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早产儿,人体平衡论
人体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沈蕾蕾,郑瑞雪,胡影[1](2019)在《以“人体平衡论”治疗超早产儿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及临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随访患儿出院后生长发育情况,并简要复习超早产儿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胎龄24+6周,出生体质量585 g,出生后经初步复苏转入NICU治疗,以"人体平衡论"为总治疗原则,以八大平衡为评估方法,经积极治疗奶量、体质量稳步增长,各系统发育情况理想,出院后随访至今追赶生长尚可。结论从整合医学的角度建立"人体平衡论"的治疗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邢聪,陈建强,王震,吴瑛,花妙林[2](2019)在《上肢鞭打运动中腰伸肌群疲劳对人体平衡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腰伸肌群属于人体"核心"部位肌肉,主要包括竖脊肌腰段和腰方肌,以及胸腰筋膜等腰椎周围肌肉附属粘弹性组织。在人体运动中腰伸肌群起到参与支撑体重,保护脊柱和内脏器官,传递及整合四肢发力,缓冲震动,控制身体姿势状态,保持身体平衡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发现,在腰伸肌群疲劳会削弱人体在日常活动中的平衡能力,改变人体活动时的平衡姿势状态。研究中设计的身体活动主要包括:静止站立,提拉重物,慢跑等。这些身体活动具有活动强度小,姿势单一的特点。而在竞技运动中,人体动作更复杂,冲击力更大,且重复次数多。例如在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隔网对抗性项目中上肢鞭打动作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些项目的运动训练中,存在运动员腰伸肌群疲劳未恢复就参与到训练及比赛中的现实情况。那么运动员在腰伸肌群疲劳条件下来完成上肢鞭打动作,人体原有的平衡状态是否会受到影响,若产生影响,人体又会表现出怎样的姿势策略来应对,这些姿势状态的改变又是否会引起人体在连续完成鞭打动作时损伤的可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测量及分析手段,以羽毛球原地杀球技术为例,探究腰伸肌群疲劳后人体在完成上肢鞭打动作时所表现出的平衡姿势特征。研究目的:探究人体在完成鞭打动作这一类非对称且多环节参与的动作时,腰伸肌群疲劳会对人体平衡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查找相关实验指标及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提供指标及理论支撑。实验法:采用改进的Sorenson腰伸肌群耐力测试法使腰伸肌群疲劳,并运用vicon红外摄像头的运动捕捉系统结合测力台,测量并对比16名羽毛球运动员在腰伸肌群疲劳前后,完成原地杀球动作时人体重心(Center of Mass,简称COM)的晃动特征及下肢蹬伸的生物力学特征。数理统计法:借助SPSS.21软件对腰伸肌群疲劳前后的生物力学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显着性水平设为0.05。研究结果:在挥拍击球阶段,腰伸肌群疲劳后,COM在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的活动范围,相比于疲劳前产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P<0.01),分别增加0.048m和0.022m;COM单位时间内的晃动幅度的峰值及均值相比于腰伸肌群疲劳前产生差异(P<0.05,P<0.05),分别增加0.069m和0.052m;蹬伸腿获得最大地面反作用力的一刻,COM在Y轴上的位置在腰伸肌群疲劳后相比于疲劳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增加了0.058m;此外蹬伸腿获得最大地面反作用力的一刻,蹬伸腿叁关节的屈曲角度在腰伸肌群疲劳后相比于疲劳前都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髋关节平均减小4.451°,膝关节平均增加3.787°,踝关节平均增加2.916°,且蹬伸腿膝关节伸展力矩在腰伸肌群疲劳后相比于疲劳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增加了0.182N·m。分析:腰伸肌群疲劳后COM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峰值及平均值,相比于疲劳前显着增加。这说明腰伸肌群疲劳使人体在完成上肢鞭打动作时,重心活动幅度增大且晃动增加,降低了动作的稳定性。腰伸肌群疲劳后的挥拍击球动作呈现出身体前倾,下肢微微蹲伏的平衡姿势策略。这种平衡策略虽然可以保证身体平衡,但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会导致整个技术动作结构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上肢鞭打的效果。腰伸肌群疲劳削弱了人体在上肢鞭打动作中的平衡能力,并引起了人体平衡策略的改变。而在运动损伤的研究中,技术动作固有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常伴随着运动损伤的风险。在腰伸肌群疲劳状态下,持续进行上肢鞭打动作会引起下腰疼症状风险,以及下肢膝关节损伤的风险。研究结论:在上肢鞭打这一类动作复杂且冲击力大的人体运动中,腰伸肌群疲劳会削弱人体保持平衡的能力,使动作的稳定性下降;同时人体在蹬伸时会表现出重心前移,身体前倾,下肢微蹲伏的平衡策略;结合现有研究,分析认为在腰伸肌群疲劳状态下持续进行上肢鞭打活动,会引起下腰疼症状、蹬伸腿膝关节损伤、人体抗外力扰动能力下降等风险。(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晓丽,高唯[3](2019)在《基于多模态的人体静态平衡能力定量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平衡能力评估的精确性,提出使用测力板和肌电信号仪所测量的多模态人体信息来计算平衡指标的评估方法。选取两组健康的青年与老年受试者进行数据采集,应用功率谱密度理论原理,计算分段频率上功率谱百分比,综合分析老年组和青年组的平衡能力。再多尺度熵提取特征,完成测力板、肌电采集模块对平衡能力的评估。结果表明,使用测力板与肌电采集模块,将人体静态平衡和非线性时域分析理论相结合来研究人体静态平衡机能稳定性,可分析视觉、性别及年龄等对平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马爱平[4](2019)在《3亿中国人面临隐性饥饿困扰》一文中研究指出饥饿,离我们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 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这是世界粮食日的主题首次将饥饿问题与健康饮食联系在一起。“零饥饿”不仅要应对饥饿,还要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联合国粮(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0-16)
黄勃,王忠震,陈欢,王中森[5](2019)在《基于不平衡数据分类的人体姿态分类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体姿态监测传感器所返回数据的不平衡性特点影响分类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平衡数据分类的人体姿态分类算法。根据姿态监测传感器所返回数据的特点,基于K-means的思想,提出一种噪声样本识别算法。针对样本集的不平衡性问题,本文通过引入经典的过采样算法SMOTE,对少数类样本集进行操作。利用Adaboost学习框架的优势,对平衡后的样本集进行训练,获得最终分类模型。选择G-mean、F-value及AUC为分类模型的评价指标,通过在ARe Mr人体姿态数据集上与叁种经典的不平衡分类模型CUS-Boost、SMOTEBoost以及RUS-Boost算法相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不平衡数据分类的人体姿态分类算法有效性、精准性。(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9期)
孙祖越[6](2019)在《人体、天体、信息、平衡、健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科技沙龙论文集》期刊2019-06-13)
金成敏[7](2019)在《短期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对人体平衡稳定控制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动作技能学习是运动技术或者动作学习的过程,不是通过器械辅助来进行动作,而是通过重复的练习和不断的学习。大部分的研究以高尔夫、篮球与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为主,按照学习方法研究动作的差异。而且不多考虑运动生物力学。但是姿势控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发生且必须长时间保持很重要。之前关于学习方法如何影响平衡能力的研究比较有限,而且很少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研究。所以为了寻找有效训练方法,动作学习结束前后,比较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在提高身体的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能力方面分别如何影响动作。还有通过迁移测试和保持测试进行追加任务与平衡的恢复力,实际情况下探索两组间有任何差别。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40名普通女性大学生作为受试者。确认其下肢及足部半年内无明显损伤,无视觉、前庭功能受损的情况。将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人,分别命名为:类比组(Analogy group:AG)、外显组(Explicit group:EG)(AG/EG年龄:21.9±2.0/22.0±1.8 years,身高:163.8±3.2/162.3±3.3cm,体重:50.8±1.2/49.9±2.6 kg)。进行静态平衡时在测力台上右侧腿作为支撑,左侧膝关节屈90度。双手放于腰迹进行测量40秒。进行动态平衡时受试者光脚上在测力台,优势脚支撑在地面上,另一腿向前方向、后内方向、后外方向的顺序伸出。迁移测试时进行双任务。双任务是边进行Y-平衡边从1000减3倒数。两个保持测试时只进行Y-平衡测试。双任务是边进行Y-平衡边从1000减3倒数。两个保持测试时只进行Y-平衡测试。前测之后受试者进行5天动态平衡学习(Y-平衡训练)。训练前类比组观看滑冰视频后进行训练,外显组听外显信息录音后按照录音指示进行训练。一天进行共27次动态平衡学习,5天进行总计135次。而且,前测试和后测试时测6个部位的肌肉(股直肌内侧和外侧股二头肌、内侧和外侧腓肠肌及胫骨前肌)的硬度。研究结果:静态平衡时身体重心是干预后类比组除前后方向外,身体重心的其余所有方向较干预前减少,外显组身体重心的左右方向的距离增加。压力中心是干预后类比组除前后方向外,压力中心的左右方向、几何距离、面积和速度较干预前增加。并且,类比组与外显组对压力中心面积的交互作用显着。动态平衡时类比组的叁个方向到达距离呈现都较外显组长,Y-平衡进行时间呈现外显组较快。身体重心的移动距离是P3的前后方向、P1和P2阶段的上下方向和几何距离的交互作用显着。压力中心的左右方向是P1阶段的几何距离,P1阶段压力中心面积的交互作用显着。肌肉硬度在干预前、干预后外侧腓肠肌和干预后胫骨前肌存在显着性差异。回归分析时P2阶段类比组是身体重心和压力中心对到达距离有影响,外显组是在P3阶段的迁移测试有差异,P2阶段的其他测试是都出现显着性差异。P1阶段的关节协调在第一保持测试,踝/膝关节的协调类似于前测试(类比组:in-phase和distal-phase,外显组:in-phase)。膝和髋关节是迁移测试和第一保持测试差不多,还有迁移测试和第二保持测试也差不多。P2阶段是踝和膝关节、踝和髋关节都前测试和第一保持测试差不多,迁移测试和第二保持测试差不多。P3阶段也和P2阶段差不多。研究结论:静态平衡时训练后类比组的平衡能力较外显组提高,动态平衡时类比组因为训练时有效用胫骨前肌和外侧腓肠肌、适当的关节协调、增加膝关节的最大角度、用宽的压力中心的面积,身体重心和压力中心互相相互作用影响到达距离,而且类比组进行迁移测试时正答率较外显组高,同时出现长到达距离,判断减少再投资过长和发达本体感觉。因此,进行双任务时也类比组出现高的平衡能力。但是外显组因为依赖工作记忆出现再投资过程,正答率出现较类比组低和只用身体重心。(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吴林辉[8](2019)在《面向下肢康复的人体关节运动控制与姿态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因脑卒中和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下肢瘫痪的患者数量庞大且逐年增多,因此该群体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需求巨大。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过程中要实现自然稳定的运动,需具备良好的关节运动控制和姿态平衡能力。因此本文结合迭代学习控制(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ILC)和肌肉骨骼模型设计了基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的关节运动控制系统,以实现良好的关节运动控制,然后对人体姿态平衡规律及下肢关节在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后续设计融合姿态平衡能力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系统提供了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基于ILC算法设计NMES关节运动控制系统,并以肌肉骨骼模型作为虚拟被控对象进行仿真分析,探索ILC电刺激算法在关节运动控制中的可行性。针对传统ILC算法在NMES控制系统中控制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引入肌肉骨骼模型对算法进行改进,设计基于肌肉骨骼模型的ILC电刺激算法,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其控制效果。2)基于上述算法分析,搭建NMES关节运动控制实验平台,对实验对象的肌肉骨骼系统进行参数辨识,并以膝关节为例开展关节运动控制实验。该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肌肉骨骼模型的ILC电刺激算法在人体关节运动控制中的良好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基于NMES的多关节运动控制提供了良好基础。3)以站立姿态平衡为例,开展人体姿态平衡实验研究。通过设定不同干扰强度、有无预判等条件评估人体姿态平衡过程中肌肉激活与关节动力学等变化规律,分析下肢关节在人体维持姿态平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后续设计融合姿态平衡能力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系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岳宗晓[9](2019)在《基于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的人体平衡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衡是一项重要的人体生理指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衡能力受损容易导致跌倒、运动失控、眩晕等生理疾病,尤其跌倒已成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首要原因,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因此,人体平衡能力分析与评估对临床病理诊断和康复训练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然而,现阶段对于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估仍然没有统一标准,对于反映人体平衡能力的特征值和评估方法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根据人体平衡的特点,设计基于多传感器的人体平衡感知系统,即压力传感器感知人体压力中心COP,姿态模块的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和角度传感器感知髋关节姿态数据,从多元多尺度的角度设计测试实验,为实现人体平衡能力的特征提取、客观分析与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实验采集到的人体平衡信号是高非线性且复杂的时间数据序列,本文采用最大Lyapunov指数和多元多尺度熵特征值的方法,对基于多传感信号的人体平衡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发现上述两种方法对人体平衡能力量化分析时都存在无法准确分类人体平衡能力的情况。因此,提出混合特征值的人体平衡能力特征提取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表明:与最大Lyapunov指数和多元多尺度熵相比,混合特征值对局部量化分析人体平衡能力效果更优。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平衡能力的评估效果,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融合数据特征,并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和支持向量机两种分类方法对实验信号数据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混合特征值组成的特征向量,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分析评估人体的平衡能力。(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鹏宇,沈林勇,吴曦,章亚男,钱晋武[10](2019)在《一种人体平衡感知能力检测平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平衡控制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多个感觉器官和多个肌群。由于不能区分肢体运动控制能力不足,还是平衡的感知能力不足,导致诊断神经疾病患者的平衡障碍存在困难。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一种人体平衡感知能力检测平台,进行人体平衡感知能力检测实验,着重分析感觉器官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实验时,采用特定装置代替人体肢体运动,最小化不同人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的差异,且能够提供静态和动态的平衡控制环境与可调整的受试者感觉输入信息。测试结果表明,该检测平台可用于平衡感知能力检测。(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04期)
人体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腰伸肌群属于人体"核心"部位肌肉,主要包括竖脊肌腰段和腰方肌,以及胸腰筋膜等腰椎周围肌肉附属粘弹性组织。在人体运动中腰伸肌群起到参与支撑体重,保护脊柱和内脏器官,传递及整合四肢发力,缓冲震动,控制身体姿势状态,保持身体平衡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发现,在腰伸肌群疲劳会削弱人体在日常活动中的平衡能力,改变人体活动时的平衡姿势状态。研究中设计的身体活动主要包括:静止站立,提拉重物,慢跑等。这些身体活动具有活动强度小,姿势单一的特点。而在竞技运动中,人体动作更复杂,冲击力更大,且重复次数多。例如在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隔网对抗性项目中上肢鞭打动作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些项目的运动训练中,存在运动员腰伸肌群疲劳未恢复就参与到训练及比赛中的现实情况。那么运动员在腰伸肌群疲劳条件下来完成上肢鞭打动作,人体原有的平衡状态是否会受到影响,若产生影响,人体又会表现出怎样的姿势策略来应对,这些姿势状态的改变又是否会引起人体在连续完成鞭打动作时损伤的可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测量及分析手段,以羽毛球原地杀球技术为例,探究腰伸肌群疲劳后人体在完成上肢鞭打动作时所表现出的平衡姿势特征。研究目的:探究人体在完成鞭打动作这一类非对称且多环节参与的动作时,腰伸肌群疲劳会对人体平衡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查找相关实验指标及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提供指标及理论支撑。实验法:采用改进的Sorenson腰伸肌群耐力测试法使腰伸肌群疲劳,并运用vicon红外摄像头的运动捕捉系统结合测力台,测量并对比16名羽毛球运动员在腰伸肌群疲劳前后,完成原地杀球动作时人体重心(Center of Mass,简称COM)的晃动特征及下肢蹬伸的生物力学特征。数理统计法:借助SPSS.21软件对腰伸肌群疲劳前后的生物力学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显着性水平设为0.05。研究结果:在挥拍击球阶段,腰伸肌群疲劳后,COM在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的活动范围,相比于疲劳前产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P<0.01),分别增加0.048m和0.022m;COM单位时间内的晃动幅度的峰值及均值相比于腰伸肌群疲劳前产生差异(P<0.05,P<0.05),分别增加0.069m和0.052m;蹬伸腿获得最大地面反作用力的一刻,COM在Y轴上的位置在腰伸肌群疲劳后相比于疲劳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增加了0.058m;此外蹬伸腿获得最大地面反作用力的一刻,蹬伸腿叁关节的屈曲角度在腰伸肌群疲劳后相比于疲劳前都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髋关节平均减小4.451°,膝关节平均增加3.787°,踝关节平均增加2.916°,且蹬伸腿膝关节伸展力矩在腰伸肌群疲劳后相比于疲劳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增加了0.182N·m。分析:腰伸肌群疲劳后COM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峰值及平均值,相比于疲劳前显着增加。这说明腰伸肌群疲劳使人体在完成上肢鞭打动作时,重心活动幅度增大且晃动增加,降低了动作的稳定性。腰伸肌群疲劳后的挥拍击球动作呈现出身体前倾,下肢微微蹲伏的平衡姿势策略。这种平衡策略虽然可以保证身体平衡,但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会导致整个技术动作结构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上肢鞭打的效果。腰伸肌群疲劳削弱了人体在上肢鞭打动作中的平衡能力,并引起了人体平衡策略的改变。而在运动损伤的研究中,技术动作固有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常伴随着运动损伤的风险。在腰伸肌群疲劳状态下,持续进行上肢鞭打动作会引起下腰疼症状风险,以及下肢膝关节损伤的风险。研究结论:在上肢鞭打这一类动作复杂且冲击力大的人体运动中,腰伸肌群疲劳会削弱人体保持平衡的能力,使动作的稳定性下降;同时人体在蹬伸时会表现出重心前移,身体前倾,下肢微蹲伏的平衡策略;结合现有研究,分析认为在腰伸肌群疲劳状态下持续进行上肢鞭打活动,会引起下腰疼症状、蹬伸腿膝关节损伤、人体抗外力扰动能力下降等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沈蕾蕾,郑瑞雪,胡影.以“人体平衡论”治疗超早产儿1例并文献复习[J].当代医学.2019
[2].邢聪,陈建强,王震,吴瑛,花妙林.上肢鞭打运动中腰伸肌群疲劳对人体平衡状态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王晓丽,高唯.基于多模态的人体静态平衡能力定量评估方法[J].长春大学学报.2019
[4].马爱平.3亿中国人面临隐性饥饿困扰[N].科技日报.2019
[5].黄勃,王忠震,陈欢,王中森.基于不平衡数据分类的人体姿态分类算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6].孙祖越.人体、天体、信息、平衡、健康[C].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科技沙龙论文集.2019
[7].金成敏.短期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对人体平衡稳定控制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8].吴林辉.面向下肢康复的人体关节运动控制与姿态平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9].岳宗晓.基于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的人体平衡分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9
[10].王鹏宇,沈林勇,吴曦,章亚男,钱晋武.一种人体平衡感知能力检测平台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