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心房颤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脏起搏,人工,生活质量,心功能
抗心房颤动论文文献综述
闫文菊,郭忠秀,张普,尹鲁骅,张焕轶[1](2016)在《抗心房颤动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抗心房颤动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泰安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植入具有抗心房颤动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PAF的20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4例。采用两组分阶段对照的方法,治疗组打开抗心房颤动起搏功能,对照组未打开抗心房颤动起搏功能,在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起搏参数、心房颤动发作情况、临床表现、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生活质量评分等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心房颤动负荷[(33±8)%vs.(61±12)%],心房颤动发作次数[(21±5)次/月vs.(66±11)次/月],窦性心律持续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57±6)%vs.(41±6)%],自动模式转换(AMS)次数[(8±2)次/月vs.(13±3)次/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心房颤动负荷[(20±9)%vs.(54±7)%],心房颤动发作次数[(19±5)次/月vs.(32±8)次/月],窦性心律持续时间[(71±5)%vs.(45±6)%],AMS次数[(6±1)次/月vs.(10±5)次/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SF-36量表总评分增加至(105.3±6.28)分,与对照组[(96.8±6.8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中左心室射血分数有轻度改善,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为(52.9±3.7)%,对照组为(49.4±4.2)%,心功能有所好转,其余各相关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抗心房颤动起搏治疗可显着减少患者PAF的发生,同时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22期)
孙娟,黄焰,张玲,马嵋,郭新贵[2](2014)在《应用微电极芯片技术评价抗心房颤动药物对兔右心房快速起搏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微电极芯片技术筛选和评价抗心房颤动(房颤)药物对兔右心房快速起搏模型的影响。方法:兔32只随机分为4组:钾离子通道阻断剂Tetraethylammonium组(TEA组,n=8),钾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钡组(BaCl2组,n=8),钾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镉组(CdCl2组,n=8),胺碘酮组(n=8)。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以600次/分行心房快速起搏(RAP),给予TEA、BaCl2、CdCl2和胺碘酮观察抗房颤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对电生理指标场电位时程(fAPD)的影响。结果:24小时快速起搏后,20 mmol/L TEA使场电位时程由(176.67±8.66)ms延长到(196.11±10.76)ms(P=0.012)。1×10-4mol/L BaCl2使场电位时程由(182.22±12.87)ms延长到(191.11±13.09)ms(P=0.039)。CdCl2使场电位时程由(178.33±7.85)ms延长到(206.67±9.70)ms(P=0.0015)。2×10-6 mmol/L胺碘酮灌流心脏组织,场电位时程由(167.38±13.67)ms延长到(185±15.14)ms(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起搏兔右心房致房颤模型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抗房颤药物筛选模型,结合微电极芯片技术有可能用于抗房颤药物开发的早期快速筛选。(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贺鹏康,吴林,霍勇,卫晓红,周菁[3](2013)在《延迟钠电流抑制剂对心房间传导的影响及其抗心房颤动作用的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钠通道抑制剂对心房间及心室内传导时间的浓度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影响和对乙酰胆碱诱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治疗作用,探讨延迟钠电流阻滞剂抗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新西兰兔离体心脏采用改良K-H缓冲液灌流,在不同的起搏频率下(3.3Hz、5.0Hz,6.6Hz),给予不同浓度的雷诺嗪、心律平和TTX,分别记录(本文来源于《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13-04-11)
段瑞峰,刘斌[4](2012)在《抗心房颤动起搏器和普通DDD起搏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抗心房颤动(房颤)起搏器和普通DDD起搏器治疗阵发房颤的疗效。方法 15例阵发房颤患者植入Vitatron型或ST.JudeAFX抗房颤起搏器,15例植入普通DDD起搏器。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分别达35分(P<0.05)和43分(P<0.05),显效率分别为47.4%和14.3%(P<0.05)、有效率分别为73.7%和23.8%(P<0.05)。患者房颤负荷降低58.57%(P<0.05)。结论抗房颤起搏器治疗阵发房颤优于普通DDD起搏器,似可作为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补充。(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期刊2012-09-13)
魏绍震[5](2012)在《他汀类药抗心房颤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减少心房纤颤发生、发展和复发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减少心房肌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2年03期)
邓婷智,尹微,欧柏青[6](2010)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15%的脑卒中事件与Af有关〔1〕。因此,恢复窦性心律不仅可改善症状,而且可减少血栓栓塞,降低患者死亡率。临床上,Af多发于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冠心(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石伟[7](2009)在《他汀类药物抗心房颤动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有抗心房颤动(房颤)作用,但各试验结果不一致。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抗房颤作用。资料与方法:应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 1980 to 2007 week37,EMB Reviews-Cochranc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las 3rd Quarter 2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7)(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查出中外文他汀类药物抗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异质性检验、定量合成分析、敏感性分析采用RevMan4.3完成。同时计算失安全系数以判断发表偏倚。结果:5篇RCT共47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高质量文献1篇,中质量2篇,低质量2篇。经异质性检验,P = 0.02,I2 = 66.8%,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分析,其结果为:合并效应量相对危险度(RR)为0.61,95%可信区间(CI)为0.43-0.88。总体效应检验Z=2.66,P=0.008,提示他汀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他汀组房颤风险降低3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RR值为0.61(95%CI:0.50-0.74),P < 0.00001;排除低质量文献后,合并RR值为0.50(95%CI:0.39-0.64),P < 0.00001。其结果一致,即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可靠性较好。计算失安全系数为52.91,表明至少还需要近53篇阴性研究结果才能使得合并效应结果逆转。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房颤的复发和发生率。但本研究中部分文献质量不高;有关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的RCT文献数量较少,总样本量较小,有必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殷跃辉,石伟[8](2008)在《他汀类药物抗心房颤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其确切作用机制不明,可能与改变心肌离子通道与载体;抗炎作用;延缓心肌组织、电重构;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等有关。(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08年01期)
黄建飞,林刚,施林生,管耘园,王世襄[9](2007)在《智能化及抗心房颤动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房程序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方法:对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置入Vitatron Selection900E(AF2.0)型起搏器,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试验,将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月作普通双腔起搏作为空白对照,术后第2月起根据患者房颤发作不同特点打开相应房颤起搏治疗模式。并记录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总数、总持续时间及房颤负荷。结果:比较患者术后1月与术后第2、3月的阵发性房颤事件数(10.21±6.37 vs 7.53±4.83)、房颤阵发总数(114.52±97.65vs 86.56±52.17)、房颤总持续时间(5.77±3.62 vs 4.13±2.35)、房颤负荷(24.36%±15.23%vs 18.21%±11.57%)均降低(P均<0.05)。结论:心房程序起搏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有望成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郭永红,刘启明,祁述善,周胜华[10](2007)在《触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特征及抗心房颤动起搏对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并观察抗房颤起搏程序对其影响。方法:对24例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Vitatron900E)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的情况,比较诱发房颤组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并观察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程序对房颤的预防作用。结果: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分别为(352.3±30.4)和(421.8±42.5)ms]、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分别为(963±109)和(733±124)ms]、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分别为(34.8±18.9)和(12.7±8.7)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房性期前收缩后长间歇触发的房颤用心房超速起搏,17例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6例尚需配伍用可达龙(0.2g/d)控制。结论: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与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以及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有关,抗房颤起搏程序能有效防治房性期前收缩等触发的阵发性房颤。(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抗心房颤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微电极芯片技术筛选和评价抗心房颤动(房颤)药物对兔右心房快速起搏模型的影响。方法:兔32只随机分为4组:钾离子通道阻断剂Tetraethylammonium组(TEA组,n=8),钾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钡组(BaCl2组,n=8),钾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镉组(CdCl2组,n=8),胺碘酮组(n=8)。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以600次/分行心房快速起搏(RAP),给予TEA、BaCl2、CdCl2和胺碘酮观察抗房颤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对电生理指标场电位时程(fAPD)的影响。结果:24小时快速起搏后,20 mmol/L TEA使场电位时程由(176.67±8.66)ms延长到(196.11±10.76)ms(P=0.012)。1×10-4mol/L BaCl2使场电位时程由(182.22±12.87)ms延长到(191.11±13.09)ms(P=0.039)。CdCl2使场电位时程由(178.33±7.85)ms延长到(206.67±9.70)ms(P=0.0015)。2×10-6 mmol/L胺碘酮灌流心脏组织,场电位时程由(167.38±13.67)ms延长到(185±15.14)ms(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起搏兔右心房致房颤模型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抗房颤药物筛选模型,结合微电极芯片技术有可能用于抗房颤药物开发的早期快速筛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心房颤动论文参考文献
[1].闫文菊,郭忠秀,张普,尹鲁骅,张焕轶.抗心房颤动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
[2].孙娟,黄焰,张玲,马嵋,郭新贵.应用微电极芯片技术评价抗心房颤动药物对兔右心房快速起搏模型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4
[3].贺鹏康,吴林,霍勇,卫晓红,周菁.延迟钠电流抑制剂对心房间传导的影响及其抗心房颤动作用的机制探讨[C].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2013
[4].段瑞峰,刘斌.抗心房颤动起搏器和普通DDD起搏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对比[C].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2012
[5].魏绍震.他汀类药抗心房颤动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2
[6].邓婷智,尹微,欧柏青.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
[7].石伟.他汀类药物抗心房颤动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9
[8].殷跃辉,石伟.他汀类药物抗心房颤动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
[9].黄建飞,林刚,施林生,管耘园,王世襄.智能化及抗心房颤动起搏器的临床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10].郭永红,刘启明,祁述善,周胜华.触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特征及抗心房颤动起搏对其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