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衡标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523000
摘要: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对分析方法进行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分析的现实条件,确保测量数据精确以及过程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在分析过程中,对分析质量进行控制,需要相关质量控制人员认真按照操作规程监督有关人员认真做好分析,而且对相关技术人员还应单独举行培训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素养,能够使分析工作处于受控状态。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对策
引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数据精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就是为了提高监测数据准确度和精密度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在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中,仍存在质量管理程序执行不严,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制约着监测数据准确性。因此,在环境监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质量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质量手册开展全方位质控工作,以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1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一整套流程,首先进行现场调查并且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最后在现场采集样品后到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评价。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不仅仅是检测污染成分,还要检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2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1)优先监测原则:优先、重点监测对环境危害性大的污染成分。(2)可靠性原则:监测依据及结果必须具有真实可靠性,不能捏造数据。(3)实用性原则: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必须对环境治理及环境预测有用途,尽量减少一些无意义的监测。
2、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站所承担的任务包括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企业环评验收监测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工作一直面临工作量大、人手少的现状,监测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监测工作,业务范围与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对质量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环境监测站在日常管理中虽然严格执行实验室资质认定、人员持证上岗、仪器设备定期检定等要求,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还存在许多难点和不足。现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点大多放在实验室内部环节,而现场监测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3、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缺乏对环境监测的重视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面临环境与经济效益二选一的情况时,大部分企业还是会选择经济利益。这也是我国环境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环境的保护属于公益性行为,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不能从其中获得利益。因此很多地方企业与部门都不愿意投身到环境保护当中。即使很多地区设置了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主要在实验室中,对于户外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有所忽略。
3.2环境监测的数据缺乏真实性
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但是,由于出于政绩考核、技术滞后、指标不明确等诸多原因,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高。环境监测是一项由政府控制的公共服务部门,但是由于政府的工作多注重于形式而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环境监测工作简单的作为体现自己政绩的一个平台,在提供数据时难免就会掩盖其真实性。
3.3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相关制度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不断的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我国的环境监测相关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除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外,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相关管理程序、职责和只要的工作内容都做了相关的指示和规定,进一步的把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跟踪引向了制度化的发展方向。但是,现有的环境监测相关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导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相关的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工作开展时,造成了很多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4、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对策
环境监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中间若有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影响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获得准确一致的数据,从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等全过程均应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并对每一个监测项目内容、工作与监测人员也应制定质量控制措施,所以要获得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和信息,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4.1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运行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代表性、精准性和完整性的监督和保障,滞后的管理制度无法保证监测工作质量。目前,大多数环境监测站都通过了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建立了对环境监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但是,部分监测机构仍停留在完成监测业务工作的层面上,忽视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最终,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只是为应付外部评审和监督检查,体系运行演变为少数质量管理人员的文案工作。要从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就需结合实际,建立起符合自身要求的质量控制体系在环境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分析监测、处理数据、撰写报告等各环节都应按照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工作,并开展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从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
4.2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工作中,人的素质高低对监测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要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有效施行,那就要对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实验室分析、现场监测等岗位转岗而来,业务知识比较单一,要做好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就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环境监测管理部门需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订监测人员深造教育、职业培训的年度详细计划与长远规划,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同时,切实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和再教育,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培训,建设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监测技能和监测水平。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不仅包含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要定期进行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现场采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3现场采样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要进行现场采样,在此过程中,质量监督员要对其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采样前,要对现场进行踏勘,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按环境要素分别制定详实的采样技术细则和样品管理制度,采样时要监督采样人员是否正确操作与校准仪器、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吸附剂是否有效、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要求、是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认真做好采样记录采样管或滤膜在采样前需从实验室运往监测点,采集的样品需送回实验室分析。运输中,采样管不可倾倒,以防止吸收剂溢流:滤膜应完整地封存在专用的洁净袋子里,避免滤膜在进入采样器前被污染。样品采集结束后及时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单,对于不稳定的样品,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妥善保存,如加入稳定剂或冷藏保存等。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回实验室,移交实验室时,办妥交接手续,并签字确认,如样品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测试,考虑到样品的稳定性,样品应贮存在冰箱里。
4.4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监测结果的质量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实验设施和设备、标准品以及分析人员等都是实验室取得可靠数据的重要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应制订质控实施计划。采取平行样、设立盲样、抽检、质控样、加标回收等质量控制措施,对实验室分析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实验分析人员需要一定程度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管理措施,须经过监测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以确保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同时通过组织参加能力验证、协作定值等外部质控活动,主动发现、解决监测分析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促进监测人员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4.5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无误,环境监测质管部门应严格执行数据审核制度,从分析、复查到责任审核都分工负责、层层把关,做到三级审核制度。报告数据的专职人员应对采样、实验分析、分析结果的计算等环节的数据进行逐步地证实,严把数据质量关,发现可疑数据或疑难问题,监测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查证分析解决,做到有疑问的数据决不上报。建立采样、原始记录分析和报告的三级审核制度对报告的质量监督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报告的质量从源头得到了保证。
5、结束语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任何环节若质量出现欠缺,均会对最终监测的精准度造成影响。为对监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监测管理者应当建立完备制度及体系,从人员培养、样品采集、实验分析等内容进行优化,实现监测结果的全面准确。
参考文献:
[1]关于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的几点思考[J].彭莉.中国环境管理.2011(03)
[2]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探析[J].郑司伟.现代商贸工业.2010(07)
[3]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J].卢海凤,刘赛红,林翠艳.广东科技.2009(10)
[4]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几大因素及相应对策[J].袁继委,谢松青.广西轻工业.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