并做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通过含高糖高盐的平板及酪蛋白平板初筛、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复筛,获得了一株耐高糖高盐环境且生产纳豆激酶能力较强的纳豆芽孢杆菌,暂命名为P-1,该菌不仅产酶能力显着高于出发菌株,而且具有良好的的遗传稳定性。在得到耐高糖高盐环境且高产纳豆激酶菌株的基础上,研究在纳豆发酵过程的不同阶段加入适量的辅料(糖,醋,盐,酱油,味精,大料,十叁香,辣椒,花椒等),对纳豆拉丝性、气味、口感、色泽、粘滞性、纳豆激酶活力等品质指标的影响,从风味上对日本传统纳豆进行调整,力争使其在不破坏原有成份的基础上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最后试验确定:①咸味纳豆的配方为:泡豆时加入3%盐,灭菌前加入0.4%味精;②甜味纳豆的配方为:泡豆时加入3%盐,灭菌前加入24%糖;③辣味纳豆的配方为:泡豆时加入3%盐,灭菌前加入2%辣椒;④酸甜味纳豆的配方为:泡豆时加入3%盐,灭菌前加入24%糖和3%的醋;⑤综合风味纳豆的配方为:泡豆时加入3%盐,灭菌前加入24%糖和3%花椒,在后熟时加入2%辣椒。并对这5种配方风味纳豆活菌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由于辅料的加入对纳豆杆菌活菌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测定了以上5种配方风味纳豆的纳豆激酶(以下简写为NK)、淀粉酶(Amy)、纤维素酶(Cel)、蛋白酶(Pro)和脂肪酶(lip)活力及维生素E(VE)、维生素B2(VB2)水平,并与市售纳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5种配方纳豆的纳豆激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维生素E以及维生素B2含量均明显高于市售纳豆,其中纳豆激酶活性配方3最高,达到1401 U/mL,比市售纳豆高38.05%;淀粉酶活性配方4最高,达到127.440 U/mL,比市售纳豆高123.78%;纤维素酶活性配方5最高,达到266.090 U/mL,比市售纳豆高149.09%;维生素E含量配方1最高,达到1.278 mg/100g,比市售纳豆高80%;维生素B2含量配方1最高,达到1.142 mg/100g,比市售纳豆高84.19%,而5种配方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市售纳豆,其中配方2脂肪酶活性最低,达到1.667 U/mL,比市售纳豆低91.67%;蛋白酶活性则只有配方1高于市售纳豆,其他4种配方都低于市售纳豆。并对这些活性成分在货架期(冷藏14天)内变化进行了跟踪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配方风味纳豆活性成分在货架期内变化不同,综合评价认为货架期7天内的风味纳豆可保持较高的活性成分。(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期刊2015-04-30)
刘晓霏,刘晓兰,郑喜群,孟祥玉[5](2012)在《高产蛋白酶的纳豆杆菌菌种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纳豆杆菌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采用玉米蛋白粉为底物的平板分离法初筛及摇瓶发酵玉米蛋白粉复筛的筛选策略,以复筛发酵物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活力为指标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菌悬液在照射时间180 s,菌浓度为1×105个/mL下,突变株的浓醪玉米蛋白粉发酵液的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为(12.74±0.12)mg/mL,抗氧化活力达到(725.70±13.23)U/mL,突变株遗传性能稳定。(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2年07期)
陈建军,黄纯纯,张巧央,柴央央[6](2012)在《微波等离子体选育高抗菌活性纳豆杆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微波等离子(N+,20w,2min)溅射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 N102),筛选得到高抗菌活性突变株H332,该突变株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较亲株提高1.48倍(抑菌圈直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亲株提高1.32倍(抑菌圈直径),经过对突变株H332的抗菌状况及其继代稳定性分析,确认获得高抗菌活性菌株采用微波等离子溅射诱变育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袁慧慧[7](2010)在《纳豆杆菌液体发酵条件及干菌粉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豆杆菌具有很强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能降解植物性饲料中某些复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饲料行业。但由于液体培养的纳豆杆菌不易保存等原因,限制了其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如果能把液体培养的纳豆杆菌通过干燥工艺制备成有活性的干菌粉,可实现纳豆杆菌作为微生态制剂的理想菌种的使用价值,可提高廉价饲料资源的利用率,并为畜牧业带来经济效益。本研究以纳豆杆菌作为菌种,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出高生物量的优良菌株。通过对纳豆杆菌生长特性的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纳豆杆菌液态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成,使最终得到的发酵液中具有高浓度、高活性的活菌和芽孢。在对纳豆杆菌进行干燥处理时主要研究了离心条件、真空冷冻干燥条件和常压干燥条件对菌泥中活菌存活率的影响。本研究以纳豆杆菌作为出发菌株,经15W紫外灯于30cm处照射120s,采用菌落直经初筛和摇瓶培养复筛,获得了一株短时间培养后有较高生物量的变异菌株N-6-20和N-6-32。实验结果表明,培养18h后,经紫外线诱变处理的突变株的生物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0.35%和9.58%。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纳豆杆菌的液体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并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为种龄16h,培养基初始pH值7.5,装液量50mL/250mL,接种量5%,培养温度37℃,转速为200r/min时,在此条件下培养24h后,纳豆杆菌活菌数和芽孢数分别达4.27×1010个/mL和3.93×1010个/mL,产芽孢率约为9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对纳豆杆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豆饼粉1.0%、CaCl_2 0.5%、MnSO_4 0.1%、NaCl 0.5%,此时所获得的活菌数约为1.14×10~(12)个/mL,芽孢数约为1.08×10~(12)个/mL。对纳豆杆菌制备干菌粉的干燥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和常压干燥两种干燥工艺。干燥前对发酵液进行离心以获得菌泥,因此要对发酵液的离心条件进行研究,以使菌泥中有较高的活菌数,经过选择得出最佳的离心条件为4000r/min下离心15min,在此条件下离心所得菌泥中的活菌残留率为为83.82%,每克菌泥中的活菌数约为1.08×1013个/g。真空冷冻干燥时选用浓度10%的脱脂奶粉作为保护剂,在此条件下冻干后的干菌粉中的纳豆杆菌的存活率约为63.20%。常压干燥时确定了以60℃作为最适干燥温度,此时干燥效果最好,干菌粉中的活菌存活率约为61.41%。(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期刊2010-11-10)
李秀梅,刘晓兰,郑喜群,刘文丽,郑义[8](2009)在《高效降解玉米黄粉中粗蛋白的菌种纳豆杆菌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纳豆杆菌为出发菌株(Bacillusnatto),用15W的紫外灯于30cm处照射180s,采用透明圈法初筛和摇瓶培养复筛,获得了一株降解玉米蛋白能力较强的变异菌株NP-4-170。实验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经紫外线诱变处理的突变株对玉米蛋白的降解率提高了2.66%。(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09年09期)
郑喜群,刘晓兰,李秀梅,庞铮,韩杨[9](2009)在《纳豆杆菌浓醪发酵玉米黄粉饲料对鹌鹑饲喂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添加不同水平的纳豆杆菌浓醪发酵玉米黄粉与全价配合饲料混合后饲喂鹌鹑的饲喂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鹌鹑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末重均高于对照组;试验Ⅲ组(添加45%玉米黄粉发酵饲料)的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43.36%;试验组鹌鹑每周体重增重量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屠宰率均高于对照组。(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2009年08期)
胡雪萍,王萍,孙晓鸣[10](2007)在《纳豆杆菌营养体及其芽孢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纳豆杆菌营养体和芽孢之间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营养消耗法制备纳豆杆菌芽孢悬液,以涂平板计数菌落法比较不同的温度、pH值、盐含量、体外模拟动物胃肠道环境对纳豆杆菌营养体及其芽孢的影响,并采用药敏试纸法检测两者的药物敏感性。结果:纳豆杆菌呈二次生长,其芽孢对温度、酸碱、盐和模拟胃肠道环境等不利环境的耐受性均明显强于营养体,但对抗菌药物(除杆菌肽外)较营养体敏感。结论:纳豆杆菌芽孢对不利因素的耐受性明显强于营养体,但对药物的敏感性较营养体强。(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纳豆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D-半乳糖建立大鼠衰老模型,探究花生粕纳豆杆菌发酵物(HFW)对衰老雌鼠生长发育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衰老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造模成功。试验期间,中、高剂量HFW组大鼠平均体重分别增加7.99%、12.18%。各组大鼠血脂酶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剂量的HFW对大鼠肝脏无损伤。与衰老模型组比较,HFW各组的TC、TG及LDL含量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P<0.05),而HDL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高剂量HFW组大鼠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中、高剂量HFW组大鼠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中、高剂量HFW组大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衰老模型组(P<0.05)。一定剂量的HFW可有效改善衰老引起的大鼠体重下降、血脂代谢异常等,提高抗氧化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豆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林范学,李涛,徐樱丹,刘信宏.纳豆杆菌活性菌粉制备工艺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9
[2].刘青,胡迎芬,魏玉西,马爱国,张源洁.花生粕纳豆杆菌发酵物对衰老雌鼠生长发育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8
[3].祁尼娜,黄妙燕,马洪娟.纳豆杆菌发酵玉米粉制备玉米肽生产条件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甄珍.纳豆杆菌诱变选育及风味纳豆工艺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5].刘晓霏,刘晓兰,郑喜群,孟祥玉.高产蛋白酶的纳豆杆菌菌种选育[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
[6].陈建军,黄纯纯,张巧央,柴央央.微波等离子体选育高抗菌活性纳豆杆菌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2
[7].袁慧慧.纳豆杆菌液体发酵条件及干菌粉制备工艺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0
[8].李秀梅,刘晓兰,郑喜群,刘文丽,郑义.高效降解玉米黄粉中粗蛋白的菌种纳豆杆菌的选育[J].食品科技.2009
[9].郑喜群,刘晓兰,李秀梅,庞铮,韩杨.纳豆杆菌浓醪发酵玉米黄粉饲料对鹌鹑饲喂效果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
[10].胡雪萍,王萍,孙晓鸣.纳豆杆菌营养体及其芽孢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