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中国社会各方面实力得到巨大提升。其中,大学校园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在努力地提升自我以求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本文对大学校园道路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校园;道路问题;解决思路
一、大学校园道路的特点
1、缺乏交通部门管理
大学校园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校园道路也应是社会整体交通组成的一部分,理应受城市交通部门的管理。由于大学的独特性,其以一种半封闭半开放的状态与社会融合,造成大学校园道路系统既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又是以学生为主要服务人群的区域内部交通,导致大学校园交通成了公共交通管理的盲区,引发了许多交通管理问题。
2、短时间内爆发性使用
校园道路承载着连接各区域的功能,由于使用人群的独特性和日常行为的规律性,校园道路的使用呈现时段性、爆发性规律,在上课和下课两个时间段,学生、教师职工自发性的汇集到道路空间中,校园道路的交通压力骤升出现极值。这种爆发性使用的现象对于校园道路系统的承载力是严峻的考验。
3、多功能的共同融合
大学校园道路相对于城市道路的交通、绿化功能,其包含的功能更加丰富。在校园中,道路承担货物运输的功能相对较弱,学生对于道路的功能需求不仅仅是区域空间连接,还包含安全、便捷、舒适、美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校园道路既要满足一般道路的功能要求,同时又要包含休憩、景观、学习等更复杂的功能。多功能的相互融合对校园道路的设计、建设、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学校园道路现状问题及原因
1、人车混杂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上学和放学两时段内校园交通压力出现峰值,人、车同时涌入校园道路,此时的交通运行极为不畅,人车混行的现象随处可见,对于学生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老校区陈旧的道路规划系统不适应当代的交通方式。
一些大学的老校区规划建设时间较为悠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校园道路的规划建设所考虑的交通方式主要是以步行、自行车为主,在道路的宽度、可达性、停车位设置等方面都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校区依然承担教学的功能,但陈旧的校园道路系统却跟不上交通方式转变的步伐,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旧的道路系统在交通分流、疏导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进而造成交通不畅、人车混杂的现状。停车位缺失导致校园内汽车、电动车和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随处可见,加重了校园人车混杂的不良交通状况。
3、人行道功能的缺失导致交通压力转移,机动车道交通压力增加
人行道在大学校园道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车分离可以有效增强校园道路安全性。但是,校园中的人行道往往发挥不了其功能。究其原因发现,客观不利条件造成人行道的使用率低,例如人行道缺失、宽度不够、植物过于茂密等原因。过于狭窄的人行道给使用者以不通畅、压抑的感受,基于人自发地向舒适环境靠近的心理,人更趋向于在宽敞的机动车道上行走;人行道旁过度茂盛的植物会阻碍人行道的畅通,同时给行人传递一种不安全的心理感受,降低行人选择人行道的欲望。假如这些不利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久而久之人行道的使用率会越来越低,就会导致交通压力的转移,加剧机动车道的运行压力,使人车混流现象更加严重。
4、道路安全教育滞后,师生安全意识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学校有责任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然而,大学缺乏道路安全方面的思想教育,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薄弱,从而导致师生默认校园道路环境足够安全,在校园中无需遵守道路交通规则,进而引发人和车混行的现象。
5、校园道路的其他功能缺失
5.1道路系统结构不完善,对校园其他空间产生间接影响
学校对于道路功能的要求仅限于交通运输,忽视道路的休闲、娱乐功能,导致校园步行休闲道路系统不完善。步行系统犹如人体主动脉下的分支血管,通向人体的各个区域,步行系统通向校园的各个角落,而步行休闲系统结构的不完善,导致校园各空间区域的可达性受影响,缺少步行道路系统的连接、引导,久而久之校园中会出现无人问津的空间死角,这些空间被称之为“消极空间”,消极空间对校园环境安全、美观等方面建设都是极其不利的。
5.2校园道路景观单一,缺乏大学校园独特性
大学道路景观不应是对城市道路景观的模仿,大学校园应在各方面展示它独有的校园气质,校园道路不能仅仅只具备基本功能而缺乏校园特色,校园道路景观设计应当从功能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结合各高校自身独有的精神文化,在功能中融入景观,在景观中融入文化,让功能、景观、精神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具有独特气质的大学校园道路。
三、大学校园道路问题解决思路
1、完善道路系统结构
对校园道路系统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加强道路系统结构研究。对老校区的交通实行管理,降低交通压力,在旧道路系统之上对其进行结构补充,丰富老校区的道路结构类型、基础设施,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新建校区的道路系统要充分考虑主体人群的行为规律、交通方式和新、老校区道路粘合方式等因素。通过对使用主体的调查研究,了解其最实际的需求,校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结合调查研究结果。为避免人车混行,可以将车行道设置在外环,人行道安排在内部,这样的交通结构方式既可实现人车分流,又符合步行者选择最便捷、最短路程的心理。校园道路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考虑交通通畅度,减少高差、阻挡等降低交通流畅度的因素,对交通易拥堵区域的设计尺度适当扩大以降低瞬时交通压力带来的安全风险。
2、加强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环境维护及道路安全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校园交通的管理,加强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联系。对校园的出入车辆的数量、时间实行严格的管理,应引入城市交通管理设施,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否按规定停车等进行监督。积极维护校园道路环境,按时修剪道路两侧的植物,及时修缮破损的路面,增加道路的活力,提升道路的吸引力。加强道路安全教育,将道路安全教育纳入教育课程,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道路安全宣传力度,定期开展校园道路安全活动,引起师生对校园交通安全的重视。
3、拓展校园道路功能
作为校园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校园道路应当被赋予更多的功能,道路是校园交通的载体,更是校园娱乐休闲、文化展示、学习交流活动的载体。多功能融合的校园道路更具吸引力,丰富校园道路的功能,道路各功能之间达到平衡,可以有效提升各道路的使用率,对于校园交通压力的疏解具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大学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升级,校园道路是校园环境建设发展的重要部分,校园道路的安全、舒适、美观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品质,所以对于校园道路问题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校园道路品质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提升。大学校园作为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的基地,安全、优美、舒适的校园道路环境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高校管理者应重视校园道路的建设与管理,才能提升高校各方面的实力,使高校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29-32.
[2]王鑫,郑卫.与城市共生的大学社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可持续校园规划建设解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44(2):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