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思妇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经》,思妇诗,意象
思妇诗论文文献综述
谢一鸣[1](2019)在《《诗经》中思妇诗的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思妇诗为后世思妇主题的滥觞。本文以思妇诗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诗经》中思妇诗的独特意象及其演变和影响,从而对《诗经》中思妇诗的意象研究做尽可能全面的论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4期)
殷富华[2](2019)在《摇晃在正邪之间——从《青青河畔草》看思妇诗的解读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较为发露率真的作品,可借其管窥思妇诗的叁种解读模式。其一,比兴寄托。即从儒家伦理道德角度,认为该诗是"男子作闺音",委婉抒发怀才不遇的无奈不甘。其二,探究本事。即试图确定作者名姓,坐实诗中人物的原型,挖掘诗歌背后的本事。其叁,自然感发。即正视诗中的感情,认为思妇虽然明艳招摇,但其质朴俚野的相思值得肯定。(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5期)
任明[3](2018)在《魏晋南北朝思妇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思妇诗的发展自《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之后,在魏晋南北朝迎来了创作的兴盛期。思妇诗的起源较早,但目前学界对思妇诗的定义还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我们认为思妇诗应该具备叁个要素:明确的女性抒情主人公、明确的思念对象和以思念为主的情感基调。《诗经》和《古诗十九首》在思妇形象的塑造、意象和题材的选取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思妇诗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思妇诗大量涌现的原因主要有叁个方面。受儒学衰微的影响,儒家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逐渐发生松动,女性意识渐渐觉醒,女性积极追求个体的独立;受重情风尚的影响,士人逐渐重视女性的情感世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魏晋留守妇女群体使诗人们能够直接从现实中取材,通过思妇诗的创作来描写这一群体的生活境遇。魏晋南北朝思妇诗的主题主要包括思君和劝归两个方面。思君主题主要表现在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上,劝归主题主要表现在对容颜易逝的担忧。从意象分析,魏晋南朝思妇诗使用了明月、高楼等主要意象,还使用了动物和植物意象。通过动物意象抒发思妇对爱情的美好愿望,表明思妇对时序变化的感悟,通过植物意象来象征思妇的命运和地位、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她们的生命意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跨度大,思妇诗的创作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曹魏时期的思妇诗风格古朴,情感含蓄,两晋时期思妇诗多拟作,诗风渐趋繁缛,南朝思妇诗数量最多,受到宫体诗创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思妇身份逐渐从市井走向宫廷,诗人在表现思妇情感的同时开始关注她们的神态和饰物,北朝思妇诗数量较少,与南朝思妇诗不同,北朝思妇诗情感直率又不失雄健之气,同时北朝诗人也积极学习南朝思妇诗的长处并加以吸收。除了男性作家笔下的思妇诗以外,魏晋南北朝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诗人创作的思妇诗也很有特点,开创了“盘中诗”和“回文诗”两种思妇诗的新形式,对思妇诗常用意象的内涵也有所开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中也描写了思妇形象,民歌中的思妇诗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且多用双关隐语。思妇诗的大量出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思妇这一群体的普遍关注。通过不断的探索,魏晋南北朝思妇诗在人物形象塑造,意象的选用和情感的描写技巧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为后世思妇诗树立了典范,特别是对唐代的闺怨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董恬甜[4](2018)在《《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对于《楚辞》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促成其极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它吸取了《诗经》《楚辞》等作品中的优秀因素。本文从"美人香草"意象、哀怨悲苦和缠绵悱恻的情调、生命意识和反叛精神这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古诗十九首》对《楚辞》的接受。由于《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所以,研究视角多关注于屈原的"楚辞"作品。(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07期)
郭梦婕[5](2018)在《由《诗经·国风》中思妇诗探析上古社会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国风中所表达的情感是最真实接近上古平民阶层,也最可代表《诗经》这幅风俗画中的人情风貌。"思妇诗"是国风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人的衷肠,上古女性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特定环境中她们的个性意识所表现出的在性别、自由、平等关系上的觉醒是上古社会女性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探索一二。(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明园[6](2017)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诗的最高成就,继承了《诗经》《楚辞》的抒情传统,下启建安诗风,向来为历代学者所称道,刘勰《文心雕龙》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深远的意义。《古诗十九首》集中描写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游子诗、思妇诗恰如一体之两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本文主要对思妇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加以分析。思想上,思妇诗一方面表现思妇的离愁别绪;另一方面反映自身的精神苦闷与青春易逝;艺术上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兴双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为后世提供了典范。(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7年23期)
郭连友[7](2017)在《从“婉曲”解读思妇诗——试解《涉江采芙蓉》主人公》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课堂上分析《涉江采芙蓉》主人公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括号内添加恰当的主语,说明你的理由。"()疾步涉江,去采摘那长在芳香四溢的水中洼地上的芙蓉花。()采上一把芬芳艳丽的芙蓉,要送给正思念着的、身在远方的那个人。()回头遥望远方的故乡。看得见的,只是那漫漫离乡路,无边无际,水无尽头。(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33期)
郭娈娇[8](2015)在《唐思妇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诗中有诸多以月入文的诗篇。试以思妇诗为例,对月与女性的情感关联做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5年11期)
成伟[9](2015)在《古典诗歌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考察——以《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体现了独具特色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汉末文人以女性的口吻、身份和心境进行创作,对女性丰富敏锐的心灵和情感进行深入的剖析,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感受和精神苦闷,为此后拟女性创作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02期)
姚雨芃[10](2014)在《鱼书之思,游子不返——思妇诗《饮马长城窟行》与《行行重行行》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乐府名篇《饮马长城窟行》,与《古诗十九首》所收录的《行行重行行》篇同为边塞思妇诗的杰出代表,但二者在比兴手法、音韵协调等具体艺术艺术手法的运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4年05期)
思妇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较为发露率真的作品,可借其管窥思妇诗的叁种解读模式。其一,比兴寄托。即从儒家伦理道德角度,认为该诗是"男子作闺音",委婉抒发怀才不遇的无奈不甘。其二,探究本事。即试图确定作者名姓,坐实诗中人物的原型,挖掘诗歌背后的本事。其叁,自然感发。即正视诗中的感情,认为思妇虽然明艳招摇,但其质朴俚野的相思值得肯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思妇诗论文参考文献
[1].谢一鸣.《诗经》中思妇诗的意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2].殷富华.摇晃在正邪之间——从《青青河畔草》看思妇诗的解读模式[J].名作欣赏.2019
[3].任明.魏晋南北朝思妇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4].董恬甜.《古诗十九首》中思妇诗对于《楚辞》的接受[J].汉字文化.2018
[5].郭梦婕.由《诗经·国风》中思妇诗探析上古社会女性意识[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
[6].刘明园.《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J].汉字文化.2017
[7].郭连友.从“婉曲”解读思妇诗——试解《涉江采芙蓉》主人公[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8].郭娈娇.唐思妇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5
[9].成伟.古典诗歌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考察——以《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5
[10].姚雨芃.鱼书之思,游子不返——思妇诗《饮马长城窟行》与《行行重行行》之比较[J].名作欣赏.2014