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隐喻论文-徐利新

时间隐喻论文-徐利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时间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时间隐喻,方位词,认知

时间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徐利新[1](2019)在《汉泰时间隐喻认知差异——以“上、下、前、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察了汉语方位词"上、下、前、后"的时间隐喻义在泰语中的翻译,并说明汉泰两种语言对于时间隐喻认知的异同。汉语存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时间隐喻,说汉语的人倾向把"自己"作为水平运动参照点;泰语缺乏垂直方向的时间隐喻,说泰语的人倾向把"时间"本身作为水平运动参照点,伴随存在语义发展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在其他东南亚语言中也普遍存在。(本文来源于《海外华文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许昌良[2](2018)在《学校教育的时间隐喻与管理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是人类无比珍视又最易轻视忽略的资源。就学校教育来说,时间是一个最为稀缺的教育资源。现代学校治理应该回归到原点——时间,以时间为逻辑,串联起学校一切资源。时间是"线"的延伸、"面"的迭加、"圆"的融通,探索时间作为恒量的节约、变量的拓展以及增量的开发,才会在时间的妥善把持中感受生命的芬芳。(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8年66期)

曹宇[3](2018)在《英汉时间隐喻方向性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时间隐喻是指时间概念通过空间概念表达的一种隐喻,其中空间为源域,时间为目标域。这种隐喻在许多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在英语和汉语中,例句如“Christmas is coming”“春天来了”都属于此类。时间与空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瞬时性,且时间作为所有事件的“第四维度”存在;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正是导致空间-时间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错配的原因。时间隐喻的指向性也是这些错配之一:在空间-时间隐喻里,时间域中稍早的时间既可以映射于空间上的“前”(Monday is before Tuesday/周一在周二之前)又可以映射于空间上的“后”的概念(The task before us is a daunting one/我们面临的任务令人胆怯),仿佛人们在认知时间概念时,时而面向过去时而面向未来。面向过去还是面向未来,这个问题在语言学研究中曾引起过争论。英语中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时间与空间参照系的研究展开,而汉语中此问题的相关探讨仍然不够充分。以往关于汉语的此类研究将时间隐喻的指向性视为汉语和英语不同的特征,而本文则希望通过对语言事实的分析来说明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上述两种映射。导致两种映射的原因,是我们对于时间概念的两种认知模式:当我们将时间识解为动态时,隐喻中动体的视角决定整个隐喻的前后结构;而当我们将时间视为相对静态的先后顺序时,空间上“前”与时间上过去/先前的时间对应。在英语和汉语中,空间-时间隐喻均可分为两种类型:时间动态隐喻和时间序列隐喻(SEQUENCE IS RELATIVE POSITION ON A PATH)。前者是指时间运动在语言中的表达,包括自我在动的隐喻MOVING EGO(1)(We are approaching Christmas),以自我为中心时间在动的隐喻EGO-CENTERED MOVING TIME(Christmas is approaching),当下时间在动的隐喻NOW IS A MOVER(It is getting closer to midnight),时间整体在动的隐喻TIME IS A MOVER(Time keeps moving forward)和状态持续的隐喻A SITUATION IS A MOVER(The party went on from dawn to dusk)和有目的行为的隐喻PURPOSEFUL ACTIVITY(We are halfway through the job).(2)对于自我在动的隐喻和自我为中心时间在动的隐喻来说,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包含Ego的视角。Ego自身将时间分为叁部分:Ego的过去,Ego的当下和Ego的将来。两种隐喻都是关于时间的流动,因此不管是Ego还是时间,总存在一个动态的元素。根据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人类对于动态事件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有理由认为对于此类时间运动的认知也是循序渐进的,且感知时间(conceived time)和加工时间(processing time)存在对应关系。对于时间序列隐喻,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这种类型的空间-时间隐喻中没有Ego视角的参与,在时间序列隐喻中,时间点或者时间段被视为空间序列上的组成成分。时间序列隐喻所表达的时间关系实际上是时间轴上的相对位置。因此不同于上述的自我在动的隐喻和自我为中心时间在动的隐喻,时间序列隐喻中,时间被分为两部分:稍早/之前和稍晚/之后。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中,这种空间关系的认知方式为整体扫描,即整个认知过程是一次完成的。当整个时间关系被整体扫描时(即时间序列隐喻),稍早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前”相对应而稍晚的时间对应了空间上的“后”。当时间的运动形成隐喻时(时间的动态隐喻),隐喻的方向由运动的方向而定。如在自我在动的隐喻和自我为中心时间在动的隐喻中,作为动态元素的Ego和时间分别决定了隐喻的方向(Ego从稍早时间向稍晚时间运动,面向未来:We are approaching Christmas;时间从未来向过去运动,面向过去Friday is coming/Friday is here/Friday has passed.需要注意的是在时间整体在动的隐喻中,时间是向着未来运动的,文中有所讨论故此处不赘述)。上述空间-时间隐喻以及其进一步的分类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更准确地说,本文着眼于这些隐喻中时间的方向性,即在什么条件下空间“前”的概念指向过去,什么条件下指向未来。尽管一些例句如“春天带给了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也与时间运动相关,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自我为中心时间在动的隐喻隐喻,可是由于时间的方向性难以确定,这种句子不在我们的考察之列。本文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空间-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我们有理由认为时间的动态隐喻和时间序列隐喻分别代表了人类对于时间的两种识解方式,并且在英汉语中都能找到例句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说明英汉语的说话者对于时间隐喻方向性的认知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在认知语法相关理论的支撑下,本文进一步论证两种识解方式的合理性,并希望这种解释能够在更多的语言中得到验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苏秀云[4](2018)在《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本文从时间隐喻的认知方式入手分析了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差异,从而印证了人类语言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11期)

王存[5](2017)在《从认知角度看时间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是抽象的,认识它一般需要借助其他隐喻概念,研究中提到了11个概念范畴,但文中只对空间-时间隐喻做了说明,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方法,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0期)

刘祖平[6](2017)在《西班牙语和汉语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千年以来,人们一直视隐喻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进行研究。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西班牙语和汉语关于时间的隐喻进行对比,考察了其空间化隐喻、结构化隐喻和本体隐喻,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寻了其异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9期)

郭卉青[7](2017)在《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时间隐喻的多义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文化中对时间隐喻存在许多共同特征,都把时间概念化为空间、商品、金钱、人、容器等,这充分说明人类在感知能力、生活体验及社会经验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但是,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历史发展、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的不同,相似的经验中又会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吴彦苇[8](2017)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英汉时间隐喻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在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时间隐喻更是进一步与文化、思维视角相关联。人类的认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经验,不同语言使用者共享一定的经验,因此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具有共性。然而,不同的社会文化又导致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本研究试图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概念和语言表达上有多大程度的共性和差异。Lakoff把概念隐喻划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本文依据该分类,探讨了五种时间隐喻的映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时间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分析原因。研究问题如下:第一,英汉时间隐喻有何共性和差异?第二,英汉时间隐喻产生共性和差异的原因有哪些?针对研究问题,作者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两大在线平行语料库搜集时间隐喻的语料,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两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以空间为目标域的隐喻。频率上,汉语结构隐喻的使用较丰富,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的使用少于英语;词汇上,汉语的介词功能性大于英语,可同时表示时间和空间含义,而英语中介词很少两种意义共存;时间次序上,汉语多用“过去在前,未来在后”的隐喻模式,而英语则相反;修辞上,汉语的时间隐喻倾向于物化时间,而英语多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英汉两种语言时间隐喻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英汉民族具有经验的相似性。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语言修辞方法,思维模式,使得英汉时间隐喻的使用存在不同之处。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提高人们对隐喻,尤其是时间隐喻的认识,同时对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彭爱苹[9](2017)在《时间所指框架视角的英汉时间隐喻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隐喻理论指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遍布着的隐喻,不仅在语言方面,也在思维和行为上有所体现(莱考夫和约翰森,1980),这一理论在思维和语言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概念隐喻理论包括结构隐喻、方向隐喻和实体隐喻。在时间隐喻中,时间是目的域,另一个概念就是源域,30多年来,时间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的表征形式和时间隐喻的中英对比上,时间所指框架视角的英汉时间隐喻的研究是极少的。本论文从时间所指框架的角度分析中英时间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覆盖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时间所指框架包括指示所指框架、序列所指框架和绝对所指框架,表述着对应的时间关系,过去和将来,更早和更晚,以及矩阵时间关系。以每个框架所体现的本质时间关系为基础,随机选出英国国家语料库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同义的1000个语料,进行研究。通过对语料时间关系的主观判断和统计,总结出英汉时间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论文研究的相同点有:指示所指框架中,人们都可以面向未来,背对过去;指示所指框架和序列所制框架中,一些可以映射到空间的英语词语可以对等到汉语的表达中,而且表达的时间关系也相同;序列所指框架垂直维度中的high/高和deep/深在此次收集的语料中表达时间关系的频率一样,即零,也就是说,此时几个词语在中英文隐喻中没有表达时间关系;在绝对所指框架中,所谓的时间就是钟表、日历和官方规定的时间,换句话说,时间是由客观存在描述的。然而,不同点要多于相同点且只存在于指示所指框架和序列所指框架中:指示所指框架中,一些中国人也可以面向过去背对未来;序列所指框架中,从水平、前后、上下叁个维度分别分析了中英时间隐喻的不同点。通过对比分析,有了新的发现,即序列所指框架中的更早和更晚的时间关系有时可以覆盖指示所指框架中的过去和未来的时间关系。本研究中在判断语料是否表达时间关系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希望未来有软件可以在这方面做出更精确的数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0)

周玥[10](2017)在《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中的时间隐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第叁届上海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界对于装置艺术作为“艺术”身份的首肯,从此以后装置艺术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众多艺术门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笔者通过对于从2000年到2016年之间的装置艺术作品梳理发现,这其中诸多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的命题都与时间或时间观念有关。时间,作为一个从古到今无数哲学家不停思考的问题,也是艺术创作上常表达与关注的主题,时间认知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不借助隐喻就难以表征时间。本文以2000以来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中有关时间隐喻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年至今的中国装置艺术作品的收集整理,实地的调研、访谈,结合艺术家创作装置艺术的文献、图集,对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有关时间隐喻的作品展开系统研究。本文分为四大部分来展开讨论:第一部分对2000以来中国当代装置艺术时间隐喻研究缘起和意义具体分析;第二部分分别从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中的时间语义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中时间表象两方面入手对包含时间隐喻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尝试找出一部分作品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第叁部分是对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有哪些时间隐喻表征进行研究,具体从时间隐喻的空间形象、物体形象和动体形象等方面来分析;第四部分是针对大众对中国当代装置艺术时间隐喻理解做实验研究并得出结论。(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时间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间是人类无比珍视又最易轻视忽略的资源。就学校教育来说,时间是一个最为稀缺的教育资源。现代学校治理应该回归到原点——时间,以时间为逻辑,串联起学校一切资源。时间是"线"的延伸、"面"的迭加、"圆"的融通,探索时间作为恒量的节约、变量的拓展以及增量的开发,才会在时间的妥善把持中感受生命的芬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间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徐利新.汉泰时间隐喻认知差异——以“上、下、前、后”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9

[2].许昌良.学校教育的时间隐喻与管理向度[J].江苏教育.2018

[3].曹宇.英汉时间隐喻方向性的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18

[4].苏秀云.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认知分析[J].戏剧之家.2018

[5].王存.从认知角度看时间隐喻[J].青年文学家.2017

[6].刘祖平.西班牙语和汉语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2017

[7].郭卉青.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时间隐喻的多义性[J].晋中学院学报.2017

[8].吴彦苇.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英汉时间隐喻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7

[9].彭爱苹.时间所指框架视角的英汉时间隐喻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10].周玥.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中的时间隐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时间隐喻论文-徐利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