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吉丁肿腿蜂论文-胡帅,罗立平,王小艺

白蜡吉丁肿腿蜂论文-胡帅,罗立平,王小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蜡吉丁肿腿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蜡吉丁肿腿蜂,母代效应,姊妹窝,寄生作用

白蜡吉丁肿腿蜂论文文献综述

胡帅,罗立平,王小艺[1](2019)在《白蜡吉丁肿腿蜂不同姊妹窝子代翅型分化和性比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具有多次产卵习性的寄生蜂不同姊妹窝子代种群参数的变化,从母代效应角度明确寄生蜂在自然栖境中增殖和延续种群的机制。[方法]室内30℃±1℃,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65%±5%的条件下测定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其成虫寿命期内所有姊妹窝子代产出过程中对麻竖毛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比较各姊妹窝子代中雌蜂数量、发育历期、有翅型雌蜂比例和性比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能力和自身的产雌数量逐渐减低;各姊妹窝子代中雌性有翅率逐次递减,其中第3姊妹窝子代降幅最大,直至为零;各姊妹窝子代的雌雄性比呈抛物线趋势,第3姊妹窝子代雌雄性比接近1:1。[结论]白蜡吉丁肿腿蜂姊妹窝子代间翅的非遗传多型性可能是该蜂在应对林间异质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白蜡吉丁肿腿蜂第3姊妹窝子代的产出可能是其成虫寿命期内调控翅型和性比达到种群适合度最大化的关键节点。(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胡帅,王小艺,杨忠岐,陈然[2](2019)在《人工繁育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最适温度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寄生情况、子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21、24、27、30和33℃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为寄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前期、卵、幼虫、茧蛹和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子代数量以及性比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有所提高,寄生率在30℃时达到最高,为100%,寄生成功率在27℃和30℃均达到最高,为93.33%;当温度超过30℃时,二者均分别下降至73.3%和60%。随着温度升高,子代数量从58头/窝(21℃)显着增多至91.14头/窝(30℃);当温度高于30℃时,羽化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至52.5/窝(33℃)。在21~33℃范围内,白蜡吉丁肿腿蜂的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幼虫、茧蛹及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而卵的发育速率在27℃时最快。表明人工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7~30℃,研究结果为提高该蜂的人工繁育效率以及优化野外释放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晓云,胡尊瑞[3](2018)在《人工扩繁白蜡吉丁肿腿蜂保藏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工条件下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适宜保藏温度和喂食材料以及寄主选择因子对其保存时间和扩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RH=75%条件下,经过60 d保藏,其雌蜂的存活率仍达80%以上;在此条件下保藏,其产卵量[(40.78±4.98)粒]、幼虫数量[(29.22±3.57)头]、仔代蜂数量[(21.25±2.50)头]等扩繁指标都高于5、8、14℃保存的指标。试验结果显示,用青杨天牛作寄主扩繁的雌蜂比用黄粉虫蛹扩繁的雌蜂更耐低温保藏,前者保藏90 d后存活率为60.7%,而后者仅20.0%;保藏期间饲喂青杨天牛血淋巴效果最好,经过60 d保藏,饲喂组存活率达91.8%,而对照组仅为74.5%,由此证实以替代寄主进行人工扩繁肿腿蜂,需要定期对种蜂进行人工复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8年05期)

刘雪锋,田润民,刘丽洁,桑华,靳嵘[4](2016)在《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红缘天牛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缘天牛是沙棘主要的蛀干害虫,常造成沙棘林成片死亡。由于红缘天牛钻蛀沙棘枝干,生活隐蔽,难于防治,利用天敌防治是控制红缘天牛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红缘天牛,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对红缘天牛的室内寄生情况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白蜡吉丁肿腿蜂在1︰1和1︰2的接蜂比例下都可100%寄生红缘天牛,5龄红缘天牛每头平均繁殖66.1头蜂;林间,放蜂量为1︰6~1︰10时,寄生率达33.6%,与1︰12~1︰20放蜂量的寄生率34.2%相差不大,故放蜂量为1︰6~1︰10时为最佳放蜂量,红缘天牛的虫口密度由放蜂前的1.2头/株降低到0.4头/株,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魏可,王小艺,杨忠岐[5](2016)在《补充营养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效率和发育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明补充营养是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的寄生效率、生殖能力和寿命有显着影响。[方法]本文通过在白蜡吉丁肿腿蜂搜寻到寄主前期为其提供寄主血淋巴和蜂蜜补充营养,调查有前期补充营养经历的肿腿蜂对寄主麻天牛的寄生率、母蜂生殖能力和子代蜂发育进程的变化。同时,给予刚羽化的肿腿蜂雌蜂短期的补充营养的过程,调查其寿命长短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寄主血淋巴和糖类物质均可以作为供肿腿蜂补充营养的潜在食物源。寄生前期取食寄主血淋巴和蜂蜜的肿腿蜂寄生率显着高于前期仅补充蒸馏水的个体。补充营养后可促使寄生蜂卵的成熟,可以使肿腿蜂更快的开始产卵进程。前期取食寄主血淋巴的肿腿蜂生殖能力显着高于寄生前期仅补充蒸馏水的个体,取食蜂蜜的肿腿蜂产卵量较前2组均无显着差异。寄生蜂母蜂是否补充营养对其子代的发育过程和性比无显着影响。此外,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刚羽化的肿腿蜂补充营养后,其寿命显着延长。取食寄主血淋巴或蜂蜜的寄生蜂寿命均约为羽化后无营养补充经历雌蜂个体的2倍。[结论]以上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寄生过程开始前期的补充营养过程可以显着的增强其对寄主害虫的控制作用和延长其寿命。取食蜂蜜或寄主血淋巴对肿腿蜂生殖和寿命的增强作用相近。建议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可以通过在天敌释放区周边配植一定的蜜源植物以此实现对天敌昆虫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魏可[6](2016)在《多寄主型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和发育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Hymenoptera:Bethylidae)最早被发现自然寄生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Coleoptera:Buprestidae)幼虫和蛹。后被证实可寄生多种吉丁甲科和天牛科昆虫的幼虫,是一种多寄主型抑性外寄生蜂。该寄生蜂具有搜索能力强、发育周期短、繁殖潜力大和种群极度偏雌等特点。为了研究该寄生蜂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优化其大规模繁殖技术和高效的利用于防治不同种类的钻蛀性害虫。本文研究了当寄主条件和生活环境变化时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行为和生理变化规律,揭示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机制,证明了其是一种优秀天敌,可被用于多种林业蛀干害虫生物防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蜡吉丁肿腿蜂因寄生寄主不同可形成对某一种寄主的专性适应。长期自然寄生于白蜡窄吉丁幼虫的寄生蜂同时面临其自然寄主白蜡窄吉丁和非自然寄主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Coleoptera:Cerambycidae)时表现为对前者有极强的选择和寄生行为。然而,随着寄生蜂在栗山天牛上繁殖的世代数增加,肿腿蜂雌蜂开始表现出对栗山天牛幼虫有逐渐增强的选择寄生行为。连续以栗山天牛为寄主繁殖至第11代的寄生蜂和自然寄生原始寄主白蜡窄吉丁的寄生蜂雌蜂在无选择试验中对栗山天牛和白蜡窄吉丁两种寄主适应性差异显着。长期寄生栗山天牛的寄生蜂继续以栗山天牛作寄主的适合度更高,而长期寄生白蜡窄吉丁的寄生蜂以原始寄主繁殖的适合度更高。同样,两个群体的寄生蜂对非自然寄主栗山天牛幼虫搜索和寄生能力也差异显着。长期以栗山天牛作寄主的寄生蜂可更高效的发现和成功寄生寄主植物内部的栗山天牛幼虫。2.寄生蜂成虫期的学习经历可以使它们很快的适应一种新的环境。寄生蜂成虫早期经历可以增强寄生蜂对相关环境的辨识能力。成虫早期经历主要来源于寄生蜂羽化时通过啃食茧壳而获得的寄主遗留在寄生蜂茧壳上的化学信息物质。寄生蜂成虫后期的寄主相关学习经历对其寄主选择行为影响十分强烈。在成虫期优先接触的学习环境会促使它们随后偏好选择前期所经历过的相关寄主。并且,成虫期的取食经历对肿腿蜂的寄主选择行为影响很大,取食某一种寄主后,在随后气味源选择中对该寄主偏好性更强。成虫期的学习经历还会显着提高寄生蜂对前期经历过的寄主的寄生能力。3.白蜡吉丁肿腿蜂应对不同大小寄主可权衡生殖和发育过程。寄生蜂的产卵量主要由寄主条件和产卵前寄生蜂自身的生理状态决定,肿腿蜂寄生中等个体大小的栗山天牛低龄幼虫时产卵量最大。由于寄主质量的不均等,母蜂产出不同数量的卵在相应寄主上而引起了子代蜂发育规律的多态性。在小寄主上繁殖的幼期寄生蜂所能获得的营养有限,所以可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发育至成熟,但是最终却只能获得相对较小的个体质量;相反,在个体更大的寄主上繁殖的寄生蜂可获得相对更大的个体质量,但会显着的延长其幼期周期。寄生蜂依据寄主营养条件的变化,协调自身发育进程,以此来平衡发育周期和个体大小两者之间的矛盾。4.雌蜂密度增大提高了对寄主开发利用的成功率。当一头寄主上接入的母代肿腿蜂数量增多时,寄主被成功麻痹制服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并且寄生蜂开始产卵前所需的时间也显着缩短。母代寄生蜂数量增大,减少了因为寄主抵御行为而引起的寄生蜂死亡,因此寄生蜂群体的产卵成功率提高。当雌蜂数量由1头增加至4头时,在单头寄主上寄生蜂总的产卵量表现为逐步增加,并且子代数量也由94头增加至164头。子代数量的增多表明了白蜡吉丁肿腿蜂个体间同类相食的情况很少出现。虽然当子代数量增加时,由于寄主资源的限定而是得单头寄生蜂的个体大小有轻微降低。但是从寄生蜂群体局部资源增加理论来说,这种多头母蜂开发一头寄主的情况时有利的。5.应对寄主资源竞争,肿腿蜂可发育为更多的有翅型个体而具备随时迁出不利环境的能力。随着在一头寄主上繁殖的幼期子代蜂数量增多,其最终成蜂群体里面的有翅型个体也相应增多,表明了营养竞争是促进肿腿蜂产生有翅型后代的重要因素。有翅型或无翅型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寄主的寄生能力无显着差异,表明了在幼期发育过程中更多的能量分配给翅的发育并未对具翅型个体生命活力造成负面的效应。未发现有翅型蜂在个体大小和寿命上较无翅个体有显着的差异。肿腿蜂子代雌性不是简单地遵循亲本的翅的表现形式,而且无翅型雌蜂略偏向产出更多的有翅型雌性后代。6.白蜡吉丁肿腿蜂可以调整自身寄主结构而应对寄主资源外竞争的关系。对白蜡吉丁肿腿蜂而言,其可利用整个幼期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coleoptera:cerambycidae)(低龄幼虫、老熟幼虫和蛹)作为其生殖产卵的寄主,而另外一种跟它竞争寄主的天敌花绒寄甲主要寄生天牛老熟幼虫和蛹。肿腿蜂和寄甲成虫同时存在,肿腿蜂最终可利用的寄主数量比花绒寄甲更多,前者对寄主寄生率较后者高10%。若肿腿蜂与寄甲卵被同时使用,寄甲卵可迅速孵化为幼虫而开始寄主搜索过程,因此最终被花绒寄甲寄生的寄主较肿腿蜂更多,此时寄甲对寄主的寄生率较肿腿蜂高13%左右。但总的来说,白蜡吉丁肿腿蜂并未出现由于花绒寄甲与其竞争寄主而出现不能成功延续种群繁殖。此外,未发现寄主有被两种天敌重寄生的现象,表明两种具备同时被释放于林间用于生物防治的生态基础。7.非寄主类糖类营养有助于肿腿蜂应对林间寄主缺乏的情况。糖类物质可以作为供肿腿蜂补充营养的潜在食物源。寄主血淋巴是作为寄生蜂成虫的固有的营养资源,但发现寄生蜂在仅补充蜂蜜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对寄主寄生能力的增强和自身寿命的延长。刚羽化的肿腿蜂在获得取食蜂蜜经历后,其单次产卵量均较无补充营养经历的高20%,并且其寿命显着延长。同时,试验结果证明了取食蜂蜜或寄主血淋巴对肿腿蜂生殖和寿命的增强作用相近。在林间如果遇到某一段时期寄主资源相对缺乏的时候,肿腿蜂可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延长寿命,保存在林间的种群数量以此实现后期对出现合适寄主时的成功开发。8.白蜡吉丁肿腿蜂具有抚幼行为习性,可以协助幼蜂更好的完成发育。当发育在寄主上的白蜡吉丁肿腿蜂幼蜂数量过多,此种情况下幼虫化蛹前无母蜂协助便会出现大量的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一定数量的老熟幼虫因自身不能移动而堆积,因此不能成功化蛹。但是若环境中有雌蜂存在,雌蜂会协助幼蜂移动,幼期死亡率会大大降低。亲本抚育行为的重要时期体现在肿腿蜂幼虫期,而其余时期即使无母蜂陪伴寄生蜂发育也不会受较大影响。肿腿蜂的抚幼行为同样还存在于母蜂对非自产幼蜂的抚育,并且这种抚幼行为不会受到是否具有产卵经历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了多寄主型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依据其固有的行为和发育可塑性而具备快速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的能力。首先,白蜡吉丁肿腿蜂可通过寄生不用寄主而获得对某一寄主的专性适应能力,并且通过短期的寄主相关学习经历也同样可以快速的适应变化的寄主和寄主栖境环境。同时还探明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应对寄主资源缺乏时的适应机制。多头寄生蜂同时寄生一头寄主会造成种内资源竞争,但同时对寄主资源的开发更有利,并且肿腿蜂在应对和花绒寄甲的种间资源竞争时可调整自身寄主结构而确保种群的延续。寄生蜂面对寄主资源缺乏时可通过取食花蜜获得寿命的延长,同时栖境内密度过大可诱导更多寄生蜂发育为有翅型个体而获得可随时迁出不利环境的能力。最后,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抚幼行为习性确保了幼期寄生蜂在不利环境中的发育成功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了白蜡吉丁肿腿蜂有着极强的行为和生理可塑性,它们具备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是一种可被深入开发和应用于多种天牛类和吉丁甲类昆虫的生物防治的优势天敌。(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4-01)

唐艳龙,魏可,王小艺,杨忠岐,姜静[7](2015)在《白蜡吉丁肿腿蜂学习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腿蜂是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为了解肿腿蜂搜索寄主的行为机制,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搜索和寄生我国重大林木蛀干害虫——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幼虫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记忆效应随着搜索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用寄主虫粪和木屑混合物预处理后,白蜡吉丁肿腿蜂搜索到寄主的时间缩短。不同学习经历的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与寄主栗山天牛相关的气味源物质嗅觉测定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经历栗山天牛幼虫虫粪和蛀屑环境后明显倾向于选择栗山天牛虫粪和木屑混合物,而经历栗山天牛幼虫或辽东栎树皮环境的肿腿蜂对相应的气味选择偏好性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多寄主型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学习能力有利于用来防治多种非原始寄主害虫,能够明显提高其对新寄主的寄生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胡尊瑞,吴晓云,张翌楠,李志强[8](2015)在《不同保藏材料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保藏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是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的优秀天敌。为明确保藏材料对白蜡吉丁肿腿蜂有效保藏期的影响,在相对湿度85%,温度11℃条件下,将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分别置于不同保藏材料中,比较该蜂在保藏期间的存活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保藏材料对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的存活率有显着影响,在管长50 mm,管口内径10 mm的塑料指形管中加入M形纸片,可以有效延长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寿命,最适合该蜂的保藏。(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5年02期)

牛春林,田奥,张福海,陈刘生[9](2014)在《白蜡吉丁虫肿腿蜂对叁种蛀干害虫的寄生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和纳曼干脊虎天牛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幼虫作为替代寄主对天敌昆虫白蜡吉丁虫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进行人工饲养,成功繁殖出了成蜂。人工繁蜂的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70%,接蜂的蜂虫比3∶1,叁种替代寄主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虫和纳曼干脊虎天牛幼虫的被寄生率分别为43.77%、87.12%和82.41%;平均繁蜂时间分别为42 d、33.17 d和34.58 d;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虫和纳曼干脊虎天牛单个幼虫平均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分别为40.83头、90.33头和50.92头;子代蜂的雌性率分别为95.53%、96.70%和94.57%。在7℃,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储藏,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成蜂的平均寿命150 d;寿命超过一个月的雌蜂占95%,雄蜂寿命5-7 d。(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唐艳龙,王小艺,杨忠岐,姜静,魏建荣[10](2014)在《白蜡吉丁肿腿蜂过冷却点和其防治栗山天牛幼龄幼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是防治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幼龄幼虫的优秀天敌。为了明确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幼虫的最佳虫期和放蜂比例,我们首先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放蜂比例对栗山天牛幼龄幼虫的防治效果,然后研究了林间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栗山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并测定了该肿腿蜂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最佳虫期为栗山天牛1~2龄幼虫期,其寄生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在栗山天牛为害较重的林区,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栗山天牛的最佳虫蜂比为1:3,其寄生率最高,而且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在补充营养过程中会直接致死较多幼虫,其产生的子代数量也最多,有利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林间建立稳定的种群。在栗山天牛为害程度较轻的林区,按虫蜂比1:1释放即可。经测定,白蜡吉丁肿腿蜂林间种群的成虫过冷却点平均为-26.2℃,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能够在东北林区栗山天牛发生林分安全越冬。(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白蜡吉丁肿腿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寄生情况、子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21、24、27、30和33℃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为寄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前期、卵、幼虫、茧蛹和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子代数量以及性比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有所提高,寄生率在30℃时达到最高,为100%,寄生成功率在27℃和30℃均达到最高,为93.33%;当温度超过30℃时,二者均分别下降至73.3%和60%。随着温度升高,子代数量从58头/窝(21℃)显着增多至91.14头/窝(30℃);当温度高于30℃时,羽化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至52.5/窝(33℃)。在21~33℃范围内,白蜡吉丁肿腿蜂的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幼虫、茧蛹及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而卵的发育速率在27℃时最快。表明人工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7~30℃,研究结果为提高该蜂的人工繁育效率以及优化野外释放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蜡吉丁肿腿蜂论文参考文献

[1].胡帅,罗立平,王小艺.白蜡吉丁肿腿蜂不同姊妹窝子代翅型分化和性比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2019

[2].胡帅,王小艺,杨忠岐,陈然.人工繁育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最适温度条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3].吴晓云,胡尊瑞.人工扩繁白蜡吉丁肿腿蜂保藏条件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8

[4].刘雪锋,田润民,刘丽洁,桑华,靳嵘.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红缘天牛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6

[5].魏可,王小艺,杨忠岐.补充营养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效率和发育进程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6

[6].魏可.多寄主型寄生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和发育策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7].唐艳龙,魏可,王小艺,杨忠岐,姜静.白蜡吉丁肿腿蜂学习行为的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5

[8].胡尊瑞,吴晓云,张翌楠,李志强.不同保藏材料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保藏期的影响[J].中国森林病虫.2015

[9].牛春林,田奥,张福海,陈刘生.白蜡吉丁虫肿腿蜂对叁种蛀干害虫的寄生效能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4

[10].唐艳龙,王小艺,杨忠岐,姜静,魏建荣.白蜡吉丁肿腿蜂过冷却点和其防治栗山天牛幼龄幼虫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

标签:;  ;  ;  ;  

白蜡吉丁肿腿蜂论文-胡帅,罗立平,王小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