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埋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埋管换热器,温度响应,岩土分层,地下水流动
垂直埋管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茅靳丰,张小松[1](2019)在《基于岩土轴向分层垂直地埋管换热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埋管周围岩土轴向分层热物性相差较大时,传统均匀介质模型忽略了岩土分层、热物性变化和地下水流动的综合影响,往往会带来偏差。本文通过对南京某一地埋管换热器现场实验,分析了岩土分层和地下水流动特性,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岩土轴向分层数值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对比分析轴向数值模型与传统的有限长纯导热模型(FLS)和渗流有限长线热源模型MFLS均匀介质模型,结果表明:连续加热60 d后轴向分层模型的埋管出水温度比FLS模型低约0. 5℃,比MFLS模型高0. 3℃,且轴向分层模型不同深处温度响应差别较大。并对不同距离不同加热时间下,埋管轴向温度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森森,刘寅,秦志刚[2](2019)在《土壤源热泵垂直U型地埋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施工关键技术的跟踪与研究,着重探讨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与优化方案。分析了叁种常用回填方式,为实际应用中回填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提出了一种易于区分双U型支管通路的方法,提高了施工效率。设计了一种新型管卡,改善了回填堵塞问题。最大横截面尺寸相同条件下,验证了方形端头在下管速度方面优于圆形端头。(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02期)
罗新梅,聂梦瑶,杨金岭[3](2018)在《渗流作用下U型垂直地埋管换热器工程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昌某地源热泵工程为例,阐述了地埋管管群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的设计计算方法,利用Visual Basic.NET与Matlab语言混合编程进行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的存在不一定能强化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当地下水渗流速度低、岩土孔隙率大时不利于地埋管散热,而当贝克利数数大、岩土等效导热系数高时有利于地埋管散热。(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8年11期)
廖露[4](2018)在《垂直U形地埋管回填材料换热性能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的垂直U形地埋管叁维非稳态模型,在5种不同导热系数回填材料U形地埋管连续运行条件下,对U形管的水温进行了逐时监测。比较不同填料条件下钻孔的传热情况,分析了对支管间热短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填料的导热系数小于临界值时,提高导热系数有利于降低出水温度,取得较好的传热效果;当导热系数继续增加时,强化传热的能力逐渐降低。单纯提高填料的导热系数强化传热会带来热短路问题,填料的导热系数越大,热短路现象越明显,换热的不利影响也就越严重。建议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回填材料,使其导热系数略大于地下土壤的。采用支管间架设弹簧的措施有利于缓解地埋管道的热短路现象,因为弹簧可以防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支管间间隙变小。(本文来源于《防护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聂梦瑶[5](2018)在《基于热渗耦合模型的U型垂直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理论与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一直是土壤源热泵技术研究的关键。目前,实际应用的地埋管换热器的计算模型大多是基于单一的热传导理论,而没有考虑地下水渗流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从而使地下水丰富区域内的地埋管设计长度偏大,导致初投资及运行费用的增加。因此,本文考虑地下渗流、管群间耦合和动态负荷等因素,结合钻孔外无限长移动线热源模型和无限长线热源模型以及钻孔内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准叁维模型,以Visual Studio为开发平台,采用Visual Basic.NET语言与Matlab语言进行软件混合编程,开发设计了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应用软件,软件可以实现垂直埋管换热器的基本设计计算功能,包括计算地源热泵工程所需钻孔总长度以及钻孔个数。结果表明,对于钻孔内热阻的计算,准叁维模型计算所得热阻最小,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较为接近;而对于钻孔外热阻,有渗流存在模型下的热阻小于无渗流模型下的热阻,这说明地下水渗流在某种程度上可强化换热。由于现有的地下水渗流作用下的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解析模型尚不能综合求解管内流体在周围土壤导热与地下水渗流耦合作用下的传热问题,因此本文采用有限长移动线热源作为单钻孔外传热模型,并结合钻孔内单U和双U埋管的准叁维传热模型,以钻孔壁为耦合面,利用迭代方式寻优计算,建立可考虑渗流影响的地埋管钻孔内、外耦合的热渗耦合模型。此外,基于渗流作用下单钻孔的传热模型,考虑管群间耦合、动态负荷等情况,利用迭加原理和阶跃负荷,建立了地埋管管群传热模型和变热流线热源解析模型。结合所建模型,在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计算软件,并将软件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分析比较,验证此软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单位延米换热量和埋管出口水温为评价指标,在夏季工况下研究土壤热物性、回填材料、地下水渗流、渗流速度等因素对埋管群传热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所开发软件对埋管群周围土壤温度场进行全年动态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可有效促进埋管周围土壤的换热,若在地埋管设计过程中,忽略地下水渗流的影响会造成25%的偏差;通过分析不同深度不同半径下全年逐时土壤温度的分布情况发现,管群间的换热干扰对于埋管群中心位置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深度80米以及距管群半径3m范围之外的土壤温度在全年逐时动态负荷下稳定后接近于初始温度,基本不受影响。此外,注入的热量大于提取的热量,表明夏季和冬季的换热量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从而导致地温略有上升。(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8-05-22)
廖露,茅靳丰,陈尚沅,侯普民,刘立瑶[6](2018)在《防护工程垂直U形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防护工程垂直U形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利用某地下工程地源热泵实验台,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进出口水和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4 h连续运行时,埋管单位孔深换热量逐渐降低;间歇12 h运行时,钻孔初始时局部单位孔深换热量与连续运行时相差较大,而总时间内钻孔平均单位孔深换热量要大于连续运行。建议防护工程在应对突袭时采用连续运行模式,并将热稳定时间和该时间内的单位孔深换热量作为工程地埋管系统应突处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但工程长期使用时应采用间歇运行模式。该工程本次实验测得的热稳定时间为14 h,14 h内换热量为1 310.4 k J/m。(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邹继光[7](2017)在《水平与垂直耦合式地埋管热泵系统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源热泵的土壤热不平衡问题,在冷负荷占主导的区域,常规做法是利用冷却塔进行辅助散热,以改善土壤的温度场,这种做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地源热泵的热不平衡问题。水平埋管埋深较浅,与环境存在较强的热交换,夏季换热效率高于冷却塔。针对此,本文提出了利用水平埋管代替冷却塔解决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的热不平衡问题,并对其在典型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一栋办公建筑,选取了十二个典型城市,并依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对其热工性能等参数予以调整后,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沈阳、大连、银川和兰州地区,供热量远大于供冷量,累计冷热负荷比小于0.5,适合加装辅助供热设备的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累计冷热负荷比在0.5~1之间的承德和太原地区,采用单纯的垂直埋管的热泵系统基本可保证土壤的热平衡。累计冷热负荷比在1~1.5之间的天津和石家庄地区,土壤取排热量差异不大,需要根据土壤物性确定是否需要加装辅助散热设备。天津地区的土壤导热系数大于2.25W/(m·K)时可以不必加装辅助散热设备,石家庄地区的土壤导热系数大于2.4W/(m·K)时可以不必加装辅助散热设备,土壤导热系数低于上述限值时,根据全寿命周期经济性计算,利用水平与垂直耦合式地埋管热泵系统解决土壤的热不平衡问题是可行的。累计冷热负荷比在1.5~2之间的郑州、西安和济南地区,郑州地区现有土壤物性下采用水平与垂直耦合式地埋管热泵系统均适宜;西安地区的土壤导热系数小于1.9W/(m·K)时较为适宜;济南地区的土壤导热系数小于2.1W/(m·K)时较为适宜。累计冷热负荷比在2以上的地区,由于冷热负荷差异过大,相对于冷却塔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在不新增占地的前提下,水平与垂直耦合式地埋管热泵系统无法满足夏季峰值冷负荷需求,因此在该地区不适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陈尚沅,茅靳丰,韩旭[8](2017)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垂直地埋管换热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地埋管结构和物性对换热的影响时,往往难以整体考虑所有因素,该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地埋管换热器在一系列运行工况下的换热量。通过建立叁维地埋管数值模型及实验验证,获取网络需要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以岩土导热系数、回填土导热系数、进水流量、地下水渗流速度、进水温度和钻孔深度为输入,换热量为输出,建立一个叁层基于反向传播算法的神经网络BP模型,探讨不同的训练函数和隐含层节点数对网络精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和模拟检验表明,最优网络模型换热量预测值与检验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0.11,线性拟合度为0.894,具有较好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程金明,刘阳[9](2017)在《地下水流动对垂直埋管换热器土壤温度场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地下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基于内热源法建立热渗耦合作用下的数学模型,利用传热模拟得到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动对原温度场影响明显,而且地下水流速越大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王西奇,张浩,张佳,王封顺[10](2017)在《大庆地区土壤源热泵垂直式U型埋管系统综合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大庆地区土壤情况及温度变化规律,建立了U型垂直埋管模型。针对U型埋管进出口流量、进口温度、垂直埋管深度及支管间距进行了实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其他变量一定情况下,随着埋管进口流量的增大,出口温差减小,总换热量增大。随着进口水温增大,出口水温会增加,而换热总量降低。随着埋管深度增加,总换热量和出口水温都会增大,而换热效率降低。(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7年24期)
垂直埋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施工关键技术的跟踪与研究,着重探讨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与优化方案。分析了叁种常用回填方式,为实际应用中回填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提出了一种易于区分双U型支管通路的方法,提高了施工效率。设计了一种新型管卡,改善了回填堵塞问题。最大横截面尺寸相同条件下,验证了方形端头在下管速度方面优于圆形端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埋管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茅靳丰,张小松.基于岩土轴向分层垂直地埋管换热模型分析[J].制冷学报.2019
[2].徐森森,刘寅,秦志刚.土壤源热泵垂直U型地埋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3].罗新梅,聂梦瑶,杨金岭.渗流作用下U型垂直地埋管换热器工程设计与应用[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8
[4].廖露.垂直U形地埋管回填材料换热性能的数值研究[J].防护工程.2018
[5].聂梦瑶.基于热渗耦合模型的U型垂直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理论与设计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8
[6].廖露,茅靳丰,陈尚沅,侯普民,刘立瑶.防护工程垂直U形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8
[7].邹继光.水平与垂直耦合式地埋管热泵系统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7
[8].陈尚沅,茅靳丰,韩旭.基于神经网络的垂直地埋管换热量预测[J].太阳能学报.2017
[9].程金明,刘阳.地下水流动对垂直埋管换热器土壤温度场分布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2017
[10].王西奇,张浩,张佳,王封顺.大庆地区土壤源热泵垂直式U型埋管系统综合性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