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危区直接内镜检查中的应用及效果

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危区直接内镜检查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秦宇[1](2020)在《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我国食管癌负担甚重,全球50%以上的食管癌病例来自我国。以内镜为主的现行筛查技术方案人群预防效果明显,主要适用于在高发区人群直接开展内镜筛查。该方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乏高危人群浓缩和高危个体预测分子生物学指标,筛查效率和效益较低,难以迅速在一般人群中大范围推广应用。肿瘤抑制基因CDKN2A/P16基因(以下简称P16基因)的遗传/表观遗传失活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食管癌组织中该基因拷贝缺失频率高达60%以上。目前对于P16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失活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不同取样方法的一致性,及其与环境危险因素暴露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用于食管癌初筛及癌前病变预测预警均缺乏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筛查队列资源,分析食管癌组织中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缺失的发生情况,并评价食管癌组织内的异质性对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缺失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内镜活检组织、脱落细胞中的发生情况及其用于食管癌早期筛查的可行性;探索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接受性和脱落细胞采样效率,旨在为我国食管癌内镜早诊早治和筛查方案优化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肿瘤专科医院招募住院病例,收集食管癌的癌及癌旁组织,检测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情况;独立设计系统取样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手术组织的肿瘤模拟内镜活检组织及对应肿瘤部位切检组织和癌旁模拟内镜活检组织,对所有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定量评价食管肿瘤异质性对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肿瘤筛查人群队列,收集不同级别的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常规内镜活检组织标本,内镜下刷取脱落细胞标本,分别对其进行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检测,对比分析不同病变级别、不同方法取样标本的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明确不同类型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检测一致性;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结合环境暴露危险因素等信息,建立预测预警模型,评价P16基因DNA甲基化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初筛中的应用效果。依托人群筛查队列,首先应用食管海绵球收集食管脱落细胞标本,进行食管海绵球检查的接受性问卷调查,开展内镜检查,内镜下客观同步评价海绵球采样对食管粘膜的影响;提取海绵球采样的脱落细胞标本DNA,评价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接受度及食管脱落细胞标本采集的有效性。利用P16基因DNA甲基化诊断性测定方法和刚创建的该基因拷贝缺失定量检测方法,分别采用荧光PCR技术为基础的MethyLight和P16Light方法进行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检测。结果判定:以COLA2A为内参基因(Ct<29.3),当3个平行检测管中至少2个甲基化P16基因扩增的Ct值<40,样品定义为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分别计算待测样品(癌、癌前病变组织)和参照样品(癌旁组织、白细胞)的P16相对拷贝数,若待测样品P16相对拷贝数比例低于参照样品的20%且p<0.05时,该样品定义为拷贝数缺失阳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和荧光定量PCR对食管海绵球获取的标本进行DNA浓度和β-ACT基因表达水平检测。采用SPSS 2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显着性α为0.05。同一研究对象的癌、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的Ct值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不同组间研究对象的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的差异比较和趋势判断采用卡方检验。选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1)p<0.05;2)p<0.25,OR>1.7或OR<0.5的因素进入回归模型。采用灵敏度、特异度、AUC等来描述各指标对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研究结果1.常规取样食管癌组织中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分别为63.0%(51/81)、66.7%(54/81),单因素分析提示: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与年龄、肿瘤体积和肿瘤分期等因素有关。P16基因DNA甲基化与拷贝数缺失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一致率为54.3%。早期食管癌组织中两个指标的联合检出率达88.8%,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互补性。2.系统采样法收集组织中,配对的切检取样和模拟内镜活检取样组织的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5.0%;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85.0%、68.9%,一致率为55%。癌旁组织的病理诊断异常率和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为15.7%、54.9%,并随其距肿瘤边缘距离的增加而下降。3.在内镜活检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标本中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阳性率分别为20.9%和37.2%。P16基因DNA甲基化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病变级别呈正相关,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仅与病变级别有显着关系。拷贝数缺失对不同级别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均高于甲基化,并联两个指标后的准确性均高于单独诊断,并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中达到最大值,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 95.2%,AUC 为 0.72(0.61-0.83)。4.食管脱落细胞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总体阳性率为18.1%(19/105)。正常/炎症、低级别、高级别癌前病变、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8%(3/62)、25.0%(3/12)、37.5%(3/8)、43.5%(10/23),随着病变级别的增加逐步升高。单独采用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时,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的准确性最高,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41.9%、91.9%,AUC为0.67(95%CI:0.55-0.79)。结合P16基因DNA甲基化后的环境暴露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食管病变的预测准确性显着高于单纯的人群危险因素模型,对低级别及以上病变的准确性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87.1%,AUC为0.93(95%CI:0.88-0.98)。5.内镜刷取的脱落细胞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在低级别及以上病变中的阳性率为37.2%(16/43),显着高于活检组织标本的20.9%(9/43)。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P16基因DNA甲基化在食管癌(手术/活检组织)、高级别、低级别病变和正常/炎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6%(72/115)、44.8%(13/29)、34.3%(12/35)和15.0%(25/167),与病变级别呈现正向相关趋势(p<0.01)。6.80.0%受试者食管海绵球检查过程中没有出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50.0%的受试者出现了窒息感或呕吐感。海绵球检查对粘膜的影响较轻,主要是“无出血的浅表粘膜磨损”。食管海绵球可有效获取食管脱落细胞,DNA平均浓度为146.4ug/uL,经25、50倍稀释后,其β-ACT基因的平均Ct值分别为26.67和27.81。研究结论1.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在食管癌组织中均广泛存在,二者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食管肿瘤异质性会显着影响肿瘤组织标本中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检测结果。食管肿瘤中心部位组织在病理诊断、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方面更具有代表性,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状态与其距肿瘤的距离密切相关。3.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与食管病变级别密切相关。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可有效发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结合P16基因DNA甲基化的预测模型在食管癌初筛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食管海绵球检查可有效获取食管脱落细胞,且人群接受性良好,有望用于食管癌人群初筛。

王孟[2](2019)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患病与进展风险预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我国食管癌早治早治内镜筛查项目,在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描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分布及进展规律,建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及进展风险预测模型;筛选及验证食管癌前病变预测预警的特异性蛋白分子标志物。为我国高发区现行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优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2005-2009年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对40-69岁目标人群进行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筛查,并对目标人群开展内镜复查及肿瘤登记随访监测,随访终止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根据初次筛查病理诊断结果,描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布情况,并用95%CI表示检出率范围;结合人口信息学及危险因素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影响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及AUC检验模型预测价值,使用约登指数选择预测值的最佳截断值;计算每个预测值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高危人群百分比及其所对应各种危险因素,建立高危人群自查表。内镜复查病理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以上病变为进展,肿瘤登记随访监测确诊的食管癌新发病例为发病,计算各级癌前病变累积进展率、发病率;结合进展、发病时间,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计算各级别癌前病变进展时间及食管癌发生时间,比较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患者内镜微创治疗与否生存时间;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影响癌前病变进展或发病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及AUC检验模型效度;建立高危人群自查表。使用TMT(iTRAQ)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进行广谱筛选。根据TMT实验筛选出的蛋白,依据选取原则:TMT检测蛋白表达量食管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并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按照食管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值,由高到低选取前15个候选蛋白标志物,并采用PRM技术对15个候选蛋白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对PRM内部验证阳性的蛋白,进行外部验证。研究结果1.2005-2009年三个高发区共开展内镜筛查21,652例,检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5,329 人(24.61%)。其中基底细胞增生 1,714例(7.92%,95%CI 7.56%-8.28%),轻度不典型增生2,422例(11.19%,95%CI 10.77%-11.61%),中度不典型增生727例(3.36%,95%CI 3.13%-3.61%),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332例(1.53%,95%CI 1.38%-1.71%),食管癌 134 例(0.62%,95%CI 0.52%-0.73%)。以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以上为结局变量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性别(男性,OR 1.43,95%CI 1.11-1.72)、年龄(50-59岁,OR 4.02,95%CI 3.04-5.32;60-69 岁,OR 7.30,95%CI 5.46-9.78)和肿瘤家族史(有,OR 1.33,95%CI 1.10-1.61)为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或以上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4,灵敏度72.10%,特异度58.43%,应用该模型42.23%的研究对象能够确定为高危人群,需要进行内镜筛查。2.2005-2016年共3,114人完成内镜复查,21,111人完成肿瘤登记中心随访监测。食管癌前病变累积进展率、食管癌发病率均随癌前病变级别升高而升高;随访11年后,正常和基底细胞增生不足5%发生进展,轻度不典型增生在第8年超过5%进展、中度不典型增生在第1年超过5%发生进展、拒绝治疗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在确诊第二年超过5%发生进展;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在第4年超过5%患者发生食管癌,其余级别随访至11年食管癌发生率均未超过5%。以进展为结局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1)年龄(50-59岁,OR 4.37,95%CI 1.28-14.95;60-69 岁,OR 6.31,95%CI 1.60-24.80),家庭人口数(>3,OR 2.33,95%CI 1.04-5.24)为影响轻度不典型增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性别(男性,OR2.99,95%CI 1.03-8.65),水源(井水,OR5.01,95%CI l43-17.60)和饮酒(曾饮酒,OR 3.10,95%CI 1.15-8.37)为影响中度不典型增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进展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进展高危人群百分比分别为0.674和0.743、80.65%和69.57%、50.69%和70.18%、50.08%和32.80%。不同级别癌前病变进展预测模型对随访人群浓缩比例不同。3.内镜治疗组患者累积发病率显着低于拒绝治疗组(3.20%(95%CI 1.44-6.97)vs.10.65%(95%CI 6.90-16.10)p=0.006);内镜治疗组食管癌发生时间显着高于拒绝治疗组(p=0.043)。4.TMT实验共鉴定蛋白数5,577个。筛选出15个能够预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蛋白分子标志物,采用PRM实验内部验证。检测到UCHL1、PFN2、TNC、ZNF428、THY1、PRG3、IFIT3、THBS1和DEFA1九种蛋白,且9种蛋白均在食管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外部验证实验发现UCHL1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研究结论我国高发区内镜筛查质量控制建议标准为:基底细胞增生7.92%(95%CI 7.56%-8.28%),轻度不典型增生11.19%(95%CI 10.77%-11.61%),中度不典型增生3.36%(95%CI 3.13%-3.61%),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 1.53%(95%CI 1.38%-1.71%),食管癌 0.62%(95%CI 0.52%-0.73%)。本研究建立了食管癌筛查患病及进展风险预测模型,建议高发区在筛查前根据风险自查表,对人群进行患病风险评估与初筛,优先选择男性、高年龄、有肿瘤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在随访时,优先选择男性、高龄、饮酒、高家庭人口数等高危人群进行随访,能进一步节约卫生资源,提高筛查早诊早治效果。正常和基底细胞增生终生一次筛查不随访;轻度不典型增生随访间隔延长至8年1次;中度不典型增生每5-6年随访一次;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维持原指南立即行内镜下微创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有必要进行内镜治疗,但需要进一步精准确定治疗对象,以避免过度治疗。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进展风险预测中有潜在应用前景。1HC实验证明UCHL1在食管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其余候选蛋白将进一步在前瞻性队列中进行验证。

吕春华[3](2015)在《江西省武宁县近4年食管早癌筛查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食管碘染色普查武宁县食道早癌的发病情况。方法在武宁县选择4个普查点对6000例年龄在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检查,观察食管碘染后的形态、浅染及不染区,进行活检。结果所有活检标本病理检测后发现食管原位癌3例,食管粘膜内癌1例,粘膜下癌3例,食管低分化鳞癌(中晚期)2例,贲门癌2例。胃腺癌5例,食管重度异形增生9例,中度异型增生27例,食管轻度异型增生58例。结论通过内镜碘染色技术可以早期发现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并进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该技术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是一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技术。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4](2015)在《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目前,90%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5](2015)在《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为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目前,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生活质量低,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6](2015)在《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文中研究指明1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为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目前,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

曹健[7](2011)在《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形增生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在高发区高危人群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黏膜异形增生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检查对象为食管癌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实际检查人数2 004人,对所有人群都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的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对1 254例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的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为依据,共发现14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3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2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3例,鳞癌可能浸润1例,进展期鳞癌7例,差分化癌1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指示性活检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形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小,效果好,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是值得高发区高危人群推广使用的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

杨观瑞[8](2010)在《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概述食管癌筛查方案、内镜辅以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和外科手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激光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及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魏文强[9](2009)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开展有效性、可行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探索适合高发区实际情况的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为在全国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在河南林县、河北磁县以40-69岁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和干预组,开展了内镜下碘染色+指示性活检筛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两个前瞻性研究队列。评价内镜下碘染色+指示性活检筛查方案对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四川盐亭和山东肥城四个地区,建立研究队列,通过收集食管癌癌前病变分布转归规律以及不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成本数据,构建食管癌自然史以及筛查模型,对筛查技术、筛查起始年龄、筛查频度等因素不同的筛查方案进存了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评价。调查覆盖人群对筛查的认知情况和支付意愿,从决策分析角度出发,对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筹资方案的可行性和居民参与的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1.目标人群中干预组食管癌累积发病率在筛查后迅速上升。但是,在筛查后6年左右,对照组累积发病率超过干预组,筛查效果开始显现,目标人群两组食管癌累积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变化趋势在覆盖人群中也有类似表现,但无统计学意义。受食管癌发病在总癌发病中的构成较高影响,两组目标人群干预组三癌合计累积发病率也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2.目标人群干预组食管癌累积死亡率从筛查后第1年起,就持续低于对照组,并维持这一趋势,差异不断增大,反映了筛查后癌症早期治疗后的较好生存效果,两组食管癌累积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食管癌死亡在研究人群癌症死亡、三癌死亡中构成较高,因此,筛查对总癌死亡率、三癌合计死亡率的降低也有一定效果,两组总癌、三癌累积死亡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50岁开始终生筛查1次(内镜,不随访),45岁开始终生筛查1次(内镜,随访),40岁开始终生筛查2次(内镜,随访),40岁开始终生筛查3次(内镜,随访)以及理论筛查方案(内镜,随访)这5个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50岁开始终生筛查1次(内镜,不随访)的经济效益最好。综合卫生经济学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推荐:①在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采用50岁开始内镜筛查,终生1次不随访;②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采用40岁开始,内镜筛查,终生2次。4.研究对象对食管癌的认知率超过65%;愿意参加筛查的比例均超过90%。愿意为筛查支付一部分费用者所占比例均低于50%,多数地区超过85%的研究对象仅愿意支付50元以下的费用。结论: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绩效较好,近期能够有效地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确可做到癌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远期能够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结合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和癌症控制实际情况,本研究推荐两种筛查方案:①在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采用内镜50岁开始筛查,终生1次,对筛查出的轻增和中增不随访;②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采用内镜40岁开始筛查,终生2次,对筛查出的轻增和中增随访。研究人群对食管癌及筛查有一定认识,筛查意愿高,但支付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筛查需要,仍需国家医疗保障系统资金支持。

杨观瑞[10](2008)在《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在食管癌高发区对40岁~69岁年龄段人群进行普查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行之有效的途径。内镜检查辅以食管粘膜碘染色及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食管早期表浅癌的最佳方法。内镜超声检查(EUS)、微型超声探

二、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目标
    总目标
    阶段目标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设计
    2.2 研究样本量
    2.3 研究对象及信息采集
    2.4 标本收集
    2.5 内镜检查及碘染色
    2.6 标本处理
    2.7 实验试剂、仪器、耗材
    2.8 DNA提取及甲基化修饰
    2.9 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的检测
    2.10 数据采集及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
    2.11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第一阶段
        3.1.1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1.2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肿瘤部位及分期情况
        3.1.3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的分布
        3.1.4 常规取样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一致性
        3.1.5 常规取样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
        3.1.6 常规取样的癌、癌旁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结果对比
        3.1.7 系统取样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1.8 系统取样组织的病理诊断结果
        3.1.9 不同取样深度、位置肿瘤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情况
        3.1.10 癌旁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
    3.2 第二阶段
        3.2.1 一般情况
        3.2.2 病变在食管位置的分布
        3.2.3 食物摄入及饮食习惯相关危险因素
        3.2.4 食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2.5 内镜活检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及其分布
        3.2.6 内镜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检测结果一致性
        3.2.7 内镜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对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3.2.8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分布及与内镜活检组织的比较
        3.2.9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对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3.2.10 基于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第三阶段
        3.3.1 食管海绵球检查人群一般信息
        3.3.2 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耐受性
        3.3.3 食管海绵球检查对粘膜的影响
        3.3.4 DNA质量及β-ACT基因测定
4. 讨论
    4.1 常规取样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分析
    4.2 常规取样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3 常规取样的癌、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情况分析
    4.4 食管肿瘤异质性对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
    4.5 食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4.6 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7 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诊断食管病变的准确性
    4.8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发现食管病变的能力
    4.9 食管海绵球检查的食管癌初筛可行性分析
5. 总结
创新性与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资金资助
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患病与进展风险预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目标
    1.总目标
    2.阶段目标
流程图
第1部分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分布及癌前病变患病风险预测研究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现场问卷调查
        2.4 内镜检查及碘染色
        2.5 标本处理
        2.6 病理诊断
        2.7 内镜筛查研究对象随访与治疗
        2.8 数据收集、管理与质量控制
        2.9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信息
        3.2 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各级别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布情况
        3.3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4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各级别病变的ROC曲线
    4.讨论
        4.1 总结
        4.2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分析
        4.3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性别、年龄别检出率分析
        4.4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5.总结
第2部分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进展风险预测研究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内镜检查、标本处理、病理诊断及质量控制
        2.4 随访及结局
        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内镜随访依从性及基线信息
        3.2 各级别癌前病变累积进展率
        3.3 各级别癌前病变累积发病率
        3.4 癌前病变进展时间的生存分析
        3.5 癌前病变食管癌发生时间的生存分析
        3.6 癌前病变进展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7 癌前病变进展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8 癌前病变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9 癌前病变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10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各级别病变进展的ROC曲线
    4.讨论
        4.1 总结
        4.2 食管癌内镜随访间隔
        4.3 食管癌前病变进展/发病危险因素及癌前病变进展分流预测模型
        4.4 关于癌前病变进展定义的说明
        4.5 内镜活检和病理诊断准确性
    5.总结
第3部分 食管癌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研究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2.2 内镜检查、标本处理、病理诊断及质量控制
        2.3 随访
        2.4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信息
        3.2 内镜治疗组与拒绝治疗组累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3.3 内镜治疗组与拒绝治疗组生存分析
    4.讨论
        4.1 总结
        4.2 内镜治疗组与否生存时间比较
    5.结论
第4部分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蛋白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2.4 盲法
        2.5 实验仪器、试剂耗材、分析软件
        2.6 TMT实验流程
        2.7 PRM实验流程
        2.8 IHC实验流程及评分方法
        2.9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TMT方法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结果
        3.2 生信分析
        3.3 PRM检测结果
        3.4 PRM候选蛋白入组标准的评价
        3.5 免疫组化结果
    4.讨论
        4.1 TMT与PRM技术
        4.2 蛋白质组学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应用
        4.3 TMT及PRM技术探索鉴别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蛋白标志物
    5.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资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3)江西省武宁县近4年食管早癌筛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定义和术语
三、流行病学
四、危险因素
    ( 一) 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 二) 食管癌的报警症状
五、筛查
    ( 一) 筛查对象
    ( 二) 筛查方法
六、内镜精查
    ( 一) 检查前准备
    ( 二) 内镜检查过程
    ( 三) 内镜检查技术
    ( 四)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分型和病变层次分类
    ( 五) 活组织病理检查
七、术前评估
    ( 一) 病灶范围、病变层次和淋巴结转移评估
    ( 二) 病理分型标准和临床处理原则
八、内镜下切除治疗
    ( 一) 治疗原则
    ( 二) 内镜下切除术
    ( 三) 适应证和禁忌证
    ( 四) 围手术期处理
    ( 五) 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
    ( 六) 内镜切除术后随访
九、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十、早期食管腺癌

(6)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定义和术语
3 流行病学
4 危险因素
5 筛查
6 内镜精查
7 术前评估
8 内镜下切除治疗
    8.4 围手术期处理
    8.6 内镜切除术后随访
9 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10 早期食管腺癌

(7)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形增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方案的核心是对高发区高危人群采用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1]。
        1.2.1 内镜检查的操作流程技术关键是:
        1.2.2 主要的病理诊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8)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癌筛查和早期诊断
    1.1 食管癌的筛查方案
    1.2 内镜检查辅以碘染色及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最有效的方法
    1.3 内镜检查对食管表浅癌浸润深度的判断
        1.3.1 内镜超声检查判断食管表浅癌浸润深度
        1.3.2 内镜检查肉眼判断食管表浅癌的浸润深度
2 早期食管癌的治疗
    2.1 早期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2.2 内镜食管黏膜切除术 (EMR)
    2.3 内镜激光治疗食管早期表浅癌
    2.4 食管早期癌的光动力学治疗 (PDT)
    2.5 氩离子束凝固术 (APC) 治疗食管早期表浅癌和癌前病变
3 展望

(9)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索引
图索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标
第一部分 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绩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人群的选择
        1.3 队列建立及监测
        1.4 目标人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
        1.5 数据收集及整理
        1.6 评价指标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绩效评价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研究队列基本情况
        2.2 研究队列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暴露等情况比较
        2.3 研究队列总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发病情况
        2.4 研究队列总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死亡情况
        2.5 研究总队列覆盖人群累积发病率、累积死亡率随访结果
        2.6 研究总队列目标人群累积发病率、累积死亡率随访结果
        2.7 河南林州队列覆盖人群累积发病率、累积死亡率随访结果
        2.8 河南林州目标人群累积发病率、累积死亡率随访结果
        2.9 河北磁县队列覆盖人群累积发病率、累积死亡率随访结果
        2.10 河北磁县目标人群累积发病率、累积死亡率随访结果
        2.11 研究队列筛查效果汇总
    3. 讨论
        3.1 队列建立
        3.2 干预效果
        3.3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4. 小结
第二部分 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卫生经济学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人群的选择
        1.3 队列建立与监测
        1.4 目标人群的筛查与早诊早治
        1.5 数据收集及整理
        1.6 评价方法
        1.7 评价指标
        1.8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绩效评价结果
        2.2 Markov模型的建立与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模型效度
        3.2 筛查方案卫生经济学评价
        3.3 筛查方案流行病学评价
        3.4 细胞学方案与内镜方案比较
        3.5 敏感性分析
        3.6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4. 小结
第三部分 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决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评价指标
    2 决策分析结果
        2.1 认知率
        2.2 筛查意愿
        2.3 支付意愿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D]. 秦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2]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患病与进展风险预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王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3]江西省武宁县近4年食管早癌筛查结果分析[J]. 吕春华. 当代医学, 2015(26)
  • [4]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J].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 胃肠病学, 2015(04)
  • [5]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J].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5(04)
  • [6]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J].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5(04)
  • [7]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形增生诊断中的意义[J]. 曹健. 吉林医学, 2011(36)
  • [8]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进展[J]. 杨观瑞. 中国肿瘤, 2010(01)
  • [9]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评价研究[D]. 魏文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09(12)
  • [10]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进展[A]. 杨观瑞.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 2008

标签:;  ;  ;  ;  

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危区直接内镜检查中的应用及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