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歌论文-纪婕

扬州民歌论文-纪婕

导读:本文包含了扬州民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扬州民歌,衬词,语音

扬州民歌论文文献综述

纪婕[1](2019)在《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歌中的衬词可以辅助正词表达音乐情感,渲染歌曲的气氛。对民歌衬词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歌唱者演唱时的表现力,更好地投入音乐氛围,感染听众。本文以扬州地区的民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简要地分析了劳动号子和抒情小调中衬词的外在语音形式及其来源,从发音的角度探究扬州民歌中衬词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14期)

仇秀华[2](2019)在《让扬州民歌的芬芳飘香校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教育局五大工程的要求,我校成立了民歌社团。每周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对有声乐特长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声乐(民歌)教学训练。经过这几年来的努力,我校民歌社团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教学实绩明显,多次代表区、市在各级省、市比赛中获奖。先后获得区"十佳社团"、市"百佳社团"的称号。在2015年、和2018年的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以两首根据传统扬州民歌再度创编的新作品《数鸭蛋变奏曲》、《家乡景色美》获得省一等奖、二等奖(本文来源于《儿童音乐》期刊2019年07期)

王爽[3](2019)在《扬州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民歌丰富多样、旋律优美。其极具人文特色的歌词结合当地方言的演唱形式,使它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扬州民歌不像其他地方民歌的单一风格,它的风格具有柔美明朗的综合性特征,它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使其一直在江苏民歌中占据着关键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改革,后人为了使扬州民歌更加利于传唱,将众多传统的扬州地方民歌填上了新的歌词,有的还在原曲风格的基础上重新将音乐曲调改编,使扬州民歌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扬州传统民间歌曲,它产生于江苏江都区的邵伯,属于邵伯秧号子。它有着既明快豪放又温婉柔美的音乐曲调,将江北与江南的方言及曲调特点进行巧妙融合,被后人称为最能体现扬州民歌特色的曲目之一。本文首先以详细阐述扬州市的地理特征、历史发展过程、风土人文特色为基础论述了扬州民歌的人文特色与音乐风格,其次对扬州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的地方性特色、曲式结构及演唱分析做出详细分析论述,从而论述出只有在演唱过程中更妥善的保留民间歌曲的地方性特色才能将《一根丝线牵过河》的演唱做的更好。也希望此篇文章做出的分析可以给喜爱扬州民歌的歌者朋友们带来启发,帮助大家更好的去理解这首歌曲在舞台上的表现。(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5-01)

尹籽[4](2019)在《浅析民族唱法在扬州民歌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扬州民歌的特点来看,其与扬州本地文化性格面貌大致相似,展现出融贯南北,刚柔兼济的音乐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扬州民歌逐渐得到音乐、文化工作者的重视,在几次大规模的系统收集与采风之后,扬州民歌逐渐流传开来,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其本身耀眼的光彩。直到如今,扬州民歌已经作为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重要门类与宝贵资源,活跃在声乐舞台、音乐创作舞台甚至其他艺术领域中。本文以叁首经典的扬州民歌作为切入点,通过两大方面,分绪论和叁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以扬州民歌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音乐特点作为研究对象,充分了解扬州民歌的性质及周边内容;第二章主要通过叁首经典的扬州民歌《撒耥子撩在外》《拔根芦柴花》《道情——渔翁》的歌曲背景、歌词及旋律特点、演唱技法特点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达到扬州民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第叁章主要将扬州民歌的演唱与我国民族唱法进行比较分析,并阐述两者的发展传承的方法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9-03-26)

冯凌燕,季雨茜[5](2019)在《扬州民歌《黄黄子》传承口述史与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歌交流与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参与式进行,除了传承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广大民众基础。当下,民歌的传承主体日渐萎缩是一个不争事实,如何唤起民众对传统民歌的认知和喜爱,增添民歌传承的内在动力,是传承人和研究者一直以来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扬州民歌《黄黄子》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整理,立足代表作品,挖掘传承人在特定时代传承民歌方式的真实经历:一方面,梳理扬州民歌的传承脉络,窥探当下民歌传承的地域现状,总结传承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口述民歌传承的鲜活历史,聚焦传承人的"集体记忆",拓展地域民歌研究视野,唤起更多民众对民歌的了解与价值认知,为当下传承注入动力因素。(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01期)

李梦霞,邵萍[6](2018)在《二胡在扬州民歌伴奏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州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大瑰宝,它旋律婉转悠扬,结构整齐,处处体现着扬州的风土人情。二胡作为扬州民歌伴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伴奏乐器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从扬州民歌的特点,二胡在民歌伴奏中起到的作用进行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20期)

李媛[7](2017)在《江苏民歌赏析——以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各地民歌风格各异。江苏民歌丰富多彩,而扬州民歌作为江苏民歌中的一类,在江苏民歌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人们对民歌的欣赏需求日益增加。本文从扬州民歌的流传与现状、曲式结构、独特方言、歌词与演唱方面进行赏析,更便于人们对《拔根芦柴花》的欣赏。(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7年09期)

何磊政[8](2017)在《扬州民歌的演唱特点及其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州民歌作为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的记载,在中国民歌百花园中芬芳夺目。它"融会南北,兼济刚柔",既有南方的婉转,又有北方的豪迈,不仅是因为扬州地理环境的优越以及地域文化的熏陶,还在于演唱中乡村俚语的运用以及语音、语调的变换等,使得扬州民歌旋律婉转、明朗,深受人们喜爱。(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7年11期)

葛灵月[9](2017)在《扬州民歌纳入扬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末以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文化界、学术界议论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有形和无形两种,也称物质和非物质。我国的本土音乐属于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主要涵盖了民歌、器乐曲、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民歌是我国本土音乐中的代表之一,属于口头传统。各地民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我国自2005年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的工作以来,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来说,逐渐成为各地“申遗”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对我国的民歌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是完整保护和传承民歌的良好开端。学校教育作为知识传输的主要途径,是人成为文化人、使社会从野蛮、蒙昧到文明不可忽视的教育手段。每个人接受学校教育是人生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时期。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占有很大的份额,对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具有积极作用。从教育的功能论来看,学校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教授,还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承的功能。结合当下非遗保护这一热点,强化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如何将地方非遗音乐融入到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去,是当前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的议题。也即是围绕“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母题,形成对“非遗”背后所代表的民歌文化的认同。借用教育的手段,发挥教育的功能,来促进地方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拓宽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道路,提升大众对民歌的认识。本文以扬州地区主要代表性口头传统——扬州民歌为例,以保护和传承扬州民歌为主要切入点,关注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融合扬州民歌为主要研究目标,以音乐人类学、文化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田野作业、现状分析、文献梳理等研究方法,对扬州地区中小学校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扬州民歌的生存现状与成因进行论述,结合扬州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当下意义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固有的作用和功能的阐释,提出在扬州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保护和传承扬州民歌的方式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22)

孙菲昳,刘跃华[10](2017)在《音乐教育视域下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生活方式、流行音乐的盛行、闲适文化的稀缺等因素给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少困境。音乐教育为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场域、专业的引领者、完善的内容体系及稳定的传承者。在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扬州民歌可从以下几方面敲重锤:营造浓厚的传唱扬州民歌的校园氛围,构建完善的扬州民歌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体系,在全社会开展丰富的扬州民歌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家庭教育因素增强扬州民歌的生命力,组织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积极开展扬州民歌的创作与创新。(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7年04期)

扬州民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教育局五大工程的要求,我校成立了民歌社团。每周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对有声乐特长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声乐(民歌)教学训练。经过这几年来的努力,我校民歌社团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教学实绩明显,多次代表区、市在各级省、市比赛中获奖。先后获得区"十佳社团"、市"百佳社团"的称号。在2015年、和2018年的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以两首根据传统扬州民歌再度创编的新作品《数鸭蛋变奏曲》、《家乡景色美》获得省一等奖、二等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扬州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1].纪婕.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J].黄河之声.2019

[2].仇秀华.让扬州民歌的芬芳飘香校园[J].儿童音乐.2019

[3].王爽.扬州民歌《一根丝线牵过河》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D].聊城大学.2019

[4].尹籽.浅析民族唱法在扬州民歌中的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19

[5].冯凌燕,季雨茜.扬州民歌《黄黄子》传承口述史与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19

[6].李梦霞,邵萍.二胡在扬州民歌伴奏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评鉴.2018

[7].李媛.江苏民歌赏析——以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为例[J].艺术科技.2017

[8].何磊政.扬州民歌的演唱特点及其思考[J].北方音乐.2017

[9].葛灵月.扬州民歌纳入扬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D].扬州大学.2017

[10].孙菲昳,刘跃华.音乐教育视域下扬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

标签:;  ;  ;  

扬州民歌论文-纪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