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边安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第二轨道外交,多边安全机制,亚太安全
多边安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叶圣萱[1](2018)在《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积极构筑和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从而有效地维护其在该地区的霸权主导地位。通过参与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合作对话会、亚太安全论坛、南中国海工作会等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美国智库对美国政府的亚太安全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通过精英互动的方式强烈地对亚太国家的安全行为进行了规范社会化,并深刻地影响了亚太安全格局走向。本文旨在对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其中就亚太安全秩序、美国的地区角色、对区域重大安全问题的基本立场以及态度等做出梳理与评析,指出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东南周边的安全态势。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在智库建设和参与构建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上提出建议。本文第一部分将对“第二轨道外交”、“多边安全机制”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运作机理进行透视,同时对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演进历程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本文发现既有文献对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开展了大量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遗憾的是,当前研究要么将美国这一重要变量抽离出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要么忽视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背景、动机、立场等进行细致考察,以期弥补既有研究的欠缺。本文第二部分将对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背景、立场、发展及成果进行介绍。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成效显着,大力发挥了其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话语领导能力。本文提出参与第二轨道外交有利于为美国制定亚太安全政策提供指导,并深刻地影响和塑造冷战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当官方途径受阻时,为美国的亚太外交提供替代性的沟通管道;具有社会化功能,有助于将美国的安全思维和价值灌输到其他国家。本文第叁部分将考察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具体情况。该部分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析美国参与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合作对话会、香格里拉对话会等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情形。通过统筹美国国内政策制定和国际战略影响两个视角,本文将深入探究美国的亚太第二轨道外交、美国政府亚太政策制定与亚太安全局势走向叁者间的逻辑关系。本文第四部分将探讨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对中国东南周边安全的影响。具体而言,美国在亚太的第二轨道外交活动通过观念社会化的形式将美国的亚太安全思想扩散到中国周边国家,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的安全思维。美国积极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大力扩散美国安全价值观的举动应引起中国的重视。基于此,中国应主动开展在亚太地区的智库外交,加强与美国之间的第二轨道双边对话与协调,争取在该地区的安全议题设置和话语权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东亚思想库网络、世界和平论坛和香山论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第二轨道外交的代表。通过对上述叁个由中国主导的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议题选择、与第一轨道外交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逻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赵世兴[2](2016)在《美何以热衷多边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亚太地区,美国对双边同盟体系向来十分倚重,将其视为维持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近年来,在强化双边同盟的基础上,美国对通过多边途径参与亚太安全事务的兴趣逐渐加大,不仅参与了“东盟地区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多边机制,还创设了“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太平(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6-08-26)
刘胜湘,张楠[3](2015)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东南多边安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中国安全环境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构建新形势下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中国周边安全战略提供了思想依据,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指明了方向。基于近来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出现的安全困境和中国东南周边现有多边安全机制的缺陷,总体安全观要求我们重塑中国东南周边安全体系,要求注重发展机制与安全机制交织发展、传统安全机制与非传统安全机制相融合及自身安全机制与共同安全机制相统一。为了谋求一个稳定与安全的中国东南周边,可考虑分步骤实现如下建议:制定和出台中国东南周边安全战略、建立中国—东盟安全命运共同体、统筹考虑发展机制与安全机制、将传统安全机制与非传统安全机制结合起来、建立和加强共同安全机制,做到自我安全机制与共同安全机制间的协调与统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王俊生[4](2015)在《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如何从不可能到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亚各国均程度不同地讨论过要推动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从近几年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与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需求来看,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已经到了需要在行动上纳入中国外交战略规划的时候了。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不仅旨在维护该地区和平与稳定,而且也可取代六方会谈部分功能,减轻因六方会谈停滞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促进该地区机制建设与多层次沟通。面对构建的结构性障碍,必须坚持不触动美国在该地区双边同盟安排、不触动领导权问题、牢记初期阶段目标就是维持其召开本身、讨论议题与朝核问题要适度脱钩等基本原则。在具体构建路径上可从激活六方会谈所设立的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工作组开始,逐渐向"东北亚安全合作论坛"过渡,再向"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过渡。(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王勇辉,余珍艳[5](2015)在《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现状——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所面临的地区安全形势并不乐观,南中国海问题持续升温,同时还受经济安全、恐怖主义、走私贩毒、生态环境、能源资源、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的困扰。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主要围绕澜沧江—湄公河建立了多个小多边安全机制,这些机制致力于提供地区公共产品,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何解决和改进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内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与周边地区安全。(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5年04期)
王俊生[6](2015)在《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学界纷纷讨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问题,其始于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和六方会谈举行,"朝核问题带来的直接副产品就是东北亚安全机制问题的升温"。1目前来看,国内研究集中于对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可行性与构建路径的分析,2绝大多数研究聚焦于以六方会谈为基础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3总体来看,学界对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必要性有共识,但对于构建的路径存在分歧。多数学者认为应以六方会谈为基础,但也有极少数学者认为,"作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期刊2015年00期)
潘俭[7](2013)在《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以来,虽然东亚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军事冲突,但是整个地区的安全局势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冷战思维依旧存在。想要解除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维护和平与稳定,就必须建立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冷战后,东亚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构建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于区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东亚发展了一系列多边安全合作对话机制,主要包括东盟地区论坛、朝核六方会谈、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其中东盟地区论坛是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官方安全对话机制。该论坛一直倡导“东盟方式”,即合作安全模式,该模式使地区各国都能接受。但是,论坛的机制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构建机制化程度更高的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来保障地区的和平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尤其是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相互依存程度也不断提高,维护地区安全成为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因此,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同时,在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障碍。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困难重重,东亚各国以及相关国家仍为东亚的安全机制建设做着不懈的努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逐步进行。首先,在开放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把东盟地区论坛作为未来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基础。其次,加强大国之间的互信合作,并逐步主导论坛进程。再次,加快东盟地区论坛的机制化建设,使之发展成为东亚多边安全合作组织,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系列安全机制,规范成员国行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3-04-01)
王俊生[8](2012)在《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旨在通过国家利益的视角考查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进展与出路。首先通过对相关国家政策的梳理以及对涉及东北亚地区现有机制的考察,指出尽管各国态度积极并做了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形式正式、规模恰当、功能专门,且能增进地区整体和相关国家安全利益的多边机制安排。接着通过对东北亚各国利益诉求的分析,指出多边安全机制构建的两种路径:正式多边安全机制与聚焦于议题而非机制的专门安排。然后从多边安全机制的概念出发指出了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条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东北亚地区为什么迄今仍没有形成讨论中的多边安全机制,并详细分析了上述两种路径对于东北亚地区整体安全利益以及各相关国家安全利益的增进与风险。最后作者指出,聚焦于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迎难而上构筑该地区的正式多边安全机制既不现实,对于客观增进各国利益也意义不大。各国应转变观念,从目前聚焦于机制建设的各种争论中切实转向聚焦于具体议题的专门安排上,能源议题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2年12期)
杨楠[9](2012)在《联盟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关系—中美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形势依然复杂,由美日、美韩联盟组成的联盟体系运行活跃,这个立足东北亚、威慑亚太的美国联盟体系提醒我们,美国的安全之锚依然牢牢定泊于东北亚,美国在该地区双边联盟的加强意味着美国的霸权战略仍然以东北亚为主。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构建任重而道远。在东北亚地区构建多边安全机制一直受国内外关注,但是至今仍未建立。在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能否顺利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能否吸收和消化双边联盟,双边联盟在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中扮演何种角色?本文将分别从中国和美国的视角出发,探讨双边联盟和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关系,以求裨益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在结构设计上,除了绪论和结论外,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关概念厘清,通过学术考古,对联盟和多边安全机制以及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行概念界定,以助于词文清晰,逻辑明了。第二部分,论述美国对于联盟和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认知,美国一直在推行世界霸权政策,在东北亚地区,美国一直在逆历史潮流,继续推行和强化双边联盟,想要通过缔结双边联盟推动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维护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和利益。美国也想通过双边联盟网络构筑多边安全机制,美日、美韩联盟的加强为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继续推进多边安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第叁部分,论述中国对于联盟和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认知,作为地区大国,中国的和平崛起一直备受关注,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双边联盟体系对于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有很大的阻碍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讲,由于中美两国具有共同利益,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是可行的,但是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六方会谈,中国恰好又是六方会谈的积极倡导者,中国作为地区大国想要提升自己的实力,积极探索构建之路,对于中美之间的利益摩擦,中国可以寻找其中的机会,在现有的机制框架下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促使六方会谈机制的成熟和稳定。第四部分,论述了中美两国对于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博弈和互动。中美两国在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问题上,虽然目的有相同之处,但是使用的手段不同。就实力来看,中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虽然在稳步增强,但是与美国相比仍然有一些差距,美国在东北亚利用联盟推动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遏制中俄两个地区大国的崛起。中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虽然不能正面与美国抗衡,但是可以通过“搭便车”的方式来寻找机会,进一步推进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结论部分对于前文进行梳理和归纳,中美两国的利益交叉进行总结,从矛盾中寻求解决方法,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4-01)
徐进[10](2011)在《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努力要么濒于失效,要么无果而终,要么沦为"清谈馆"。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区域内军事大国未能合作承担起领导责任,致使每个机制都缺乏权威性。当一个地区安全机制缺乏权威时,它就没有行动能力。一个成功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需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以军事实力作为领导力的基础;二是初始成员不多但具有广泛代表性;叁是有充分的利益代表性且有明确的规模界限;四是议题有严格限定、不轻易扩大合作领域。"中美俄+东盟"安全合作机制可能是最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构想,其中,美中俄叁个军事大国的合作可提供足够的军事保障能力,该机制中的四方基本可代表东亚多种安全利益,较少的创始者可提高机制的合作效率。(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1年04期)
多边安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亚太地区,美国对双边同盟体系向来十分倚重,将其视为维持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近年来,在强化双边同盟的基础上,美国对通过多边途径参与亚太安全事务的兴趣逐渐加大,不仅参与了“东盟地区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多边机制,还创设了“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太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边安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叶圣萱.美国参与亚太第二轨道多边安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赵世兴.美何以热衷多边机制[N].解放军报.2016
[3].刘胜湘,张楠.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东南多边安全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4].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如何从不可能到可能?[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王勇辉,余珍艳.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现状——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
[6].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2015
[7].潘俭.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3
[8].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
[9].杨楠.联盟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关系—中美视角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2
[10].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