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靶标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产物小分子,靶标蛋白,分子对接
靶标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曹茂启,王珏,罗骏,刘德见[1](2019)在《分子对接技术在天然产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产物小分子配体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很多生物学过程的核心,精确预测其相互作用的模式在现代药物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分子对接技术在天然产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姜亚飞,华莹奇,蔡郑东[2](2019)在《骨肿瘤表观遗传新靶标癌组蛋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观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命运决定等众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一类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调控着染色质层面的遗传信息解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组蛋白自身突变会导致癌症的发生,突变组蛋白因此被称为"癌组蛋白"(oncohistone)。笔者立足于骨与软组织肿瘤,围绕癌组蛋白的突变及其表观调控机制作一系统综述。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浩波,刘涛,王亚雷,罗昭锋[3](2019)在《探索人高转移胃癌细胞HGC-27适配体的靶标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可以特异性识别高转移胃癌细胞(HGC-27)的核酸适配体LW-25的靶标蛋白。方法合成已知的可以特异性识别HGC-27而不识别无转移能力的胃腺癌细胞的LW-25。首先,通过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来确定核酸适配体结合的靶标类型是蛋白质,然后通过裂解细胞提取出蛋白质。用核酸适配体介导的亲和富集实验富集出LW-25所结合的蛋白,经电泳分离后,找到潜在靶标蛋白所在的差异条带。最后利用质谱技术分析差异条带内的蛋白质,通过分析比对质谱结果得到潜在的靶标蛋白。结果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找到差异条带,经质谱分析,不含POU结构域的八聚核苷酸结合蛋白(p54nrb/NONO)在核酸适配体LW-25样品组中量极高,在文库对照样品组中蛋白量很少,在琼脂糖凝胶珠样品组中几乎没有,因此判定NONO是最明显的差异蛋白。结论 NONO是LW-25潜在的靶标蛋白并很可能是引起胃癌转移的重要蛋白。(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立采,单卫星[4](2019)在《疫霉菌Avr3a家族效应蛋白保守靶标RIP5正调控植物防卫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卵菌包括疫霉菌、霜霉菌和腐霉菌,多数是植物病原菌,其中疫霉菌可引发毁灭性的植物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例如,致病疫霉菌可以引发马铃薯晚疫病,大豆疫霉菌可以引发大豆根腐病。疫霉菌在侵染植物的过程中,能够分泌大量效应蛋白到植物细胞中,通过干扰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来促进侵染,使得植物感病。Avr3a是疫霉菌中较为保守的效应蛋白,其在辣椒疫霉、大豆疫霉中都有同源物,统称为Avr3a家族效应蛋白。本研究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和酵母双杂交技术(Y2H)确认了候选寄主靶标RIP5与Avr3a家族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表达模式分析显示AtRIP5在辣椒疫霉菌侵染早期下调表达。接菌实验表明拟南芥中过表达AtRIP5增强了植物对辣椒疫霉菌的抗性,而敲除AtRIP5则使得植物更加感病。本氏烟中瞬时过表达NbRIP5增强了植物对辣椒疫霉和致病疫霉的抗性,沉默NbRIP5则降低了植物对疫霉菌的抗性,这些结果表明RIP5是植物对疫霉菌防卫反应的正调控因子。苯胺蓝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在拟南芥敲除突变体rip5的叶片中flg22诱导的胼胝质沉积显着降低。qRT-PCR结果表明AtRIP5影响了植物基础防卫反应中JA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Avr3a家族效应蛋白可通过靶向植物防卫反应的正调控子RIP5来干扰植物的基础防卫反应,包括胼胝质的沉积和JA信号通路相关的免疫反应。(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高晨,许铭,刘召阳,高宇琪,黄丽丽[5](2019)在《苹果树腐烂病菌外泌蛋白Vmhp-1互作靶标的鉴定及其干扰免疫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树腐烂病是由黑腐皮壳属真菌Valsa mali引起的枝干病害。解析病菌与寄主的互作机理对病害防控新策略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苹果树腐烂病菌Vmhp-1在侵染过程中上调表达,并通过酵母异源表达后证明Vmhp-1是一种外泌蛋白,更重要的是缺失后突变体致病力较野生型显着降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非寄主本氏烟瞬时表达系统发现Vmhp-1会抑制由Bax引起的细胞坏死。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Vmhp-1定位在烟草细胞膜上,而去掉信号肽Vmhp-1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核。Vmhp-1瞬时表达后,水杨酸(SA)通路(NbPR1和NbPR2)、茉莉酸(JA)通路(NbPR4和NbLOX)和乙烯(ETH)通路(ERF1)上的5个maker基因均下调表达,且Vmhp-1可以抑制INF1诱导的活性氧迸发和胼胝质的沉积。同时研究发现,Vmhp-1瞬时表达后降低了烟草对核盘菌(S.sclerotiorum)的抗性水平。进而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Y_2H)、双分子荧光(Bifc)和免疫共沉淀技术(Co IP)鉴定到2个与Vmhp-1互作的候选植物靶标。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外泌蛋白Vmhp-1调控寄主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文慧,李洪艳,屈超,张叶军,邹伟[6](2019)在《小窝蛋白-1:肿瘤细胞氧化应激靶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内异常的氧化代谢是肿瘤发生的标志之一。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量活性物质可能通过诱导基因突变和激活致癌通路促进细胞癌变。因此,抗氧化治疗被认为是肿瘤防治的重要策略。小窝蛋白-1 (caveolin-1, Cav-1)是胞膜窖的重要组成蛋白质,其分子量为22~24 kDa。Cav-1不仅直接参与胞膜窖结构的形成、膜泡运输、胆固醇稳态维持,还通过其"脚手架"结构域与众多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研究表明,Cav-1能够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介导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靶向激活Cav-1还可以清除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细胞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物质反过来也可以调节Cav-1的表达、降解、翻译后修饰和其介导的膜转运。多种抗氧化剂可以调节肿瘤细胞中Cav-1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本文简要综述了Cav-1及氧化应激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高迪[7](2019)在《基于植物病毒外壳蛋白靶标的药剂筛选与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植物病毒病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给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带来了巨大损失,其中以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引起的病毒病害尤为严重。虽然目前对该病害的基础研究有所进展,市面上也有少数几种药剂能有效地治理该种病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导致研发针对该病原体的特效性药剂难度极大。如何有效地筛选抗PVY药物是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害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一个以PVY关键蛋白为潜在靶标的药物筛选模型,寻找高活性的抗PVY药物,对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原核表达纯化的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为靶标,利用等温量热滴定法、微量热泳动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研究PVY-CP与抗病毒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得PVY-CP与抗病毒小分子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主要作用形式。以药物与PVY-CP的作用力为指标,进行离体水平的抗PVY药物筛选。后续通过突变体蛋白和活体植株的两种验证实验初步探究药剂的作用机理,建立了基于PVY-CP为潜在靶标的药物筛选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病毒唑、盐酸吗啉胍与PVY-CP均有不同程度的结合力,其结离常数大小为病毒唑(4.56μM)<盐酸吗啉胍(77.6μM),而氨基寡糖、苯并噻二唑与PVY-CP没有相互结合;继而研究了杨梅素衍生物与PVY-CP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P4、LP6、LP9和LP17与PVY-CP均有不同程度的结合力,其中LP6和LP9与PVY-CP的结合力比LP4和LP17与PVY-CP的结合力强。通过突变体蛋白的验证实验明确了病毒唑与PVY-CP的结合位点为精氨酸(R)153、精氨酸(R)179、天冬氨酸(D)197和赖氨酸(K)217。通过活体验证实验表明了病毒唑对PVY-CP在活体植株内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邬欢[8](2019)在《介导线虫对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毒素免疫应激反应信号通路PMK-2作用靶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云金芽胞杆菌产生的伴胞晶体蛋白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其中Cry5B和Cry6A较为典型。Cry6A在结构上与其他的伴胞晶体蛋白有较大不同,且作用机制新颖。新颖的作用方式预示着线虫可能对该毒素存在不同的免疫应激反应机制。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存在叁个pmk基因pmk-(1-3),它们连续排列组成一个操纵子;而PMK-2与PMK-1同源性很高,主要表达于线虫神经细胞中。我们前期研究结果显示PMK-2与秀丽隐杆线虫对Cry6A晶体蛋白毒素防御反应相关,对线虫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本课题对有无Cry6A毒素作用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筛选PMK-2信号途径调控的靶标基因,从而揭示PMK-2信号通路介导线虫对Cry6A晶体蛋白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PMK-1能被上游激酶NSY-1和SEK-1所激活,且pmk-1和pmk-2位于同一操纵子上,本实验首先通过Western blotting证明Cry6A不能使突变体sek-1(km4)和nsy-1(ag3)的PMK-2发生磷酸化,说明NSY-1和SEK-1也是磷酸化激活PMK-2的上游激酶。已有研究表明在受到Cry5B毒素作用时,秀丽隐杆线虫会通过PMK-1途径来调节ttm-1和ttm-2靶标基因的表达。本实验中通过RNAi技术沉默秀丽隐杆线虫ttm-2基因,用Cry6A对ttm-1,ttm-2这两个基因的突变体进行敏感性测定发现这两个突变株对Cry6A的敏感性不变,表明PMK-2不与PMK-1共用下游靶标TTM-1和TTM-2。本实验还利用RNA-seq技术对有无Cry6A毒素作用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对PMK-2调控的一些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中筛选了11种差异基因并用qRT-PCR技术鉴定其在转录水平上的变化,发现防御Cry6Aa2毒素时,秀丽隐杆线虫会启动热休克蛋白(HSP-70)来提高自身的应激反应能力;脂肪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一些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途径在线虫抵御Cry6A毒素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来为其自身提供一定能量;同时还激活了五种与天然免疫反应相关的蛋白。这些与能量相关蛋白的表达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从而激活天然免疫来抵御毒素的攻击,而这些能量可能来源于糖酵解途径,叁羧酸循环和无脊椎动物中特有的精氨酸激酶途径。在毒素与宿主之间的战斗中,MAPK可能感受毒素引起的能量失衡,激活MAPK,进而调控下游多个防御反应,达到抵御病原菌或毒素的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丰富了p38 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线虫这一模式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先天免疫机制。(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佚名[9](2019)在《研究人员发现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新靶标:血小板反应蛋白-1》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实验生物学(EB)会议上报道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水平可以减轻过量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研究人员Matthew McMillin及其团队发现,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功能衰竭小鼠中,血栓反应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的小鼠。(本文来源于《现代医院》期刊2019年05期)
闫芳芳[10](2019)在《配体—靶标蛋白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靶标蛋白的识别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一直是药物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药物发挥药效的本质是药物有机小分子到达其作用的靶点后,与受体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的过程中,受体的构象会发生改变,进而触发一系列与药效有关的药理效应。因此,药物与靶标蛋白原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以及药物与蛋白受体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为新靶点的发现和有效药物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所进行的配体与靶标蛋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脂肪酸结合蛋白4和5、表皮生长素受体蛋白、热休克蛋白)结合自由能的理论计算以及对抑制剂结合所导致的蛋白构象变化的研究将为新药物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是设计和开发治疗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药物最有前景的靶标之一。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与分子力学-广义波恩表面积(Molecular Mechanics-Generalized Born Surface Area,MM-GBSA)以及溶剂化相互作用能(Solvated Interaction Energy,SIE)方法相结合来研究叁种抑制剂(ID:901,941和968)与PTP1B的结合亲和力,计算结果表明抑制剂901对PTP1B具有最强的结合能力。利用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PC)分析来研究PTP1B的构象变化,结果表明抑制剂与PTP1B的结合对色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环(WPD-loop)的运动产生显着影响。应用自由能分解法研究了单个残基对抑制剂结合的影响,发现叁种抑制剂可以与PTP1B的关键残基产生氢键或疏水相互作用,这为抑制剂与PTP1B的结合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该研究有望为设计和开发治疗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有效药物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设计脂肪酸结合蛋白4和5(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4 and 5,FABP4和FABP5)的高效选择性抑制剂对于治疗与炎症、代谢和肿瘤生长相关的一些疾病是至关重要的。该研究探究了叁种抑制剂(5M7,65X和65Z)与FABP4/FABP5的结合选择性,结果表明所有抑制剂倾向于与FABP4结合,驱动抑制剂与FABP4和FABP5选择性结合的主要因素是抑制剂与两种蛋白中关键残基间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和极性相互作用的差异。同时,应用自由能分解方法揭示了抑制剂与两种不同蛋白质中单个残基选择性结合的分子机制。计算结果表明抑制剂与(FABP4,FABP5)中残基(Phe16,Phe19),(Ala33,Gly36),(Phe57,Leu60),(Ala75,Ala78),(Arg126,Arg129)和(Tyr128,Tyr131)的结合差异驱动了抑制剂对FABP4和FABP5的选择性结合。该研究将为进一步设计有效药物来预防一系列代谢疾病,动脉硬化和炎症提供很大帮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治疗癌症最有希望的靶点之一,双突变T790M/L858R导致蛋白对抑制剂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主成分分析表明,T790M/L858R对EGFR的结构稳定性造成明显的干扰。利用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 Boltzmann Surface Area,MM-PBSA)和自由能分解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T790M/L858R对EGFR耐药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Wild Type,WT)相比,抑制剂与突变型EGFR之间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降低是诱导T790M/L858R对抑制剂TAK-285的耐药性的主要因素,而T790M/L858R对HKI-272和W2P的抗药性主要是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降低和极性相互作用的增强。我们期待从这项研究中获得的信息对药物的合理设计有所帮助,以减轻T790M/L858R诱导的EGFR的耐药性。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是治疗癌症的理想靶点,并且抑制剂与HSP90的结合可导致其伴侣蛋白质的降解,从而以多种方式对肿瘤产生联合攻击。在这项工作中,对六个系统进行了140 ns的MD模拟。随后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抑制剂的结合使得HSP90的构象发生较大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倾向于增大结合口袋的体积以促使抑制剂的进入。同时,将MM-PBSA、MM-GBSA和SIE方法组合起来以预测抑制剂与HSP90的结合能力。令人鼓舞的是,计算结果的排序与实验结果的排序一致。基于单个残基能量贡献的层聚类分析表明,位于树形图A组中的20个残基对抑制剂结合起主要作用。残基中每个原子对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贡献以及抑制剂与HSP90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的分析表明,重要残基与抑制剂关键区域的范德瓦尔斯和氢键相互作用是促进抑制剂与HSP90结合的主要因素。我们希望这项工作可以为开发针对HSP90的高效抑制剂提供有用的理论信息。迄今为止,MD模拟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构象变化以及配体-蛋白质结合机制的通用工具,主成分分析在研究蛋白构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几种计算抑制剂与蛋白质结合自由能的方法,如自由能微扰(FEP)、热力学积分(TI)和MM-PBSA/GBSA。尽管FEP和TI能够实现精确计算,但是这两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因此在药物设计中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反MM-PBSA/GBSA方法不仅能获得合理的计算结果,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因此,这两种方法已成功地用于预测蛋白质与抑制剂的结合自由能。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抑制剂的设计提供很好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靶标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观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命运决定等众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一类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调控着染色质层面的遗传信息解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组蛋白自身突变会导致癌症的发生,突变组蛋白因此被称为"癌组蛋白"(oncohistone)。笔者立足于骨与软组织肿瘤,围绕癌组蛋白的突变及其表观调控机制作一系统综述。现报告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标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曹茂启,王珏,罗骏,刘德见.分子对接技术在天然产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9
[2].姜亚飞,华莹奇,蔡郑东.骨肿瘤表观遗传新靶标癌组蛋白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3].刘浩波,刘涛,王亚雷,罗昭锋.探索人高转移胃癌细胞HGC-27适配体的靶标蛋白[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
[4].李立采,单卫星.疫霉菌Avr3a家族效应蛋白保守靶标RIP5正调控植物防卫反应[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5].高晨,许铭,刘召阳,高宇琪,黄丽丽.苹果树腐烂病菌外泌蛋白Vmhp-1互作靶标的鉴定及其干扰免疫功能的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王文慧,李洪艳,屈超,张叶军,邹伟.小窝蛋白-1:肿瘤细胞氧化应激靶标[J].生理学报.2019
[7].高迪.基于植物病毒外壳蛋白靶标的药剂筛选与作用机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9
[8].邬欢.介导线虫对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毒素免疫应激反应信号通路PMK-2作用靶标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佚名.研究人员发现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新靶标:血小板反应蛋白-1[J].现代医院.2019
[10].闫芳芳.配体—靶标蛋白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