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分裂结构论文-杜金莲

英语分裂结构论文-杜金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语分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句子理解,二语加工,二语水平

英语分裂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杜金莲[1](2016)在《中国学生英语分裂句理解中词汇和结构加工的时间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本族语者在线句子加工表明,宾语从句和宾语提取分裂句较之相应的主语从句和主语提取分裂句更难加工,前者在从句动词位置(分裂区)阅读更困难。这种加工困难体现的是结构加工的区别。然而主语提取句型的加工优势可能受到句子中单词的词汇或语义因素的影响。英语二语在线句子加工表明二语学习者对句子中词汇、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敏感度与母语者不同。本族语者和高水平二语者在线加工分裂句的研究都表明词汇加工上的困难可能会限制结构加工并使之延迟。研究表明对于低频动词的分裂句,结构加工会延迟到动词后面两个单词的位置(后分裂区)。二语分裂句在线加工只探讨了德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加工情况,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线分裂句理解中词汇和结构的加工的时间进程还是未知。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控制动词频率和句子类型,使用在线阅读英语分裂句的实验,探索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分裂句中词汇和句法过程的时间进程。本文重点解决两个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线加工英语主语提取分裂句和宾语提取分裂句的过程中,动词频率和句法结构在什么时候起作用?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水平是否影响、如何影响在线加工英语分裂句?据此本文设计了一个自定步速阅读实验。采取2(动词频率:高频和低频)×2(句子类型:主语提取分裂句和宾语提取分裂句)×2(二语水平:高水平和低水平)因素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低水平二语学习者来说,只有动词频率的主效应显着。对于高水平二语学习者来说,动词频率和句子类型的主效应都显着,并且二者交互作用也显着。动词频率和句子类型对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句子加工的影响与母语者句子加工的影响相似。本研究证明二语水平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分裂句的加工策略。本文的结果与“浅结构假设”相矛盾。另外,动词频率和句子类型的交互作用表明词汇提取要先于句法分析,这一结果支持词汇加工和句法加工是分开的,并且存在先后顺序的。词汇与句法表征的相关理论以及“基于用法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本文中频率的效应。(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6-04-20)

杨坤[2](2010)在《从认知的角度看英语分裂结构的形成规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分裂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构式,历来是各语法学派研究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以往的研究主要包括“共时”和“历时”两种路向。共时的研究主要关注该构式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特征。从结构层面入手,人们主要探究分裂构式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起源问题,其中最具影响的是Jespersen的“移位分析”(transposition)和“插入分析”(intercalation);功能层面的研究则着重讨论该构式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特征,其中Halliday (1985/1994)和Huang (2003)的研究最为突出。相比之下,分裂构式在历时方面的研究显得势单力薄,它们主要关注分裂构式的“来源”问题,包括Ball(1994a,1994b), Patten(2007)和Traugott(2008)的研究。可以说,以往绝大多数的研究趋同认为,分裂构式由其对应的“未分裂”形式转换而成。但事实上,这种分析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譬如,分裂结构是由哪种结构转换而来的,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研究是对“去分裂”(declefting)分析的一次大胆挑战,并结合新近历时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分裂构式的形成规则和结构特征,得出两点假设:一方面,原始分裂结构即“名词强调型it-分裂构式”是由一组“问答对”整合而成;在整合过程中,分裂构式的主句在语音和语义上继承了“问答对”中答项的主要特征,而从句则继承了“问答对”中问项的相关特征。另一方面,“非名词强调型it-分裂构式”和“假拟分裂构式”是“名词强调型it-分裂构式”形式历时演化的产物。具体而言,从原始分裂构式到“非名词强调型it-分裂构式”的扩展主要是“明示类型转移”(explicit type-shifting)的结果,而在原始分裂构式到假拟分裂构式的扩展过程中,重新分析和类比两种机制起决定作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分裂构式的认知特征,如该构式产生的认知基础、主语“it”的功能、系词“be”的认同性、it-分裂构式中主谓不一致现象以及假拟分裂构式的内部结构特征等,得出几点认识:第一,作为一种焦点标记手段,分裂构式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突显;第二,it-分裂构式的强调部分作为一个“有界”实体而获得整体识解;第叁,假拟分裂构式中先行代词与强调成分之间体现出特殊的“参照点”关系。最后作者指出,以往对分裂构式的“去分裂”分析法是不科学的,不能揭示分裂构式历时演化的规律。对此,作者对分裂构式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从历时的角度作出了新的解释,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0-04-15)

邓莉[3](2010)在《基于新闻英语语料库的分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的分裂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由it引导,另一种由what引导。It引导的分裂结构被称为分裂句,而what引导的分裂结构被称为拟分裂句。关于英语分裂结构的研究,多数论文仅限于从其形式特点、语法比喻层次进行讨论,而没有具体研究此结构在某一特定语域中的实际使用频率及特点。本文以分裂结构的形式特点为依据,以兼具口语和书面语特点的、正式与非正式相融合的新闻英语为语料库(单词量110000左右),研究了分裂结构的两种形式——分裂句及拟分裂句的出现频次及被强调信息的实际分布及特点。(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曾志芳[4](2009)在《英语分裂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裂结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句式,通过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动,使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有标记的图形上,分裂结构也因此成为有标记的句式结构,或变式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英语分裂结构一直以来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其做过一些研究。有关英语分裂结构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五十多篇论文,至少有十篇专着包括博士论文从不同或相似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些论文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上一结构。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关于研究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Ungerer & Schmid, 2001),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语言的模式。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切入方式和视角,认知语言学主要在发掘和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动因。针对英语分裂结构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采用认知语言学的“信息焦点”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分裂结构的生成机制、话语功能和话语意图以及如何通过运用此种结构,准确表达说话的真实意图,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进行研究,找出其基本认知结构,从而对英语分裂结构以及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进行全面及系统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it型分裂句和wh型分裂句信息焦点、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分裂结构、分裂结构的认知理据进行探讨。为了满足各项研究目的,本文从英语分裂结构的定义、类型、特征出发,并结合信息焦点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进一步分析英语分裂结构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本文首先阐释了英语分裂结构的定义、类型以及相关结构特征和强调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对语言中信息焦点理论的构成、应用和图形背景的概念化理论以及两个特征进行了介绍,讨论了英语分裂结构的基本认知结构。接着回顾了传统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语义、语用和系统功能语法对于英语分裂结构的观点与看法。最后作者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提高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9-05-27)

杨艳花[5](2008)在《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分裂结构的语用句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裂结构是英语中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自从1963年Jespersen提出分裂句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从不同或相似的角度对这一特殊的句法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作了系统的归纳。有些学者对分裂结构的句法特点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从系统功能语法入手,研究了分裂结构的信息结构和焦点功能;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分裂结构的语篇功能。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分裂结构这种句法现象本身出发,为对分裂结构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句法学视角——来探讨这一特殊句法结构。传统的句法学只注重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了语言的功能及其对语言各层次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句法与语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句法和语用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语用句法学属于句法和语用的交叉结合(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研究,是从语用的角度来探讨句法问题,研究各类句式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的语用规律。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中对语用学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语用纵观论和语言顺应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对语用句法研究提供了理论根据。Verschueren指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是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综合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语用学的旨趣不在于利用语言资源,而在于提供语用视角,在于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言现象(2000:1-3)。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且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何层面上,分裂结构也自然在被选之列。选择之所以得以进行取决于语言的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其中,可变性和协商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核心。因此本论文就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分裂结构进行语用句法研究,为分裂结构在交际中的应用找到了理据。相对于常式句,分裂结构的使用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各因素进行顺应的具体体现。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意义和重要性以及语料的来源。第二章对以往有关分裂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第叁章详尽地阐释了顺应论,指出顺应论对语用句法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并构建了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一方面分裂结构是相对于其还原句的变式句,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分裂句的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是对使用者交际目的的顺应。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分裂结构顺应性的表现:(1)对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2)对语境关系的顺应;(3)对达到语用修辞效果的顺应。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论文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下,从语用的角度对英语中的特殊句法现象进行了阐释和分析,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分裂结构顺应性的体现。这是对这类句法结构语用句法研究的一次尝试和具体应用。在撰写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不足和局限,但希望该研究有助于启发对分裂结构的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8-06-01)

李红霞[6](2006)在《信息结构与英语分裂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重分析了英语语言的信息结构和英语分裂句的关系。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并且从句子结构来讲,已知信息总是在前,新信息在后;作者进而分析了英语分裂句的信息结构和信息分布。最后得出:英语分裂句是英语语言信息结构和信息焦点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本文来源于《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黄国文[7](1996)在《英语分裂句的结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分裂句的结构问题黄国文§0导言英语的“分裂句”(cleftsentence)多年来一直受到语言学者的“青睐”;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已有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和近十本专着(包括博士论文)从不同或相似的角度对分裂句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我们的观察表明,关于英语...(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1996年02期)

英语分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语分裂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构式,历来是各语法学派研究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以往的研究主要包括“共时”和“历时”两种路向。共时的研究主要关注该构式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特征。从结构层面入手,人们主要探究分裂构式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起源问题,其中最具影响的是Jespersen的“移位分析”(transposition)和“插入分析”(intercalation);功能层面的研究则着重讨论该构式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特征,其中Halliday (1985/1994)和Huang (2003)的研究最为突出。相比之下,分裂构式在历时方面的研究显得势单力薄,它们主要关注分裂构式的“来源”问题,包括Ball(1994a,1994b), Patten(2007)和Traugott(2008)的研究。可以说,以往绝大多数的研究趋同认为,分裂构式由其对应的“未分裂”形式转换而成。但事实上,这种分析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譬如,分裂结构是由哪种结构转换而来的,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研究是对“去分裂”(declefting)分析的一次大胆挑战,并结合新近历时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分裂构式的形成规则和结构特征,得出两点假设:一方面,原始分裂结构即“名词强调型it-分裂构式”是由一组“问答对”整合而成;在整合过程中,分裂构式的主句在语音和语义上继承了“问答对”中答项的主要特征,而从句则继承了“问答对”中问项的相关特征。另一方面,“非名词强调型it-分裂构式”和“假拟分裂构式”是“名词强调型it-分裂构式”形式历时演化的产物。具体而言,从原始分裂构式到“非名词强调型it-分裂构式”的扩展主要是“明示类型转移”(explicit type-shifting)的结果,而在原始分裂构式到假拟分裂构式的扩展过程中,重新分析和类比两种机制起决定作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分裂构式的认知特征,如该构式产生的认知基础、主语“it”的功能、系词“be”的认同性、it-分裂构式中主谓不一致现象以及假拟分裂构式的内部结构特征等,得出几点认识:第一,作为一种焦点标记手段,分裂构式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突显;第二,it-分裂构式的强调部分作为一个“有界”实体而获得整体识解;第叁,假拟分裂构式中先行代词与强调成分之间体现出特殊的“参照点”关系。最后作者指出,以往对分裂构式的“去分裂”分析法是不科学的,不能揭示分裂构式历时演化的规律。对此,作者对分裂构式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从历时的角度作出了新的解释,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语分裂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杜金莲.中国学生英语分裂句理解中词汇和结构加工的时间进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2].杨坤.从认知的角度看英语分裂结构的形成规则[D].西南大学.2010

[3].邓莉.基于新闻英语语料库的分裂结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4].曾志芳.英语分裂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9

[5].杨艳花.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分裂结构的语用句法研究[D].河北大学.2008

[6].李红霞.信息结构与英语分裂句[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7].黄国文.英语分裂句的结构问题[J].外语研究.1996

标签:;  ;  ;  ;  

英语分裂结构论文-杜金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