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煤气化论文-郭建伟

部分煤气化论文-郭建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部分煤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壳牌煤气化系统,磨煤工艺,改造措施

部分煤气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伟[1](2018)在《壳牌煤气化系统磨煤部分改造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磨煤机与称重给煤设备、碎煤仓、煤粉收集装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系统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西煤炭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臧桂研[2](2013)在《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本文基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形式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试图从能源科学与化工科学的交叉领域寻找同时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可选择的途径。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系统集成、关键过程实验、不同系统的比较等方面研究了新型洁净煤系统,全面分析了系统热力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关键过程的可行性。基于“组分对口、分级转化,温度对口、梯级利用,CO2高浓度分离”等系统集成思路,提出了新型的捕获C0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揭示了系统(?)传递和损失特性,找出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针对气化炉、燃气轮机、汽轮机等关键单元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系统敏感性分析,揭示系统热力特性变化规律,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新系统的关键过程——部分煤气化进行实验验证。选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小规模实验,验证煤的部分气化特性。通过实验分析气化产物生成特性,确定实验用煤样的种类、粒径和质量;研究气化温度、水流量、载气流量对部分煤气化产物及CO生成率的影响,分析气化产物和CO生成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索煤的气化特性,找出影响部分煤气化的关键因素,验证部分煤气化的可行性。建立了串联型完全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串并联型完全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的模型,对参比系统进行了(?)平衡分析,并分别与新系统进行比较,找出新系统与各个参比系统的(?)损失差异,揭示了新系统的集成优势;通过系统随输出氢/电比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比较新系统与参比系统的热力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3-05-01)

臧桂研,徐玉杰,张华良,陈海生,谭春青[3](2012)在《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煤炭分级转化、成分对口应用、污染物控制一体化等系统集成思路,提出了一种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该系统利用增压流化床完成煤炭部分气化,降低了气化难度与气化炉造价,具有较好经济性;全面揭示了系统的热力和环境特性规律,指出气化炉碳转化率是影响系统热力性能的主要因素;系统具有良好的热力特性与环境特性,当CO_2的分离率为59.7%时,系统(火用)效率为54.3%。本文的研究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可选择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彭宇慧,代正华,龚欣,郭晓镭,王辅臣[4](2010)在《气流床煤气化的部分水激冷流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采用部分水激冷的方式冷却气流床气化炉气化室出口的高温合成气和融渣,模拟计算了(1)水煤浆气化+耐火砖衬里、(2)粉煤气化+耐火砖衬里、(3)粉煤气化+水冷壁衬里3个气化工艺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采用部分水激冷方式的出废热锅炉的气体流量远小于用合成气激冷方案的Shell和Prenflo流程,这将有助于减少后续的设备尺寸;激冷水温度对合成气和废热锅炉蒸汽的总热效率无明显影响,可以采用低温的激冷水以减少出废热锅炉的气体流量以及后续的设备尺寸;工艺(1)的总热效率约为84%,低于采用高温辐射锅炉的Texaco流程;工艺(2)、(3)的总热效率约为90%,与采用合成气激冷方案的Shell和Prenflo流程相当。部分水激冷的方式适合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的粉煤气化。(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0年02期)

徐玉杰[5](2008)在《部分煤气化与CO_2捕获的能源动力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环境与经济的相容协调发展是21世纪能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能源环境问题中的焦点和难点。煤基能源动力系统中控制CO_2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清洁能源载体氢气的制取也是能源系统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科技研究计划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关键过程机理、系统集成和技术路线的多层面上,开展了煤气化系统与双燃料重整系统的集成理论研究,提出了控制CO_2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和双燃料互补的氢电联产系统,预测了新系统的经济环境效益,并探索了适合中国的能源技术路线。为开拓高效环保的洁净煤发电系统,开展了煤气化系统中燃料转化过程整合机理以及CO_2分离一体化机理的研究。建立了煤气化、合成气燃烧和半焦燃烧过程整合的化学能与物理能梯级利用关系式;揭示组分和品位对燃料转化过程中能量匹配的影响;发现存在最佳的气化炉碳转化率,使燃料转化过程不可逆损失最小;分析燃料转化过程与CO_2分离过程的整合关系,揭示纯氧燃烧分离CO_2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实现了燃料转化过程与CO_2分离过程一体化。针对IGCC系统投资成本高的科技难题,本研究从“组分对口、分级转化”思路出发,基于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以及CO_2分离一体化的整合机理,提出控制CO_2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揭示系统性能曲线簇具有包络线的特性规律,发现系统热效率在变量可行域内具有最佳值的特性。从热力性能、经济性能和环保性能等多方面与IGCC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指明新系统具有高发电效率、低投资成本和低能耗分离CO_2的优势。面临我国“煤多气少”的能源特点,以及针对传统天然气重整过程消耗大量优质燃料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煤与天然气互补制氢联产系统。基于能的品位概念,建立煤与天然气互补的能量转化过程品位关系式;揭示双燃料化学能释放过程中能的梯级利用特性;采用图像(火用)分析方法,并通过与传统制氢系统比较,阐明煤与天然气互补制氢联产系统热力性能提高的根本原因。结合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MESSAGE模型,对本文提出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和双燃料互补系统在中国电力和交通两大耗能领域的发展进行情景分析。通过对电力行业中控制CO_2的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情景比较,指出发展诸如本文提出的洁净煤发电系统能满足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适合中国的先进洁净煤发电技术路线。另外,交通燃料的剧增是导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以双燃料互补系统制甲醇代替交通燃料作为典型案例,预测新型交通燃料替代技术在中国未来交通领域发展情景,指出发展经济可行的煤代油技术路线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08-12-01)

余廷芳,汪霞[6](2006)在《部分煤气化结合流化床燃烧技术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采用增压流化床(PFBC)和一采用常压流化床(AFBC)的PGFBCCC发电系统进行了损计算和分析,给出了PGFBCCC系统各环节的损系数及火用效率。分析指出,燃烧室和蒸汽发生系统是PGFBCCC发电系统的薄弱环节,二者损系数总和约为30%~35%。此外,就减少损和提高这类发电系统的效率提出了一些运行措施。(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06年03期)

黄亚继,金保升,仲兆平,肖睿,周宏仓[7](2005)在《流化床部分煤气化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流化床部分气化炉上系统研究了流化风量、给煤量、水蒸气量、床层温度、静止床层高度、煤种、催化剂等因素对煤气成分和热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化风量、给煤量、水蒸气量、静止床层高度对煤气成分的影响较为复杂,4者都存在最佳范围;床层温度是影响煤气成分的主要因素,煤气热值与温度成正比;增加床层高度,有利于H2、CO生成和CH4分解;烟煤的煤气中含有的可燃成分(H2、CO、CH4)含量比无烟煤高,优质烟煤比劣质烟煤更适合于气化;Ca、Na、K等碱土金属化合物对煤气化具有催化作用,且Na2CO3和K2CO3的催化能力比CaO强。(本文来源于《锅炉技术》期刊2005年06期)

余廷芳,蔡宁生[8](2004)在《部分煤气化炉的热力学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部分煤气化炉操作条件、气化剂、脱硫剂影响的基础上,引入了部分煤气化炉能量转化系数(而不是碳转化率)的概念,运用能量平衡、质量平衡、化学平衡方程建立了通用的与炉型无关的部分气化炉热力学数学模型,用于预测部分气化炉出口的煤气成份、产量、热值和所需气化剂的量。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相符,满足实际工程精度需要,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操作条件对部分气化炉产物的影响,模型计算的煤气成分及热值变化与实际及理论相一致。图14表3参7(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2004年04期)

周宏仓,金保升,仲兆平,黄亚继[9](2004)在《流化床部分煤气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台小型流化床部分煤气化气化炉上 ,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 ,在不同操作条件下 (给煤量、流化风量和蒸气量 ) ,进行了叁种不同煤种的气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床温随给煤量和蒸汽量的增加以及流化风量的减小而降低 ;在一定范围内 ,煤气中CO含量随给煤量、流化风量和蒸汽量的增加以及煤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煤气中H2 含量随给煤量和煤化程度的升高以及流化风量和蒸汽量的减小而降低 ;CH4含量随给煤量的增加而增加 ,随流化风量、蒸汽量和煤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 ,煤化程度升高 ,生成煤气的热值减小。(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04年03期)

余廷芳,林中达,蔡宁生[10](2004)在《部分煤气化结合流化床燃烧的联合循环(PGFBC-CC)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部分气化炉的能量转化系数Qn概念(而不是传统的碳转化率),采用模块化思想建模,在建立了包括部分气化炉、流化床、余热锅炉(HRSG)等系统模块通用模型的基础上,对PGF-BC系统的4个典型方案,其中2个方案基于增压流化床燃烧炉(PFBC),另2个方案基于出常压流化床燃烧炉(AFBC)进行了性能计算、参数分析和综合比较,并对3个方案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综合比较,最后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PGFBC-CC方案。认为:PGFBC-CC系统的方案2和方案4在技术上较易实现,经济上适合我国国情,环保性能上也足以满足排放指标要求。图7表3参6(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2004年02期)

部分煤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本文基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形式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试图从能源科学与化工科学的交叉领域寻找同时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可选择的途径。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系统集成、关键过程实验、不同系统的比较等方面研究了新型洁净煤系统,全面分析了系统热力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关键过程的可行性。基于“组分对口、分级转化,温度对口、梯级利用,CO2高浓度分离”等系统集成思路,提出了新型的捕获C0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分析,揭示了系统(?)传递和损失特性,找出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针对气化炉、燃气轮机、汽轮机等关键单元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系统敏感性分析,揭示系统热力特性变化规律,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新系统的关键过程——部分煤气化进行实验验证。选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小规模实验,验证煤的部分气化特性。通过实验分析气化产物生成特性,确定实验用煤样的种类、粒径和质量;研究气化温度、水流量、载气流量对部分煤气化产物及CO生成率的影响,分析气化产物和CO生成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索煤的气化特性,找出影响部分煤气化的关键因素,验证部分煤气化的可行性。建立了串联型完全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串并联型完全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的模型,对参比系统进行了(?)平衡分析,并分别与新系统进行比较,找出新系统与各个参比系统的(?)损失差异,揭示了新系统的集成优势;通过系统随输出氢/电比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比较新系统与参比系统的热力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部分煤气化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伟.壳牌煤气化系统磨煤部分改造措施[J].江西煤炭科技.2018

[2].臧桂研.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

[3].臧桂研,徐玉杰,张华良,陈海生,谭春青.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

[4].彭宇慧,代正华,龚欣,郭晓镭,王辅臣.气流床煤气化的部分水激冷流程研究[J].化学工程.2010

[5].徐玉杰.部分煤气化与CO_2捕获的能源动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

[6].余廷芳,汪霞.部分煤气化结合流化床燃烧技术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分析[J].热力发电.2006

[7].黄亚继,金保升,仲兆平,肖睿,周宏仓.流化床部分煤气化影响因素研究[J].锅炉技术.2005

[8].余廷芳,蔡宁生.部分煤气化炉的热力学数学模型[J].动力工程.2004

[9].周宏仓,金保升,仲兆平,黄亚继.流化床部分煤气化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4

[10].余廷芳,林中达,蔡宁生.部分煤气化结合流化床燃烧的联合循环(PGFBC-CC)发电系统性能分析[J].动力工程.2004

标签:;  ;  ;  

部分煤气化论文-郭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