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四军史研究会召开第三次年会

上海市新四军史研究会召开第三次年会

一、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行第三届年会(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英[1](2021)在《中央印刷厂职工的生产与生活》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建立秘密印刷所,1931年在中央苏区建立中央印刷厂,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重建并发展了中央印刷厂。本文从中央印刷厂的组织管理、职工生产竞赛、技术革新、农业生产、福利保障等方面阐述了中央印刷厂职工的生产与生活,进而折射出中央印刷厂职工高度的政治觉悟、创新的印刷技术能力和愉快的生产生活,最终为革命宣传做出的重要贡献。

萧宸轩[2](2021)在《中共在浙东的民众动员研究(1941-1945)》文中提出

王肖风[3](2020)在《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文中研究表明苏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苏中四分区是苏中抗日根据地中比较重要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这里反“清乡”斗争最激烈,党的群众工作有其独特性。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是进行反“清乡”斗争的必然要求。苏中四分区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1943年4月起,日伪在此发动了综合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力量的“清乡”运动,给当地军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灾难。为打破日伪“清乡”阴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苏中四分区各级党委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教育群众,在军事、政治、经济和宣教领域掀起了群众工作的热潮。在反“清乡”斗争中,党的群众工作始终围绕着反“清乡”斗争这一主题,形成了综合性的群众运动热潮,具有灵活性、复杂性和针对性,保证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巩固与发展了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与组织能力。当然,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在反“清乡”斗争中,苏中四分区各级党委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善于培养与宣扬英雄事迹,注重凝聚与团结一切群众力量,并及时总结与纠正工作偏向,最终推动党的群众工作顺利开展,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历史价值和经验启示。

徐云江[4](2019)在《温州青年运动研究(1919-1949)》文中研究指明新民主义主义时期的温州青年运动,作为全国青年运动的组成部分,从1919年至1949年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三十年中,温州青年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展示了温州青年的奋斗历程。追忆历史,探本溯源,温州青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温州地区的青年力量崭露头角,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推动浙南民主运动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924年温州独立支部成立,温州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紧跟全国形势的发展,推动温州革命形势的不断高涨。并且民主运动经验丰富的上海也为温州提供青年运动的经验,促进温州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温州虽不是全国青年运动的中心,但温州的青年运动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总的来说,1919年到1949年的温州青年运动紧随全国形势的发展,与全国青年运动相呼应。开展行动中,青年学生冲锋在前,推动革命进程的发展。在青年学生的影响下,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投入到运动中,支持青年运动的发展,为青年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具体而言,每个时期的温州青年运动又呈现着不同的特点。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温州青年运动不仅为温州人民进行了一次思想洗礼,提高了温州人民的思想觉悟,而且为温州培养了革命骨干,促进了温州的和平解放。三十年中,温州青年奋勇向前,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蒋沫沫[5](2018)在《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仲华是山西社会主义共青团组织的早期参加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央特科情报工作负责人、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书记,其经历隐秘而复杂,且有些经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史事相关联,但囿于资料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记录和评价。本文在多方面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了考察、考订,并结合相关史事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综述学术界研究动态和探讨研究的空间、创新和不足,简述思路和框架以及介绍主要参考文献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系统考察,在必要的环节综合运用各种资料进行考证,展示刘仲华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活动的轨迹。其中,第一章主要考察刘仲华的家世及他早期参与革命的经历。在利用新发掘的档案资料基础上,还原了刘仲华领导山西省立一中学生运动,梳理了刘仲华在冯玉祥部、杨虎城部从事兵运、军运工作的基本史实,客观反映刘仲华在早期阶段的革命历程。第二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进入上海中央军委以后至上海临时中央局结束期间的经历。这一时期是刘仲华从事中国共产党秘密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他的工作包括交通、军事、情报、破坏等活动。在领导中央特科期间,刘仲华曾掩护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云等重要领导人;负责联络吉鸿昌、邓宝珊、陈离、黄申芗、刘仲容等爱国人士;领导王世英、谢甫生、项与年、靖任秋、卢志英、张育民等情报人员;多次获取有关国民党“围剿”苏区中央的重要情报。根据共产国际驻沪代表及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刘仲华临危受命,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重建组织机构,恢复对白区各省党组织的领导关系,恢复与中共北方局的联络。在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期间,刘仲华还具体领导特科及电台的工作,负责与共产国际代表及全总、青年团代表的联络。此时正值国民党特务组织对在上海的中共党组织大肆破坏之时,上海临时中央局的工作最终难以为继,刘仲华竭力安排重要人员疏散撤退。第三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期间的工作。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刘仲华返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议职务。刘仲华在帮助李宗仁整肃军纪、配合李宗仁与中共建立联系的同时,不忘利用公开身份对第五战区内面临暴露危险的中共秘密党员及组织施以保护。刘仲华忍辱负重、忘却自身安危地帮助刘少奇、李先念开展对李宗仁的统战工作,帮助豫鄂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提供物资上的帮助。在屡次申请恢复中共党员身份未获批准后,刘仲华加入由中共南方局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采取另一种形式促进共同抗战的胜利。第四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北平和谈期间的工作。这一阶段,刘仲华进行了在中共及李宗仁之间的联络工作,促进双方沟通的同时还向中共报告李宗仁部的重要情报,帮助中共掌握李宗仁专用的电台号码及密码,帮助转移和谈代表团成员张治中、邵力子等人的家属。通过刘仲华的努力安排,和谈破裂后,为代表团中国民党方面人士弃暗投明解除了后顾之忧。第五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建国后参与的建设工作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之初,刘仲华利用政务院参事、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等一系列民主人士的身份参政议政。在担任地政局局长、房管局局长、园林局局长的十几年间,刘仲华为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李宗仁归国一事对于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周恩来的安排,刘仲华参与了李宗仁归国的前期筹备工作、机场迎接、出席记者招待会等。第三部分为第六章,主要考察刘仲华生平中被“误会”、怀疑及“文革”受迫害等相关史事,同时进行了考证和分析。包括刘仲华被认定发表违反“联蒋抗日”方针的文件,特科被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怀疑并认定已经由国民党特务掌握,领导特科的刘仲华等人曾遭到立案审查并被组织“割断关系”的过程和成因。这些事情成为刘仲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的一部分“罪名”。同时,刘仲华参与原上海地下组织成员写信反对江青与毛泽东结婚也成为刘仲华在“文革”中遭到迫害的重要原因。第四部分是结论,在前文考察、考证、评析的基础上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总结。刘仲华从事革命活动的年代正处于中国剧烈变革的时代,他的一生遭遇过误解、冤屈,但他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中国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中国革命的利益为出发点。作为一名从事秘密战线的人员,刘仲华做过的工作大多未获披露,但是他为党的贡献、为革命事业的付出应得到合理的记录和评价。

陆海玲[6](2017)在《铁军轻骑兵—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克靖领导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从1937年底在汉口筹建,一直随着军部转移,先后在南昌、安徽、江苏等地,围绕“抗战救国”这一主题,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形式开展工作,并组成专门的民运队伍,进行抗日宣传。鼎盛时期,其成员达四五百人,在鼓舞军民的抗战士气、统一战线的巩固、民众娱乐生活的丰富、文艺政工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被誉为“铁军轻骑兵”。因此,对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学术界专门研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文章很少,有关服务团成立的具体时间、组织机构及人员变动等情况,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而有关其开展的文艺宣传活动及其发挥的作用也仅仅是在论及新四军文化时稍带提及,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对“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进行一次系统的研究。本文的时间跨度从1937年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汉口筹建起,至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撤销建制,改称一师战地服务团止,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南昌初创”,主要写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的背景、过程、人员来源、组织构成,及其开展的活动。第二章“云岭峰火”,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写战地服务团从1938年4月向岩寺转移直到1940年4月移师江南指挥部这段时间,服务团在人员建制上的调整及其开展的相关活动。整章分为岩寺整编、进驻云岭、挺进江南、转战江北四节,分别论述战地服务团在各阶段的人员组织调整、开展的文艺活动和民运宣传工作。第三章“三易旗帜”,主要写的是在形势的逼迫下,战地服务团被迫进行的三次建制上的调整,由军部所属分别转为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新四军一师建制。第四章对战地服务团的评价,从分析其建团特色入手,探讨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抗战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当今的启示。

史艳忠[7](2017)在《千里取经走江淮——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赴江苏调研考察纪实》文中认为为纪念新四军建军80周年,2017年3月7日10日,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将军、常务副会长张云教授、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挥教授等一行驱车约1200公里,到江苏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淮安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阜宁县停翅港新

陈春兰[8](2016)在《印刷与革命—中共领导下的印刷事业研究(1921-1945)》文中指出印刷术作为文化的物质承载体和传播工具,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印刷术起源于中国,但近代新式印刷术却是在欧洲产生的。而且随着近代西方新式印刷术的输入,中国传统印刷术也逐渐发生了嬗变和转化。印刷技术的提升促进了印刷效率的提高,印刷品数量的剧增,使得各种新思想与主张能迅速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印刷术在和平发展时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在战争时期也对战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共自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利用宣传来作为思想武器。中共印刷事业的建立不仅表现在对印刷机械和原料的购置以及对印刷职工的争取与培养上,还在于建立和完善由党领导的印刷宣传体系。自1921年中共建立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期间,中共的印刷业一直是在比较严峻恶劣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不论是初期的“地下”印刷所,还是后期的根据地印刷业,中共的印刷事业一直存在原料、设备、专业人才的缺乏等问题,同时还受到敌对势力的压制与破坏。中共的印刷业与当时资本主义印刷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中共革命进程进行宣传而服务的,而不是以盈利为出发点。之前的学者多关注于印刷技术史或将印刷置于出版的一个环节进行研究,或专注于国民政府方面的印刷以及文化政策,本文也注意到了国民政府自身的印刷宣传网络的建设,以及日本在中国印刷事业的投资和战争时期的统制,并将中共、国民党、日本几个政权的印刷事业置于一个相同的平面进行比较,关注到了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印刷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转化的尝试,以展现革命与印刷之间的互动及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博弈过程。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印刷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印刷业与中共革命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印刷促进了中共革命的成功,有利于中共自主性革命宣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表现为印刷业的进步促进了革命的发展。大量书刊的印制,不仅满足了前后方战士群众的精神需求,并将中共救国的主张和理论,通过印刷和发行的途径扩散到了全国,为中共争取了更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革命的进步也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和转型,革命促进了印刷业的进步和本土化。而且在革命进程中,中共十分注重对印刷职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引导,加深了其对中共革命的认识与支援,为党培养了一批印刷技术人才。

郭泽煜[9](2016)在《苏南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苏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在华中最早开辟的根据地,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沪宁杭沦陷后,苏南成为日伪统治地区的心脏地带,也是汪伪政权的核心区域。苏南抗日根据地在与日伪顽的斗争中,为贯彻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做出了关键性的作用。因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价值,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对研究苏南抗日根据地十分必要。

辛德勇[10](2014)在《论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産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文中提出关於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现代学者中较早探索这一问题的人,如藤田豊八、向达和秃氏佑祥诸人,本来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解析路径,并且已经阐明其基本发展脉络。然而,後来的论述,不仅未能循其轨辙,更进一步,反而去其真相渐行渐远。本文一一辨析现有各种説法,试图说明,印刷术在中国产生的时间,不得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而导致这一技术产生的文化和技术背景,是密教的全面典盛和从印度傅入中国的佛像捺印技术。

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行第三届年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行第三届年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印刷厂职工的生产与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设立的秘密印刷所
二、苏区瑞金中央印刷厂情况及职工的生产与生活
三、延安中央印刷厂的重建与组织管理
四、延安中央印刷厂自制印刷材料与创造印刷设备
    (一)研制马兰纸
    (二)自制油墨
    (三)自制切书机
    (四)毛边纸代替薄型纸制作纸型版
五、延安中央印刷厂职工教育与劳保福利
    (一)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
    (二)职工的劳保福利
六、中央印刷厂职工的生产活动及其对革命事业的支援
    (一)捐赠物资支援革命
    (二)生产竞赛
    (三)生活生产
七、结语

(3)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本文选题依据
        2.本文写作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本文的写作思路
        2.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若干界定
        1.相关概念的阐释
        2.研究范围的确定
    (五)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1.重点与难点
        2.创新与不足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背景
    (一)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历史场域
        1.苏中四分区的地理与环境
        2.苏中四分区的形成与变迁
    (二)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1.日伪在苏中四分区进行“清乡”
        2.苏中党领导军民进行反“清乡”
    (三)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三、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军事方面:夯实群众的武装力量
        1.建立民兵武装组织
        2.破除日伪军事封锁
        3.进行群众性游击战
        4.开展群众锄奸运动
    (二)政治方面:提升群众反伪化意识
        1.建立抗日群众团体
        2.抵制日伪编查保甲
        3.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4.开展对敌政治攻势
    (三)经济方面:增强群众的抗战实力
        1.反对日伪经济掠夺
        2.施行惠民经济政策
        3.开展生产建设运动
        4.做好群众救济工作
    (四)宣教方面:瓦解日汪的奴化阴谋
        1.进行群众时事教育
        2.创设游击教学方法
        3.采用多方宣传方式
        4.深入进行思想动员
四、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特点与成效
    (一)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特点
        1.一切服从于反“清乡”的斗争
        2.形成了综合性的群众运动热潮
        3.具有灵活性、复杂性和针对性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成效
        1.保证了反“清乡”斗争的最终胜利
        2.巩固发展了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
        3.密切了四分区患难与共的党群关系
        4.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
五、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一)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
        1.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2.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培养与宣扬战斗英雄领袖
        4.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及时总结与纠正工作偏向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启示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2.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3.发挥革命精神的引领作用
        4.探索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温州青年运动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1919-1949 温州青年运动概况
    (一)1919-1924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
        1.成立青年学生组织
        2.开展查禁日货的宣传和行动
        3.查禁“漏海”,与道伊斗争
        4.创办青年社团和报刊
    (二)1924-1927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
        1.成立温州国民会议促成会
        2.支援五卅运动
        3.开展收回教育权运动
        4.配合北伐军斗争
    (三)1927-1937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
        1.在白色恐怖中斗争
        2.投身武装斗争
        3.拉开温州抗日救亡运动之先声
    (四)1937-1945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
        1.组建青年团体
        2.开展抗日宣传
        3.志愿投效军队
        4.开展救护工作
    (五)1945-1949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
        1.推动温州青年运动的初步兴起
        2.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
        3.转变斗争策略
        4.迎接温州解放
二、1919-1949 温州青年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顺应全国形势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上海为温州青年运动提供民主运动经验
三、1919-1949 温州青年运动的特点
    (一)1919-1949 温州青年运动的总特点
        1.以青年学生为先锋
        2.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3.与全国青年运动相呼应
    (二)温州青年运动各个时期的特点
        1.1919 -1924 年温州青年运动的特点
        2.1924 -1927 年温州青年运动的特点
        3.1927 -1937 年温州青年运动的特点
        4.1937 -1945 年温州青年运动的特点
        5.1945 -1949 年温州青年运动的特点
四、1919-1949 温州青年运动的影响
    (一)温州青年运动各个时期的影响
        1.1919 -1924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的影响
        2.1924 -1927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的影响
        3.1927 -1937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的影响
        4.1937 -1945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的影响
        5.1945 -1949 年的温州青年运动的影响
    (二)温州青年运动总的影响
        1.为温州地区培养了革命干部
        2.对广大民众进行了一场思想洗礼
结语:温州青年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四、本文的思路和框架
    五、参考文献概述
第一章 早期革命经历
    第一节 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家世与成长
        二、青年学会干事
        三、学生运动领袖
        四、经李大钊介绍入党
    第二节 在冯玉祥部的军运工作
        一、在冯部的经历
        二、随鹿钟麟访苏
        三、东路军司令部俱乐部任主任
        四、杨虎城部政治军事学校教官
        五、秘密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三节 参与组织皖北阜阳起义
        一、到皖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
        二、皖北特委委员
        三、离开皖北
第二章 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第一节 在中央军委的交通与情报工作
        一、初涉交通与情报工作
        二、负责军委情报工作
    第二节 领导特科和上海临时中央局
        一、恢复电台和领导特科
        二、出任上海临时中央局书记
        三、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工作
    第三节 上海时期具体的情报和保卫工作
        一、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
        二、上海地下交通和保卫工作
第三章 在第五战区的统战工作
    第一节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徐州时期
        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
        二、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
        三、青年干部训练班教官
        四、被迫离开徐州
    第二节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老河口时期
        一、重任李部参议
        二、战区军纪督察处督察官
        三、“阵中小学”理事
    第三节 身在李营心在党
        一、帮助中原局与李部建立统战关系
        二、联系与配合李先念部
        三、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
        四、处理杜石公叛变事件
第四章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
    第一节 时局变化中的多重身份
        一、从汉中行营到北平行营
        二、利用官方身份参与经商
        三、协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
    第二节 为国共和谈而奔走
        一、为和谈初探消息
        二、接待“南京人民代表团”和“上海和平代表团”
        三、“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顾问
    第三节 和谈背后的工作
        一、帮助中共秘密掌握电台
        二、安排和谈代表家属转移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
    第一节 从政务院参事到人大代表
        一、政务院参事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节 从地政局到房产局
        一、地政局局长
        二、房地产管理局局长
        三、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及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
    第三节 在园林局的十年
        一、园林局局长
        二、重新入党
        三、北京市政协常委
    第四节 迎接李宗仁归国与“文革”遭受迫害
        一、迎接李宗仁回国事宜
        二、“文革”遭受迫害含冤病逝
第六章 刘仲华被组织“割断关系”、受迫害及相关史事考析
    第一节 刘仲华被“误会”与“反蒋抗日”方针转变的时间和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反蒋抗日”方针的转变
        三、中共中央关于“反蒋抗日”方针的转变
        四、上海临时中央局关于“反蒋抗日”的文件与刘仲华“误会”的由来
    第二节 “莫须有”的上海特科和刘仲华“叛变案”
        一、事情的由来
        二、上海地下党组织和特科受到严重怀疑
        三、刘仲华等人被立案审查和错误定性
    第三节 “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的原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铁军轻骑兵—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昌初创—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成立
    第一节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成立
        一、成立背景
        二、成立过程
        三、人员组成
        四、组织机构
    第二节 南昌时期开展的文艺活动及统战工作
        一、1938年春节联欢晚会
        二、“南昌抗日歌咏会”成立大会
        三、“三八”妇女节和孙中山逝世13周年晚会
        四、其他文艺活动
        五、南昌时期的统战工作
第二章 云岭烽火—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发展
    第一节 岩寺整编
        一、停留兰溪
        二、岩寺整编
        三、暂住土塘
    第二节 进驻云岭
        一、人员及组织结构调整
        二、文化娱乐生活
        三、文艺宣传活动
        四、民运宣传工作
    第三节 挺进苏南
        一、背景
        二、人员及组织
        三、宣传工作的开展
    第四节 转战江北
        一、背景
        二、人员及组织
        三、宣传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 “三易旗帜”—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改编
    第一节 移师江南指挥部
        一、背景
        二、组织及人员变动
        三、文艺宣传活动
        四、民运宣传工作
    第二节 改属苏北指挥部
        一、背景
        二、组织及人员变动
        三、文艺宣传活动
        四、民运统战工作
    第三节 划归新四军一师
        一、背景
        二、组织变动及人员变动
第四章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评价
    第一节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特色
        一、政治方向明
        二、文化水平高
    第二节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作用及启示
        一、抗战宣传动员
        二、丰富军民娱乐生活
        三、培养文艺政工人才
        四、对当今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服务团部分人员基本情况表
致谢

(8)印刷与革命—中共领导下的印刷事业研究(192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视角
    四、重难点及创新点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近代中国印刷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近代中国印刷业的概况
        一、晚清传教士与近代印刷术的传入
        二、新闻出版事业对印刷业的推动
    第二节 中共早期在印刷工人中的活动
        一、早期印刷工人的生活
        二、中共早期对印刷工人的渗透与引导
第二章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印刷事业(1927-1937)
    第一节 中共早期地下印刷事业的开展
        一、中共早期地下印刷事业兴起的原因
        二、中共地下印刷事业的组建
    第二节 主要革命根据地印刷业发展状况
        一、根据地情况的新变化
        二、中共对根据地印刷事业的指导与管理
    第三节 中央苏区的印刷业
        一、中央苏区的概况
        二、中央苏区印刷工业的发展
        三、中央苏区印刷事业对革命的支援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印刷事业(1937-1945)
    第一节 战时国内新闻印刷环境的变化
        一、国民党的战时舆论宣传
        二、国民党对内的出版印刷管制
    第二节 战时印刷业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国统区印刷业概况
        二、日本在中国的印刷业概况
        三、中共的敌后印刷事业
    第三节 延安中央印刷厂
        一、中央印刷厂的建立与组织的发展
        二、印刷职工的生活与劳保福利
        三、印刷工人的生产活动及其对革命事业的支援
结语:革命化的印刷
参考文献
附录

(9)苏南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文化教育方面
四、社会方面
五、苏南抗日根据地研究的特点和展望
    (一)定期的学术会议
    (二)研究内容增多和深入
    (三)不足之处

四、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行第三届年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印刷厂职工的生产与生活[J]. 赵春英. 印刷文化(中英文), 2021(02)
  • [2]中共在浙东的民众动员研究(1941-1945)[D]. 萧宸轩. 浙江大学, 2021
  • [3]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D]. 王肖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温州青年运动研究(1919-1949)[D]. 徐云江. 温州大学, 2019(01)
  • [5]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D]. 蒋沫沫. 吉林大学, 2018(12)
  • [6]铁军轻骑兵—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研究[D]. 陆海玲. 扬州大学, 2017(10)
  • [7]千里取经走江淮——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赴江苏调研考察纪实[J]. 史艳忠. 大江南北, 2017(04)
  • [8]印刷与革命—中共领导下的印刷事业研究(1921-1945)[D]. 陈春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苏南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J]. 郭泽煜. 世纪桥, 2016(01)
  • [10]论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産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J]. 辛德勇.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4(00)

标签:;  ;  ;  ;  ;  

上海市新四军史研究会召开第三次年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